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燒的群山·工業卷
-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 5751字
- 2021-12-22 18:11:23
回望寧夏第一個鋼鐵廠
煉出寧夏第一爐鋼
1959年12月31日,銀川平原北面的麻黃溝戈壁灘上,一座55立方米的高爐,爐火沖天烘烤著藍天白云。煉鋼爐馬上就要出爐了!這是劃時代的一爐,是寧夏的第一爐鋼鐵啊!
高爐旁,自治區的黨政領導來了,報社和廣播電臺的記者來了,支援鋼鐵廠建設的兄弟單位代表來了,鑼鼓敲得震天響,一掛掛鞭炮等待著點燃。
一切準備就緒,隨著石嘴山鋼鐵廠籌備處主任馬鐵輪一聲號令,兩位爐前工將系著紅布的鐵杠捅向出爐口,一下、兩下、三下,爐口開始濺出了耀眼的火花,緊接著鋼水涌流。
“出鋼鐵了!出鋼鐵了!”喜慶的鞭炮響起,鑼鼓喧天。鋼水流入鐵槽,流向一排排的模具。
大家在喜悅中鼓掌、握手,相互致意慶賀,一些建設者們在歡呼跳躍,寧夏第一爐鋼煉出來了!
領導們在同馬鐵輪等人握手致賀,在同建設者們握手致謝,記者們在拍攝、在錄音,大家的臉龐上都是滿滿的喜慶。馬鐵輪的臉上也是滿滿的喜慶,眼眶里還滿含著激動的淚花。在這喜慶場面中,那飛濺的鋼花如彈雨、爐口似圓月,使他似乎回到炮火硝煙的戰斗歲月。
1948年的一個秋夜,他率縣支隊護送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過潮河,分手時正值月圓;初冬,他又護送華北軍區3縱隊政委胡耀邦過密云,月下分手時胡耀邦贈給他一支卡賓槍和20多發子彈。
馬鐵輪對鋼鐵是有著特殊感情的。1948年大年初一晚上在西莊窩村,國民黨從三面包圍了縣支隊。幸虧三連派往南山的觀察哨發現得早,及時鳴槍報警,他隨即命令3連搶占南山阻擊掩護,其他4個連向西北山里突圍。“炮彈在頭頂的山坡上爆炸,像天上打雷似的”,突圍成功了,但是犧牲了30多人。這是他此后一生的“痛”,就因為我軍缺少鋼鐵炮彈。
1958年,馬鐵輪由北京軍區炮兵作訓處處長轉業地方,組織領導建設石嘴山鋼鐵廠。
現在,鋼鐵廠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不但出了鐵,現在又煉出了寧夏第一爐鋼。
喜慶的鞭炮聲中,歡樂的鑼鼓聲中,建設者們火紅的笑臉上洋溢著勝利的豪邁。
《工人日報》《寧夏日報》和寧夏人民廣播電臺予以報道,祝賀剛成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出了鋼鐵。
1960年大年初二的晚上,馬鐵輪在辦公室兼宿舍里的桌子上,擺好了從職工食堂打來的餃子、菜肴,擺好了兩雙筷子、兩個瓷酒杯,酒杯里倒好了酒。他莊重地先將其中的一杯酒雙手端起,然后輕輕地在地上連灑三杯。這是他十多年來年年對1948年大年初一在西莊窩村被圍犧牲的30多位戰友的一種祭奠,如今又增添了對建設石嘴山鋼鐵廠工亡建設者的緬懷。
記得1958年7月,他帶著一幫人來到“麻黃溝”扎起了帳篷,要在這戈壁灘上籌建鋼鐵廠。夕陽已落入賀蘭山,人多帳篷少,大家就在“二道溝”的陽面沙坡上挖地窩子擠著睡。
清晨,太陽還沒有露臉,野炊的鍋灶柴火正旺,炊事員揮著一把圓鐵鍬翻炒著炒面,另一口大鐵鍋燒著開水。吃住就是那么簡單。
還記得在石嘴子黃河渡口,在那個被剛剛拆除的龍王廟址上(現石嘴山黃河大橋西1橋墩處),他帶著兩個人擺了個長條木桌,豎起一個“石嘴山鋼鐵廠籌備處”的木板招牌,接待從五湖四海調來的職工。待湊齊了五六十人,便點名排隊沿黃河西岸一路向北,到達十六七公里外的麻黃溝。
朝陽映照在黃河岸邊,建設者徒步丈量廠區,標注下廠區道路、廠房、車間的布局。星夜在帳篷里勾畫著鋼鐵廠的草圖,篝火旁討論著基建設計方案。
夜晚里的一堆堆篝火,驅散的是寒冷和困意,溫暖的是早日建成寧夏第一座鋼鐵廠的雄心壯志。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越來越多,“先生產、后生活”,就建了許多“干打壘”住進去。
建廠房經常因車輛少磚料供不上,影響建設進度。“背磚去嘍!”通知一下達,幾百號人爭先恐后跑到七八里外的磚廠背磚。無論朝夕,背磚人一個接一個像條長龍,每人身上背著二三十塊磚,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有的哼曲唱歌,有的調侃逗笑,你追我趕,歡歌笑語此起彼伏。
有人關切地問背磚隊伍里的馬鐵輪:“馬領導,您也來了,累了吧?”
