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執著于新聞、新路、新境界
“做一名好記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悟性。只有勤于鉆研、思考,不斷總結,才能進步。”新聞前輩的經驗,激勵著我一直在新聞的海洋里細心地“悟”著新聞工作者的擔當之道、時政新聞的創新之道、媒體融合的發展之道……
不能忘卻的精神
2018年,中國報業協會成立30周年。2018年,也是《石嘴山日報》30歲生日。
30年,對于個人來說,是而立之年;對于一份報紙來說,是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1987年2月,張元善(《石嘴山日報》第一任總編輯)、王躍英(《石嘴山日報》原副總編輯)等人開始籌備出版《石嘴山報》。在當時創辦一張新聞性報紙,難度有多大,今天的人們是難以想象的,專業人員匱乏,報紙印刷無法解決,辦公地點沒有著落。王躍英回憶說,1987年5月15日,出版第一期試刊報紙時,人員極度緊缺,到了6月份,才勉強從礦區調來一位搞攝影的同志。到了7月,借畢業生分配的光,他們挖來了一名大學生。人員緊缺問題緩解了,可報紙印刷又橫在了面前。大武口沒有印刷廠,由寧夏日報振興印刷廠承印,五六十公里的路程,來回奔波。王躍英說,有一次他一天就跑了兩個來回,當與同事一起從班車上抬下近萬份報紙時,渾身像散了架似的,坐在路邊連動都不想動一下。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了五六年。當時的辦公地點,在市委的門房,一間小房子,冬天還要燒一個大鐵爐取暖,簡陋至極。不久,他們遷入市委辦公大樓的兩個房間(暫用)。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才于1996年租用石嘴山市委黨校17間樓房作辦公用房。又過兩年,遷入大武口朝陽西街161號樓內,與石嘴山市水利局共用一座辦公樓。直到2002年12月,才遷入大武口鳴沙南路51號自己的3000平米的辦公大樓內,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社址。
1987年2月到1996年9月,近10年時間,一群充滿激情的年輕人,擠在簡陋的辦公房內,用一篇篇反映石嘴山重大變化的新聞報道填滿日歷,見證著石嘴山人民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奮斗、追求美好生活的豐富實踐。1989年打響慶祝建國40周年宣傳戰役,先后舉辦了“慶祝40周年好新聞”“石嘴山在前進”“煤城人家”“我愛煤城石嘴山”四項征文比賽;1994年開展“重振石嘴山大討論”新聞宣傳戰役……重大事件,他們從未缺位,與時代共振,與石嘴山同行;《一個清潔工的二十一年》《廠長小事》《我愛我家》……關注民生,他們從未忘懷,高度下的貼近,真實中的精彩。
在了解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常想,是什么讓他們在殫精竭慮的新聞苦旅中如此樂此不彼?經過思考,我給出自己這樣的答案:是滿懷激情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當時,他們寫稿,用的是稿紙。改稿,也得用筆直接改,然后再給領導審閱簽發。排版,要在版樣紙上按照一篇篇稿件的字數畫出來。而當時記者采訪的條件,就更艱苦了。在市區采訪騎自行車,到郊區,則坐長途車。通信不發達,沒法預約,經常吃“閉門羹”,只好下次再去。有時農村的采訪對象如果不在家,記者就要跑到田間地頭去找人家。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憑著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勤奮采訪寫稿,沒有人叫苦,一天沒采訪到新聞,兩天不發稿子,就心里發慌。
艱難歲月,正是有了他們充分燃燒起來的激情,才有了那一期期報紙的精彩和今天不滅的回憶。
激情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可貴的工作品質。激情于人,如“吹動帆船的風”,是做好工作、成就事業的內在動力。從那些新聞前輩身上,我看到了熊熊燃燒的新聞激情。
今天,我們用電腦寫稿、編稿、排版,方便快捷;今天,我們下基層采訪,手機預約,采訪車直達;今天,我們上網找“狗狗兒”幫忙查找資料,豐富全面;今天,我們用數碼相機拍攝,不用沖洗,在互聯網上進行遠距離傳遞十分方便。
……
30年來,現代科技加速發展,新聞傳播從“鉛與火”“光和電”走到了“數與網”。我們揮手告別舊時代,但老一輩新聞人艱苦奮斗、激情干事的精神,我們卻永遠不能忘卻。
時光飛逝如電,但30年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有無數的新聞和為新聞奮斗的故事。
1998年年底,大學畢業的我,走進了石嘴山日報社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懵懂中,當了幾天編輯,干了幾天記者,上路很慢,對新聞稿件的寫作、版面的編排,都沒能駕馭的得心應手。因為好強,總想快速成長,像老記者、老編輯那樣干得好,可總是事與愿違,因此工作得很辛苦,也很痛苦,也曾一度懷疑自己入錯了行。
