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中外建筑史
-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編著
- 1240字
- 2021-04-21 15:12:40
阿房宮:天下第一宮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每滅掉一個諸侯國,就會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仿造該國宮室。建立秦帝國以后,秦始皇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咸陽居住,并大興土木,建宮筑殿,還將南邊瀕臨渭水,從雍門往東直到涇、渭二水交會處的殿屋,用天橋和環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后來,秦始皇覺得都城咸陽人口多,先王的宮室窄小,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周武王建都在鎬(hào),豐、鎬兩城之間才是集合帝王之氣的所在,于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下令在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后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宮”的著名宮殿——阿房宮(圖7)。
修建之初,這座宮殿沒有名字,秦始皇本打算等整座宮殿竣工之后,再正式為其命名。最先開始修建的是前殿,因為是在阿房修筑,所以人們就暫時稱它為阿房宮。但是這座宮殿工程實在是太龐大了,盡管十幾萬苦役每天不分晝夜地辛苦營建,但一直到秦朝滅亡,仍然沒有建完。阿房宮這個名稱就流傳了下來。
阿房宮是秦朝建立以后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這座輝煌的宮殿,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雄偉壯觀,只剩下些遺跡供后人參詳。現今的阿房宮遺址集中區位于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一帶,總面積約15平方千米,主要有前殿遺址、上天臺遺址、磁石門遺址等幾個部分。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歷史是,阿房宮被楚霸王項羽一把火化為灰燼。這一歷史的主要文獻資料依據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和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阿房宮賦》。但是,考古學家在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并未發現焚燒的痕跡,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當是歷史誤傳。其實,《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只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并沒有明確地說燒的就是阿房宮。讓后人對項羽火燒阿房宮更為深信不疑的是杜牧的《阿房宮賦》。但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諷刺當時統治者唐敬宗大興土木,為了達到反諷的效果,在極度夸大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之后,又說它被燒成了焦土。后世臣子也都是借秦之喻,諷諫當朝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能在敵人入侵時及時通知戰事,大量修筑烽火臺,又在烽火臺之間修建城墻將其連接起來,這就是最早的長城。
秦統一六國后,為抵御匈奴侵擾,秦始皇征用近百萬勞動力,把戰國時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接起來,同時又增筑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萬里的萬里長城。
秦朝以后,我國的歷代王朝都根據實際的戰爭需要在北方不斷地修筑長城。因此,長城在每個歷史時期的長度是不一樣的。據文獻記載,長城最長的時代是在漢代,隨著漢代對西域控制的加強,長城也在不斷地向西延伸,西起新疆、東至遼東的漢長城長度超過10000千米,已經有兩萬里之遙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時期修建的,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已經比漢代的長城短了很多,但根據最新的測量數據,依然有8800多千米。因此,自秦始皇時代修筑的長城開始,我國歷代長城的長度都在萬里之上,可以說是古往今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工建筑,被稱為“萬里長城”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