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山好水好地方·文旅卷
-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 3853字
- 2021-12-30 18:21:41
賀蘭山古動物化石群
1985年11月,位于石嘴山市惠農區尾閘鎮西河橋村以西的賀蘭山下,發現了古生物化石群,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發掘研究,該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10萬—15萬年前。
據說這些化石出自原惠農縣西河橋的黃黏土層中,原是黃河古河道,距現在的黃河約20公里。古生物化石最早是尾閘磚廠在燒磚取土時發現的。
讓我們退回到從前,聽聽它們那時候的故事。
賀蘭山龍骨的故事
據傳在上億年前,賀蘭山一帶是一片大海。幾千萬年以后,才有了現在的賀蘭山雛形。那時還沒有人類,茂密的森林里住著許多動物,它們的生活簡單、自由、快活。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賀蘭山與陸地逐漸升高,海水逐步退往東面,以黃河為界線,東邊仍是汪洋大海,而黃河以西全部成了陸地。但生存在這里的動物太多了,它們的飲水成了困難,雖有黃河,但只有厲害的猛獸才能飲到,那些弱小的動物因飲不到水死了很多。這時聰明的小兔子與梅花鹿商量,用它們擅長的技能到山里去生存,到山里去找水。它們在山里走啊,找啊,忽然看到從地下冒出來一股水,很大很大,它們興奮地唱了起來。這股水清澈甘甜,比大海里的水好喝得多,它們不知道這是淡水,但特別喜歡喝這股水,它們就決定居住在這里了。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這個消息讓猛獸們知道了,并越傳越神,說這里是海龍王的一個海眼,專供給龍王在海底通氣用的,喝了這海眼水還能治百病,長生不老。這時,地上的旱龍(恐龍)就帶領群獸來到這里,一字排開飲海眼水。
誰知海龍王受不了啦,它說眾獸給它攪渾了通氣孔的水,使它氣不通暢了。海龍王派龍太子領著蝦兵蟹將前來轟趕,離開海水的海龍與旱龍交戰,自然沒有了優勢,龍太子初戰失敗,回去稟告了老龍王。老龍王大怒,便領百萬雄兵,從海眼出來與旱龍、犀牛、盤羊、大角鹿、老虎、獵豹、三趾馬、四不像等猛獸打在一起。
處于下風的海龍王眼看離開大海的兵將要戰敗,便做起了神法,一時間雷雨大作,方圓百里狂風四起,飛沙走石,挖地三尺,將旱龍等所有動物全部掩埋于這片紅土黃泥沙之下。
老龍王打了勝仗,重新修了海眼,全勝而歸。但海眼下面及東面的主戰場卻被踐踏成好多凹地,凹地聚積了好多水,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湖,如現在的沙湖、星海湖、鎮朔湖、飲馬湖等。
又過了幾十萬年,這里風平浪靜,長出茂密的森林,并有了人類居住,也引來了新的動物。但旱龍與好多猛獸因氣候變化,不適宜生存而絕跡。從此人們就崇拜起了海龍王,旱災之年求它下雨保平安。
雖然旱龍絕跡了,卻給我們留下了奇世妙藥的龍骨,有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增加血管通透性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距此100多公里外就是寧夏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而那里早在幾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定居了。這兩者之間是否有過某種關系目前尚不得而知。
