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燒的群山·工業卷
-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 6214字
- 2021-12-22 18:11:21
賀蘭山下高揚的一面旗幟——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業故事
巍峨的賀蘭山下,坐落著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這是一面與高山一樣昂揚挺立的旗幟。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豎起這面旗幟,一代又一代的煤機人,舍小家顧大家,懷揣著建設大西北的宏偉理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到這里,用生命的每一天,用火熱的激情,在這片戈壁灘上,傾灑著滾燙的汗水,奉獻著赤膽忠心。他們的創業故事講不完道不盡。他們的故事已和這雄偉的大山,還有這飄揚的旗幟一道成為美麗的傳說。
自力更生建家園
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的前身西北煤機一廠(簡稱“煤機一廠”),始建于1966年,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它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廠區坐落在潮湖村與大風溝之間的戈壁上,當年由張家口煤機廠對口包建。建廠初期的人員是由張家口老廠支援“三線”建設調入的700多名職工,還有隨遷的職工家屬400多戶,共1750余人。
當時煤機一廠又先后從銀川、中寧、石嘴山、平羅等地招收數批青年徒工投入到廠區建設、道路修筑、植樹造林中。其中,來自銀川、中寧的3批徒工在參加一段時間的建廠勞動后,陸續被安排到張家口煤機廠進行了技術培訓。
1967年年初,第一批從張家口調來負責籌建的干部職工40多人,面對荒蕪的戈壁,他們借宿在潮湖村農戶家里不足15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沒有電,就點煤油燈,沒有水,就到1公里之外的水泡子里拉運,吃糧買菜也要到5公里之外的煤炭七十九工程處基地采購。沒有路,沒有運輸工具,他們就人拉肩扛。
由于廠區遠離城市,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全,條件十分艱苦,給生產生活都帶來很大的困難。職工就醫、子女入學等都是突出的問題,一切生產資料和必需的生活資料都要從外面運送。職工住房更是簡陋,四處漏風,常常是“外面大風不斷,屋里塵土飛揚,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正是這種特殊的地域環境和艱苦條件,使從全國各地遷徙過來的建設者們意識到,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美好家園。
因此,他們白天和建筑工人一道和灰漿、打地坪、建廠房,篩石子、熬瀝青、修公路,晚上睡不了個囫圇覺,第二天又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中。在艱苦的勞動中大家爭先恐后,比干勁,比貢獻,沒人叫苦,沒人叫累。為了盡快能有一個安身之處,籌建人員自己搞土建,因陋就簡,硬是在這戈壁荒灘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園,蓋起來三排簡易的集體宿舍兼辦公室,這兒后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三排房”。
隨著煤機一廠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妥善安置職工家屬和子女,他們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亦工亦農的道路,通過開辦農場,分期分批安置有勞動能力的家屬,解決口糧和工作等問題,并將廠區西南方向約5000畝荒地定為農場發展基地。家屬們頂烈日、冒風沙,日夜奮戰在沙丘戈壁上,燒荒撿石,打壟植種,平整土地。1970年上半年就開墾荒地220畝,分別種植了小麥、薯類、豆類、蔬菜等農作物,當年收獲夏糧3600多斤、秋糧2000多斤、各種蔬菜30000多斤,解決了部分口糧和吃菜的問題。
與此同時,煤機一廠還發動全廠職工家屬植樹造林,改變廠區面貌。短短幾年內,在廠區家屬區和農場周邊形成了完整的防風固沙林帶。僅1970年就植樹42000多株。有了樹木,有了簡易的房屋,有了自己動手種植的糧食及蔬菜,就有了家園。
快馬加鞭出成果
1970年正式投產后的煤機一廠,為了使這個“三線”企業能夠盡快結出碩果,全廠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研發、設計了新型煤機產品,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1周年前夕,生產出了首批SWD-22型刮板輸送機。4年后,同期自主研發的性能更加優越的SWQ-40T刮板輸送機取代了SWD-22型刮板輸送機,形成了企業的主打產品。由于性能優越,出煤效率高,各大煤礦企業的需求量逐步加大,因此被煤炭工業部推廣。不斷改良形成的SGW-40T,得到了用戶的普遍認可,并榮獲了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至此,新產品的成功研發,使企業邁上了發展的新臺階。
