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史話(下)
- 贠有強
- 5612字
- 2021-12-31 12:12:53
下冊
鐵木真魂歸六盤元太祖葬地成謎
六盤山
西夏寶義元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大軍南渡黃河,開始了第六次討伐西夏的戰(zhàn)爭。蒙古軍隊接連攻占西夏積石州(今青海循化)、洮州(今甘肅臨潭)、河州(今甘肅臨夏)等地之后,揮師進入了今寧夏南部山區(qū)。德順州(今寧夏隆德)是成吉思汗進入寧夏南部的第一站。五月,天已大熱,成吉思汗于六盤山避暑,從此,成就了窩闊臺、蒙哥、忽必烈等駐軍六盤山避暑消夏的歷史,也奠定了元代安西王府的歷史地位。
成吉思汗進駐六盤山后,派遣西夏皇室后裔察罕為特使,去中興府勸降。當時,蒙古軍隊圍攻中興府已經(jīng)大半年,城中一片狼藉,軍民早已疲憊不堪。是年六月,中興府發(fā)生了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疾病流行,尸橫街巷,慘不忍睹。地震徹底瓦解了西夏軍民的反抗決心,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末代皇帝李睍被迫同意獻城投降。不久,成吉思汗病死軍中,他的部下遵從遺詔,秘不發(fā)喪,殺死了前來獻城的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在察罕的再三勸阻下,中興府才免遭屠城,城中百姓躲過一劫。
至此,立國西北一百九十年的西夏王朝壽終正寢。
相傳,成吉思汗大軍包圍靈州時,靈州城內(nèi)有個懂法術(shù)的老太婆,她站在城墻上,不停揮動著一面青色的旗幟,蒙古騎兵和馬隊就如同秋風掃落葉般,紛紛倒地而亡。成吉思汗萬分焦急,不知所措。后來,在部下的建議下,找來神箭手哈撒爾(成吉思汗的弟弟),一箭射中老太婆,法術(shù)才不靈了,蒙古軍隊這才趁機攻破了靈州城。
又說,西夏末代皇帝李睍有一位天下最美麗的皇妃。靈州城破以后,蒙古軍隊攻入西平王府,都被西夏皇妃的美麗所吸引,于是稟報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看到皇妃生得如此楚楚動人,于是想占為己有。皇妃說:“我的美麗本來遠勝于此,戰(zhàn)爭的硝煙使我蒙灰,故而顏色頓減,請允許我在黃河水中沐浴,好恢復我以前的美麗。”于是,成吉思汗特許她去黃河岸邊沐浴。皇妃到了黃河岸邊,想到西夏王朝就要國破民散,非常傷心。突然,有一只白色羽毛的大鳥落在了她的肩膀上,問她為何傷心?皇妃先是非常詫異,接著又極度驚喜。她說:“國破山河碎,我還有什么理由活在這世上。只是,我現(xiàn)在還身負重任,不能早死,所以我想寫封家信。不知你可否幫我?guī)Щ兀?”大鳥痛快地答應:“當然可以! ”于是,皇妃將她那精致無比的裙子撕下一塊,寫下書信:“我已蒙羞,不忍再見家鄉(xiāng)父老,只有了卻殘生。我死了以后,請不要到黃河的下游去尋找我的尸體,而應該不斷地向上游尋找。 ”遂將寫好的書信系在大鳥的爪子上,令其帶回家中。沐浴過后的皇妃回到了彌漫著硝煙的靈州城。眾人看到皇妃果然更加美麗嬌艷、光彩照人。那天夜里,成吉思汗來到皇妃營帳,皇妃非常熱情,刻意討成吉思汗歡心。成吉思汗非常高興,逐漸放松了對皇妃的警惕。他哪曾料想到,美麗動人的西夏皇妃柔情蜜意的笑臉下,深深隱藏著國破家亡的巨大仇恨。就在那天夜里,皇妃侍奉成吉思汗的時候,突然拿出一把西夏特有的鋒利匕首,一劍刺中成吉思汗,并趁著夜色逃離蒙古營帳,來到黃河岸邊,投河自盡。成吉思汗因傷重,不治身亡。
傳說中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的避暑之地——涼殿峽
這樣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為什么能夠跨越千年,如此長久地在民間流傳下來?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故事本身既表現(xiàn)了以西夏皇妃為代表的西夏人民的機智和勇敢,又體現(xiàn)了西夏臣民無所畏懼、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另一方面,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的精神領袖,他們不愿意將自己心目中偉大英雄的死亡,簡單陳述為自然情況下的平庸死亡,于是,他們便欣然接受了這種充滿傳奇色彩的西夏王妃刺殺成吉思汗的離奇故事。
那么,歷史上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又是死在什么地方呢?這是歷史上又一樁眾說紛紜的疑案。
