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元朝寧夏設省治西夏故土獲安寧

忽必烈像

寧夏是我們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地名,但這個名稱的歷史由來,卻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寧夏這個名稱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呢?它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元朝。

1227年,蒙古大軍滅掉了雄踞西北的西夏王國,寧夏成為元朝的一部分。對這個曾經的具有廣闊疆土的西部軍事強國如何進行有效統治、管理和建設,就擺到了蒙古汗國最高統治者的面前。根據蒙古汗國治國基本政策,建立行省是首選。蒙古統治者曾一度在占領地區推行高壓政策,使被占領地區的社會經濟均遭到極大破壞,寧夏地區表現尤為突出:人民離散,田地荒蕪,水利失修,經濟發展停滯……后來,蒙古統治者進入中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始意識到,治理天下要比打天下困難得多,只靠無情的殺戮和殘酷的高壓政策是難以贏得民心的。所以,他們開始改變原有的統治方式。特別是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他有清醒的頭腦和遠大的戰略眼光。他在位期間,重用大批漢族儒士,大膽變易舊章,采用漢法,全面推行封建制度,在境內屯田,禁止妄殺,整理財賦,改革政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元太宗窩闊臺曾一度將西夏故地分封給其次子闊端,王府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行政名稱仍為“西夏”。忽必烈曾將西夏故地的行政名稱由西夏改為西夏中興等路,從南方遷徙大批移民實行屯墾,任命尕兒赤(西夏國故相斡道沖之孫)為中興等路興民總管,袁裕為中興等路勸農使。但這次變革為時僅三年,所取得的初步成績也被渾都海叛亂摧毀。所以說,對西夏故地的徹底治理,維持原狀是無效的,設總管移民屯墾也不是良策。于是,開設行省便提到統治者的議事日程上。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或稱尚書?。珖鞯胤衷O行中書省(或稱行尚書?。?,省以下分層設路、府、州、縣,共五級。中書省管轄京畿腹里之地,行省分別管理各級地方事宜。今寧夏南部的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和西吉縣部分地區、海原縣的東部,當時屬陜西行?。ㄖ谓裎靼玻╅_成府(治今固原市南開城鄉);涇源縣屬平涼府華亭縣;海原縣西部屬西安州海喇都城;隆德縣和西吉縣大部屬西涼府靜寧州;今寧夏北部地區,則由新開設的西夏中興等路行省管轄。

1259年七月,元憲宗蒙哥死于四川,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展開汗位爭奪,因忽必烈在湖北前線作戰,遂就近以迎接蒙哥靈車為名,搶先取得大汗寶璽,并秘密與南宋議和,暫緩后方之憂,然后迅速率所部大軍北上,于次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石別蘇木)登大汗位,建年號中統。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以利汗國南下,徹底消滅南宋政權和西征中亞的后方基地的鞏固,更是為了開發得天獨厚的塞上天府沃區,支持龐大的軍糧供應,忽必烈決定于中統二年(1261年)設立西夏中興等路中書行省,特命元朝開國重臣黏合重山之子黏合南合(女真族)為中書左丞,充中書行省最高長官。行省省城仍設于西夏故都中興府(今銀川),轄境亦基本上為西夏國的原疆域,大約為今寧夏北部、陜西北部、甘肅黃河以西、內蒙古西部以及青海、新疆東部部分地區。

1264年,忽必烈改元至元。為了加緊對西夏行省的移民開發和經濟恢復,忽必烈改命曾在漠南根據地邢州地區(今河北邢臺)從事治理開發很有成效的漢族儒士張文謙為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張文謙又推薦漢族名儒董文用為行省郎中,著名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為行省提舉諸路河渠、加銀符副河渠使。由于用人得當,在短時期內就使寧夏地區的經濟得以恢復。