1972年,根據國家燃化工業部要求,煤機一廠承擔了10個洗煤廠的洗選設備生產,當年就計劃安排了4種48臺設備。這些設備是國家為增加煤炭洗選生產能力,保證鋼鐵生產的急需設備,屬國家計委礦山組和燃化工業部會戰項目的組成部分。為此,企業于1972年6月3日成立了洗選設備會戰指揮部,指揮調集全廠主要技術力量投入會戰。僅僅3個月就已完成直線振動篩20臺,還有洗煤機和皮帶運輸的鉚焊件及部分加工件。煤機一廠在隨后的幾年間,又相繼自主研制了SWQ-40T型雙鏈可彎曲副板輸送機,截至1980年,煤機一廠SWQ-40T型可彎曲副板輸送機的生產總量達到了5736臺,成為企業當時的主導產品。
西北煤機一廠車間
由此,煤機一廠獲得了煤炭工業部科技局頒發的“40T雙鏈刮板輸送機技術鑒定”證書。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全國各個煤礦對刮板輸送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煤機一廠生產的SWQ-40T型可彎曲刮板輸送機,用于煤礦井下中厚煤層炮采工作面及順槽輸送煤炭,其整機結構合理,質量性能可靠,維修方便,部件互換性好,價格低廉,產品暢銷22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礦務局,主要用戶達到了235家,國內市場占有量約30%。
奮發圖強勇擔當
1988年3月的一天,一個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黑臉漢子闊步走進煤機一廠,此人便是新任廠長王發清。他的到來使機關科室發生了巨大變化,109名機關工作人員被不留情面地充實到了生產第一線。一時間,辦公樓里人心惶惶、議論紛紛,車間班組卻是一片贊嘆:“這黑臉包公真行。”不愿離開舒適環境的人少不了罵娘,埋頭苦干、出力流汗的人們卻在新廠長身上看到了企業振興的希望。大樓里幾乎所有科室都有被精減的人,唯有科研所和工藝科這兩個技術部門,非但一人未減,反而增加了人員。
一系列大刀闊斧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使企業為之一振,尤其是科技人員干勁大增,通宵達旦地繪圖紙編制工藝流程。有人說王發清給他們注射了“興奮劑”。不錯,王發清的興奮劑就是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員的平均獎金,并把獎金分配權下放到科研所和工藝科。因研制新產品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有人認為步子邁大了,建議砍掉部分科研項目。可王發清卻說:“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用不了多久就得當叫花子,科研資金必須保證。”
廠里車少,機關干部用車難以保證,而科技人員用車隨要隨派。一位工程師的哥哥從河南老家來寧夏看望多年未見面的弟弟,恰巧這位工程師出差在外,王發清見到電報后讓辦公室立即派車趕到銀川,將工程師的哥哥接到廠里。
逢年過節上門拜訪科技人員是王發清的重要事項。有什么困難講出來,十有八九能解決。這信任、這理解、這關照,令科技人員心生感動,繼而豁出命來為廠效力!每天深夜,廠區一片寂靜,勞累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可科研所和工藝科的辦公室卻依然燈火通明,科技人員依舊緊張地工作著。由此一套套新產品的圖紙相繼誕生,這些圖紙凝聚著科技人員的智慧與心血,更融入了廠長王發清的一片苦心。
據統計,王發清上任后一年,廠里的科研隊伍就研制出六七種新產品。新產品給企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1988年完成總產值5000萬元,實現利潤406萬元,比上年增長了一倍多;1989年完成總產值9100萬元,實現利潤500萬元;1990年在全國市場疲軟、生產滑坡的嚴峻形勢下,訂貨仍突破了1億元。煤機一廠被評為自治區一級企業、國家二級企業,王發清也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優秀企業家稱號。當有人夸贊他是煤機一廠的功臣時,他卻說:“我不是功臣,真正的功臣是全廠的干部職工。”
踏平坎坷成大道
1992年前后,我國開始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型。當時煤機市場正處于低迷時期,這給煤機一廠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到了不能按時發工資的困難境地。而且由于煤機一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使企業處于極為不利的局面。
在這種形勢下,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再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因此企業也多次更名,至1999年注冊更名為“寧夏西北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2001年,公司根據當時的經濟形勢,以迎挑戰、求生存、求發展為使命,發出了“二次創業”的號召。同年9月26日,西北奔牛分別召開職工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明確提出了公司今后3年改革發展的構想。