真正對新聞的了解,對新聞工作的喜愛,應該始于1999年6月6日,那是我從事校對工作的第一天。
我是學中文的,對新聞是陌生的,但對文字把關是有底氣的。校對工作的近一年時間,我時時處處做有心人,向記者學習,通過記者稿件增加各種新聞知識儲備,拓展知識面;向編輯學習,通過學習編輯的工作技巧,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校對工作的近一年時間,我始終堅持這樣的信念:首先把事情做對,然后再把它做好。首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本職工作做好做扎實,努力消滅校樣中存在的差錯,爭取達到質量合格。其次,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專業優勢,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不斷發現并改正校樣中存在的不足。
真正對新聞的了解,對新聞工作的喜愛,應該始于1999年6月6日,那是我從事校對工作的第一天。
近一年的校對工作,讓我進步很快,也鍛造了我的奉獻精神,強化了我的責任意識,培養了我的新聞語言能力,最最重要的,是讓我擁有了精益求精的品格。這些,都為我日后成為首屆全國地市報優秀記者、寧夏好編輯、石嘴山名編輯、石嘴山市第三屆“351人才”工程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17年入選自治區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新聞作品的精益求精,也成為我今生永遠不能忘卻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激勵我一路向前。
對新聞作品精益求精的前提是采訪求細求深。一篇報道能否成為頗具新聞價值的力作,關鍵在于采訪。采訪深入細致,占有的素材多,感人的事跡多,就會激情迸發,有寫作的沖動;提起筆來就會如魚得水,寫得生動活潑,情景交融。
2015年6月末,正是寧夏一年間驕陽似火的酷暑時光,我得到一條新聞線索:一對年輕的回漢夫妻在城市郊外歷時8載辛勤培育枸杞并迎來豐年。賀蘭山東麓、寧夏五寶之首枸杞、一對創業的年輕回漢夫妻,這些頗具新聞熱詞的字眼,吸引著我頂著酷暑“文字下鄉”。結果,這一跑,不是一趟,而是一趟又一趟。我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感悟中國普通百姓艱辛的創業歷程,用腳板子寫就帶有泥土氣息的文字。動情處,熱淚也傾灑在驕陽下的紅枸杞園。新聞有了熱度,文字有了感情,報道得以升華,成為情節動人的報告文學,該作品榮獲2015年度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一等獎。
激情滿懷+精益求精,成就偉大的新聞事業。
30年來,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老報人拓荒奠基,新報人接力前行,一茬茬通訊員筆耕不輟,廣大讀者不離不棄,一起攜手奉獻出了6000多期記錄石嘴山歷史的報紙。30年來,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石嘴山日報》從青澀走向成熟,從四開四版到四開八版,再到四開十六版,從周刊、周二刊、周三刊到日報,從報紙到全媒體形態,油墨芳香,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凝結著自身發展的印記。
重溫舊文往事,更執著于新聞、新路、新境界。
2014年11月8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在寧夏率先啟動媒體改革工作,對石嘴山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市網絡信息中心3家市屬新聞單位進行整合,正式掛牌組建石嘴山新聞傳媒集團。集團自組建以來,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石嘴山日報》、石嘴山電視臺、石嘴山綜合廣播、石嘴山網、“今日石嘴山”移動客戶端為龍頭的黨報、黨臺、黨網、黨端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在充分運用新技術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主動引導輿論導向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是“當下”的記錄者,也是“歷史”的見證人,更是石嘴山發展的瞭望者。經過30年的探索和實踐,今天的我們,會秉承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精神,繼續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新聞事實、對良知與道義的信仰,深深地鐫刻在石嘴山大地上。
(寫于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