- 寧夏文化發展報告.2019
- 寧夏社會科學院
- 6405字
- 2021-12-22 18:38:18
寧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以吳忠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例
楊玉洲 丁曉軍
近年來,寧夏立足實際、搶抓機遇,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突破口,先后組織實施四批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有力地助推了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轉型升級,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2018年下半年,吳忠市創建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順利通過了文化和旅游部的終期評估驗收。
2015年7月,吳忠市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吳忠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以及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嚴格對標抓創建,精準發力促創建,全面完成創建任務,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轉型升級發展。創建期內,全市共投入19.2億元用于重大公共文化項目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建設了一批標志性文化建筑,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了多部文藝精品,舉辦了系列大型文化活動,同時開展了“民族地區(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推廣機制”課題研究,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文化館、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中國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先進集體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等稱號,被譽為“泉水邊穿越萬年的古營地和遺珍”鴿子山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一、示范區創建基本情況
(一)對標創建,提檔升級,設施網絡體系覆蓋城鄉
高標準推進文化場館和陣地建設。投資16億元建成寧夏黃河奧體中心(128000平方米);新建吳忠美術館、紅寺堡區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青銅峽市文化館、圖書館;鹽池縣文化館、圖書館;同心縣圖書館、博物館;改擴建利通區文化館、圖書館。目前建有市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非遺展示館各1個,建有縣(市、區)文化館5個、圖書館5個、博物館14個,市、縣(區)兩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100%, 100%建成并運行。2017年相比2015年陣地新建,文化館增加66.7 %,圖書館增加83.3%,博物館增加33.3%。市文化館、圖書館繼續保持部頒一級館標準,五個縣(市、區)文化館、圖書館均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準。
推進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全市共有單獨設置的鄉鎮綜合文化站43個,站舍面積均達到300平方米。2017年相比2015年單獨建站增加60.4 %。文化站均設有多功能廳、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室外活動場地完備率達80%以上。
推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市建成集黨員教育、宣傳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健身、民政衛生為一體的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18個,設置率達90%,且面積均達到200平方米以上,并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動廣場430個,2017年相比2015年陣地新建增加73.2 %。經過三年創建,全市已形成了覆蓋城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實用高效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文化服務供給豐富多樣。文化惠民好戲連臺,扎實開展網絡春聯征集、微電影評選、“詩韻端午”“孝行天下”經典誦讀、廣場舞PK、“公共文化我參與我快樂”書畫攝影評選、塞上明珠冰雪文化節、“黃河岸邊吼一聲”秦腔聯賽、黃河文化周、“戲曲進校園”等一系列群眾文體活動。
群眾文化廣場活動精彩紛呈,“濱河百姓大舞臺”“百姓舞臺·多彩利通”“魅力紅寺堡”“金岸明珠大舞臺”“唱響中國夢·舞動古鹽州”“活力之鄉·花兒同心”等品牌廣場文藝每年演出300多場次,觀眾達80萬余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形式不斷創新,針對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實際,在符合條件的610個宗教場所開設了“文化書屋”,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
精品文藝創作既有“高原”也有“高峰”,自創建以來,全市先后創作了100余部音樂、舞蹈等新編精品劇目,其中22項獲得國家、自治區級獎項,整體創作量較未創建前提高了40%,優秀作品率同比提高了30.6%。打擊樂《塞上鼓韻》榮獲2016年太原全國鑼鼓邀請賽銀獎;眉戶小戲《人間總有真情在》入選2017年文化部戲曲劇本孵化計劃項目;秦腔劇目《過草地》代表寧夏赴京參加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演出;音樂舞臺劇《李進禎》深入脫貧攻堅地區公開巡演60余場次;舞蹈《夯墻樂》《蓋碗飄香》獲中國·寧夏第四屆舞蹈展演“沙棗花”榮譽稱號;舞蹈《塞上花兒心中的歌》《錦雞林》《美咋咧》獲第二屆全區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等獎。
全民健身活動“遍地開花”,先后成功舉辦了七屆寧夏黃河金岸(吳忠)國際馬拉松賽、三屆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四屆沿長城全國自行車邀請賽及“拜水青銅峽·感恩母親河”大型實景演出、“高空王子阿迪力”橫跨黃河大峽谷等重大賽事活動。
服務效能不斷提升普惠全民。制定出臺了《吳忠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以“公共文化服務進慈善產業園區”示范項目為抓手,實施鹽同紅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文化扶貧工程和“菜單式”“流動式”文化服務項目。全市“三館一站”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并做到節假日正常開放,實施錯時延時免費開放。市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達到30TB,縣(區)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達到4TB。“黃河善谷·文化助殘”“書香吳忠·全民閱讀”“四點半學堂”“文化直通車”“大手拉小手”“結對子·種文化”“文化和自然遺產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開花結果。