2003年開始著手公司的產權制度改革。同年9月30日,作為自治區13家重點國有企業之一的寧夏西北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改制為股份制企業,一位睿智而有魄力的漢子肖寶貴接任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職務。
企業改制后,職工的思維和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肖寶貴就一手抓企業發展,一手抓隊伍穩定,經營狀況逐漸得到了好轉,各項經營指標連續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創造了公司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經營效益最好的時期。
當公司已經成為寧夏乃至西北地區機械行業的“老大”時,似乎發展已經到了頂峰。居安思危的肖寶貴沒有為公司的現狀滿足、陶醉,他十分清楚公司的產品依然存在著粗放單一、技術含量低、缺乏競爭力等問題,他更清楚最終實現公司“中國馳名,世界知名”發展戰略的實質意義。于是,他堅持創建、打造“奔牛”品牌。在他深謀遠慮的部署下,奔牛品牌逐步在國內外煤礦博覽會、能源裝備展覽會上嶄露頭角,成為煤炭行業響當當的民族品牌。2006年4月,在公司內部卻傳出這樣一個消息:肖寶貴主動放棄公司董事長職位,與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行重組。為了解決企業發展的“瓶頸”, “奔牛”必須引入投資者,滿足公司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個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卻使肖寶貴走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許多職工不同意重組,他們覺得肖寶貴把“奔牛給賣了”。職工們哪里知道,“狼性”十足的肖寶貴心懷長遠大計。他“賣寶座、摘烏紗”,圖的就是要激活股權,讓股東得到回報,讓企業成為“百年老店”。
為了做通職工的思想工作,肖寶貴4天開了9個現場會,90%的職工都與他面對面交流,肖寶貴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的執著與堅持感動了“奔牛”的職工。2006年5月18日,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這次重組,“奔牛”嫁給了“天地”,肖寶貴“賣了”董事長的寶座,其角色轉換為公司的黨委書記、總經理,而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奔牛”注入資金8900多萬元。不僅如此,“奔牛”還借助中國煤科總院的實力,實現了重組后超重型刮板輸送產品市場的一個歷史性轉折。
創新引領新發展
歲月變遷,初心不改。畢業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碩士研究生張林,作為寧夏“312人才計劃”人選,進入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至今,他先后擔任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和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林作為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煤炭行業的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他組織參與的項目曾獲部級以上科研成果1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他公開發表論文25篇;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重大專項等17項。這樣一位崇尚科學、注重創新的學者型領導,以客戶需求作為出發點,帶領企業在產品研發、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2011年,公司研發團隊成功研制國內首套年產1200萬噸綜采工作面超重型輸送裝備,槽寬、功率等技術規格配置均為國內最高,技術性能完全可與進口產品相媲美,成為國產煤礦輸送裝備首次與世界裝備“齊步走”的標志性產品。2013年,公司成功研發7米超大采高綜采工作面成套輸送裝備,并以其槽寬最大、功率最大、鏈條規格最大的高端配置成為綜采輸送裝備史上的首創產品,全面提升了我國大功率高可靠性工作面輸送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我國煤礦裝備行業創新發展的旗幟。2014年,公司研發智能控制刮板輸送機一舉成功,并于當日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成為世界首套智能控制的高效節能型刮板輸送成套裝備,標志著我國煤礦機械裝備水平向綠色、環保、高效、節能方向發展,也標志著我國煤炭裝備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煤炭綠色開采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2019年,公司研制的年產2000萬噸成套智能綜采輸送裝備,為世界煤炭井工開采最大規格、最大輸送能力的一次采全高智能綜采成套輸送裝備,裝備在礦井下生產過程中,日產原煤6.55萬噸,月產147.5萬噸,創日產、月產歷史新紀錄。同年,公司研制的超重型智能控制刮板輸送機,以其超前的設計理念、最大運輸能力和最高日產量等國際領先水平,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
