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耘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探微
- 何偉
- 3338字
- 2021-12-22 18:10:41
思想政治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卡耐基認為學識淵博的人,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人。原因是事業(yè)成功只有15%取決于智力素質,而另外的85%則取決于人的意志、機遇、人際協調能力和社會意識能力等,也就是取決于情感商數,即“情商”(Emotiona1 Quotient)。
在我國,及時對中學生進行情商教育十分必要。因為我們常常發(fā)現有些人絕頂聰明但情商能力低,最終淪為平庸之輩。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領域中,就明顯存在重邏輯認識能力的“外在化”傾向,而忽視學生身心的內化;重視全方位的智能教育,卻輕視學生情商能力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高分低能情況的發(fā)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課該怎樣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我認為要把學生的智商和情商的發(fā)展有機地協調統(tǒng)一起來。
二、培養(yǎng)學生情商能力的重要性
情商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最早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新罕布什爾大學)和彼得·薩洛維(耶魯大學)于1990年提出,但并沒有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關注。直至1995年,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才引起全球性的情商研究與討論。因此,丹尼爾·戈爾曼被譽為“情商之父”。“情商”理論指出:所謂“情商能力”是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相互關系五種特征構成的。
在智力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由于情商能力的不同,智力發(fā)揮程度的差異很大,這在學校教育中是司空見慣的。由單純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觀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智力觀和情商能力并舉已勢在必行,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能力既有現實意義,也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培養(yǎng)情商能力符合新智能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世界經濟發(fā)展由工業(yè)經濟向知識經濟再向新智能經濟轉變,時代的變遷預示著社會各個領域運行機制的轉型。教育是向新智能經濟時代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包含新課程改革要義的教育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支撐科技創(chuàng)新的知識,絕非書本上條條框框的知識,而必須是創(chuàng)新的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從何而來,我認為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扎實的基礎知識;二是具有較高的情商能力。只有從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商能力,學生才能學會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具有基本學科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為社會多作貢獻。
培養(yǎng)情商能力符合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思想政治課面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喜歡并自覺自愿學習政治課的學生人數屈指可數,今年浙滬新高考改革選學選考學科抽樣調查統(tǒng)計表明,政治課在最喜歡的學科中人數相對最少。尷尬的學科境遇催人反思,在傳統(tǒng)的教育格局下,選科的學生是把思想政治課看成應試的撈分課,加之政治學科教法陳舊,學生在源頭上就有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2014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意見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解決問題的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學科教育的靈魂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種旨在發(fā)展人的各種潛能、促進人的基本素養(yǎng)全面提高的教育改革實踐活動。要重視學科素養(yǎng)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師應通過測評達成、課堂轉型、創(chuàng)設情境(與現實生產、生活緊密關聯的、真實性的問題情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基于問題、基于項目的活動和基于合作和探究的體驗式的學習)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信度。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和做事約束能力,落實了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情商能力符合學生實際和學生發(fā)展需要。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有的學生智力高,但看問題片面,實際辦事能力低,遇到困難易消沉;有的學生智力中等,但有個性、有恒心、有毅力,善于溝通協作,社會適應能力強。缺乏情商能力的學生,其發(fā)展?jié)摿κ禽^為有限的。令人有信心的是,良好的情商能力可以通過后天教育來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開拓學生“智商”的同時,要把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圍繞著“情商能力”的培養(yǎng)來實施,這是由學生實際決定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體現學科育人的價值。
三、培養(yǎng)學生情商能力的嘗試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誰都可能與人吵架,但是要與合適的人在適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吵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要真正做到“合適”“適當”“恰當”,就要有較高的情商能力。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能力,筆者認為:
自我覺察能力(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即學生要有認識自我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我覺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具體表現要求。如在初中,通過“集體”“祖國”“他人”“交往”等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懂得個人對他人、對集體應負有的責任,使學生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有感恩之心。讓學生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等基本素養(yǎng),學會用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來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與個性。高中則通過“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模塊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能主動作為,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guī)則與法治意識,學會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明確責任擔當、國家認同、法治意識、理性精神的學科素養(yǎng)價值,進而使學生意識到個人對社會肩負的責任,學會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認識自我價值,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
情緒調控能力(控制情緒)的培養(yǎng)。心理學表明中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興趣、行為經常處在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自我控制力較弱,甚至個別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生活與哲學》“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找出自己的情緒特點,加強對道德意志力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采取理智法、注意轉移法、心理放松法等消除不良情緒,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理智感是人的社會性高級情感,我們只有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理智感,讓他們學會興利除弊,才能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奠定基礎。
自我激勵能力的培養(yǎng)。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該能力的培養(yǎng)宜采用榜樣激勵法,也就是通過介紹英雄道德模范人物的先進事例,使學生了解自我教育意義和實現自我教育的途徑,從而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激情,自覺地采取自我激勵的方式去矯正自身的缺點。如在《生活與哲學》中“實現人生價值”內容學習中,讓學生收集英雄道德模范人物的故事,課堂上通過學生自己展示講解羅陽、廖俊波、黃大年等英雄道德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使學生明確應該向他們學習什么,從而激起學生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的愿望。
人際公關能力(處理人際相互關系)的培養(yǎng)。人際公關能力包括:社會調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講演報告的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等方面。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不能只會讀書,還必須具備社會活動的能力。筆者認為可以收集“新”“熱”“親”“廣”的典型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公關能力。例如教學《經濟生活》內容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選題:通過電子金融市場調查,了解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走上街頭了解“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給社會生活帶來的新變化;關注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前世今生……調查實踐活動結束后,分工合作,完成課題小論文,通過合作學習和廣泛的參與,使學生社交協調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以上“四種能力”是情商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覺察能力是培養(yǎng)情商能力的起點和基礎,情緒調控能力、自我激勵能力是培養(yǎng)情商能力的必要手段,人際公關能力則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培養(yǎng)情商能力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課教學注重學生情商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自身無可比擬的學科優(yōu)勢和特色,走出了單一培養(yǎng)學生智力素質的誤區(qū),走上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課改大道,為提高教師在實踐中以德育人、在教學中教書育人的學科自信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撐,為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人格和完備的學科素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