據(jù)史書記載,成吉思汗死在六盤山避暑行宮中。在1227年那個艷陽高照的夏天,六盤山以其特有的秀美和清涼,拂去了蒙古士兵滿身的征塵,滋潤了朔漠離鄉(xiāng)人流浪的心田。在六盤山溫情脈脈的懷抱中,在大山流波涌翠的美景前,這些蒙古士兵真正感受并領略了一種蕩魂銷魄的寧靜與愜意。由于常年的奔波和征戰(zhàn),成吉思汗那偉岸的身軀病倒了。這位遲暮的英雄已經(jīng)等不到西夏人舉國投降的那天了,他預感到壽命將盡,便急召四子拖雷和心腹將領,準備托付后事。行宮內(nèi),成吉思汗望著身邊焦急的兒子和大臣們,又望著窗外風景秀麗的六盤山,對生命的眷戀,對親人的不舍,還有英雄“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千思萬緒涌上心頭。他拉著窩闊臺和拖雷的手,用盡最后的力氣做著臨終囑托:“我們蒙古人不僅會滅掉西夏,還會滅掉金朝、宋朝,到那時候,普天之下都會變成蒙古人的牧場。你們裂土分王,永享太平。偉大的‘長生天’和我的靈魂會繼續(xù)保佑你們的。 ”
成吉思汗劇烈地咳嗽著,頓了頓,恨恨地說:“西夏人一定不甘心做我們的臣民,一定會想辦法反抗。況且要不是為了征服西夏,我也不會帶病出征,病死在這異鄉(xiāng)。為了永絕后患,我死之后,你們千萬不要讓西夏人知道我病故的消息,否則他們一定會反悔,繼續(xù)頑抗。只要他們打開城門投降,你們就沖進城去,殺光所有的西夏皇族!只要滅了西夏,金國就沒有了左膀右臂,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攻打它。金國的精兵集中在潼關,城高墻厚,一時難以攻克。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宋朝結(jié)盟,宋金是世仇,只要我們聯(lián)合宋朝,從宋朝的國土上繞過潼關天險,就可以攻下金都,消滅金國了。可惜我看不到你們勝利的那一天了。”說完后,成吉思汗慢慢地閉上了眼睛。一代天驕永遠地離開了人世,他的生命之火最終熄滅在六盤山上,與這里的青山秀水合為一體。
成吉思汗像
至于這位天之驕子的卒地,文獻記載說法不一,具代表性的有四種。
第一種,薩里川說。《元史·太祖紀》:“(二十二年六月),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預。乙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第二種,靈州說。《蒙古秘史》載:“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兒篾該城(靈州)后即升天”。柯劭忞《新元史·太祖紀》:“七月帝駐蹕清水縣之西江,壬午帝疾甚,乙丑崩于靈州。 ”第三種,清水縣說。《元史·太祖紀》:“(二十二年六月)夏主李睍降。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乙丑,崩。 ”《金史·撒合輦傳》載:“大元即滅西夏,進軍陜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報,令有司罷城防及修城丁壯,凡軍需租調(diào)不急者權(quán)停。 ”此“清水之報”當指成吉思汗死訊。第四種,六盤山說。《宋史》記載:“蒙古主鐵木真殂六盤山。 ”拉施特《史集》所敘過程最詳:“在狗年(1226年),成吉思汗得噩夢,父子密談,立下遺囑,以窩闊臺繼位。將兒子打發(fā)走后,成吉思汗向南家思進發(fā)。那個地區(qū)上的君王接二連三地來降。當他來到女真、南家思和唐兀地面交界處的六盤山地方時,女真國王遣使獻珠,唐兀國王遣使請降,并求延緩一月獻城。此后,自知病危,大漸已近。遺命秘不發(fā)喪,待獻城時殺夏主屠城。豬兒年秋,第二月十五日(1227年9月),他為他那著名的兀魯黑留下了汗位、領地和國家。 ”
考察成吉思汗駕崩之地,首先要清楚各說之地望。薩里川是克魯倫河上游的平野或鄂爾多斯右翼前旗西南的哈柳圖,靈州即今寧夏靈武,清水縣西江屬甘肅省清水河牛頭河,六盤山即今寧夏固原六盤山。從成吉思汗進軍路線來看,攻靈州乃其死前一年之事;至其死前一個月,諸史皆言其避暑于六盤山或清水縣,自然無病逝靈州之事。薩里川遠在陰山以北,說其死于薩里川行宮,實屬不可信。清水縣與六盤山兩地相接,山脈連綿,兩說本難考訂。不過,從以下跡象來看,六盤山應該最有可能。首先,因為《元史》中有成吉思汗死前路過清水縣,“還次六盤”的記載。 《元史·察罕傳》云:“(成吉思汗)進攻靈州,夏人以十萬赴援,帝親輿戰(zhàn),大敗之。還次六盤,夏主堅守中興,帝遣察罕入城,諭以禍福。眾方議降,會帝崩。”其次,考古工作者在六盤山清水河源頭的開城,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和等級很高的行宮遺址。從出土的大量黃色琉璃瓦分析,此行宮直指帝王一級。清水縣迄今為止尚無任何行宮遺跡的發(fā)現(xiàn)。再次,固原六盤山為關中鎖鑰、入川門戶,符合成吉思汗臨終前借道于宋,聯(lián)合滅金的戰(zhàn)略。
