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樹木、花卉病蟲害防治
- 賈小琴
- 10309字
- 2021-12-31 11:09:11
項目四 昆蟲分類
識別植物、花卉主要的昆蟲及昆蟲主要目、科的形態(tài)特征。昆蟲的分類單元包括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在分類等級中,通常還采用一些中間等級。昆蟲命名法: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昆蟲的科學名稱采用林奈的雙名法命名。重點認識與植物關(guān)系密切的目和科的識別特征。
一、直翅目
直翅目:(包括蝗蟲、螻蛄和蟋蟀等)體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前翅狹長,為復(fù)翅,后翅膜質(zhì),停息時呈折扇狀縱折于前翅下。雌蟲多具發(fā)達的產(chǎn)卵器。雄蟲通常有聽器或發(fā)音器。漸變態(tài),多數(shù)植食性。常見的科有蝗科、螻蛄科和蟋蟀科。
蝗科:俗稱蝗蟲或螞蚱。觸角絲狀或劍狀。多數(shù)種類有2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聽器在第1腹節(jié)兩側(cè)。產(chǎn)卵器短錐狀。植食性。常見的有黃脊竹蝗、棉蝗等(圖1-4-1)。
螻蛄科:觸角比體短。前足開掘足。前翅短,后翅寬并縱卷。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上。產(chǎn)卵器不外露。植食性。常見的有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圖1-4-2)。
蟋蟀科:體粗壯,色暗。絲狀觸角比體長。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基部。產(chǎn)卵器細長,矛狀。尾須長。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種苗木的近地面部分。常見的有大蟋蟀等(圖1-4-3)。
圖1-4-1蝗蟲
圖1-4-2螻蛄
圖1-4-3
能力轉(zhuǎn)化
體視顯微鏡下觀察標本或圖片,區(qū)別直翅目常見昆蟲的形態(tài)特征,完成表1-4-1區(qū)別直翅目常見昆蟲的特征表內(nèi)容。
表1-4-1區(qū)別直翅目常見昆蟲的特征表
二、半翅目
半翅目:通稱蝽象。體小至大型,略扁平。口器刺吸式,從頭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發(fā)達。翅2對,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多數(shù)種類在后胸側(cè)板近中足基節(jié)處有臭腺孔。漸變態(tài)。多數(shù)植食性,少數(shù)捕食性等。常見的科有蝽科、緣蝽科、網(wǎng)蝽科和獵蝽科等。
蝽科:體小至大型。觸角5節(jié),部分種類4節(jié)。有單眼。喙4節(jié)。小盾片發(fā)達。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條縱脈,多從1條基橫脈上分出。常見的有荔枝蝽(圖1-4-4)、麻皮蝽等,吸汁危害多種植物。
圖1-4-4荔枝蝽
緣蝽科:體中至大型,狹長至橢圓形。觸角4節(jié),具單眼,喙4節(jié)。小盾片不超過爪片的長度,膜片上有許多條平行脈。植食性。常見的有黑竹緣蝽(圖1-4-5)等。
圖1-4-5黑竹緣蝽
網(wǎng)蝽科:體小型扁平。觸角4節(jié)。頭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網(wǎng)狀紋。植食性。常見的有梨網(wǎng)蝽(圖1-4-6)、杜鵑冠網(wǎng)蝽(圖1-4-7)等。
獵蝽科:體小至中型。喙3節(jié)。膜片具2或3個翅室,從室上伸出2~3條縱脈。少數(shù)種類無翅。多數(shù)捕食性,有些種類吸食哺乳動物及鳥類的血液并可傳播錐蟲病。如害蟲中的黃足獵蝽(圖1-4-8)。
圖1-4-6梨網(wǎng)蝽
圖1-4-7杜鵑冠網(wǎng)蝽
圖1-4-8黃足獵蝽
能力轉(zhuǎn)化