他樂呵呵地回答:“我怎么不能來呀?累?這算個啥?這還是好的呢!前方激戰缺彈藥,炮火中不也得扛著夾著幾十斤的彈藥箱往前沖嗎?”
一年多來,他經常在帳篷里講規劃,篝火旁談未來,酷暑嚴寒中喝著面糊糊談笑風生,勞作中人拉肩扛鍬挖筐抬一起比著干。
干部群眾同甘苦,只為早日建好鋼鐵廠。建廠房,平整道路,抬筐拉土墊鐵路專用線路基,人抬肩扛搬運器材……運吊大件器材,靠大家喊著號子用大繩拉:“大家齊用力呀,嗨嗨!早日建好廠啊,嗨嗨!多多出鋼鐵啊,嗨嗨!”
現如今,煉鐵高爐出著鐵,煉鋼高爐也出了鋼,成立了才一年多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就有了工業化初期的第一個鋼鐵廠。
改革創新增活力
在高空中順利完成了火箭各級間的分離、發動機關機和火箭頭體分離等一系列程序,精確地沿著預定軌道飛行,最后在預定區域準確入海。
這次第一顆遠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是繼我國進行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研究和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后,在尖端科學技術領域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就。
1980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出賀電:“向參與我國發射運載火箭的全體科學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工人、解放軍指戰員和一切從事試驗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祝賀!”鋼鐵廠職工俱樂部的千人大會上,當廠領導宣讀完賀電后,雷鳴般的掌聲響起。石鋼人心潮澎湃喜氣洋洋,咱鋼廠也為祖國的強盛做出了一份貢獻!
1994年,鋼鐵廠研發生產的光纖光纜用低碳鍍鋅鋼絲繩填補了國內空白;密封鋼絲繩獲得北京第五屆亞太地區經濟貿易博覽會銀獎。
1996年年初,石鋼積極響應國務院發出的學習推廣邯鋼經驗的通知,開展“學邯鋼、降成本,企業管理上臺階”活動。通過派人參加邯鋼經驗推廣會和全廠上下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到邯鋼經驗的精髓,就是要“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
石嘴山鋼鐵廠主要產品的原料在千里之外的酒鋼、包鋼,成品又要銷到數千里之外的市場,前后的運輸成本不可小覷。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質量,還有價格。邯鋼經驗對鋼鐵廠來說,就是一個“降耗增效”精細化經營管理的法寶。
石嘴山鋼鐵廠積極組織落實邯鋼經驗,成立了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充分研究、認真部署。先是要求各個車間、各個部門認真測算有關經濟指標,然后再將成本與效益掛鉤,將效益與分配掛鉤,并以成本否決作為經濟杠桿,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管理機制。隨著工作的深入展開,廠、車間、工段、班組、崗位的經濟技術指標體系建立,每個產品從原料到加工各個工序再到成品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細化到具體崗位,從采購成本、制造成本,到銷售成本,都一一明確。人人都明白自己的成本指標和責任,必須精心作業,必須杜絕浪費,否則收入就會減少。
通過學習邯鋼經驗,石嘴山鋼鐵廠充分調動全員職工“當家理財、精打細算,加強管理、深挖潛力”的積極性,使經營管理上了臺階,達到了職工增收、企業增效的目的。
這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石嘴山鋼鐵廠召開自治區經驗交流會,并向全區發出了“遠學邯鋼,近學石鋼”的號召。
