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阿米什人
- 訪學美國見聞
- 薛正斌
- 8612字
- 2021-04-26 15:19:19
一個神秘的民族
在與卡塞爾夫婦聊天時,提及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阿米什人(Amish),他們屬于基督新教再洗禮門諾派(Mennonite)中的一個分支,又稱“亞米胥派”。因遭受宗教迫害,從17世紀末開始,陸續從歐洲遷徙到北美洲。
在美國,如今再洗禮門諾派信徒有20多萬人,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用電器和電動工具;出行不坐汽車,而是騎馬或乘坐馬車;不用電話、電腦;手工織布、手工編織、手工縫紉、手工打鐵、手工制作木制家具等;不拍照,也不接受他人拍照;耕地不用拖拉機,而是用馬;依法繳稅,卻不接受社會福利和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不從軍,不參加選舉,不當陪審員,不完成義務教育,不購買保險;穿著19世紀的服裝,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簡樸而傳統的農耕生活,似乎還生活在二三百年前的歐洲鄉村。雖然他們拒絕現代化,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很符合現代環保理念。阿米什人并不是被社會遺忘或淘汰的人,他們刻意選擇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踐行著自己的宗教信仰。
阿米什文化起源于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1525年1月,為了表示對改革領導者依靠國家機器推倒宗教的抗議,一群激進青年在瑞士蘇黎世一個山洞中洗禮,表示對世俗權威的不滿。由于在嬰兒時期已經受過洗禮,因而被稱為“再洗禮派”。該活動很快傳遍瑞士、德國和荷蘭各地。但是,他們的這種行為被視為異端,為教規所不容,而且成年人洗禮在當時是一項死罪。因此,有很多信徒被殺害,他們不得不轉入地下或隱居農村,也有人遠渡重洋前往美洲。
阿米什人就是16世紀早期激進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禮派的后裔。瑞士再洗禮派由Felix Manz和Conrad Grebel發起,因而也被稱為“瑞士兄弟會”。雖然再洗禮派堅持宗教信仰,但其內部產生了分歧。一部分激進教徒主張訴諸暴力,建立再洗禮派一統天下。另一部分則堅持遵循耶穌教導,建立自愿結合并恪守教規的社區,該分支(溫和派)信徒寬容謙和,共享互信,生活簡樸。后者溫和派追隨荷蘭羅馬天主教教士門諾·西蒙斯(Menno Simons,1496-1561),他倡導改革再洗禮派,在瑞士影響很大,逐漸形成了門諾派。1693年,阿米什派正式成立。
從17世紀末開始,由于宗教信仰不被接受而遭受迫害,再洗禮門諾派信徒開始陸續遷徙到北美大陸,他們主要來自德國、比利時與瑞士。賓夕法尼亞州的蘭開斯特是阿米什人在美國的第一個定居點。在他們看來,美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度。許多阿米什人定居賓夕法尼亞州,后擴展到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愛荷華州、肯塔基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內布拉斯加州、紐約州、俄亥俄州、馬里蘭州、田納西州、威斯康星州、緬因州等。
1727年至1790年、1815年至1865年形成兩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第一次約500人,在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附近的西卡內斯托加和諾斯基爾定居,這兩個地區因此被稱為美國阿米什的“母親殖民地”。第二次約3000人,主要在俄亥俄州、紐約州、印第安納州和伊利諾伊州等地定居。
門諾派教徒阿米什人在北美定居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部分人逐漸調整生活方式,適應新的社會生活,只有小部分人演變成今天的阿米什人。他們不用電,不開車,不用電話……拒絕接納現代科學技術。
阿米什雖然在歐洲誕生地徹底消亡了,卻在北美得到了發展。美國大西洋沿岸和中西部22個州,大約有22萬阿米什人。加拿大安大略省有220多個居住區,大約有1.5萬阿米什人。
去阿米什的路上
一天,卡塞爾夫婦給我們幾位訪問學者講述美國阿米什人的生活,使我們對阿米什人產生了好奇感,而且他們就生活在印第安納州,距離布魯明頓鎮很近,于是我們請求卡塞爾夫婦帶我們去那里看看。