體視顯微鏡下觀察標本或圖片,區(qū)別半翅目常見昆蟲的形態(tài)特征,完成表1-4-2區(qū)別半翅目常見昆蟲的特征表內(nèi)容。
表1-4-2區(qū)別半翅目常見昆蟲的特征表
三、等翅目
等翅目:通稱白蟻。體小至中型,觸角念珠狀,口器咀嚼式。翅型有兩對翅,膜質(zhì)、長形,前后翅大小、形狀和脈序都很相似。
白蟻為社會性昆蟲,有較復(fù)雜的“社會”組織和分工。漸變態(tài)。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少數(shù)分布于溫帶。我國以長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較重。如黑翅土白蟻(圖1-4-9)、臺灣乳白蟻(圖1-4-10)。
圖1-4-9黑翅土白蟻
圖1-4-10臺灣乳白蟻
能力拓展
學習下圖,認識白蟻的生活史(圖1-4-11)。
圖1-4-11白蟻的生活史
四、同翅目
同翅目:通稱蟬、蚜、蚧、木虱等。體微小至大型。觸角剛毛狀或絲狀。口器刺吸式,從頭的后方伸出。翅兩對,前翅革質(zhì)或膜質(zhì),后翅膜質(zhì),靜止時平置于體背上呈屋脊狀。多數(shù)種類有分泌蠟質(zhì)或蚧殼狀覆蓋物的腺體。漸變態(tài)。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損傷,并可傳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蟬科:體中至大型,觸角剛毛狀。單眼3個,呈三角形排列。翅2對,膜質(zhì)透明,翅脈粗。雄蟲腹部第1節(jié)有發(fā)音器。成蟲與若蟲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蟲在土中危害根部。卵產(chǎn)于枝條中,導(dǎo)致枝條枯死。常見的有蟬(圖1-4-12)、蚱蟬(圖1-4-13)等。
葉蟬科:體小型,狹長。觸角剛毛狀。單眼2個。翅2對。善跳,有橫走習性。常見的有大青葉蟬(圖1-4-14)、小綠葉蟬(圖1-4-15)、桃一點斑葉蟬(圖1-4-16)、二星葉蟬(圖1-4-17)、黑尾葉蟬(圖1-4-18)等。
圖1-4-12蟬
圖1-4-13蚱蟬
圖1-4-14大青葉蟬
圖1-4-15小綠葉蟬
圖1-4-16桃一點斑葉蟬
圖1-4-17二星葉蟬
木虱科:體小型。絲狀觸角較長。單眼3個。翅2對,前翅較厚。若蟲橢圓形或長圓形,許多種類被蠟絲保護。常見的有柑橘木虱(圖1-4-19)、榕卵痣木虱(圖1-4-20)等。
粉虱科:體小型,表面有蠟粉。翅2對膜質(zhì)。若蟲2齡起固定不動,皮膚變硬似蛹殼。常見的有溫室白粉虱(圖1-4-21)、黑刺粉虱(圖1-4-22)等,危害多種植物。
圖1-4-18黑尾葉蟬
圖1-4-19柑橘木虱
圖1-4-20榕卵痣木虱
圖1-4-21溫室白粉虱
圖1-4-22黑刺粉虱
蚧總科:通稱介殼蟲。形態(tài)奇特,雌雄異型。雌蟲無翅,口器發(fā)達,觸角、復(fù)眼和足通常消失。體壁上常被蠟粉或蠟塊,或有特殊的蚧殼保護。雄蟲前翅膜翅,后翅平衡棒。觸角長念珠狀,口器退化。卵產(chǎn)在雌蟲體腹面、蚧殼下或體后的蠟質(zhì)袋內(nèi)。常見的有吹綿蚧(圖1-4-23)、草履蚧(圖1-4-24)、糠片盾蚧(圖1-4-25)、埃及吹綿蚧(圖1-4-26)、龜蠟蚧(圖1-4-27)等。
圖1-4-23吹綿蚧
圖1-4-24草履蚧
圖1-4-25糠片盾蚧
圖1-4-26埃及吹綿蚧
圖1-4-27龜蠟蚧
蚜總科:小型多態(tài)昆蟲,同種有無翅和有翅型。觸角絲狀。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腹部有1對管狀突起稱“腹管”,末節(jié)背板和腹板分別形成尾片和尾板。蚜蟲的繁殖方式有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生活周期復(fù)雜,一般在春、夏兩季進行孤雌生殖,而在秋冬時期進行兩性生殖。兩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二者交替進行,稱為世代交替。
圖1-4-28棉蚜
一般蚜蟲都隨季節(jié)具有遷移習性,即從一個寄主遷往另一寄主。
被蚜蟲危害的葉片常常變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蟲癭,或使植物長成畸形。蚜蟲還可傳播病毒病。蚜蟲分泌的蜜露,可誘發(fā)植物的煤污病。常見的有棉蚜(圖1-4-28)、桃蚜(圖1-4-29)、月季長管蚜(圖1-4-30)等。