我為戰旗添光彩
走過50多年發展歷程的天地奔牛,始終是一面高揚的旗幟,是寧夏這塊熱土上一道美麗的風景。而更令人崇敬的是,許許多多普通員工為了這面高揚的旗幟而傾情奉獻的精神。
被授予“勞動模范”稱號的張可濱,從工廠投產那天干起,他所干的焊接產品合格率達100%,多年來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搞成大小技術革新15項。張可濱常說“:當工人,就要當個好工人。”事實證明,他是全車間最能吃苦、生產效率最高的好工人。
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自治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寧夏最美科技人陳云,是公司研發團隊的核心人才,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方面,他敢于擔當、勇于創新,不斷超越自我。他帶領研發團隊出色完成了世界首臺智能控制刮板輸送機、國家863子項目礦山豎井掘進機、國內首臺煤礦井下順槽預破碎清煤設備、國內首臺套移動式上向反井鉆機、國內功率最大的超重型刮板輸送機用2000kW數字化行星齒輪減速器等多項創新產品的研發,創造性地解決了許多重大科技難題,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他負責研制的多項產品達到行業領先和世界先進水平,使天地奔牛公司長期保持行業技術引領地位。他注重團隊合作和創新傳承,為公司培養了多名優秀科技項目研發人才。近幾年他帶領的技術團隊每年完成的創新產品產值超過3億元,團隊中涌現出減速器專家2人,數據采集與故障分析專家3人,為創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奔牛”品牌,為煤礦井工輸送裝備、非標礦山裝備、特種電驅傳動系統等行業裝備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煤炭行業技能大師”馬國喜,是一名數控車床操作員。他從稚嫩的學生成長為一名技藝精湛的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數控技師。隨著天地奔牛的產品快速向多元化發展,對新產品、新零件以及新材料的數控加工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面對挑戰,馬國喜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學習金屬材料、機械加工、數控編程等相關知識,帶領同事們大膽創新,攻克道道難關。在公司開展的“技術革新、降本增效”專項評比活動中,他充分發揮崗位能手的沖鋒作用,嘗試通過調整切削參數提高刀具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在多次試驗改進后,終于調整出最適合的切削參數。成功后的第一時間,他毫不保留地將成果分享給班組其他員工,讓更多車床刀具壽命得到延長,為公司降本增效做出了突出貢獻。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已是2020年春暖花開之際。在幾代奔牛人的努力下,天地奔牛總產值由2006年的89208萬元,上升至2019年的335500萬元,呈現連年遞增的可喜局面,職工收入由2006年的人均2.75萬元增至2019年的人均8.47萬元。公司新產品開發速度、核心技術指數位居同行業第一,產品技術含量、質量可靠性穩步提高,多項產品獲國家和行業獎項,填補了國內空白,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不斷提升“奔牛”品牌的內在價值,為天地奔牛走在行業技術創新的前列奠定了基礎。公司先后進入“中國機械500強”“中國企業500強”“中國競爭力500強”“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50強”行列,榮獲“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中國煤炭工業雙十佳企業”“全國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全國質量信用優秀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煤炭行業AA級信用企業”等稱號。奔牛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國煤機制造行業質量領先品牌。
在歲月的長河里,50多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于寧夏西北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而言,這是一段與困境抗爭、永不言敗、勇攀高峰的歲月,這是一段追求夢想與書寫輝煌的歲月。歲月不老,青山常在,愿天地奔牛這面旗幟永遠高高飄揚。
(供稿:張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