據專家考證,板齒犀喜歡生活在濕潤多雨、林茂草肥的地區。而賀蘭山一帶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植物,為板齒犀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繁殖條件。這些板齒犀結成群體,集中生活在一個區域,整體外出覓食,用它們的龐大隊伍和陣容,抵御兇悍的老虎、獵豹等食肉動物的襲擊。
據說西河橋古生物化石是被一個名叫“王半仙”的發現的。
王半仙一夢成真,西河橋龍骨出世
惠農區尾閘鎮西河橋村有個王半仙,平時神神道道的,總說一些有用沒用的。因為他說過的話大多應驗了,莊子里的人就把他當神一樣看待,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去聽王半仙說道說道。王半仙說道之前,總是先說:“昨天夜里我做了個夢……”這天夜里,王半仙又做了個夢,他夢到賀蘭山的龍了。賀蘭山龍是村里與生俱來的黃土梁子,是賀蘭山里山洪沖下的土堆積而成的,從外形上看像一條龍。王半仙當然是知道的,不僅王半仙知道,西河橋村的人都知道,這是老祖宗一輩一輩傳下來的。王半仙夢到賀蘭山龍也就罷了,居然還夢到了另一種似龍非龍的東西,這似龍非龍的東西長得還有鼻子有眼的,被王半仙描述出來后,有人就說了:“那是恐龍?。 笨煽铸堥L什么樣,王半仙確實是不知道的,西河橋村的人當然也都不知道了。王半仙心想:既然叫恐龍,那就一定是龍了,但龍和龍怎么就差那么遠呢?夢中那恐龍被賀蘭山龍壓在身下,無論它怎么掙扎,都被壓得死死的,壓得它連氣也喘不過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恐龍被賀蘭山龍壓著卻真的很無奈,日出日落,已經過去了不知多少萬年。而今,恐龍終于等到了一個出世的機會:強大無比的賀蘭山龍居然打盹了。恐龍瞅準了機會帶著它的龍子龍孫就想從賀蘭山龍的尾部道路走出來,也許是等急了的恐龍動作太大了,居然把賀蘭山龍的左前側踢得皮開肉綻,賀蘭山龍的身上立馬就有鮮血流了出來。賀蘭山龍遭了痛,咆哮不已,一群恐龍乘機從賀蘭山龍尾部的左側跑出去遠走高飛了。幸福來得太快,某只恐龍還沒從興奮中清醒過來,不幸就降臨了,它的一只角竟然卡在了賀蘭山龍的頭底下,怎么也拔不出來,掙扎來掙扎去竟然把那只角掙斷了,變成了獨角龍;而先出去的那群恐龍在賀蘭山龍劇烈的抖動下也都受了不輕的傷,有的掉了角,有的斷了腿,有的落了牙齒,行動稍慢點的剛走到出口處,就再次被賀蘭山龍壓住了。
隔天,是王半仙的六十大壽,王半仙早上晃起來,也沒想著吃口早飯,就晃悠出去了。本來他想晃到安樂橋市場上,買點肉和面條,再回家做碗長壽面,好好地過自己的六十大壽,可當他走出西河橋村,快到三排水溝橋頭時,聽到一種詭異的響聲從磚廠方向傳來,就好像是在攪什么東西似的。他順著聲音走過去,就看到賀蘭山龍的身上流出了一股水,隨后泥土就往下塌,噼噼啪啪的。王半仙心里說真倒霉,想給自己過個六十大壽還遇上塌方(當地人忌諱生日遇上塌方、墻倒這些事),呸呸呸!轉悠了半天,直到中午,王半仙才到市場上買了肉和面條晃回家,等回到家已經是半下午了,晌午的飯時也過了,他就做了一頓肉臊子長壽面,還別說,吃得那叫個香,比一天兩頓飯香多了。吃飽了肚子,王半仙往炕上一躺,腦子就轉悠開了夜里做的那個夢,白天居然就應驗了,有古怪!絕對有古怪!到底古怪在哪里呢?他想了一夜,想得腦子都疼了,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眼看著天都大亮了,王半仙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自言自語道:“恐龍走出了賀蘭山,莫非是賀蘭山龍尾的左下方有龍骨出世嗎?”