圖1-4-29桃蚜
圖1-4-30月季長管蚜
能力轉(zhuǎn)化
同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葉蟬、飛虱、介殼蟲、蚜蟲的體形、前翅質(zhì)地、刺吸式口器;葉蟬觸角剛毛狀,后足脛節(jié)有兩列刺;飛虱觸角錐狀,后足脛節(jié)端部有一個能活動的距;蚜蟲,觸角絲狀6節(jié),腹部第六節(jié)有一對腹管,末端有尾片;粉虱體背有蠟粉,前翅翅脈簡單。
閱讀鏈接
形態(tài)多樣的朝鮮球堅蚧:春天,在桃樹的枝干上,會看到許多擠靠在一起,圓圓的半球形背面堅硬的硬殼,是朝鮮球堅蚧的雌成蟲,足、復(fù)眼和翅膀退化,頭、胸和腹愈合在一起。
朝鮮球堅蚧是一種十分奇特的昆蟲,不僅雌雄差異顯著,就是不同的齡期,形態(tài)也不相同。早春,桃樹上已經(jīng)死亡的雌性蚧殼下,枝干的縫隙中,有許多身體呈橢圓形,扁扁的小東西,放大鏡下可以看到身體上還分了許多的節(jié),這是朝鮮球堅蚧的2齡若蟲,它們多數(shù)躲在一個白色的蠟殼里越冬。翌春,在華北地區(qū),大約是3月上中旬,這些越冬的若蟲便恢復(fù)活動,從越冬處慢慢地爬出來。
朝鮮球堅蚧的一生中,只有很少幾個階段可以自由活動。第1個階段是,從卵中孵化的小若蟲,足發(fā)達,口器藏在口針殼中,不能取食,叫游走子。游走子階段活動能力很強,四處擴散,是一生中最不耐藥的時間,是噴藥防治的最佳時期。第2個階段是在越冬前和越冬后,2齡小若蟲爬向越冬潛藏處和從越冬潛藏處爬出來的時候,也是它們活動的第2個階段:體壁薄,藥液可以滲透到身體里面,因而可以噴藥防治。
在春季,從外形上還分辨不出哪是雌蟲,哪是雄蟲。3月下旬,開始進行雌雄分化。分化形成的雌蟲,再脫一次皮后,身體長大,桃樹開花前后,由扁平逐漸隆起變圓,變成了雌成蟲。此時的雌成蟲,身體還很小,如不能與雄成蟲交配,就不會長大,并且很快干癟死亡。而雄蟲在分化以后,不停取食,它們的身體不變圓,總是老樣子,桃樹開花前,雄蟲開始分泌出一個薄薄的像毛玻璃一樣的蠟質(zhì)殼,并在殼中化蛹。介殼蟲都喜歡同性在一起生活,往往樹枝上這兒一片全是雄蟲,而那里卻是雌蟲的天下。桃花凋謝后,雄蟲羽化,羽化后的雄成蟲,馬上與已經(jīng)變成球形的雌成蟲交配。雄蟲體很小,壽命1~2天。交配后,雄蟲很快死亡,而雌蟲的身體逐漸硬化,并迅速膨大。處于身體膨大期的雌成蟲,它們的食量比一生中的任何時期都大,當然,造成的危害也最重,此時是朝鮮球堅蚧一生中危害最嚴重的時期。它們用口針刺入樹皮中,大量吸食汁液。這時,桃樹枝干上總是水汪汪的,葉面上就像剛下過雨一樣,是朝鮮球堅蚧危害后所排出的蜜露。5月上中旬,雌成蟲開始產(chǎn)卵,卵就產(chǎn)在身體下方。在麥收前15~20天,從卵中孵化出小若蟲(游走子)。游走子在枝干上爬行,尋找適合生活的場所,2~3天后它們便固定下來,脫皮,進入2齡若蟲,這些小若蟲也取食,但不會造成危害。10月份以后,陸續(xù)進入越冬場所越冬。
五、纓翅目
纓翅目:通稱薊馬。體微小至小型,黃褐、蒼白或黑色,有的若蟲紅色。頭部近乎長方形。觸角絲狀,6~9節(jié)。口器銼吸式。前后翅為纓翅,膜質(zhì),狹長形而翅脈少,翅緣密生纓毛。過漸變態(tài)。大多種類進行孤雌生殖。植食性,如花薊馬(圖1-4-31)、榕管薊馬(圖1-4-32)等。
圖1-4-31花薊馬
圖1-4-32榕管薊馬
能力轉(zhuǎn)化
纓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薊馬體小,細長,翅膜質(zhì),狹長,無翅脈或最多2條縱脈,翅緣長有整齊的纓毛。足短小,末端膨大呈泡狀,多數(shù)植食性,少數(shù)肉食性。
六、鞘翅目
鞘翅目:通稱甲蟲(包括步甲、瓢甲、葉甲、天牛、金龜子、象甲等),是昆蟲綱中最大的一目。體微小至大型,體壁堅硬。觸角一般11節(jié),形狀多樣,有絲狀、念珠狀、鋸齒狀、膝狀、鰓片狀等。口器咀嚼式。前翅為鞘翅,后翅膜翅。完全變態(tài)。
步甲科:體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銅色,具金屬光澤,少絨毛;觸角著生于上顎基部與復(fù)眼之間,肉食性。如步甲(圖1-4-33)等。
瓢甲科:體呈半球形或橢圓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頭小,后部隱藏于前胸背板之下。觸角棒狀。跗節(jié)“似為3節(jié)”。多數(shù)肉食性,成蟲和幼蟲都捕食蚜蟲、蚧蟲、粉虱、螨類等害蟲。如澳洲瓢蟲、七星瓢蟲(圖1-4-34)。少數(shù)植食性,如二十八星瓢蟲(圖1-4-35)。