2012年5月2日下午一點半,卡塞爾夫婦開車帶我們去印第安納州的Kidron小鎮,有幸零距離了解美國阿米什人的生活。我們三點左右進入阿米什鄉間小道,看見路上馬車來來往往。駕車的男子頭戴黑帽,身穿吊帶長褲,滿臉胡須。女性穿著單色長裙,頭戴無邊的白色小帽。
與美國平坦寬闊的公路相比,阿米什的鄉村公路顯得簡陋。不時會有阿米什人趕著馬車,在路上不緊不慢地行駛著。當送貨的大卡車或觀光旅游的車輛從他們身邊快速經過時,他們仍然保持著平穩不變的速度。駕車人看到我們時,會靦腆地微笑。
阿米什人大多身材修長,很少看見特別肥胖的人,這也許與他們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和飲食健康有關。女孩子盡管身著單調樸素的衣服,不施粉黛,卻難掩白皙的皮膚。盡管阿米什人性格內向害羞,不善與外面的人交流,甚至常常是面無表情,但目光中透露著一種淡然和自信。
阿米什是獨立于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特殊社區,宗教教義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很大。“無欲求,無浪費”是他們的信條。因此,阿米什人摒棄了現代社會流行的汽車、電力等,至今仍然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他們用最傳統的手工方式打鐵、制作木工藝品、紡紗織布、制作奶酪等,幾乎成為18世紀鄉村生活的活化石。阿米什人崇尚個人自由和享樂,保持著18世紀歐洲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而阿米什被稱作“美國的世外桃源”。
很多人對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慕名到阿米什地區了解他們的生活,品嘗他們的美食。因此,道路上有很多游覽車;同時,還有緩慢前行的阿米什人馬車,讓人產生一種時空交錯感。透過轎車的窗戶,不時聞到小時候家鄉道路上的馬糞味,似乎回到了20世紀70年代。馬糞味和汽油味并存,代表了現代與傳統。無論社會怎樣變遷,淳樸原始的阿米什人依然保持著這種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
阿米什人原本是住在瑞士的德國移民后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有組織嚴密的教會,教會在他們的社區及家庭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阿米什人的教會崇拜與一般的基督教不同,不是每周都去教堂,而是每兩周聚會一次。阿米什社區沒有教堂,聚會都在私人住宅舉行。崇拜聚會時,男女分坐兩邊,由傳道人、執事或牧師主持,他們都是從教徒中選出來的。崇拜由傳道人或主教的簡短布道開始,接著是讀經和默禱,然后是較長時間的布道。崇拜過程中會誦讀贊美詩,但沒有伴奏及和聲,人們低聲吟唱,通常一首詩歌要持續十五分鐘左右。崇拜后有聚餐及社交活動。崇拜儀式主持和詩歌誦讀均使用德語。
由于阿米什人的聚會在家中舉行,所以人數不能太多,一般是二十至四十個家庭的規模。阿米什人家庭的平均人數大約是七個人,每次聚會時有一百多人,常常需要幾個大房間才能容納下。而一般家庭最多只能容納一百多人,這也是阿米什教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不斷分開的原因。不像有教堂的教會,教徒可以成千上萬。美國有些巨型教堂可以容納兩三萬名成員。
阿米什教規涉及教徒生活的很多方面,如男人只剃上嘴唇胡須、女人的頭發應中分、不得高聲談笑、出行乘馬車、在社區和家里要講賓夕法尼亞德語等。教規同樣規定了各種禁忌,如不得離婚、訴訟、佩戴珠寶首飾,不得擁有汽車、電話、收音機和電視機,不得接受中學教育。個人和家庭只有有限的自主權,如莊稼的種植種類、工作選擇、房屋樣式、居住地、業余愛好等。
阿米什人信奉《圣經》的信條(條令、教規等),這是阿米什人生產生活方式的紀律和規范。信條的作用是確保所有阿米什教徒按照《圣經》的規定過簡樸的生活,并忠誠于上帝、家庭和社區。阿米什人認為電、汽車、電視、時裝等會使人分心,從而滋生傲慢、妒忌、虛榮、懶惰、虛偽和其他不良品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對教會的忠誠和家庭成員的情感交流。
實際上,阿米什人并非完全拒絕現代科技,只是拒絕接受現代科技的控制。他們認為,一旦使用了汽車、電腦、手機等,人們就離不開它們,肯定會受到現代科技的控制。他們寧愿共同勞作、游戲或者面對面談話,用這種永遠不過時的方法來維系親情以及對教會的忠誠。阿米什人時常反思:科學技術給人類進步帶來了哪些好處?會使人們生活得幸福嗎?
