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黨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

馬曉梅

摘 要:深刻揭示和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重要依據。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辯證統一的結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揭示了只有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結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才能激發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揭示了中國現代化道路中所蘊含的符合人類社會現代化道路共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訴求的元素,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為破解現代化困境、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歷史方位是一個國家在發展中所處的方向和位置,明確歷史方位是制定戰略舉措的前提。在中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從歷史方位思考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這“三個意味著”,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

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街小巷傳唱的一首歌中有這樣兩句歌詞:“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站起來”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這一歷史貢獻的精辟概括。“富起來”是對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生動概括。“強起來”是當前中國人民對國家命運和前途最熱切的期望,它強調的是一種比較實力,就是相比別的國家,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抗拒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在國際上能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個任務就是“強起來”。之所以特別強調“強起來”,是因為,富是強的基礎,但富還不等于強,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1]在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關系中,“站起來”的中國,只有又富又強,才能重新以強大的地位和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辯證統一的結果

歷史邏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理論邏輯是從理論層面對歷史邏輯的本質揭示,實踐邏輯是理論邏輯的實踐體現。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多年不曾中斷的文明史,曾長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直至近代。近代以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各種政治力量相繼登上歷史舞臺,回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次關鍵性抉擇,本質上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向發展的結果。鴉片戰爭以來,為了解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由農民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派的自強新政、由資產階級的維新立憲到革命民主主義,“中國試穿了各種各樣的‘鞋子’,甚至想照搬西方制度的‘飛來峰’,但最終都沒有成功。”[2]實踐中的挫折源于理論與現實的背離,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這迫使中國人民尋找新的出路,歷史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北伐戰爭勝利后,關于中國的發展前途有三種選擇:一種是蔣介石的軍事獨裁統治,一種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建國方案,一種是中間路線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歷史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如毛澤東所設想的,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分為性質不同的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探索經歷了由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到實現理論飛躍的歷程。早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中,毛澤東就提出了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摒棄了對蘇聯模式的效仿,制定了許多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舉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了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對封閉僵化的老路的揚棄。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黨相繼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著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回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兩大任務的完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核心,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才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擔當上述重任,一是有先進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從黨的一大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到十九大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能夠始終保持指導思想的先進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中指出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沒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犧牲,中國人民就無法打敗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中華民族就無法改變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我們的國家就無法團結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向繁榮富強。”[4]二是有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提出了中國革命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戰略目標。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黨逐步提煉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并制定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兩步走”戰略的基礎上放眼未來,確立了用70年的時間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進入21世紀以來,圍繞著“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立足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在即的歷史節點,將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以15年為界進一步細化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和“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正是源于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每個階段上都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才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朝著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共同奮進。三是有一種為實現目標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革命戰爭年代的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艱苦創業,改革開放以來的開拓創新,正是秉持著這種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斷前進。

二、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科學社會主義在近170年的發展中,每當時代巨變和歷史轉折的時刻,都會出現里程碑式的理論與實踐飛躍,從而開拓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19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參照系是德國,主要歷史任務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開展;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參照系是俄國,主要歷史任務是社會主義革命與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鞏固;到了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參照系轉到了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新發展的引領旗幟,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主要歷史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真正顯現。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完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新發展作出貢獻。

(一)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結合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與發展邏輯,將社會主義500年的宏大歷史分為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并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個時間段。[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的科學社會主義,代表著當前社會主義理論與制度的制高點,是目前科學社會主義的典型形態。這一定位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始終牢記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用發展著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指導我國新的社會主義實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新貢獻。2007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講話時首次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沿用了這種提法,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相關論述的基礎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這一理論的內涵不斷變得更豐富,具體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等等。”[6]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認識和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的依據和準則,規定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立場和方向。我們黨在96年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不忘初心,始終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經過艱辛理論探索和實踐,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蓬勃生機。

(二)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原則既是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也是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正是在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則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18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作了這樣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的,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系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體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體現了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戰略抓手;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表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世界眼光和國際擔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正如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中所說:“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5]這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注入了動力,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我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三、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現代化特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過程,與之相伴的是機械化、自動化、專業化的不斷推廣,都市化、法制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持續增長,非生物能源廣泛使用,教育高度普及,人們的理性思維不斷增強,等等。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不論其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水平如何,都不可避免地、或早或晚地要走上現代化道路。就世界范圍來講,現代化始自16世紀的歐洲,經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向世界各國傳播。迫于外部世界的挑戰以及早發型現代化國家的示范效應,中國自1860年的洋務運動開啟了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雖歷經波折但日漸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探索本國現代化模式提供了全新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東方智慧和全球視野來觀察分析中國和世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矛盾問題,從破解現代化困境、完善全球治理的視角提出了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

(一)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由于西方國家率先走上了現代化道路,現代化一度被認為是“西方化”, “依附論”“西化論”“中心—外圍論”等現代化理論正是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被提出來的。然而,隨著整個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人們逐漸發現主張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政府作用最小化、政治上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執政的西方現代化模式已陷入困境,貧富分化嚴重、道德滑坡、社會分裂等問題成為不少西方國家面臨的難題。另一方面,世界上簡單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國家無一取得成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轉型失控、拉美國家的經濟衰退、亞洲國家的金融風暴等均預示了“華盛頓共識”的失敗。回顧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和特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8]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汲取各國各地區現代化道路的經驗,開辟了一條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現代化的路徑依賴,把現代化的“后發劣勢”轉化為了“后發優勢”,中國現代化道路中所蘊含的強大政府、混合經濟、宏觀調控、對傳統的“再生”和“活用”、“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和成功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等符合現代化道路共性的元素,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受國家性質的影響,西方現代化道路從一開就具有掠奪性,在現代化初期,西方國家通過戰爭和殖民統治攫取落后國家的財富,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又憑借其經濟主導地位獲取財富、轉嫁危機,從而導致南北國家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因此,要想扭轉南北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縮小發展差距,必須開辟既有利于世界經濟持久繁榮,又能讓各國普遍受益的現代化新路。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世界深入轉型之際,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在完善全球治理、維護地區與全球安全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充分體現出了大國的自信與擔當。在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上,中國方案深刻把握世界轉型與中國崛起相輔相成的新格局,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之內進行謀劃,為開辟新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是針對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的弊端開出的藥方,解決了西方模式下發展動力不足和方式固化,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生態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以鄰為壑、轉嫁危機,以及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固化等問題,回答了現代化發展應該追求的目標、路徑和價值取向,順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發展的訴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劉奇葆.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幾點認識[J].求是.2014(2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2.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6-07-02.

[5]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

[6]陳崎.習近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3).

[7]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原載于《寧夏黨校學報》2017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车险| 和平县| 沈阳市| 东海县| 凌源市| 电白县| 定日县| 和林格尔县| 乌拉特后旗| 保康县| 化州市| 定州市| 岳普湖县| 镇平县| 绥宁县| 和顺县| 太湖县| 长春市| 东丰县| 禹州市| 雅安市| 理塘县| 拉萨市| 台北县| 陇南市| 镇安县| 柳江县| 安溪县| 宁海县| 昔阳县| 寻乌县| 贵定县| 盐城市| 临高县| 邵阳市| 陇南市| 漳浦县| 秦安县| 额尔古纳市|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