文化科技實現融合發展。統籌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博物館建設、直播衛星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以及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數字資源,依托“智慧城市”實施初步建成了吳忠公共數字文化云平臺。目前共建成市縣兩級圖書館網站6個,文化館網站6個,博物館網站6個,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有9個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廣大群眾可以通過智能移動端、PC端、公共電子閱覽室、手機等多種形式享受數字資源服務,在基層實現了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了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
社會支撐體系協同有力。制定《吳忠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指導性意見》和購買目錄,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每年投入200萬元實施政府購買文藝演出送基層服務,吸引了大量社會演出團隊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通過政府引導、專業策劃、市場運作的國際馬拉松賽、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山地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市級美術館引入社會力量運營,吸引社會資本修繕完成長城關、古城墻和豫海回族自治政府舊址。全市注冊星級文藝團隊180支,組建了文藝表演、文化輔導等22個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開展了一批以“文化服務陽光行動”為代表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涌現出了非遺傳承人李夏英、趙文花、謝芳等一批“全市最美志愿者”。市宣傳文化中心互善聯盟愛心公益社團、市民族書畫院文化志愿者服務隊被評為“全市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面。
服務體制機制日臻完善。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宣傳、發改、財政、文體新廣等24個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與各縣(市、區)分別簽訂創建責任書。制定出臺了6個過程管理制度辦法,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長辦公會、市人大、政協等先后36次對創建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部署,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先后對縣區進行了13次集中督導,召開聯席會議36次,形成了共建合力。市文化館、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成效明顯,分別組建了市文化館、圖書館理事會。2018年吳忠市五屆人大常委會先后對全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文體新廣局工作進行了評議,均給予滿意評價。創建過程中征集創建標識,開通創建二維碼,在新華網開設創建專網,印發創建信息530余期,《新華每日電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級各類報紙媒體刊登報道330余期次。發表《中國文化報》專刊2期、《寧夏日報》專刊2期、《寧夏畫報》專刊3期、《吳忠日報》專刊54期。制作創建宣傳片3部,開設《吳忠文體風》專欄,制作宣傳條幅1600余幅,宣傳單10萬余份,口杯、抽紙、手提袋、文化志愿者服裝等20000余個(件),形成了強大的輿論聲勢。
(二)創新引領,亮點紛呈
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吳忠市以先行先試、探索經驗、提供示范為己任,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創新工作和特色亮點。
——聚焦文化扶貧實現貧困縣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將文化脫貧行動計劃納入“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按照“七個一”建設標準,投入資金2.5億元,使鹽同紅三縣區所有村均建成標準化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的目標。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榮獲自治區文化扶貧工作先進縣(區)。這一亮點工作先后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宣傳報道。
——創造了搬遷脫貧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紅寺堡樣本”。紅寺堡區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異地搬遷移民安置區。吳忠市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的扶貧攻堅戰略過程中,堅持物質脫貧和扶智扶持相結合,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移民安置區建設總體規劃,高標準興建了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為全國貧困地區移民集中安置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樹立了標桿,創造了可復制的經驗。
——“公共文化服務進慈善產業園區”示范項目備受關注。推行部門聯動,幫助慈善園區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制定“公共文化服務菜單”,開展10項上門免費服務,先后榮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全國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系列活動示范項目”等稱號,目前仍在鞏固提高。
——文化市場“執法+協會”模式全國推廣。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文化市場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探索推行“執法+協會”文化市場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管理小隊伍和經營大市場的矛盾,這一管理模式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雒樹剛部長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宗教場所。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進一步落實黨在民族地區宗教政策,大力開展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進”宗教場所活動,受到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在全市建成610個宗教場所文化書屋,每個文化書屋有圖書500余冊。加強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宗教場所的傳播,為滿足廣大信教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創造了條件。