圖1-4-33步甲成蟲
圖1-4-34七星瓢蟲
圖1-4-35二十八星瓢蟲
葉甲科:體小至中型,成蟲常具有金屬光澤。觸角絲狀,一般短于體長之半,不著生在額的突起上。復(fù)眼圓形,不環(huán)繞觸角。跗節(jié)“似為4節(jié)”。幼蟲肥壯,具3對胸足。植食性。常見的有楊葉甲(圖1-4-36)、榆藍葉甲(圖1-4-37)、柳藍葉甲(圖1-4-38)、葡萄十星葉甲(圖1-4-39)等。
圖1-4-36楊葉甲
圖1-4-37榆藍葉甲
圖1-4-38柳藍葉甲
圖1-4-39葡萄十星葉甲
天牛科:體長圓筒形。觸角長,常超過體長,至少超過體長的一半,著生于額的突起上。復(fù)眼環(huán)繞觸角基部,呈腎形。跗節(jié)“似為4節(jié)”。幼蟲體肥胖,胸足很小或無。主要以幼蟲進行危害,鉆蛀樹干、樹根或樹枝,為重要的蛀干害蟲。常見的有光肩星天牛(圖1-4-40)、桑天牛(圖1-4-41)、松褐天牛(圖1-4-42)、菊小筒天牛(圖1-4-43)等。
圖1-4-40光肩星天牛
圖1-4-41桑天牛
圖1-4-42松褐天牛
圖1-4-43菊小筒天牛
金龜甲科:通稱金龜子。體粗壯,多呈綠色、褐色、黑色等。觸角鰓片狀,末端3~8節(jié)呈葉片狀。鞘翅較短,致使臀板外露。前足開掘式,跗節(jié)5節(jié)。腹部可見5~6節(jié)。
幼蟲寡足型,體成“C”形彎曲,俗稱蠐螬。多數(shù)種類植食性,取食植物的葉、花、果等部位,幼蟲取食植物幼苗的根、莖。此外,還有腐食性及糞食性。常見的有白星花金龜子(圖1-4-44)、綠麗金龜子(圖1-4-45)、黑絨金龜子(圖1-4-46)、黃毛金龜子(圖1-4-47)等。
圖1-4-44白星花金龜子
圖1-4-45綠麗金龜子
圖1-4-46黑絨金龜子
圖1-4-47黃毛金龜子
象甲科:通稱象鼻蟲。小至大型,體色不一。頭部前方延長成象鼻狀,末端著生咀嚼式口器。觸角膝狀,末端膨大。幼蟲無足型。成蟲和幼蟲均為植食性。常見的紅棕象甲(圖1-4-48)、竹象甲、楊干象、綠鱗象甲等。
圖1-4-48紅棕象甲
小蠹科:體長0.8~9毫米,圓筒形,色暗。觸角短而呈錘狀。頭后部為前胸背板所覆蓋。前胸背板大,常長于體長的1/3,且與鞘翅等寬。足短粗,脛節(jié)強大。幼蟲無足型。成蟲和幼蟲蛀食樹皮和木質(zhì)部,構(gòu)成各種圖案的坑道系統(tǒng)。如松縱坑切梢小蠹(圖1-4-49)、柏膚小蠹(圖1-4-50)、日本雙齒長蠹等。
圖1-4-49松縱坑切梢小蠹
圖1-4-50柏膚小蠹
叩甲科:體扁,小至中型,灰褐或黑褐色。觸角鋸狀、絲狀或櫛齒狀。前胸背板發(fā)達。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狀突。前胸上下能活動,似叩頭。幼蟲體細長堅硬,呈黃褐色,生活于地下,是重要的地下害蟲之一。如溝金針蟲(圖1-4-51)、細胸金針蟲等。
圖1-4-51溝金針蟲
能力轉(zhuǎn)化
鞘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步行甲、瓢蟲、天牛、金龜子等昆蟲的體型、觸角類型、口器類型、前翅和后翅類型。觀察目內(nèi)其他科的特征。
七、鱗翅目
鱗翅目:包括蝶類和蛾類,是昆蟲綱中的第二大目。體小至大型,翅展3~265毫米。復(fù)眼大。觸角細長多節(jié),蛾類中有絲狀、櫛齒狀、羽毛狀等;蝶類則為球桿狀。口器虹吸式。前后翅均為膜質(zhì),翅面覆蓋鱗片,翅面上常有各種斑紋和線紋。完全變態(tài)。
(一)蛾類
螟蛾科:小至中型,體瘦長。觸角絲狀。幼蟲無次生毛。如綠翅絹野螟(圖1-4-52)、棉卷葉野螟(圖1-4-53)等。
圖1-4-52綠翅絹野螟
刺蛾科:中型蛾子,體粗壯多毛,喙退化。雄蛾觸角通常為鋸齒狀或雙櫛齒狀。翅寬而密被厚鱗片,多呈黃、褐色或綠色。幼蟲蛞蝓型,頭內(nèi)縮,胸足退化,腹足吸盤狀。體常被有毒枝刺或毛簇。化蛹在光華而堅硬的繭內(nèi)。如黃刺蛾(圖1-4-54)、扁刺蛾(圖1-4-55)、桑褐刺蛾(圖1-4-56)、麗綠刺蛾(圖1-4-57)等。
圖1-4-53棉卷葉野螟
圖1-4-54黃刺蛾
圖1-4-55扁刺蛾
尺蛾科:體細長。翅大而薄,前后翅相似并常有波紋相連。幼蟲兩對腹足,行如量尺,故為尺蛾。如國槐尺蛾(圖1-4-58)、絲棉木金星尺蛾(圖1-4-59)、木橑尺蛾(圖1-4-60)等。