老龍?zhí)?/p>
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雖然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但葬于六盤山何處,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一些學者指出,由于成吉思汗病逝時,正值蒙夏激戰(zhàn)之際,很可能是在六盤山就地安葬的,而且六盤山地區(qū)亦有與此相關的特殊地名和出土文物。更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病逝時正是炎炎盛夏,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他的遺體不便于長途移動和遠處安葬。按蒙古族的喪葬習俗,蒙古族的王公貴族死后,多進行秘密潛埋。一般情況下,遺體會被裝入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然后在墓穴附近,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幼駝,放馬將留有幼駝之血跡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護,直到長出青草,地面毫無異樣之后才撤兵而去。如果此后要到墓地祭祀,則由母駱駝引路。母駱駝悲鳴之處,就是墓地所在。成吉思汗很有可能是以這種方式埋葬的。隨著改朝換代,時間遷移,其真正的安葬地點也因無法識別而越發(fā)撲朔迷離。
有一種現(xiàn)象不得不引人思索,即六盤山在元朝時期,一直是蒙古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圣山,元朝幾代皇帝都曾駐蹕六盤山。這種地位,應該與成吉思汗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1216年冬,成吉思汗就接受謀士郭寶玉的建議,從戰(zhàn)略的高度審視六盤山,并決定經(jīng)營六盤山。 1227年,也就是西夏即將覆滅的前夕,成吉思汗率師渡黃河由西道攻取臨洮,于這年夏四月攻占六盤山西側(cè)的德順州(今寧夏隆德),于閏五月登上六盤山。此時的六盤山正是山巒吐翠、綠波萬頃、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他便決定在六盤山腹地涼殿峽納涼避暑,不久又在此處歸天。從此奠定了六盤山在元朝時期軍事上的神圣地位和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崇高歷史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雖最后折戟六盤山,但他經(jīng)營六盤山的戰(zhàn)略思想仍被一代代蒙古君王承襲著。
憲宗三年(1253年)七月,成吉思汗孫忽必烈受封京兆(今西安),管轄川陜廣大地區(qū),權(quán)力很大。忽必烈受封京兆后,也一直把六盤山作為避暑議事、指揮南方軍事行動的后方大本營。忽必烈在南征途中出蕭關屯駐六盤山,準備在六盤山召見著名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王恂和藏傳佛教薩迦派(紅教)首領薩班。此時,薩班已圓寂,由其侄八思巴代叔應召。八思巴時年十九歲,來到六盤山后,受到忽必烈的親自接見。忽必烈對其非常器重,即皇位后,封八思巴為“國師”。
憲宗八年(1258年)四月,蒙哥大汗從今內(nèi)蒙古東勝渡河南下征伐南宋,也駐蹕六盤山,并在六盤山召開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會議。從史料上看,當時六盤山軍事基地自成吉思汗起至忽必烈,經(jīng)過先后經(jīng)營,已成為一處具有相當規(guī)模和格局的行宮。這年七月,蒙哥汗離開六盤山繼續(xù)南行。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他南下征宋時,命親信大將渾都海領兵兩萬留守六盤山,一方面與重臣、陜西行省左丞相阿蘭答兒形成掎角之勢,控制整個西北和四川地區(qū);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下一支后援力量。由此可見,當時的六盤山不僅已建有行宮,而且已成為元朝攻取南宋及四川的后方軍事基地和前進陣地。