阿米什人重視宗教自由、和平、家族、團結、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強調團體精神比個人主義、協作比競爭、靈性比擁有的物質更有價值。阿米什人堅信上帝。他們拒絕從軍、拒絕大部分稅賦、拒絕擔任陪審團成員,他們的孩子在當地自建的學校上學,中等教育則在家中進行,14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接受教育,必須回到家里幫助父母干農活。其中一些教規在當時違反了美國的法律。例如,1972年,威斯康星州的3個阿米什家庭拒絕送14歲和15歲的孩子上高中,被判處罰金5美元。美國最高法院在審理該阿米什子女教育案件時,推翻了這個判決,最終裁定:以“接受義務教育”為由,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信仰自由條款,不具備正當性。自此以后,阿米什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盡管他們的某些教義與美國法律發生沖突,但是,美國或許是他們最適合生存的環境,因為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尊重多元文化。
阿米什人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卻無意向別人推廣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會干涉別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以耶穌為榜樣,過著簡樸和謙卑的生活,并且樂于助人。
文化沖突
阿米什人拒絕現代科技,一直刻意與外界保持著距離,以維系傳統的生活方式。因此,阿米什人一直存在著兩種文化與價值觀的沖突,促使人們不斷地思考、追問什么是幸福的生活。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阿米什人被迫改變傳統的謀生方式,越來越多的教徒創辦了家庭小商店和小企業,如食品雜貨店、書畫刻印店、干貨店、木工店等。這樣更多的人可以在傳統工藝工廠及建筑業、木材采運業、車輛制造業等工作。這標志著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阿米什人在抵制現代化過程中存在著尖銳的意見分歧,要求改革的“推力”和傳統文化的“拉力”困擾著許多教區,發生了3次重大變化。
第一,門派分化。19世紀下半葉,受工業化浪潮的影響,進步派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教區。他們接受現代技術,并在專門的聚會室舉行禮拜儀式,因而被稱作“阿米什門諾派”或“聚會室阿米什”,保守派則被稱為“老派阿米什”。現在人們議論阿米什時,往往指后者。
第二,比奇派建立。20世紀初期,汽車、電話、電器和機械化農場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農業,老派阿米什中的進步派組成了自己的獨立群體,后來被稱作“比奇派”。雖然服裝與老派阿米什極為相似,但比奇派允許技術革新和使用汽車、電器、拖拉機等。
第三,開始使用現代農業機械。這次分化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使用現代農業機械發生分歧,一部分新派阿米什分離出去。新派阿米什大量引進新式農具,并允許成員在家里安裝電話、使用交流電和拖拉機。新派阿米什后來分裂成了許多小群體,在服裝、使用汽車和拖拉機等方面與教會存在差異。
汽車的普及嚴重威脅著阿米什的社區安全,富人可以用汽車來顯示他們的社會地位、權力和財富,這些與阿米什的核心價值相沖突,會造成社區分裂。因此,教會禁止教徒使用汽車,違犯的教徒會被驅逐出阿米什。
學校教育