這么一想王半仙躺不住了,一骨碌就爬了起來,扛了一把大镢頭就往西河橋磚廠走,一邊走一邊想:古人說的“赤紅土,黃泥沙,葬龍骨,埋龍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等走到跟前一看,果然就是赤紅土,他連忙用镢頭使勁刨啊刨,居然創出了黃泥沙來。王半仙一看心中更加確信了,又刨了幾下,果然找到了一顆龍牙。到了上午八九點,他已經刨出了6塊龍牙和碎龍骨來,王半仙不亦樂乎,高高興興地收工回家了?;丶页燥柡茸懔?,又是一夜沒合眼,不是王半仙不想睡,而是他腦子里老浮現出那只被卡住了龍角的恐龍來,怎么也抹不掉那個變成獨角龍的活生生的畫面,他就想了:莫非真有龍角?不行!一定要找到這只龍角。可那龍角也太大了,自己一個人是怎么也弄不回來的,王半仙就開始出去找人了。雖然王半仙說得有點不靠譜,可他以前說過的話大多應驗了,大家也就將信將疑地答應了。過了幾天,王半仙帶著他找的幾個幫手到西河橋磚廠去刨龍角。剛開始,一群人只刨出了幾塊碎龍骨,后來,刨著刨著就發現了異樣,王半仙就趕緊派人去買生白布來,據說龍骨出土后見風就化,用生白布包住就不會化成骨粉。一群人小心翼翼地掘,進度非常慢,天很快就黑了,大家點了馬燈繼續挖。挖到后來,怕損壞了龍角,就用手一點一點地摳,每當龍角露出一截就趕緊用生白布纏住,直到第二天晌午,整個龍角就出土了。出土前,王半仙他們幾個擺了供品,恭恭敬敬地燒了香,磕了頭,才抬著龍角回了家,找了個大缸慢慢把龍角放進去,用幾層牛皮紙把缸口封好。西河橋有龍骨的消息一下子就傳了出去,當地文化管理部門的人來西河橋磚廠接管了此地,并進行了發掘和保護。
西河橋古生物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寧夏境內沿賀蘭山一帶遠古時代的古氣候、古地理提供了極好的資料。當時,由于今喜馬拉雅山比較低,南亞的濕熱氣流暢通無阻地灌輸到這里,使賀蘭山的氣候形成了亞熱帶氣候。賀蘭山下植被蔥綠茸茸,高大的喬木遮天蔽日,低矮的灌木郁郁蔥蔥,湖泊沼澤如成串珍珠,賀蘭山上確實是動物的王國。無法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喜馬拉雅山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遞增,最終擋住了南亞濕熱氣流的灌輸,賀蘭山植物日漸稀少,變成了光山禿嶺。西河橋古動物化石與賀蘭山黑山子巖畫中的兩幅“犀牛圖”相吻合,與靈武水洞溝文化屬同一時期。
恐龍消失,至今依舊是個謎團
這些恐龍的出現,告訴人們那時賀蘭山的氣候和現在完全不同。原來,白堊紀早期賀蘭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植物以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為主,非常適合恐龍和其他古生物的生存。那么恐龍是如何消失的呢?研究表明,恐龍在距今6500萬年左右時突然死亡。這是白堊紀第三代末期,一場空前巨大災難突然而至,最終導致地球上70%的物種突然滅亡。引發這場災難的,有人說,可能是一顆小行星襲擊了地球,結果引發了地震海嘯,而撞擊所形成的粉塵,籠罩了地球大部分地方,許多地方一片黑暗,成批的恐龍和其他動物因食物斷絕而死亡。也有些人認為,恐龍是不可能突然滅亡的,恐龍的消失,大約花去了100萬年到300萬年時間。有人認為,可能是當時氣溫發生了巨變,導致從蛋中孵化出來的恐龍,全部為同一種性別,結果沒有后代而滅亡。也有人認為,是地磁發生了倒轉,從而使恐龍滅亡。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恐龍身體過于龐大的原因,致使它們不能適應地球上的環境變化,最終被淘汰。不管怎么樣,這些史前巨獸,它們曾經是地球霸主,曾經在溫暖濕潤的賀蘭山生活過。
(撖學東根據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