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秦漢蕭關與唐宋蕭關地址之辨正

張有堂①

摘 要:蕭關,是秦漢時期關中地區外圍的四大名關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秦漢首都的主要屏障。它在今何處?《辭海》認為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拙文在此基礎上予以指正:蕭關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三十里鋪。而唐蕭關治所在今寧夏海原縣高崖鄉附近,宋蕭關治所應該在今寧夏同心縣城附近。

關鍵詞:蕭關 朝那 三十里鋪 高崖 同心

凡讀過《史記》《漢書》的人,都知道蕭關。它是與大散關、函谷關、峣武關并稱為拱衛秦漢關中地區的四大名關。蕭關,作為秦漢一統天下之后設置在西北的守護關中地區的第一道屏障,在秦漢首都西出的大道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東漢以來,學者紛紛考證四關。根據古人的說法,今人已經確定了大散關、函谷關、峣武關的具體位置: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西南,函谷關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北,峣武關在今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武關鎮西北,而唯獨蕭關僅僅泛指為“今寧夏固原東南”,甚至有的學者連這一結論都不認可。拙文略談一二,與同仁共勉。

一、秦漢蕭關在安定郡朝那縣境內

在正史中,首次提到蕭關的當屬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匈奴列傳》。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 “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①。在理解這段文字時,存在許多分歧。其中第一個分歧是“朝那蕭關”。自古及今,部分學者一直將“朝那”“蕭關”看作是并列關系,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仔細閱讀《史記》,我們就會發現,關于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并殺害北地郡都尉孫卬這一事件,《史記》中又有三處提及。《孝文帝本紀》記:“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②《張釋之馮唐列傳》記:“當是之時,匈奴新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卬。”③《李將軍列傳》記:“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擊胡”。④史圣在其著作中表明了“朝那”與“蕭關”的關系,“朝那蕭關”就是“朝那塞”,且“朝那”與“蕭關”還可以互相替代。三國時期的學者如淳一語道破:“蕭關在安定朝那縣也。”⑤換言之,“朝那”與“蕭關”是地理大概念與小概念的關系,二者是從屬關系,即蕭關從屬于朝那縣,而且蕭關是朝那縣境的一個塞。在古漢語中,塞指邊關、險要處。也就是說,蕭關一定在朝那縣境內,且置于險要處。這就是我們尋覓蕭關的兩個基本點。

但這其中還有兩個問題必須交代清楚:一是朝那縣治所,二是朝那縣疆域。

《漢書·地理志》載,安定郡下轄高平、朝那、烏氏、涇陽、安定、彭陽等21個縣。①班彪的《北征賦》記述了更始元年(23年),他從長安到達高平縣沿途的所見所聞。“釋余馬于彭陽兮”之后,才有“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換言之,班彪經過安定縣城之后,又從容不迫地向古長城前進,還“登障隧而遙望兮”②。也就是說,班彪登上長城御敵的城堡和烽火臺,沿途“吊尉卬于朝那”,最后“隮高平而周覽,望山谷之嵯峨”。漢代彭陽縣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東南(107°28′E,35°37′N),位于茹河下游北岸。高平縣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106°17′E,36°N),位于清水河上游西岸。也就是說,朝那縣、安定縣在今原州區、鎮原縣之間的古長城沿線一帶。在中國西北最南的古長城就是戰國秦長城。它西起今甘肅岷縣,經甘肅臨洮、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等縣和寧夏西吉縣、原州區,自寧夏原州區河川鄉入寧夏彭陽縣境,穿越彭陽縣茹河上中游以北地區,至彭陽縣城陽鄉,折北從彭陽縣孟塬鄉與甘肅鎮原縣馬渠鄉之間穿過,又穿越甘肅環縣、華池縣和陜西吳起縣、靖邊縣、橫山縣、榆陽區、神木縣等,訖于內蒙古黃河南岸。所以,朝那、安定二縣治在戰國秦長城以南的茹河流域。在今寧夏彭陽縣古城鎮茹河上游北岸有一座古城遺址,面積為32.7萬平方米,遺址中堆積著4米厚的秦漢磚瓦層,出土了陶水管等城市建筑材料。尤為可貴的是,1977年4月,遺址中出土了一尊漢朝青銅鼎,其上鑄刻“第廿九五年朝那”等隸書漢字。元鼎五年(前112年),正好是漢武帝在位第29年。鼎必須置放在廟堂之上,它是政權的象征,可謂一鼎定縣治。綜上所述,朝那縣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106°27′E, 35°50′N),位于茹河上游北岸;安定縣治所應該在今寧夏彭陽縣城陽鄉至鎮原縣開邊鎮一帶,位于茹河中游。