至元三年(1266年),西夏行省被撤,改設西夏宣慰司,旋改西夏惠民局。四年(1267年),忽必烈從開平南遷大都城(今北京),定都于此。同年,忽必烈發動滅宋戰爭。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宣布定國號為元。同年,恢復西夏中興等路行省,以趁海參知行尚書省事,陳祐僉尚書省事。九年(1272年),又改回行中書省。十年(1273年),再罷西夏行省。十八年(1281年),又恢復行省,省名改稱“甘州行中書省”,省城從中興州(今銀川)改遷甘州(今甘肅張掖),轄境未變。而西夏故都則被降格為中興路,隸屬甘州行省。二十二年(1285年),再恢復西夏行省的舊名、舊制和舊省城,西夏國故都改為中興府,仍為行省治城,治五州三縣(中興州、靈州、應理州、鳴沙州、定州和懷遠縣、靈武縣、河渠縣)。二十五年(1288年),中興府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由此誕生。三十一年(1294年),原西夏行省實行分治,被分割為甘肅和寧夏兩個新行省,甘肅行省仍治甘州,寧夏行省仍治中興州。元貞元年(1295年),寧夏行省又被撤銷,以寧夏府路隸屬甘肅省。

花瓣形鏤空金飾

在銀川市西門橋頭的唐徠渠畔,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塑像,只見他手執羅盤,舉目遠眺,古銅色的身軀昂首挺立,一襲樸素的長衫將塑像點化得靈動飄逸、栩栩如生。他就是為寧夏作出過杰出貢獻的治水專家郭守敬。眾所周知,郭守敬不僅是水利專家,還是天文學家、數學家。如此一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為什么他的雕塑會矗立在唐徠渠畔呢?這還要從郭守敬和寧夏的一段不解之緣說起。

1227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攻占興慶府,西夏滅亡。由于蒙古軍隊野蠻的屠殺政策,使得西夏境內赤地千里、人口流散,經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后才開始進行經濟建設,試圖恢復寧夏昔日的繁榮景象。忽必烈是建立元朝的首位皇帝,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他早年追隨父親拖雷和兄長蒙哥大汗南征北戰,曾在寧夏境內的六盤山進行駐兵和屯田。忽必烈和他只知道打仗的父兄不同,他深知馬上得天下易,馬下治天下難的道理。他登上大汗寶座后,為了治理好文化先進的中原和南宋地區,他重視文化,重用儒生,開始建立行省制度和一整套中央行政官僚體系,龐大的國家機器被建立起來。在他的周圍,一大批有才能的漢族士子成為他的左膀右臂,成為他治理國家的有力助手。郭守敬、張文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忽必烈順應歷史潮流,接受儒生意見,改變了蒙古統治者原有的野蠻統治方式,采用漢族地區的傳統文化治理國家,推行封建制度,復興農業水利。他剛剛即位就下詔給天下的官員百姓,大力宣揚“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的基本國策,還招募在戰爭中流散的百姓回歸故鄉,進行農業生產建設;他還在朝廷內部設立司農司,任命張文謙擔任大司農卿,編撰頒行《農桑輯要》一書,推廣農藝,并在官員考核升遷時,以治理地區戶口是否增加、田地是否開墾作為考核各地政績的重要依據。在張文謙的極力推薦下,忽必烈在皇宮召見了年紀輕輕就名震天下的大才子郭守敬。忽必烈初次見到郭守敬并不以為然,他并不知道這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郭守敬卻不慌不忙,向忽必烈呈上了他近年來走遍全國勘查水利的六條計策和建議。忽必烈打開寫滿建議的文冊,只見上面的第一條建議是修復從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第二、三條是關于他自己家鄉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議;第四條是關于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一帶的水利建議;第五、六條是關于中原地帶(今河南省境內)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黃河北岸渠道建設的建議。這六條都是經過仔細查勘后提出來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對經由路線、受益面積等項都說得清清楚楚。忽必烈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詳細精確的水利計劃,他非常高興,贊嘆地說:“想不到先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識,真是難得啊。如果我手下的文武官員們都能像先生做事這樣認真仔細,那樣才能算得上是不白白吃飯??!”忽必烈立即下令,讓郭守敬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等工作,第二年又升他為銀符副河渠使。郭守敬成為忽必烈眼中的懂得水利的最有才干的大臣,受到了重用。