圖1-4-56桑褐刺蛾
圖1-4-57麗綠刺蛾
圖1-4-58國槐尺蛾
圖1-4-59絲棉木金星尺蛾
圖1-4-60木橑尺蛾
天蛾科:大型蛾子,體粗壯多毛呈梭形。觸角末端彎曲成鉤狀。喙發(fā)達。前翅狹,外緣傾斜,后翅小。幼蟲肥大,第8腹節(jié)背中央有一尾角。如葡萄天蛾(圖1-4-61)、藍目天蛾(圖1-4-62)、霜天蛾(圖1-4-63)、鬼臉天蛾(圖1-4-64)、白腰天蛾(圖1-4-65)等。
圖1-4-61葡萄天蛾
圖1-4-62藍目天蛾
圖1-4-63霜天蛾
圖1-4-64鬼臉天蛾
圖1-4-65白腰天蛾
毒蛾科:中型蛾子。無單眼。喙退化。觸角櫛齒狀或羽毛狀。有的種類雌蛾無翅。幼蟲生有毛瘤或毛刷。如側(cè)柏毒蛾(圖1-4-66)、舞毒蛾(圖1-4-67)、楊雪毒蛾(圖1-4-68)、榕透翅毒蛾(圖1-4-69)等。
圖1-4-66側(cè)柏毒蛾
圖1-4-67舞毒蛾
圖1-4-68楊雪毒蛾
圖1-4-69榕透翅毒蛾
夜蛾科:中至大型,體翅多暗色,常具斑紋。喙發(fā)達。幼蟲體粗壯,光滑少毛,顏色較深。如小地老虎(圖1-4-70)、斜紋夜蛾(圖1-4-71)、黏蟲(圖1-4-72)、銀紋夜蛾(圖1-4-73)、臭椿皮蛾(圖1-4-74)、變色夜蛾(圖1-4-75)等。
圖1-4-70小地老虎
圖1-4-71斜紋夜蛾
圖1-4-72黏蟲
圖1-4-73銀紋夜蛾
圖1-4-74臭椿皮蛾
圖1-4-75變色夜蛾
袋蛾科(蓑蛾科):體中至大型,肥大。幼蟲粗壯,多為紅色或黃白色,且終生負袋,防治不易,易隨寄主植物傳播,如大袋蛾(圖1-4-76)、茶蓑蛾(圖1-4-77)、黛袋蛾(圖1-4-78)、蠟彩袋蛾(圖1-4-79)等。
圖1-4-76大袋蛾
圖1-4-77茶蓑蛾
圖1-4-78黛袋蛾
圖1-4-79蠟彩袋蛾
枯葉蛾科:中至大型,體粗壯多毛。觸角雙櫛齒狀。喙退化。幼蟲多長毛,中后胸具毒毛帶。如馬尾松毛蟲(圖1-4-80)、天幕毛蟲(圖1-4-81)、栗黃枯葉蛾(圖1-4-82)等。
圖1-4-80馬尾松毛蟲
圖1-4-81天幕毛蟲
圖1-4-82栗黃枯葉蛾
圖1-4-83梨星毛蟲
斑蛾科:中至大型。成蟲顏色鮮艷或呈灰黑色。喙發(fā)達。觸角絲狀或棍棒狀,雄蟲為櫛齒狀。白天飛翔。幼蟲頭小,內(nèi)縮,體上生有毛瘤,故又叫星毛蟲。如梨星毛蟲(圖1-4-83)、大葉黃楊斑蛾(圖1-4-84)、茶斑蛾(圖1-4-85)等。
舟蛾科: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喙不發(fā)達。體灰褐或淺黃色。觸角絲狀或鋸齒狀。前翅后緣中央常有突出的毛簇,休止時翅呈屋脊狀,毛簇豎起如角。幼蟲身體光滑或具次生剛毛,體上常有峰突、角突、刺突;休止時,頭尾翹起似舟形。幼蟲有群居性,常危害闊葉樹及果樹。如國槐羽舟蛾、舟形毛蟲、國槐扇舟蛾(圖1-4-86)、蘋掌舟蛾(圖1-4-87)、楊扇舟蛾(圖1-4-88)等。
圖1-4-84大葉黃楊斑蛾
圖1-4-85茶斑蛾
圖1-4-86國槐扇舟蛾
圖1-4-87蘋掌舟蛾
圖1-4-88楊扇舟蛾
燈蛾科:體中至大型。體粗壯且較鮮艷,腹部多為黃或紅色,常有黑點。翅多為白、黃或灰色,多具條紋或斑點。觸角羽狀或絲狀。幼蟲體被輻射狀毛叢,毛叢著生在毛瘤上,毛長短較整齊。常見有美國白蛾(圖1-4-89)、紅緣燈蛾(圖1-4-90)、人紋污白燈蛾(圖1-4-91)等。
圖1-4-89美國白蛾
圖1-4-90紅緣燈蛾
圖1-4-91人紋污白燈蛾
(二)蝶類
粉蝶科:多為中型。翅面為白、黃、橙、綠等色,并雜有黑斑紋,后翅內(nèi)緣突出,休息時可包裹腹部。如菜粉蝶(圖1-4-92)等。
圖1-4-92菜粉蝶
鳳蝶科:中至大型,顏色鮮艷。后翅外緣呈波狀或在M3出外伸成尾突,前翅R分5支。幼蟲的后胸顯著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Y腺,受驚時翻出體外。本科種類常危害蕓香科、樟科、傘形花科等植物的葉。如樟青鳳蝶(圖1-4-93)、玉帶鳳蝶(圖1-4-94)等。
圖1-4-93樟青鳳蝶
圖1-4-94玉帶鳳蝶
蛺蝶科:中至大型。顏色多樣。前足極退化,無功能。成蟲飛翔力強。幼蟲頭上常有突起;體表多棘刺。如茶褐樟蛺蝶(圖1-4-95)、孔雀蛺蝶(圖1-4-96)等。
圖1-4-95茶褐樟蛺蝶
圖1-4-96孔雀蛺蝶
能力轉(zhuǎn)化
鱗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菜粉蝶等蝶類觸角、翅型、翅色等特征;并觀察藍目天蛾等蛾類觸角、翅型、翅色、翅的質(zhì)地,斑紋,線條和幼蟲的口器。