1997年5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鋼鐵廠改組為“寧夏恒力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自治區十大骨干企業之一、冶金部33家重點鋼鐵企業之一。
1998年5月11日又成立了寧夏恒力鋼絲繩股份有限公司。寧夏恒力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有寧夏恒力鋼絲繩股份等12個全資、控股、參股的子公司,集團為國家冶金重點企業,具有獨立進出口經營權。產品品種之多、規格之全居全國同行業之首,成為中國金屬制品的兩大基地之一。
1998年5月29日上午,時任自治區副主席于革勝和恒力董事長劉京喜一左一右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廳二樓廳堂新股票上市的銅鑼架兩旁,兩人各拿著一個系著紅絲帶的鑼槌,他們幾乎同時用力將手中的鑼槌敲向大銅鑼。“鐺!”一聲脆響,宣告著“寧夏恒力”股票上市交易了!樓上樓下一片歡喜,交易大廳里一片歡騰。
中國的鋼絲繩走向新紀元,寧夏恒力為中國鋼絲繩企業中第一個股票上市公司。
鋼廠人浩氣滿滿:咱鋼廠恒力上市了!咱也是股東——原始股股民啦。鋼廠的職工家屬們都是喜氣洋洋,走起路來都是矯健喜慶。
恒力公司借著上市的東風完成了幾個大的技改動作,0.55萬噸索道用鋼絲繩和1萬噸柔性抽油桿項目先后投產;成功打造了3萬噸特種鋼絲繩技改項目和年產22萬噸混凝土用預應力鋼絞線項目。
所產鋼絲繩(鋼絞線)廣泛應用于煤炭、石油、水電、船舶、航空航天和軍工等諸多領域,產品暢銷國內、遠銷亞歐非和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恒力鋼鐵廠車間
一時間真謂捷報頻傳:制造出世界上最長最粗鋼絲繩;8條生產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橢圓彈性面鋼絲和光纖光纜用低碳鋼絲填補了國內空白;14種產品達到國際生產水準;鋼絲繩產品獲國際權威機構英國勞埃德船級社質量認證;榮獲西班牙“96最佳國際貿易企業獎”。
制造中華第一繩
石嘴山鋼鐵廠還有著值得大書的一筆。
1997年的一天,幾位江陰大橋建設方的采購人員來到了恒力公司。他們為訂購大橋的兩根主副纜索繩,已經風塵仆仆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在國內尋求了多家大的鋼絲繩生產廠家均無能力接單。今天他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了恒力。
當時在建的江陰長江大橋,其跨度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二、中國第一。它是國家“九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國家“兩縱兩橫”公路主干線特大橋,G2京滬跨江的“咽喉”工程。大橋要在1999年國慶節建成通車。如今大橋急需的兩根6×36 SW-24鍍鋅1770 Mpa長7000 m的鋼絲繩還沒有著落。
雙方在會議室里進行交流。建設方提出的技術要求非同尋常:直徑24 mm、單根長度7000 m的鍍鋅鋼絲繩,其中每根繩中的216根鋼絲不得有電接點,每股由36根強度為1770 MPa高強度鋼絲組成。技術難度非同一般!事后得知:這是我國按照高于國際最新標準要求設計的。
公司黨政領導團隊劉京喜等人和技術團隊主要人員幾天幾夜幾乎沒有離開過公司,在辦公室、會議室里連軸轉,會上會下幾番討論、分析、研究,思路越來越清晰,信心越來越強:咱鋼廠不是要做大做強嗎?咱不是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團隊和兢兢業業的技術工人嗎?這個活,咱能拿下。技術工藝關鍵點一個個明了,相應的技術改革技術創新措施方法一個個明確,技術方案修訂完善,總的技術方案通過,供需雙方簽訂了合同。
生產過程中,恒力鉚足勁,多少個日日夜夜,技術人員精心編制各種技術規范,管理人員蹲車間盯現場及時改進工藝,各個操作工人按工藝要求精心作業,各個工序嚴格把關一絲不茍,質檢人員按章采樣有條不紊,各級調度及時協調上傳下達,各個部門認真組織周全服務。
“開飯了,開飯了!”食堂炊事人員將香噴噴的熱飯菜送到一線,有的人依然聚精會神作業。
領導的BB機響了,家屬留言:都幾天了還不回家?