郭守敬為什么具有如此出眾的才干呢?這還要從他的早年人生經歷說起。郭守敬生于1231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家鄉在今河北省邢臺縣。邢臺地方本來屬宋朝,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被金朝奪去,到1220年(金宣宗興定四年)又被后來建立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占領。所以說,郭守敬是在元朝統治時期出生的。后來元朝在1234年滅金,到1279年又滅了宋,統一了中國,郭守敬也逐漸成長為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早些時候,金朝北邊的蒙古人還過著游牧的生活,處在奴隸社會階段。那時他們在金朝北方一帶的戰爭具有極大的掠奪性和破壞性,當地的農田水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減少,生產急劇下降。這種狀況對于元朝的建立統治是十分不利的。以元世祖為首的蒙古統治集團覺察到了這一點,于是在華北地區封建勢力代表人物的支持下,逐步進行了一些改革,改變了一些野蠻的殺掠方式,實行了一些鼓勵農桑增產的措施。因此,在元世祖時代,華北一帶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了起來。農業生產必須適應天時,農田排灌需要水利建設,于是對天文歷法和水利工程的研究,就成為迫切的要求。同時,國家統一了,對外交通范圍比以前擴大了,也給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因素。因此,元朝的天文學和水利學,在金、宋兩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郭守敬正是在這個時期,對這兩門科學作出了許多貢獻。郭守敬自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器具,顯示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杰出天賦。在邢臺縣的北郊,有一座石橋,金元戰爭的時候,這座橋被破壞了,橋身陷在泥淖里,日子一久,竟沒有人說得清它的所在之處,這給來往的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而且嚴重影響了當時的農業發展。郭守敬查勘了河道上下游的地形,對舊橋基就有了一個估計。根據他的指點,居然一下子就挖出了久被埋沒的橋基。這件事使很多人感到驚訝。石橋修復后,文學家元好問還特意為此寫過一篇碑文。那個時候,年輕的郭守敬已經能對地理現象作頗為細致地觀察了。那一年,他剛剛二十歲。 1260年,郭守敬的好友張文謙到大名路(今河北省大名縣一帶)等地作宣撫司的長官,郭守敬也跟著他一起去了。郭守敬跟著張文謙到各處勘測地形,籌劃水利方案,并幫著做些實際工作。幾年之間,郭守敬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更豐富了。張文謙對郭守敬的才能十分敬佩,他向忽必烈極力推薦郭守敬,并讓郭守敬擔任自己治理寧夏的主要助手,這也成就了郭守敬西夏治水的千年功績。

郭守敬來到西夏故地后,并沒有立即著手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從小從事科學實踐活動的他深知,任何正確的決策都是建立在認真細致的調查和探索的基礎上的。剛到這里,他顧不得旅途疲勞,立即率領手下的官員對黃河兩岸進行了踏勘,查清了黃河兩岸的地勢和水情。對干渠、支渠的數量、長度、灌田畝數等進行了詳細統計,并深入了解了當地地勢、水渠流程、水利灌溉歷史和治水、治淤經驗。那年,他才三十三歲,正是精力旺盛,為國建勛的大好年華。地方官請他休息幾天以解疲勞,他謝絕了,他只聽了一天的情況介紹,第二天天還未亮,就騎馬出發,沿著黃河勘查去了。不管是難行的沼澤,還是荒涼的沙灘,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白天,他邊考察,邊記錄,邊繪圖,有時緊張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在那些重要地段,他甚至親自動手測量堤壩、渠道和農田。遇到老農,他總是熱情問候,虛心請教了解當地的天時、地利、水土、灌溉情況,以及它們與年成豐歉的關系。晚上,他不是和隨行人員熱烈討論考察中的問題,就是在暗淡的燭火下,全神貫注地整理資料,計算數據,或沉思設想種種規劃方案,經常工作到半夜。