朝那縣治確定之后,就可以繪制出朝那縣疆界。朝那縣西通高平縣,東接安定縣,北界未越戰國秦長城。南界在哪里?《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條下記:“涇陽,幵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①幵頭山,在古文獻中又稱雞頭山、笄頭山、薄落山、開城嶺,是涇河的北源,水向東南流,與涇河南源水匯合于平涼城(甘肅平涼市)西。涇河北源水又稱橫河、頡河。涇陽縣治所在今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鄉北(106°31′E,35°38′N),位于頡河下游北岸。也就是說,朝那縣南疆未及頡河。《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條下記:“烏氏,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都盧山,在古文獻中又稱吳山、吳越山、隴山、六盤山。烏水,在古文獻中又稱苦水河、高平川、蔚茹河、葫蘆河、清水河,發源于六盤山脈北段東側的開城嶺,水北流經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衛市海原縣、吳忠市同心縣,至中衛市沙坡頭區和中寧縣交界處注入黃河。由此推斷,烏氏縣治所位于六盤山脈東麓,且距清水河發源地不遠。《辭海》認為烏氏縣治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經實地勘察,筆者認為烏氏縣治應該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和涇源縣大灣鄉、六盤山鎮一線(106°17′E)。其轄區包括今原州區南部和涇源縣,清水河發源地在烏氏縣境內。這又說明朝那縣西界未至清水河發源地。換一句話說,秦漢蕭關一定在這個地理范圍內。

二、蕭關在朝那縣西北境

匈奴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時期,他們在蒙古草原上日益壯大,并不斷南下掠奪秦國邊地的人口、牲畜和財物。秦始皇完成統一后,一方面派遣蒙恬、扶蘇擴疆占地,另一方面遷吏民充邊,開辟新秦中,將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納入秦朝版圖之中,從而有效地維護了北疆的穩定,保護了黃河上游和中游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四年楚漢戰爭極大地削弱了中原地區的經濟、軍事力量,無暇北顧。漢初,匈奴又陸續攻占了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銀川平原地區,甚至陳兵朝那縣、膚施縣(治所在今陜西榆林市榆陽區東南)一線。漢高祖親征匈奴,不料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陽高縣東南)一帶,不得不采取和親政策,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漢文帝十四年,匈奴14萬鐵騎再度南進,攻破朝那蕭關,陳兵彭陽,后兵分兩路,一路為“奇兵”,焚燒回中宮(今陜西寶雞市隴縣西北);另一路為“候騎”,直搗甘泉宮(今陜西咸陽市淳化縣西北)。關于這次匈奴南進的路線,史學界較為一致地認為匈奴南渡黃河,溯清水河南進,至蕭關與漢軍相遇。因學術界對蕭關的具體位置看法不同,所以在確定匈奴東進彭陽的路線時,就產生了分歧。一部分學者認為,匈奴大軍順茹河河谷東進,直至彭陽。另一部分學者則以為匈奴大軍經瓦亭,穿彈箏峽,順涇河河谷東進至彭陽。《后漢書·郡國志》“安定郡”條下記:“烏枝,有瓦亭。”①唐朝《元和郡縣圖志》記:“瓦亭故關,在平高縣南七十里。”東漢烏枝縣即西漢烏氏縣,唐代平高縣即漢代高平縣。漢代瓦亭在今涇源縣大灣鄉與六盤山鎮之間。頡河水(涇河北源水)發源于開城嶺南麓,南流經漢代瓦亭,折東穿越彈箏峽(三關口),至沙溝門入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境。西漢,瓦亭、彈箏峽二地分別屬于烏氏、涇陽二縣;東漢,撤銷涇陽縣建制,瓦亭、彈箏峽二地均屬烏枝縣。