辦公室的座機響了,家屬叮嚀:該吃藥了,注意休息。
可是大家都心系這條大繩,辦公室會議室的燈光經常是徹夜通明,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時時分析研究解決生產技術問題,車間里機器轟鳴,設備安全運行,作業人員聚精會神,大繩在一米米的合股延伸。
那些日子里,夏日的河濱區兒童樂園里少了幾多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在忘我工作,不能陪伴他們來戲耍;夏秋的街道路燈下,沒有了星星點點的撲克圈,濱河的綠蔭草坪小道上少了幾多漫步的身影;寒冬臘月的游泳池冰面正適合滑冰,孩子們多想在周末去那里過把滑冰的癮,可是爸爸媽媽正在為大繩攻關,哪有心思陪著孩子來玩;球場上也冷清了,往日里矯健的身影都把能量轉到第一繩的制造上。
1998年春天,“中華第一長繩”在石嘴山誕生了!
當載著“中華第一長繩”的特大運載車在喜慶的鞭炮鑼鼓聲中徐徐啟動,恒力人是格外的自豪和驕傲,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街道上彩旗招展熱鬧非凡,人人喜氣洋洋。
1998年7月16日,“中華第一長繩”的繩索主纜在江陰大橋上架設,氣貫長虹。
1998年9月28日,江陰大橋建成通車。石嘴山鋼廠的幾千個家庭里的男女老少,都在觀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江陰大橋通車慶典,個個喜不自禁。“快看快看,這個大橋的兩邊主副纜就是咱廠生產的!”
科技創新譜新篇
石鋼人是兢兢業業、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一個群體,他們先后開發出國內獨家產品,例如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超高強度特種船用鋼絲繩、鍍鋅密封鋼絲繩、重要用途低碳鋼絲、電鏟用涂塑鋼絲繩、集裝箱起重機用鋼絲繩和國內最大直徑120 mm船舶用鋼絲繩等。
幾十年來,鋼鐵廠擁有十來項國家專利。其中“鋼絲直接水冷裝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項技術在全國屬首創,應用在老拉絲設備上,鋼絲性能顯著提高,使企業具備了生產1670 Mpa級的大規格制繩鋼絲的能力。正是因為石鋼人對金屬制品的研發有著癡迷般的熱愛,靠著智慧和汗水,為承重的線材添加進了足可負千鈞的韌性和力量,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石嘴山鋼鐵廠所取得的技術成果,為我國的鋼絲繩上檔次、技術上水平、質量上臺階提供了創新式的技術支撐。
“HL”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獲得“產品質量國家免檢”資格,三角股鋼絲繩、多層股鋼絲繩、密封鋼絲繩、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扁鋼絲繩為寧夏品牌產品;柔性抽油桿、鋼絲繩預張拉機,為中國專利十五年成就展“最佳項目”。
1996年、2001年,鋼鐵廠先后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2004年獲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狀、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等榮譽,2007年獲“自治區培養使用技能人才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8月獲“寧夏改革開放三十年行業功勛獎”,2009年2月企業技術中心獲“全國鋼鐵工業先進集體”殊榮,2014年獲“全國鋼鐵工業先進集體”稱號。
風雨兼程六十載,激流勇進著華章。如今這家企業已具有年產60萬噸鋼、30萬噸金屬制品、3.5萬噸活性炭的生產能力,成為中國最大的鋼絲繩、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制造企業之一,亞洲最大的無煙煤煤質活性炭生產企業。
從戈壁灘上建廠到煉出寧夏的第一爐鋼,從軍機拖靶繩到阻攔索,從“中華第一繩”到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超高強度特種用途鋼絲繩,是石鋼幾代人發揚“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艱苦奮斗、開創新業、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激揚文化、激流勇進”精神的結果。
如今,寧夏新日恒力鋼絲繩股份有限公司志存高遠,致力于優化資產結構,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目前正采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微生物合成法“月桂二酸規模化生產技術”,投資21億元建設世界規模最大的年產5萬噸月桂二酸項目,2020年年內擬建成投產。
屆時,一個全新的、國際一流的生物基材料產研企業將在十里鋼城矗立!
而昔日的寧夏第一個鋼鐵廠——石嘴山鋼鐵廠所做的貢獻,依然值得石嘴山人自豪和驕傲!
(供稿:竇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