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標準
-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 3197字
- 2021-04-25 18:38:41
4.2 管道線路
4.2.1 管道線路巖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查明管道沿線的地貌類型、地層結構、地下水埋藏條件、特殊性巖土和不良地質作用等;
2 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評價環境水和土對鋼結構的腐蝕性;
3 確定管道線路沿線巖土的土石等級與分類;
4 測試管道沿線巖土的視電阻率;
5 對管道有影響的不良地質作用和特殊性巖土的防治方案提出建議;
6 確定沿線抗震設防烈度,對抗震設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飽和砂土或粉土地段,應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定進行場地的地震液化判別。
4.2.2 巖土的室內試驗項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抗震設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區,應對管道沿線7.0m深度內的粉土取樣分析粒徑小于0.005mm的黏粒含量;
2 對勘探深度內的巖石試樣應進行天然單軸抗壓強度試驗;
3 對勘探深度內的碎石土、砂土應進行自然休止角試驗。
4.2.3 當管道沿線地下水在豐水期的水位埋深小于管道埋設深度時,宜采取地下水試樣,經過地表水體時宜采取地表水試樣,判定水對鋼結構和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4.2.4 可行性研究勘察應通過搜集資料和重點地段踏勘調查,了解管道線路各路由方案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的一般特征和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4.2.5 線路走向應根據巖土工程條件,結合工程情況選擇地形和地質條件較好、安全經濟的方案。
4.2.6 可行性研究勘察應進行下列準備工作:
1 搜集線路通過地區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震、水文、氣象和遙感圖像等資料;
2 室內分析研究和地質判釋;
3 編寫踏勘選線工作綱要。
4.2.7 可行性研究勘察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了解區域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地質等概況,利用天然和人工露頭進行地質描述,應調查了解沿線巖土類型、厚度及其對鋼結構和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概略提供線路各路由方案通過地區的巖土工程條件;
2 對控制線路方案的越嶺地段,應踏勘調查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地質和不良地質作用,推薦線路越嶺方案;
3 對控制線路方案的河流,應了解其地層、巖性、構造、河床與岸坡的穩定程度及水文特征等概況,提出穿跨越方案比選的建議;
4 對線路各路由方案經過的特殊性巖土與不良地質作用地段,應了解其性質,調查和分析其發展趨勢及其對管道的危害程度;
5 了解管道沿線有關大型水庫的分布情況、近期及遠景規劃、水位、回水淹沒和坍岸的范圍、有無誘發地震的可能及其對線路方案的影響;
6 了解沿線礦產及地下文物分布概況;
7 了解沿線抗震設防烈度和地震動參數。
4.2.8 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應簡要說明線路各路由方案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區域性不良地質作用、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其對線路的影響,并應提出推薦方案和對下一步勘察工作的建議。
4.2.9 初步勘察應通過搜集資料、工程地質調查,對擬選線路的巖土工程條件做出初步評價,提供初步設計所需的巖土工程勘察資料。
4.2.10 初步勘察應對可行性研究勘察中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并補充搜集線路通過地區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抗震設防烈度及活動斷裂等資料。
4.2.11 工程地質調查工作宜在線路兩側各100m帶狀范圍內進行,對工程有較大影響的不良地質發育地段應擴大調查的范圍。工程地質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沿線地貌單元;
2 管道埋設深度內及下伏地層的成因、巖性特征和厚度;
3 巖層產狀和風化破碎程度,對線路有影響的斷裂走向、寬度以及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4 沿線巖溶、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和活動斷裂等不良地質作用的發育范圍、性質及其發展趨勢;
5 沿線濕陷性黃土、鹽漬巖土、膨脹巖土、多年凍土、軟土和風沙等特殊性巖土的分布范圍、性質;
6 沿線井、泉的分布,地下水位埋深及土的凍結深度等資料;
7 河流的岸坡穩定性、河床及兩岸的地層巖性和洪水淹沒范圍。
4.2.12 初步勘察應以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進行地質調查和描述為主,對重要的地質現象宜在現場繪制素描圖或拍攝照片。在地質條件復雜、露頭條件差的地段可采用簡易的勘探手段,了解其地層、巖性、構造等情況。
4.2.13 初步勘察應測試管道沿線巖土的視電阻率,測試點宜按地貌單元布置。
4.2.14 初步勘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文字部分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 工程概況;
2 自然地理條件;
3 沿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和巖土工程條件;
4 不良地質作用發育情況,判斷其影響程度,并推薦最優線路方案;
5 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6 沿線巖土視電阻率測試成果;
7 下一步勘察中應解決的問題。
4.2.15 初步勘察階段應繪制包括線路走向、勘探點位置及工程地質條件的綜合工程地質圖。
4.2.16 詳細勘察應在已確定的線路路由上進行,詳細查明沿線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提供施工圖設計所需的巖土工程勘察資料。
4.2.17 詳細勘察前應取得下列資料:
1 附有線路走向的地形圖或線路中線樁位數據;
2 管道直徑、壓力、敷設方式及可能埋設深度等;
3 可行性研究勘察或初步勘察報告等前期勘察資料;
4 沿線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資料。
4.2.18 詳細勘察的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巖石出露或地貌、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場地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地質條件簡單的場地可進行工程地質調查。
2 工程地質測繪條帶寬度宜為線路兩側各100m。
3 工程地質測繪所用地形圖的比例尺根據地形復雜程度可選用1∶500~1∶2000;地質界線的測繪精度在圖上的誤差不應超過3mm。
4 工程地質測繪觀測線應垂直地質界線和不良地質體布置;觀測點的間距圖上距離應控制在20mm~30mm范圍內。
5 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宜包括下列內容:
1)查明地形、地貌的形態特征及其與地層、構造、不良地質作用的關系,劃分沿線地貌單元;
2)各類巖土的年代、成因、性質、厚度和分布;
3)調查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并調查砂土及粉土的地震液化情況;
4)調查影響管道建設和運營安全的不良地質作用的性質、范圍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特殊性巖土的類型、性質、分布范圍及其危害性等;
5)調查沿線的地質構造,對線路通過的斷裂應調查其走向、產狀、斷距、破碎帶的寬度及充填膠結情況,并重點調查活動斷裂;
6)調查人工洞穴、地下采空、挖填方、抽排水和水庫修筑等對管道的影響。
4.2.19 詳細勘察的勘探工作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詳細勘察的勘探點間距應根據巖土工程勘察等級按表4.2.19確定;
表4.2.19 詳細勘察勘探點間距(m)

