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耘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探微
- 何偉
- 2282字
- 2021-12-22 18:10:42
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問題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這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世界觀問題,也是一個極具意義的方法論問題。
一、【世界觀角度】闡述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辯證統一關系的主要表現
1.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區別。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前者強調事物及其過程總是包含著矛盾,后者強調事物及其過程所包含的矛盾并不相同。
我們在分析實際問題時,往往用“共性”和“個性”(或者用“一般”和“個別”)分別表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并在含義上有了變化。共性是指同類事物(注意,不是“一切事物”)所包含的那種矛盾。例如,同化和異化的矛盾是生物體所共有的矛盾,即生物體的共性。個性是指作為共性的那種矛盾在某一事物身上所顯示的特點。如同化和異化的矛盾在動物和植物這兩個領域各自的特點。
2.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聯結。
首先,共性和個性的聯結表現為,每一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體。任何事物與同類事物相比較時,一方面它們是“同類”,即具有相同的屬性;另一方面它們又相互區別,具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每一事物既包含共性,又包含個性。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共性與個性各自獨立地存在于事物之中。
其次,共性和個性的聯結還表現為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共性離不開個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來表現。例如,人的共性存在于具有各自個性的各個人之中。在現實中,我們看不到一個單純的共性之物,只能在思維中去反握事物的共性。另一方面,個性離不開共性,個性總是與共性相聯結,是共性的特殊表現。無論—個事物多么特殊,它總是可以歸屬于某一類中,因而與同類事物就具有共同之處,其運動變化也受共同規律的支配。
3.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首先,相對于事物的不同層次(亦即領域)而言,共性和個性是相互轉化的。例如,同化和異化的矛盾對于生物界的所有“事物”來說是共性,但如果上升到整個自然界這個層次,它就轉化為個性了,因為它只為生物體所特有。光合作用所體現的矛盾運動對生物界來說是個性,但下降到綠色植物這個層次,那就是共性了。
其次,相對于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言,共性與個性也是相互轉化的。例如,階級矛盾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它是個性,是歷史發展特定階段的矛盾形態,而階級矛盾相對于階級社會來說,它又是共性。
二、【方法論角度】明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
1.要看到事物包含的共性是什么?個性是什么?二者又是如何相互聯結的?
事物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理解了共性,就明確了這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和規律,它是我們認識事物個性的指導,因為個性不過是共性的特殊表現而已。但這遠遠不夠,在共性的指導之下,我們還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種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即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
例如,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都是任意四邊形的一種,計算它們的面積公式各不相同,但又有共性,即“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二”。
2.要按照“個性→共性→個性”的認知秩序,不斷深入地認知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質與普遍規律。拋物體會落地、水向低處流、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些都是個性。人的認識不會到此為止,科學家在研究這些個性的基礎上,概括總結出引力規律和其他規律,這就是共性。有了這種共性的認識,就能夠解釋一切類似的個別現象了。通過對類似現象的認識,又豐富了對共性的理解。如此循環往復,認識就越來越深入。
3.要學習“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是在解決矛盾,這就決定了對一系列工作方法的要求。我們國家的領導干部常常發出一般號召,但從不滿足于一般號召,大量的工作還是放在個別指導上面。“從群眾中來”就是“個性→共性”,總結群眾的經驗,發覺群眾的智慧,并將之上升為規律性的東西,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到群眾中去”就是“共性→個性”,把共性的東西付諸實踐,變為各地群眾具有各自特點的行動。然后,不斷地總結提高……“解剖麻雀”主要是指,通過對事物的剖析找出同類事物的共性,主要體現了“個性→共性”的過程,然后用得到的“五臟俱全”的知識、理論等共性的東西,去指導個別,即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
4.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本質特征,這對于各個國家的發展過程都是適用的,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各國的國情不同,因而社會主義一般規律及其本質和特征的實現形式、途徑也就各不相同,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一個國家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從而取得勝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共性;另一方面必須具有中國特色,這是個性,把二者結合得越好,我們的事業就越有成就。丟掉共性,就會犯方向性的錯誤;不要個性,建設社會主義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本文原載于《考試報·高二政治》2003年11月21日·總第8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