八、膜翅目
膜翅目:通稱蜂,蟻。體微小至大型。復(fù)眼發(fā)達。觸角較長,有絲狀、膝狀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兩對,膜質(zhì),翅脈少。腹部第1節(jié)常與后胸連接,胸腹間常形成細腰。雌蟲產(chǎn)卵器發(fā)達,高等種類形成針狀結(jié)構(gòu)。完全變態(tài)。捕食性、寄生性或植食性。
廣腰亞目:胸、腹間不縮小,沒有細腰。口器咀嚼式,不特化。后翅至少有3個基室。幼蟲多足型,腹部常有6~8對腹足,無趾鉤。植食性。如三節(jié)葉蜂科、葉蜂科。
細腰亞目:胸部與腹部連接處縮小為腰狀,其腹部第1節(jié)并入胸部成并胸腹節(jié)。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幼蟲無足。食性各異。如姬蜂科、繭蜂科。
三節(jié)葉蜂科:體小而粗壯。觸角三節(jié),第3節(jié)最長。前足脛節(jié)具二端距。幼蟲自由取食,具6~8對腹足。如薔薇葉蜂(圖1-4-97)等。
圖1-4-97薔薇葉蜂
葉蜂科:觸角絲狀或棒狀,7~15節(jié),多數(shù)為9節(jié)。翅上具1~2個徑室。前足脛節(jié)有2個端距。小盾片后方具有1后小盾片。幼蟲具6~8對腹足。常見的有樟葉蜂(圖1-4-98)等。
莖蜂科:中小型,身體細長,觸角線狀,前足脛節(jié)端部有1個距,前胸背板后緣平直。幼蟲多蛀莖為害,如玫瑰莖蜂(圖1-4-99)等。
圖1-4-98樟葉蜂
圖1-4-99玫瑰莖蜂
姬蜂科:體小到大型。觸角絲狀,16節(jié)以上。產(chǎn)卵器常露出。卵多產(chǎn)在鱗翅目、鞘翅目幼蟲和蛹體內(nèi)。如螟蛉瘤姬蜂(圖1-4-100)、松毛蟲黑點瘤姬蜂(圖1-4-101)等。
圖1-4-100螟蛉瘤姬蜂
圖1-4-101松毛蟲黑點瘤姬蜂
繭蜂科:體微小或小型。觸角線狀。前翅無第二回脈,翅面上常有霧斑。休止時觸角時常擺動。產(chǎn)卵于鱗翅目幼蟲體內(nèi),幼蟲老熟時常爬出寄主體外結(jié)黃白色小繭化蛹。如繭蜂(圖1-4-102)、松毛蟲絨繭蜂、桃瘤蚜繭蜂等。
圖1-4-102繭蜂
赤眼蜂科:體微小。觸角短,膝狀。腰不細。翅脈極度退化,前翅寬,翅面有成行的微毛。足的跗節(jié)3節(jié)。復(fù)眼為赤紅色。產(chǎn)卵于鱗翅目卵內(nèi)。如螟黃赤眼蜂(圖1-4-103)、松毛蟲赤眼蜂、廣赤眼蜂等。
小蜂科:微小至小型,多為黑色或褐色。頭胸部常有黑色或褐色粗點。觸角膝狀。后足腿節(jié)膨大,下緣外側(cè)有成列刺突。后足脛節(jié)向內(nèi)彎曲。多寄生于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幼蟲蛹內(nèi)。如廣大腿小蜂(圖1-4-104)等。
圖1-4-103螟黃赤眼蜂寄生甘蔗螟卵
蟻科:通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或紅色。觸角膝狀,柄節(jié)很長。腹部第1,2節(jié)呈結(jié)節(jié)狀。筑巢群居,具明顯多型現(xiàn)象,雌雄生殖蟻有翅,工蟻與兵蟻無翅。肉食性種類捕食昆蟲、蜘蛛及其他小動物,植食性的取食果實、菌類等。有些與蚜蟲、介殼蟲共生,促使其繁殖,如褐蟻、黑蟻常和蚜蟲共同發(fā)生,黃猄蟻(圖1-4-105)早在晉代就用于防治柑橘害蟲。
圖1-4-104廣大腿小蜂
圖1-4-105黃猄蟻
能力轉(zhuǎn)化
膜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廣腰亞目,葉蜂、莖蜂等,身體粗壯,腰部廣闊,成蟲產(chǎn)卵于寄主組織內(nèi),幼蟲多足,腹足無趾鉤。莖蜂幼蟲無足;細腰亞目,姬蜂、繭蜂、小蜂、胡蜂等腰部有腹柄,寄生于害蟲的幼蟲、卵、蛹,是主要的天敵昆蟲。
九、雙翅目
雙翅目:通稱蚊、虻、蠅。微小至大型。復(fù)眼發(fā)達。觸角線狀、具芒狀、環(huán)毛狀等。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等。僅生一對前翅,膜質(zhì),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完全變態(tài)。食性復(fù)雜,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