注:對靠近線路的人工和天然露頭應進行記錄,描述或取樣測試的地質點可視為勘探點。
2 詳細勘察勘探孔深度應達到管溝底面以下1m;當預計深度內遇基巖或厚層碎石土等穩定地層時,勘探孔深度可予以減少;當無法取得管底埋深資料時,勘探孔深度平原地區宜為3m,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宜為4m;
3 勘探工作量的布置應兼顧小型穿越勘察要求;
4 對管道有較大影響的不良地質作用地段應做專項勘察;
5 沿線巖土視電阻率測試的間距宜同勘探點間距,測試深度不應小于管道埋設深度;
6 土壤對鋼結構的腐蝕性可根據土壤視電阻率值確定;設計有要求時可測試土壤的電流密度、平均腐蝕速率和氧化還原電位,輔助判定土壤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腐蝕性分級應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確定。
4.2.20 管道線路勘察應根據巖土性質和開挖施工的難易程度劃分沿線巖土的土石等級與分類,巖土的土石等級與分類應按表4.2.20確定。
表4.2.20 土石等級與分類

續表4.2.20

續表4.2.20

4.2.21 詳細勘察的勘察成果應包括下列內容:
1 在線路縱斷面圖上分段扼要填寫地貌單元、地層巖性、地下水埋深、巖土視電阻率值、土石等級與分類等資料。
2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文字部分應包括下列內容:
1)工程概況;
2)勘察目的、任務要求和依據的技術標準;
3)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情況;
4)自然地理條件;
5)沿線區域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6)沿線地形地貌特征;
7)沿線巖土工程條件;
8)沿線小型穿越巖土工程條件;
9)沿線水和土的腐蝕性;
10)沿線地震效應分析評價;
11)可能影響工程的不良地質作用描述和對工程危害的評價;
12)可能影響工程的特殊性巖土的性質和對工程危害的評價;
13)管道施工中可能引發的巖土工程問題及防治建議;
14)水、土和巖石室內試驗成果圖表;
15)土壤視電阻率等原位測試成果表;
16)勘探點成果表。
- DL/T 5526-2017 換流站噪聲控制設計規程
- GB/T 51121-2015 風力發電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
- GB 50077-2017 鋼筋混凝土筒倉設計標準
- DL/T5161.2-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2部分:高壓電器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
- GB50588-2017水泥工廠余熱發電設計標準(英文版)
- 焊接技能實訓
- GB50377-2006選礦機械設備工程安裝驗收規范(英文版)
- 核電站鋼板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
- DL/T 5221-2016 城市電力電纜線路設計技術規定
- GB 50603-2010 鋼鐵企業總圖運輸設計規范(英文版)
-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低壓電器施工及驗收規范》實施指南
- GB 50404-2017 硬泡聚氨酯保溫防水工程技術規范
- DL/T 5516-2016 火力發電廠集中控制室及電子設備間布置設計規程
- DL/T 5543-2018 特高壓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深度規定
- 建設工程化學灌漿材料應用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