古人對彈箏峽有諸多描述。唐代詩人儲光羲《使過彈箏峽作》道:“晨過彈箏峽,馬足凌競行。”清代祁韻士《萬里行程記》載:“(彈箏峽,作者注)兩山夾峙如門,僅容一轍轉側而過,水嚙山根,滮滮然,險要莫比。”②清代馮焌光《西行日記》載:“(彈箏峽,作者注)峭壁屹峙,下有沖波旋瀨,與石激蕩,潺潺有聲。廟之西,山益高,路益逼。”③所以,匈奴“十四萬騎”難以從此處通過。相比較而言,茹河河谷不但平坦,而且比較寬闊(0.4千米至4千米)。另外,匈奴大軍溯清水河南進,必先經茹河發源地開城嶺,爾后,才過彈箏峽。所以,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軍南進,決不會舍大道而走小徑。

彈箏峽在清代《湟中行記》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稱謂。①假如此地就是蕭關,且有北地郡都尉孫卬率軍駐守,那么,匈奴的14萬大軍很難從此地通過。即使僥幸經過,他們為什么不直接南下焚燒回中宮,卻要東進到彭陽后,再折回西南去焚燒回中宮?綜上所述,蕭關不可能在涇河上游(頡河),而瓦亭位于涇河上游(頡河)。據唐朝《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蕭關、瓦亭相距約20千米。

蕭關不但是秦漢關中地區的戰略防線,而且還是安定郡朝那縣的戰略防線,否則北地郡都尉孫卬不會駐守此地。再依據匈奴的進軍路線,我們便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蕭關應該在朝那縣西北境。但是,蕭關具體在什么地方,又是一問題。東漢學者應劭認為蕭關在高平縣北,并且“有險阻”。②但今固原城北地勢平坦而寬闊,無險阻可言。所以,蕭關也不可能在高平縣北。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蕭關故城,在平高縣東南三十里。”③唐平高縣即漢高平縣。經實測,我們推算《元和郡縣圖志》所指“蕭關”應該在北緯35°55′一線上。

結合文獻記載和實地勘察,筆者認為,從古至今,高平城至朝那城有三條道路相通。

第一條:從固原城(106°17′E,36°N)出發,沿東南方向前行,翻越黃峁山脈(主峰106°20′E,35°58′N),縱穿后峽峽谷(35°55′N線橫切后峽峽谷),抵達彭陽縣古城鎮(106°27′E,35°50′N)。民國時期,固原至平涼多走此道。但黃峁山脈西側的傾斜角約為50°,公路盤旋而行。在古代,黃峁山脈為天然屏障,同時后峽峽谷一帶無古城堡遺址。所以,蕭關不應該在此道上。

第二條:從固原城出發,溯清水河南行,經原州區開城鎮二十里鋪,至三十里鋪(106°17′E,35°55′N),折東南偏東方向至東海子(106°20′E,35°54′N),折東南偏南方向至彭陽縣古城鎮海口村(106°22′E,35°50′N),折東順茹河行進,抵達古城鎮。東海子就是秦漢湫淵,因在朝那縣境,所以又稱朝那湫。它是秦漢的國家祭祀重地。至今,東海子東南小山岡上依然堆積著1至3米厚的秦漢至明清時期的磚瓦層,應該是湫淵祠所在地,主殿遺址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2007年11月,在這些磚瓦堆積層中發現了一塊刻有“那之湫”等十多個漢字的殘碑。同時,又在東北山坡舊宅中發現了兩塊柱礎石,其中一塊為蓮花形狀。在古人筆下,湫淵深藏在群山之中,是龍出沒的地方,所以,除祭祀外,古人不會常走此道。

第三條:從固原城出發,溯清水河南行,經原州區開城鎮二十里鋪、三十里鋪,至開城鎮開城村(106°17′E,35°53′N),折東南順茹河行進,至開城鎮青石嘴(106°18′E,35°50′N),折東順茹河行,經彭陽縣古城鎮海口村,抵達古城鎮。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在清水河上游西岸修筑了安定郡第一城——高平縣城,為安定郡治所。元朝,在清水河發源地修建了開成府,號稱上都。這說明清水河上游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唐宋元時期,吐蕃、西夏、蒙古鐵騎多沿此道南行,至青石嘴,或東進,或南去。經實地勘察,我們發現三十里鋪、開城村、青石嘴均有古城堡遺址。除開城古城遺址被確定為元朝開成府遺址外,其他兩地古城堡遺址無法確定其年代。青石嘴一帶為三山犄角之地,地勢險要,但古城堡多置于山頭上,行動極為不便,且城堡面積均不足3000平方米,所以無法構成有效的防御體系。此地距固原城約26千米,與《元和郡縣圖志》的記載不符。三十里鋪古城遺址在清水河西岸依山而建,外削內墊,城墻南高北低,城址占地面積11.5萬平方米。這里是清水河河谷最狹窄的地方,如同啞鈴的腰部。而且三十里鋪至開城村段的山頭上多有古城堡或烽火臺遺址,所以這里堪稱險阻。綜合《元和郡縣圖志》和古人南進北出的路線,我們推斷,秦漢蕭關應該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三十里鋪一帶。蕭關正好位于漢高平縣、烏氏縣、朝那縣交界處,它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交通的咽喉。

