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財政年鑒·2019
- 《寧夏財政年鑒》編纂委員會
- 3856字
- 2021-12-31 12:02:26
明確職責協同配合再創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新成效
寧夏財政廳副廳長 趙惠寧
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制度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寧夏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立足民生保障、筑牢民生底線、不斷擴大參保覆蓋、提升保障水平、強化財政監管,全區財政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寧夏財政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收支規模不斷壯大,基金保障能力持續加強
2018年,全區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首次突破400億,完成421億元,同口徑增長12%,完成年度預算收入的118%(剔除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影響因素);全區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完成354億元,同口徑增長5%,完成年度預算支出的95%(剔除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影響因素);當年收支結余66億元,滾存結余43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可支付能力為14.8個月。社保基金收支規模在四本預算中位居第二,基金的保障能力持續加強。
(二)構建社會保障“安全網”,全力實現財政“兜底”
近年來,自治區各級財政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統籌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加大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入力度,為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險基金補助96億元,占本年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的22.8%,其中,中央財政補助60億元,自治區財政補助13億元,市縣財政補助23億元。這些資金的注入,給社保基金的正常、高效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順應民望,財政保障民生由特惠到普惠一是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連續調標。為使廣大企業退休人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自2005年以來,自治區連續14次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同步安排適當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體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待遇月人均水平由2013年的1971元,提高到2017年的2850元,年均增長9.7%。
二是城鄉居民養老和醫保籌資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最低基礎養老金水平也在2017年每月提高5元的基礎上,2018年又提高20元,達到每月140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自2014年起連續四年上調,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72元上調到502元,其中,自治區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152元上調到178元,大病保險個人籌資由每人每年25元上調到37元。
三是進一步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從2018年1月1日起,自治區將失業保險金標準從全區最低工資標準的65%提高到75%,月標準最高達到了1245元,實現了“保生活”和“促就業”相統一。
四是提高生育保險待遇水平。自2016年自治區放開二孩政策,將女職工產假由原來的98天增加到158天,男職工護理假由原來的10天調整到25天,人均生育津貼支出水平達到11,448元。
(四)依法依規,社保基金預算編報水平再上新臺階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制度建立以來,全區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預算法》《社會保險法》要求,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健全管理機制,明確工作程序,推動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自財政社保中心成立以來,自治區連續兩年被財政部評為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工作全國三等獎和二等獎。
(五)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步入正軌
在各級財政和社保經辦機構及各單位的鼎力配合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準備期清算征繳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全區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部按月繳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退休人員待遇發放也井然有序,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步入正軌。
(六)信息化建設成為全國新的標桿
自治區財政社保資金信息化建設被財政部列為一期建設項目,并于2018年4月26日,在全國社保資金信息化建設銀川現場會上通過財政部驗收。信息化建設已完成財政社保基金的預決算管理、收入管理、財政補貼管理、支出管理、社會化發放管理、調劑金管理、賬戶管理、業務監督預警管理、政策法規管理、數據交換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的開發,完成與統一門戶系統、銀行賬戶系統、財政一體化系統的聯調測試,實現云平臺的部署和配置。2018年9月,在湖北省舉辦的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培訓班上,自治區信息化建設再次受到財政部的高度表揚,被譽為繼云南之后信息化建設的新標桿,有創新、有亮點。
(七)加大力度,深入開展調研工作
近年來,自治區社會保障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社會保險基金規模越來越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為全面建成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管好和用好社會保險基金,財政社保中心先后在全區19個市縣開展調研,對基金的管理、調劑金制度的完善、醫療保險基金控費、“機關保”準備期清算、社保基金專戶管理、社保資金投資運營等方面工作和存在問題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全面深入地形成專題報告,為推進全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夯實基礎。
二、財政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成就取得的同時,要立足長遠、未雨綢繆,高度重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一)基金運行壓力增大
一是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保險待遇支出剛性需求增加,基金平衡壓力持續加大,全區撫養比為2.48(在職人數與離退休人數之比),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增收普遍乏力,2018年,剔除自治區補助的20億元調劑金,仍有8個市縣當期出現收不抵支,收支矛盾日益加劇。二是生育保險基金收支矛盾突出。自治區生育保險自2016年調整政策后,連續兩年出現當年基金收不抵支現象,其中:2016年8個市縣,2017年12個市縣。2018年全區生育保險基金年末滾存結余2.3億元,基金靜態可支付月數僅為5.6個月,基金支付能力嚴重不足,經辦機構支付待遇時間均為3個月以上,基金的可持續運行風險明顯增大。
(二)降費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基金收支矛盾
2018年自治區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后,預計可為企業減負6.3億元。2019年,繼續減稅降費。這些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基金的收入也相應減少,這是大局,既要正確認識也要看到風險。
(三)基礎管理薄弱給基金平穩運行帶來隱患
從財政部駐寧夏專員辦審核自治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財政補助的情況來看,自治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信息系統無法統計過去時點參保人數及發放人次數,與管理系統高度關聯的會計核算系統設計不符合收付實現制原則,且追(退)回基礎養老金的核算也不規范,這些現象的存在,給基金的平穩運行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三、幾點工作建議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既是落實中央及自治區改革任務和政策要求的具體體現,也為中央及自治區決策提供大量重要的參考依據。各市縣財政部門要高度重視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編報和財政社保信息化建設等基金管理工作,主動作為,強化管理,夯實基礎,全力推進制度改革,防范化解基金運行風險,切實履職盡責。
(一)統籌兼顧,放眼未來
隨著社會保險制度的不斷健全,社會保險基金規模不斷壯大。這么龐大的社會保險基金,如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將極大地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也將阻礙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進程。各級財政部門要本著事關民生的問題優先解決、事關民生的機制優先建立、事關民生的投入優先保證的原則,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統籌安排財政資金,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制度,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和參保對象待遇的落實。
(二)以“預算”為統領,強化基金管理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賦予財政部門審核并匯總編制社會保險年度基金預算草案的新職能,《預算法》也進一步提出財政部門是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編制主體,對財政部門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各市縣財政部門一定要將“預算”作為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核心,一是規范編制方法,提高編制水平。要認真總結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經驗,善于發現問題與分析問題,善于抓住關鍵環節,解決核心問題,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制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工作規程,探索提高基金預算編制質量的有效途徑。要切實提高基金預算編制的準確性,解決基金預決算“兩張皮”和收入偏低、支出偏高的突出問題。二是加強預算執行,強化績效考核。我們將建立定期上報執行情況的常態化管理機制,不定期地抽查執行情況,確保預算執行按序時進度推進,促進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的銜接;同時,準備制定并下發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考核辦法,從編制組織、編報質量、預算執行、監督管理等方面對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工作進行全面考核,增強預算的嚴肅性。各市縣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認識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編制與執行并重,投入與績效并重”的理念,把預算執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實抓好。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增強預算透明度。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提交人大審議,標志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步入規范化、法制化、透明化的軌道。各市縣要積極與同級人大溝通,主動匯報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工作進展,根據本級人大的要求報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同時,要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向社會公開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主動接受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
(三)以信息化建設為契機,實現精算平衡
自治區信息化建設已進入試運行階段,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平臺,將自治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建設成為縱向貫通各級財政部門、橫向聯通相關業務部門,覆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賬務管理的社保系統,以實現預算編制的精準平衡和決算的高效優質,促進自治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