食蚜蠅科:體小至中型,形似蜜蜂,具藍、綠等金屬光澤或各種斑紋,體常有黃白相間的橫斑。前翅外緣有和邊緣平行的橫脈。成蟲活潑,飛翔時能在空中靜止不動而又突然前進,產(chǎn)卵于蚜蟲多處。幼蟲捕食蚜蟲。如黑紋食蚜蠅(圖1-4-106)、斜斑鼓額食蚜蠅等。
圖1-4-106黑紋食蚜蠅
寄蠅科:大多中型,體粗多毛,暗褐色或黑色。胸部后小盾片發(fā)達。腹末多剛毛。中足基部后上方有一簇毛列。幼蟲蛆形。多寄生于鱗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幼蟲和蛹體內(nèi)。如地老虎寄蠅、松毛蟲狹頰寄蠅(圖1-4-107)等。
癭蚊科:體小似蚊。復(fù)眼發(fā)達。觸角念珠狀,生有普通毛或環(huán)生放射狀細毛。如荔枝癭蚊、菊癭蚊、黑森癭蚊(圖1-4-108)(危害禾本科草坪草,為檢疫對象)等。
圖1-4-107松毛蟲狹頰寄蠅
圖1-4-108黑森蠅蚊
實蠅科:小至中型,體常有黃、棕、橙、黑等色。觸角光滑無毛。翅寬大常有暗色霧斑,第一條中脈向前彎曲。成蟲靜止時常不停扇動翅膀,幼蟲蛆形、白色。如柑橘大實蠅(圖1-4-109)、茶狹腹實蠅等。
花蠅科(種蠅科):小至中型。體細長多毛。成蟲活潑。幼蟲蛆式圓柱形。腐食性或植食性。如危害竹類的毛筍泉蠅與危害百合科植物的蔥種蠅(圖1-4-110)等。
圖1-4-109柑橘大食蠅
圖1-4-110蔥種蠅
能力轉(zhuǎn)化
雙翅目觀察:體視顯微鏡下觀察食蚜蠅,體似蜜蜂,腹部背面常有黃白相間的橫斑,前翅徑脈與中脈之間有1條兩端游離的偽脈,前翅外緣有和邊緣平行的偽脈,幼蟲無足,捕食蚜蟲。
十、螨類
螨類:螨類屬于蛛形綱,蜱螨目。刺吸植物汁液,引起葉子變色、脫落;使柔嫩組織變形,形成蟲癭。螨類均為小形或微小的種類,體圓形或卵圓形。一般分為前體段和后體段。前體段又分顎體段和前肢體段;后體段分后肢體段和末體段。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分咀嚼式和刺吸式2類。肢體段一般著生4對足。多為兩性生殖。主要的科有葉螨科、葉癭螨科等。
葉螨科:體微小,長0.3~0.8毫米,體圓形或長圓形。通常為紅色,暗紅色,因此常稱紅蜘蛛。口器刺吸式。體背面拱起,背剛毛24或26根,成橫排分布。植食性,吸汁液。常見的有蘋果紅蜘蛛(圖1-4-111)、柑橘全爪螨、朱砂葉螨(圖1-4-112)等。
圖1-4-111蘋果紅蜘蛛
葉癭螨科:體微小,不超過0.2毫米,蠕蟲形。刺吸式口器。前半體背板呈盾形,后半體直形,分為很多環(huán)節(jié)。成螨、若螨僅有2對足。植食性。如葡萄癭螨(圖1-4-113)等。
圖1-4-112朱砂葉螨
圖1-4-113葡萄癭螨
能力轉(zhuǎn)化
螨類形態(tài)觀察:用顯微鏡觀察識別朱砂葉螨、山楂葉螨的標本特點,觀察蟲體的體形、顏色;背毛的數(shù)目等。
能力拓展
植物葉、花、果害蟲的形態(tài)及危害觀察
一、目的
識別植物葉、花、果主要害蟲的形態(tài)及危害狀特征。
二、材料用具
解剖鏡、鑷子、培養(yǎng)皿、解剖刀等。各種害蟲的成蟲、幼蟲標本和被害植物。
三、內(nèi)容及方法
(一)枯葉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枯葉蛾類生活史標本及被害狀,注意不同種類松毛蟲的形態(tài)特征。
(二)葉甲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葉甲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常具金屬光澤,觸角絲狀,不著生在額的突起上。幼蟲肥壯,寡足型,下口式。體背常有瘤狀突起。被害植物葉片葉緣呈缺刻狀或造成葉面穿孔。
(三)斑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斑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多灰褐色,雄蛾觸角櫛齒狀,翅半透明。幼蟲頭小體粗短,有毛瘤。被害植物葉片呈孔洞或缺刻狀,或葉片被粘合成餃子狀,幼蟲居其中,吞噬葉肉。
(四)袋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袋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雌雄異型,雄具翅,翅上稀被毛和鱗片,觸角羽毛狀,雌無翅,觸角、口器和足皆退化。幼蟲肥胖,腹足5對,吐絲綴枝葉作袋囊。被害植物葉片呈孔洞、網(wǎng)狀,嚴重時僅留葉脈。