三、唐宋蕭關

蕭關不但在《史記》《漢書》中有記載,而且《舊唐書》《新唐書》《宋史》中也有記載。但問題的關鍵是秦漢蕭關、唐蕭關、宋蕭關是否指同一個地方。

唐朝時,蕭關是一個縣級行政建制,隸屬于原州中都督府。《舊唐書·地理志》“蕭關縣”條下記:“貞觀六年,置緣州,領突厥降戶,寄治于平高縣界他樓城。高宗時,于蕭關置他樓縣。神龍元年,廢他樓縣,置蕭關縣。大中五年,置武州。”①又《元和郡縣圖志》記,蕭關縣南至原州(治所平高縣)“一百八十里”②。也就是說,蕭關縣治所大約在今固原城北90千米處。《元和郡縣圖志》“蕭關”條下記:“蔚茹水,在縣之西,一名葫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下。”③蔚茹水即今清水河。結合這兩點,我們推斷唐蕭關縣治所在今寧夏海原縣高崖鄉附近。

北宋時,蕭關是一個縣級軍事要塞,修建于崇寧四年(1105年),轄臨川堡、通關堡和山西堡。蕭關起初隸屬于鎮戎軍(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大觀二年(1108年),平夏城升為懷德軍,蕭關劃歸于懷德軍。《宋史·地理志》記,懷德軍“南至靈平砦一十二里”,靈平砦“南至熙寧砦二十八里”。④宋《元豐九域志》記熙寧砦在鎮戎軍“北三十五里”。⑤也就是說,懷德軍治所大約在今固原城北37千米處。《續資治通鑒·卷八十五》記載,平夏城在“石門峽江口好水川之陰”,且又“出葫蘆河川”。《宋史·地理志》載,宋朝設立懷德軍的目的在于“與西安、鎮戎軍互為聲援應接”。①又西安州治所在今海原縣西安鎮。所以懷德軍治所應該在今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一帶。宋蕭關又在何處?《宋史·地理志》“蕭關”條下記:“東至葫蘆河一十五里,西至綏寧堡三十里,南至勝羌砦六十里,北至臨川堡一十八里。”②這里只說明了宋蕭關在今清水河西,而唐蕭關在今清水河東,所以唐、宋蕭關不在同一個地方。又《宋史·地理志》記,勝羌砦“南至通峽砦八十里”③,通峽砦“南至懷德軍一十八里”④。以此推算,宋蕭關大約在懷德軍北79千米一帶。另外,北宋《武經總要》“鎮戎軍”條下記:“蕭關路,自軍北劉璠堡,緣葫蘆河川,過古城,入葦子灣。出蕭關至鳴沙縣界,入靈武,約五百里,地形平敞。”⑤這又說明蕭關接近鳴沙縣。鳴沙縣治所在今寧夏中寧縣鳴沙鎮。綜上所述,我們推斷宋蕭關應該在今寧夏同心縣城附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永胜县| 杭锦后旗| 潢川县| 韩城市| 外汇| 新宾| 通山县| 江油市| 江永县| 武平县| 东港市| 库伦旗| 夏河县| 五大连池市| 商水县| 沽源县| 华亭县| 登封市| 泽普县| 阿拉善右旗| 竹北市| 昌邑市| 屏东市| 林甸县| 聂拉木县| 林甸县| 商洛市| 广安市| 乐昌市| 全椒县| 丰镇市| 菏泽市| 河南省| 浑源县| 手游| 萨嘎县| 建平县| 乃东县| 金乡县|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