阿米什社區的許多學校都是自己創辦的,一般是一個大通房,阿米什人認為,這樣能夠限制外界對青少年的影響,因而阿米什學校也被稱為“一個房間的學校”。有的教室門外掛著一串風鈴,在風中叮當作響,仿佛在吟誦校歌。教師也來自阿米什社區,由未婚、受過八年教育、成績最好的女孩擔任。學生學習的內容是閱讀、寫作和算術基礎知識。老師教育學生要關心社區,強調社區成員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阿米什人認為,現代化的教育會使孩子背離傳統,因而他們不讓子女去公立學校讀書,不讓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認為接受八年教育足夠應付未來社會的生活,八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中二年級。之后,孩子在父母的指導監管下,通過實踐繼續學習必需的生活和生產技能,或參加不同的手工技術學習班。男孩子學木匠、農業技術等,包括木工、喂牛、割草、農耕等;女孩子學習做家務,包括打掃房屋、洗餐具、縫紉、烹飪等。
恩諾斯是一所阿米什學校的老師,她說學校教授的內容大多與《圣經》相關,孩子主要學習《圣經》的規定。此外,還有算術和音樂,但不開設物理、化學等課程。農作物種植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恩諾斯有5個孩子,4歲的保羅在母親巴巴拉的幫助下,已經在小菜園里種下了一行豌豆和一行土豆。與美國其他小孩相比,他們的生活中沒有迪斯尼,沒有游樂園……每天不但要喂養家里飼養的羊、兔子、豬、奶牛等,還要照顧花園和菜園,十分忙碌。
學生畢業離校時,通常會制作寵物籠子送給學校作為留念,因為學校教室里會飼養各種寵物。這些寵物由學生照料,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心和生產技能,現在很多阿米什家庭為了增加收入而飼養寵物。
在阿米什人看來,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學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知道一些與自然和社會相處的基本知識,以便適應社區生活和農業生產。例如,孩子能夠閱讀《圣經》和祈禱書,并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運算技能就可以了,更多的知識沒有意義;初中以上的教育尤其是理論學習,對日常生活和農事毫無幫助。公立學校鼓勵競爭、進取和個性自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富有個性,這將直接危及他們對教規的服從。
實際上,阿米什社區就是一所職業學校。孩子很小就會操持家務和做農活,成為生產和生活的能手。男子在讀完八年級后就學手藝,所以他們的手工制品很有名,尤其是木制品。這些手工制品雖然價格不便宜,但還是供不應求。美國許多家庭以擁有阿米什人制作的家具而得意。
阿米什人認為,八年教育對一個人生產生活技能的培養足夠了,再多的基礎教育是沒有必要的,所以阿米什人很少上高中,讀大學的就更罕見,而讀完大學再回家過以前傳統生活的幾乎沒有。阿米什人上完八年級后不再繼續上學,這不符合美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但當地政府允許阿米什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生活風俗
第一,婚姻。阿米什人通常在16歲至25歲受洗。受洗是結婚的基本要求,一個人只有受了洗禮,才能與另一位受過洗禮的信徒結婚。教義規定阿米什人不能與外族人聯姻;同時,由于阿米什人文化特殊,社區比較封閉,再加上他們拒絕使用汽車和電力,所以男女之間的交往空間很小,青年男女基本上是在教會或學校認識、戀愛并結婚,時間一久造成近親繁衍,導致一些遺傳疾病,如埃利偉氏綜合征。有些疾病十分罕見,而且危及生命,使阿米什地區的兒童死亡率增高。因此,阿米什人逐漸重視跨族通婚,允許一個地區的族人在與其沒有血緣關系的族人中尋求配偶。阿米什人的生育率很高,平均每個家庭有六七個孩子。