(五)刺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刺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粗壯多毛,多黃綠褐色,喙退化,翅寬而密被厚鱗片。幼蟲蛞蝓型,頭內(nèi)縮,胸足退化,腹足吸盤狀。被害植物葉片被剝食葉肉或吃光葉片。
(六)舟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舟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灰褐,中大型,較粗壯,腹部較長。幼蟲上唇缺刻成角狀,臀足特化呈枝狀,頭尾翹起似小船。被害植物葉片呈缺刻或被食光。
(七)毒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毒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雌雄異型,成蟲中至大型,體色多樣,翅較圓鈍,鱗片很薄,雌蟲腹末常有毛簇。幼蟲體多毒毛,常見毛瘤、毛叢或毛刷,腹部第6~7節(jié)各有一個翻縮腺。被害植物葉片呈缺刻狀或被食光。
(八)夜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夜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中至大型,體翅多暗色,常具斑紋,喙發(fā)達。幼蟲體粗壯,光滑少毛,顏色較深,腹足3~5對,第1,2對常退化或消失。被害植物葉片被食呈缺刻或孔洞。
(九)尺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尺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細長,翅大而薄,前后翅顏色相似并常有波紋相連。幼蟲光滑無毛,腹足2對,著生于第6和第10腹節(jié),行走時身體弓起。被害植物葉片呈缺刻狀或被食光。
(十)天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天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大型,體粗壯腹末尖,觸角末端彎曲成鉤狀,喙發(fā)達,后翅小。幼蟲肥大,圓筒形,體光滑或具顆粒,體側(cè)有斜紋或眼狀斑,第8腹節(jié)背面有一尾角。被害植物葉片呈缺刻狀。
(十一)燈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燈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狀,成蟲體色多艷麗,幼蟲體具毛瘤,毛瘤上生有長毛。被害植物呈缺刻狀,個別幼蟲有拉網(wǎng)幕習性,如美國白蛾。
(十二)螟蛾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螟蛾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小至中型,體瘦長,觸角絲狀,前翅狹長,腹部末端尖削。幼蟲體細長,光滑,無次生剛毛。被害植物葉片被卷葉或食呈孔洞。
(十三)鳳蝶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鳳蝶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體大型,顏色艷麗,后翅外緣呈波狀,后端常有尾狀突。幼蟲體色深暗,光滑無毛,后胸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腺。被害植物葉片呈缺刻狀或被食光。
(十四)葉蜂類
觀察本地常見的葉蜂類害蟲的生活史標本及被害植物。成蟲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無細腰。幼蟲外形很像鱗翅目幼蟲,但腹足6~8對且無趾鉤,從第2腹節(jié)開始著生。被害植物葉片呈孔洞、缺刻或被食光。
四、作業(yè)
列表比較供試標本的形態(tài)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