郭守敬在考察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水利資料。他看到一條條古渠,渠中有沙無水,淤淺廢棄了;又看到許多躲避戰亂的農民回到這塊土地上,還新遷來好多南方人在此開墾種地,但因無水灌田,莊稼長不成,百姓和駐軍生活很苦,逃荒、逃兵時有發生。在這半荒漠干旱地區,沒有水怎么能種莊稼?水,實在是太寶貴了!這里既然有天賜一條水量豐富又很少洪災的黃河,怎么能讓它的水白白流走呢?面對缺水的枯黃莊稼,面對盼水的窮苦百姓,他不禁激情滿懷,決心要讓廢棄的古渠盡快恢復青春!通過夜以繼日的野外考察,一幅西夏引黃灌區工程規劃圖在他心中形成了,一個恢復西夏地區灌溉渠道的工程設計方案也在他的腦中成熟了。

寧夏青銅峽一百零八塔

在調查的過程中,郭守敬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古老肥沃的土地,感嘆先民們披荊斬棘、開墾荒原的不朽功績。他從西夏當地人中學到了新的水利科學知識,知道了寧夏平原原來是西夏國的腹心之地,正是憑借著這里的引黃灌區,才使西夏得以富強發達,成為雄踞西北兩百年的強國。如今這樣的富庶膏腴之地卻變成了這樣慘淡的模樣,著實讓郭守敬感傷不已,他暗暗發誓,一定要還“魚米之鄉”美麗原貌,讓這顆古老的“塞北江南”明珠擦去歲月帶來的塵埃,恢復璀璨奪目的亮麗光彩。

他的直接上司兼知己好友張文謙,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張文謙調派一切人手配合郭守敬的水利建設事業?;实酆蜕霞壒賳T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使得才能卓越的郭守敬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輝煌歷程。

要重整寧夏水利,郭守敬面臨著諸多難題。頭一個難題就是原來的舊渠因為年久失修,早就被黃河淤積的泥沙和塞北高原的風沙掩埋得面目全非。當時寧夏被泥沙掩埋的著名河渠有長約四百里的唐徠渠、長約二百五十里的漢延渠,還有其他正渠十道,還有大小支渠六十八條。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渠曾是寧夏平原農業的命脈,現在卻渠干水枯了。西夏故地地處沙厚風多的黃土地帶,渠道極易淤塞崩坍,水利工程遠非一勞永逸。這就要求本地官府在每年放水灌溉之前,必須組織大量勞力對渠道進行一次全面的疏浚和修整。這一年一度的“春工”,是本地水利得以延續的必備條件,而西夏王國的滅亡,卻使當地水利完全癱瘓廢棄。面對幾乎從零開始的工作,郭守敬并沒有退縮,他仍然積極地奔走在寧夏的水利事業中。

鑒于寧夏的水利早已荒廢數十年,有的人提出要想恢復寧夏原有的舊貌,必須重新挖掘新的灌渠,廢棄舊有河渠。郭守敬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后,提出了“因舊謀新”的方案,就是按照舊有河渠的走向進行疏浚,這樣可以省民力、省時效,達到最快恢復寧夏水利原貌的目的。他認為,重筑新渠既費工又費財,應該把重點放在疏通舊有渠道上。經過實地勘察和求教田間老農,他提出建滾水壩以減弱水勢,又在渠道引水的地方建筑河堰來提高水位,建筑渠道的進水閘來保證渠道有充足的水量用于灌溉,建筑退水閘用來調節水流量等多種技術方案。在他的指導下,寧夏地區的水利建設普遍采用了新的工程技術,修筑渠、堰、陂、塘,大都采用了調節水量的“閘堰”,即水壩和水閘(斗門)。水壩和水閘,起到了控制水流、水量的作用。天旱的時候就開閘放水灌溉農田,保證農業用水,使得農業豐收有了可靠保障;雨水多的時候就關閉閘門,避免渠水泛濫,造成災害,使得整個灌溉系統工程具有很好的灌溉和防洪效益。