第二,服飾。阿米什人衣著很簡單,男性穿沒有領子的深色套裝、吊帶褲、黑色襪子和鞋子,戴黑色寬邊帽或草帽。他們衣服上禁止用紐扣,只用袷袢。禁止衣服上使用紐扣的原因是:以前歐洲的軍服都用紐扣,平民的服裝與軍服很相似,平民常常被敵方誤認為是軍人而被射殺。男人出行或禮拜時,穿著比較正式,通常是黑色寬邊禮帽,有深藍色緞帶裝飾。
阿米什男人單身時,胡須剃得很干凈,結婚后才留鬢須。所以,從胡須上很容易分辨男性是否已婚。不過嘴唇上面是不準留胡須的,因為在16到17世紀時,嘴唇上面留胡須也是歐洲軍人的傳統。
阿米什女性也穿沒有扣子、用別針之類來固定的藍色或者黑色長裙,長裙外再加披肩和圍裙,頭戴無邊白色小帽。出門的時候,她們會在帽子上再加一頂黑色的祈禱帽,并用帶子系好,在下巴下面打一個結。她們從不戴首飾。已婚婦女戴白色紗帽,單身女性則戴黑色紗帽。所以,從帽子的顏色上可以很容易地辨別女性的婚姻狀況。夏天,她們穿單色連衣長裙外加圍裙,但必須蓋住小腿肚,頭上則戴無邊白色小帽。穿絲襪也是允許的。冬季,她們通常穿藍色連衣長裙加黑色圍裙,頭戴深色花邊無檐軟帽或頭巾,軟帽有深藍色緞帶裝飾。
阿米什人服裝樸素,不戴首飾等,他們的初衷是想保持低調,不引人注目。然而,由于他們的服裝款式仍停留在19世紀,反而常常引來好奇的目光。
阿米什女子不剪發,頭發必須中分,且貼著頭皮向后梳,將頭發盤在頭頂,在接受洗禮后,要始終將頭發蓋住。
田園生活
2012年5月2日,我們開車駛入印第安納州的阿米什村莊附近,一望無際的綠色躍入視線,低矮的房屋在遼闊的綠野中錯落分布。一些阿米什人在室外建房子、生火、晾曬衣服……這些都是依靠他們的雙手。孩子在一旁玩耍,奶牛在棚中哞哞叫,一派祥和安寧、自得其樂的景象。
藍天之下,草原之上,阿米什人辛勤勞作,詩意地棲居。樸素、謙卑、和平和寬容是阿米什人的信念。在那里,可以看到太陽從草原的盡頭升起,陽光沒有鋼筋水泥的阻擋;在那里,看不到手機、電腦和汽車,但人們可以歡樂地耕種、收獲;在那里,人們生活得很充實,看不到被亮麗服裝包裹著的空殼軀體。
阿米什人以小麥、玉米和大麥為主食,他們自己種菜,飼養家畜家禽,種植果樹。他們喜歡烹調美味佳肴,如干乳酪烤土豆絲、雞肉面片蔬菜濃湯、蓋餅烤菜肉等。
每到作物收獲時期,家家戶戶的婦女開始自制罐頭食品,如chow chow泡菜,種類繁多的果醬、蔬菜及水果罐頭等。一個家庭做幾百瓶罐頭是很平常的事。
阿米什人大部分是祖孫幾代同堂,每當家族聚餐或進行教會活動時,主人就會準備許多菜肴。此外,餐桌上還必須有“七甜七酸”,其中七甜通常是蘋果、桃子、草莓或自制的罐頭甜食,七酸包括洋蔥、甜菜、白花椰菜、酸黃瓜等七種含醋的腌漬食品。
阿米什人不用電,所以也就沒有電燈、電視、空調等設備。冬天他們主要用木材或煤炭取暖,燒飯做菜的爐灶不用煤氣,不用電,使用的也是木材或煤炭。
阿米什人不抽煙不喝酒,生活平淡無欲。或許正是這個緣故,阿米什人在食物中尋求滿足,甜點種類非常多,以麥芽糖派和蘋果派最出名。
一個典型的阿米什家庭往往有5個以上子女。阿米什人在自己的農舍蓋越來越多的廂房,以便容納新一代人和逐漸變老的長輩。
阿米什人不接受現代文明,因為他們相信新事物,尤其是電力會影響家族生活。他們以農業為生,如果把電力運用到農業機械方面,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一些家庭擴大經營規模,從而兼并他人的土地,這樣就會加劇貧富分化,使社區不穩定。此外,使用電力還會導致使用家用電器,使簡單的生活方式變得復雜化,引發人們的物欲,從而加劇個人競爭,進而摧毀整個社區。在某些阿米什社區,電力可以在特定場合使用,如發電機僅允許用于金屬焊接、電池充電、牛奶攪拌機驅動等。
阿米什人一天的生活
清晨,阿米什人用手擠牛奶,這是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
阿米什男子一般早上五點起床,然后到谷倉喂飼養的動物,將擠好的牛奶分裝到罐子里,然后送到附近的奶廠。接著,與家人一起祈禱并吃早餐。接下來的一整天,他們都在田地里干活。
