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中外建筑史
-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編著
- 1243字
- 2021-04-21 15:12:40
高臺榭,美宮室
到了春秋時期,瓦在建筑中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山西、湖北、河南、陜西等地發掘的春秋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各式各樣的瓦,還有專門放于屋檐前端的瓦當和半瓦當。陜西鳳翔的秦雍城遺址中還出土了規格統一的磚和結實而帶花紋的空心磚(圖6),這說明在春秋時期,我國已經開始在建筑中用磚了。
春秋時期在建筑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是出現了高臺建筑——臺榭。臺榭主要用于建造各諸侯王的宮室,一般先在城內筑起數座高臺,高度在10多米以內,再在上面建造殿堂和居室。山西侯馬晉國遺址中發現了一座高7米的夯土臺,面積約5600多平方米。夯土是古代的一種建筑材料,指經過加固處理,密度比自然土大,又很少有空隙的壓制混合泥塊。這樣的高臺最開始是出于政治、軍事需要而建造的,后來也有單純為享樂而建造的。
戰國時期,封建生產關系日益成熟,最終封建制取代了奴隸制。之前專門為奴隸主服務的手工業得以自由發展,從而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春秋之前,城市的建設多是以政治為目的的,規模不大;到戰國時經濟文化發達,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設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很多諸侯國的都城,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都發展成了大型的工商業城市。比如,戰國時期齊國故都臨淄的城市遺址,城內街道縱橫,鐵器作坊和制骨作坊散布各處,就連宮殿周圍都有多處作坊。另外,齊國宮殿的遺址處仍留有一個高達14米的高臺。

【圖6】秦磚
戰國時的很多城市遺址中都留有這樣的高臺,燕國的大城市下都遺址中目前有大大小小50多處。近年,秦國的都城咸陽一座宮殿高臺建筑遺址被發掘出來。這座高臺呈長方形,高6米,面積約2700平方米。臺上殿堂、居室、回廊、浴室、倉庫、地窖高高低低,形成了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十分壯觀。這組建筑中,寢室有火炕,居室和浴室里有壁爐,地窖可冷藏食物,還設有排水系統,設施齊全,顯示了戰國時的建筑水平??梢?,當時關于“高臺榭,美宮室”的記錄確實不假。
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國的目的主要是鞏固西周新建立的政權,維護它的統治。早在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候,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成千上萬的部落,一個部落可以說就是一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相互獨立,通過征服或聯盟的方式結成國家。相傳,大禹治水成功,被推舉為王時,前來祝賀朝拜的有“萬國”之多,這些部落小國經過夏、商上千年的分化組合之后,到西周滅商時仍然有1200個以上。西周建立后,不可能將這些諸侯國一一兼并。那么,如何防止這些諸侯國強大起來威脅西周的統治呢?
西周的統治者想出了自己的辦法:一方面,對原來的諸侯國重新進行分封,甚至恢復一些已經滅亡很久的諸侯國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把西周王室子弟和功臣也分封到全國各地,以便監視和控制這些諸侯國。據說西周初年周公攝政時一次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王室子弟就占了53人。這樣,西周初年的諸侯國就越封越多了。這些諸侯國當時都很小,便于周王室的控制,對維護西周初年的政治安定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而由此形成的分封制則對中國后世歷朝的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7】阿房宮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