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進攻四川合州(今合川縣)釣魚山時,病死軍中,引發(fā)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秦、隴、蜀成為主要戰(zhàn)場,六盤山地區(qū)更是雙方交戰(zhàn)的重點。當時駐守六盤山的軍隊,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搶先稱汗后,立即派心腹劉太平趕到六盤山,策動與忽必烈素有分歧的六盤山駐軍將領渾都海起兵反叛。而此前蒙哥汗在離開六盤山征四川時,曾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同時還把他的愛妃出卑可敦留在那里避暑。蒙哥汗死后,原隨蒙哥汗征宋的大將哈剌不花也率部退踞六盤山,與渾都海會合共同反叛忽必烈。當時,在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中,駐守六盤山的渾都海勢力最強,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謀和主力。阿里不哥又命陜西行省左丞相阿蘭答兒自漠北和林提兵南下,配合渾都海圖謀占據(jù)關、隴地區(qū)。劉太平策動渾都海反叛忽必烈后,又到陜西征收錢糧,籌集軍餉,以配合六盤山駐軍。
六盤山?jīng)龅顛{
野荷谷
面對阿里不哥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忽必烈采納維吾兒人廉希憲的建議,在逐步加強對六盤山地區(qū)兵力控制的同時,對阿里不哥的勢力展開攻勢。中統(tǒng)元年(1260年)七月,已被孤立的渾都海見勢不妙,便在大肆劫掠六盤山一帶府庫后,放棄六盤山北歸,由靈州渡黃河經(jīng)應理城(今中衛(wèi))退至涼州,與提兵南下的阿蘭答兒會合,占據(jù)甘州。雙方經(jīng)過激戰(zhàn),忽必烈軍大勝。渾都海、阿蘭答兒被擒,押送京兆處死,六盤山之亂告平,忽必烈大汗地位得以鞏固。
忽必烈即大汗位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出鎮(zhèn)京兆,管理陜西、河西、四川和吐蕃等處(相當于今陜、甘、川、寧、青)的軍、政、憲、財?shù)纫磺惺乱恕5诙暧旨臃饷Ω缲轂榍赝酰碣n金印,于開成(今固原開城)建王府。開成是安西王夏宮王城,地處六盤山腹地。
清代顧祖禹編著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載:開城安西王府建有“清暑樓”。 《嘉靖固原州志》載:在舊開城西三里,辟有安西王養(yǎng)魚處,又名蓮花池。從開城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量遺物飾件材料和間接史料來看,安西王府當是一處城池壯闊、殿堂樓閣相間、亭臺堂榭齊備、回廊曲徑幽靜,集園林與宮室建筑于一體的恢弘浩大的建筑群。
經(jīng)考古發(fā)掘,安西王城宮殿遺址文化層堆積兩米左右,地面散布大量黃、白、綠等彩色琉璃瓦,龍紋瓦當、滴水,各種造型生動的鴟吻、雕龍飾件及大量磚瓦等建筑材料。這些發(fā)現(xiàn)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原建筑的輝煌壯觀,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原建筑的等級規(guī)模和皇家氣派。宮城遺址面積二百八十六公頃,相當于故宮占地面積的四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西王忙哥剌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其子阿難答襲封父位,仍冬夏往來于長安與開成王府之間。阿難答在元朝中期的政治大舞臺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雖然在爭奪帝位中失敗被殺,但他對西北地區(qū)的貢獻功不可沒。
從成吉思汗駐蹕六盤山?jīng)龅顛{到安西王阿難答參與爭奪皇權(quán)斗爭的失敗不過短短八十年的光景,而這八十年間在六盤山地區(qū)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卻有著重要的歷史影響。六盤山在一代代蒙古君王和廣大民眾的心目中,不僅是軍事上的戰(zhàn)略要地,也是一座精神上的神山、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