在各地官員和百姓的積極支持下,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郭守敬就完成了對唐徠渠、漢延渠兩大古渠的疏浚工程。接著,他又帶領大家將靈州、應理(今中衛)、鳴沙等地的十條干渠以及黃河兩岸所有大大小小的支渠共計六十八條,統統進行了一次徹底整治。夏、靈、應理、鳴沙四州,正是以青銅峽和黃河分割開來的寧夏平原的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指今銀川市、吳忠市、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及其附近地區。這些地區都有引黃灌溉渠道,因此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歷代西北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寧夏平原的水利事業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元代以前從來沒有關于引黃灌溉面積的記載,直到郭守敬修復寧夏水利后,寧夏水利灌溉面積才有了確切的數據,出現了當地灌溉農田的畝數。寧夏引黃灌區的面積超過了歷代,達到了一萬余公頃。當時的寧夏人口稀少,農業面貌能迅速恢復到那樣高的水平,郭守敬作為元代寧夏水利建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當時,人們到處議論著郭守敬在西夏興修水利工程的功績。的確,這次修渠規模很大,而且,因為在人才、物力的安排調配上都計算精密,并沒有浪費。郭守敬設計修造的水壩、水閘等工程技術水平很高,質量優良,既繼承了當地水工的傳統優點,又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他在測量技術上已采用把海平面作為測量高程的基準,掌握了海拔的概念,把測量精度大大提高了一步,從而取得了當時最大的灌溉效益。

由于郭守敬的辛勤工作和高超技術,使寧夏地區的水利與農業翻開了新的一頁。在地方官中興路新民總管、黨項族官員朵兒赤等人的配合下,當時還在黃河中專門設置船只招徠流民,給移民發放農田、種子、農具,并把軍人子弟編為屯田軍,專門負責屯種供給軍餉。寧夏平原上一下子增加了數以萬計的農戶,大片鹽堿地變成了肥沃良田,使寧夏引黃灌區的農業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不但農民豐衣足食,國家賦稅倍增,而且駐軍也有了足夠的糧食儲備,寧夏成為全國一個安定、富庶的地區。寧夏所生產的糧食除了自給自足,很快成為西北地區產糧、儲糧和輸糧賑災的中心。由于糧食充足,元朝政府還專門下詔解除寧夏用糧食釀酒的禁令。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每年所需要的糧食兩萬石,都是從寧夏和蘭州兩地采購的。

黃河日出

1265年,郭守敬回到了上都。同年,被任命為都水少監,協助都水監掌管河渠、堤防、橋梁、閘壩等的修治。 1271年升任都水監。 1276年都水監并入工部,他被任命為工部郎中,仍主持國家水利事業,直至當年六月調至太史院參與修訂歷書。郭守敬五十歲時完成了著名的《授時歷》,并創作了大量天文、數學方面的科學著作和觀測儀器。六十三歲時,郭守敬又主持完成了大都通惠河工程,并兼任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八十六歲時,郭守敬病逝于太史院任職上,走完了光輝的一生。

郭守敬主持的寧夏農田水利修復工程,促進了寧夏本地社會經濟的迅速穩定復興。郭守敬西夏治水十幾年后,朝廷和當地軍民終于拋棄了已沿用半個多世紀的“西夏”,而開始采用體現現代精神的新地名——寧夏。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二月,元朝政府改中興路為寧夏府路,并置寧夏府路總管府(屬甘肅行省)。寧夏這一新地名從此確立,并且此后一直沿用至今,七百余年未變。寧夏新地名的確立,標志著當地已經恢復了社會秩序,政治經濟已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一新趨勢的形成,與當地舊渠的修復,與郭守敬的偉大業績是分不開的。郭守敬所設計的那套閘堰,直至明代中葉,仍在發揮作用。這樣長時間的工程效益,在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大安市| 苗栗县| 宜兰县| 樟树市| 蒙自县| 苏州市| 嘉峪关市| 津南区| 吉隆县| 油尖旺区| 柳河县| 邹平县| 湖州市| 凤山市| 南丰县| 海原县| 治县。| 石渠县| 托克托县| 华宁县| 岫岩| 陈巴尔虎旗| 镇康县| 双辽市| 高雄县| 晴隆县| 元阳县| 修水县| 阜平县| 城口县| 区。| 乌鲁木齐县| 昌平区| 建瓯市| 朝阳县| 义马市| 临漳县| 民乐县| 吴桥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