阿米什女人也起得很早,幫著擠牛奶,然后準備早餐。一整天她們都會在花園或廚房里忙碌。如果有小孩,她們會幫孩子準備上學的用具,并做好午餐。她們還要熨衣服、洗碗、準備午餐晚餐,親手制作各種果醬,也要為全家人縫補衣服等。
周日,全家人要一起去教堂。他們早早起床,七點半就趕往教堂,與教友們度過一天。晚上,他們也會走親訪友。
阿米什女人會在每周的某一天集中清洗衣物,通常在周一。但她們沒有洗衣機,也沒有烘干機,而是手洗后把衣服晾到室外,自然風干。
這是一個典型阿米什家庭生活的寫照。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簡單淳樸,又單調乏味。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春夏秋冬,一元復始。阿米什人如今依然過著這種淳樸快樂的生活。也許這種簡單生活正是許多人所向往的。
生活風俗
阿米什人在慶祝時會舉行所謂的拼布蜜蜂會,許多婦女群集在一起制作拼布被毯,大家一邊閑聊一邊拼布,完成的拼布出售,收入作為慈善捐款。被毯都是利用舊衣服或剩布制作的,顏色多為暗紫色、藕紫色、翠綠色、咖啡色、深紅色、淺褐色、鐵青色、朱紅色、暗紅色、灰色、黑色等,不使用白布,因為白布只在喪禮時使用。阿米什人還有一樣象征性的東西——臉部沒有五官的娃娃,這是他們的教規,信奉阿米什教派的母親,世世代代為她們的女兒縫制這些娃娃,樣式始終如一,不需要變換、美化或改良,只需經久耐用。
阿米什人一生不拍照,他們認為照相會引發虛榮心和炫耀的念頭。如果發現有人給他們拍照,他們通常會低下頭或用手遮擋。為了尊重他們的風俗,所有關于阿米什人的照片都是背影或側影。
交通工具
阿米什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種被稱為Buggy的輕便四輪馬車。除此之外,還有腳踏車。Buggy有敞篷和帶篷兩種。敞篷的Buggy比較高級,車身短,車座高,且車座為皮質,可以拆卸,人坐在上面很威風。敞篷的Buggy平時見不到,只有禮拜日的時候才使用。帶篷的Buggy車身長,后部可以放東西,內部比較簡單,甚至只有幾個凳子供人坐,平時使用較多。
拉車的馬是一種乘用馬,通常為棗紅色或栗色,高大俊美,速度快且靈活,很適合牽引Buggy。Buggy是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大批游客來此觀光。當地有收費的Buggy乘坐點,很多游客會親身體驗。
阿米什人的Buggy嚴格遵守交通法規,光線暗時就打開雙閃燈,轉彎時就打開轉向燈,不越線,不超車。阿米什人馬車后部橙色三角形為慢行車標志。
阿米什人不需要車輛許可證和駕駛執照。
醫療保險
受傳統宗教信仰影響,阿米什人認為疾病是“上帝的旨意”,他們不就醫,也不接受醫療保險服務。然而,現實逼迫他們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才能延續整個族群的生命。于是,有人開始接受現代醫學。
阿米什人不參加保險,他們完全相信上帝會安排一切。依靠教會和社區的支持,他們成為自力更生的一個社會群體。例如,谷倉毀于火災或其他災害,整個社區會一起來修復,一天內就能完工。由于不購買保險,阿米什人在美國很難接受醫療服務,因為美國沒有全民醫療服務系統。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一些醫院開始開辟特別項目,幫助阿米什社區。
阿米什人不接受政府的社會福利,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因此,美國聯邦政府在60年代決定阿米什人可以不繳社會福利稅。1961年,美國稅務局宣布,鑒于阿米什人不接受政府的社會福利,而且出于宗教理由不接受保險,他們無須繳納相關的稅費。1965年,這一政策正式寫入法律。阿米什人實際納稅比較重,特別是房地產稅,因為他們很少接受政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