——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列入市人大常委會首次立法項目。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將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列入吳忠市首次立法項目,制定出臺了《吳忠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這是吳忠市享有地方立法權后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法,也是寧夏第一部關于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方面的地方性實體法規。
——吳忠文化云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吳忠市初步建成了吳忠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該平臺統一匯聚全市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和服務,采用“超市化”供應模式,讓資源可選可控,由傳統的“端菜”轉變為讓消費者“點菜”,實現百姓與文化資源零距離對接。
——小小微電影“秀”出新風采,發揮大作用。吳忠市積極探索“文化+互聯網”模式,運用“微電影”等新媒體傳播手段,大力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連續四年組織開展了微電影征集評選活動,一年一個主題,一年掀起一波微電影熱潮,開創了寧夏微電影征集評選先河。2017年推薦《干親》《無“禮”的幸福》等36部優秀微電影參加自治區首屆微電影大賽,報送量和獲獎量均居五市第一。
——推行圖書流動服務“公交化”,打造“不打烊”社區圖書館。市圖書館在每月第一、第三周的周六、周日,定時定點在市區8個社區開展服務;每周一至周五,根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及部隊需要,隨時出車開展流動服務。流動服務路線和時間提前通過微信公眾號、社區工作群眾等載體發布。圖書館流動服務“2+X公交化”模式的建立,對提高圖書館流動服務質量和效益具有借鑒和示范意義。突破時空局限建成寧夏首家24小時“不打烊”自助借閱室,室內配備自助借還書機、電子書借閱機、大屏讀報機和書架等設備,上架圖書2000多冊,并有12個閱覽席位供市民閱讀。
——建立群眾文藝團隊激勵機制。制定出臺了《吳忠市群眾文藝團隊評星定級及扶持獎勵辦法》,對獲得星級稱號的群眾文藝團隊和個人給予一定物質獎勵,激發了團隊活力。對政府購買列入公益性演出的文藝團隊,根據其演出場次、演出質量、群眾歡迎度進行評定,給予一定獎勵。這一經驗做法,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得以宣傳推廣。
——圖書進網吧新嘗試新效果。積極探索圖書與網吧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網吧電腦上安裝寧夏全民閱讀程序,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市區百度、嘉優、圓夢3家五星級網吧建成圖書角,并在市區所有星級網吧終端安裝遠程訪問客戶端,鏈接市圖書館數字資源遠程訪問系統,實現圖書數字資源在線閱讀,有效擴大了“書香吳忠·全民閱讀”服務半徑。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短板
雖然吳忠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文體生活的新期待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短板,主要表現為: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鹽同紅三縣區借助全區文化扶貧項目實現了村級文化場所100%全覆蓋,補起了基礎設施短板。但是利通區、青銅峽市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均等問題比較突出。
二是藝術創作缺乏精品力作。雖然每年都有一批小戲小品、美術、攝影、書法等優秀作品問世,但總體上在文藝創作方面,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三是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有待提高。縣、鄉、村三級數字文化服務有待完善提升,數字文化子項目與傳統服務模式缺乏有效整合。吳忠市文化館從設施建設到服務內容堪稱全國一流,但是在數字化水平、數字服務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
三、對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建立完善后續工作機制
結合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扎實做好示范區后續建設工作,鞏固提升示范區創建成果。建立示范區后續管理和督查機制,將現有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機構組建成常態化、長效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定期會商、齊抓共管、統籌推進,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二)加大公共財政保障力度
堅持公共文化投入經費財政年度預算、測算制度,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費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并保證逐年增長。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效益評估機制,增強文化投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著實打造強有力的財政保障機制。
(三)鞏固提升基層陣地建設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力促青銅峽市文化館、圖書館、鹽池縣圖書館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對山區縣——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高標準全覆蓋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繼續提檔升級,提升服務效能;對川區縣——利通區、青銅峽市186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嚴格按照“七個一”建設標準,實施川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項目,全力提升陣地設施和功能服務,使山區縣和川區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齊頭并進、均衡發展,努力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寧夏樣本”。
(四)加強數字化建設和利用
以整合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為重點,強力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產品的傳播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具時代特色。著眼打造一流的數字文化館,大力推進吳忠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吳忠文化云平臺建設,真正實現文化便民惠民,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建立完善12個圖書館、博物館網站和9個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注重數字化遠程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數字圖書館、博物館數字化資源服務效能。
作者簡介 楊玉洲,吳忠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丁曉軍,吳忠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文化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