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設計標準
-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 2776字
- 2021-05-28 16:47:11
7 總體規劃
7.1 一般規定
7.1.1 電站總體規劃應結合站址及附近的自然條件和城鄉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站區、施工區、水源地、取排水管線、輔助燃料管線、臨時儲熱介質儲存區、交通運輸、出線走廊等進行統籌規劃,應以近期工程為主,兼顧遠期工程。
7.1.2 電站總體規劃應貫徹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控制站區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站前建筑區宜采用聯合建筑,施工用地應充分利用電站內空隙地、預留發展用地。
7.1.3 電站站區用地范圍應根據規劃容量和本期工程建設規模及施工的需要確定,站區用地應統籌規劃、分期征用。
7.2 站區外部規劃
7.2.1 站區外部規劃應在確定的站址和站內各個主要工藝系統的基礎上,根據電站的規劃容量和站區自然條件,對交通運輸、供排水、輔助能源供應、送出工程統籌協調。
7.2.2 交通運輸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結合自然條件與總平面布置要求進行規劃,應與當地交通運輸規劃相協調;
2 進站道路應就近與城鄉現有道路相連接,宜短捷且方便行車;進站道路應按三級廠礦道路標準建設,行車道寬度宜為6m;
3 站外取排水設施、輔助燃料管線的維護檢修道路宜利用現有道路,當需新建時,可按輔助道路標準建設,行車道寬度宜為3.5m。
7.2.3 供排水設施規劃應根據電站規劃容量和本期工程建設規模、水源、地形與地質條件和環境保護等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根據確定的水源,站外補給水系統應合理布置補給水泵房的位置及補給水管線路徑,并留出適當的管廊擴建條件;
2 供排水管線宜沿現有道路或規劃道路布置,路徑順暢。
7.2.4 電站出線走廊應根據城鄉總體規劃和電力系統規劃、輸電線路方向、電壓等級和回路數,按電站規劃容量和本期工程建設規模統籌規劃。
7.2.5 輔助能源的燃料供應應可靠穩定,燃料運輸方式應通過對站址周圍的運輸和協作條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輔助燃料管線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管線應根據城鄉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保要求等合理規劃;
2 管線宜沿現有道路布置,選擇高差小、跨越及轉彎少的地段,減少與道路或鐵路的交叉及對農業耕作的影響,滿足與周邊設施安全防護的要求,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輸氣管道工程設計規范》GB 50251的規定。
7.3 站區內部規劃
7.3.1 電站總平面布置應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以工藝流程合理為原則,結合各生產設施及工藝系統的功能,緊湊合理,因地制宜地進行布置,滿足防火、防爆、環境保護、職業安全和職業衛生的要求。
7.3.2 站區應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區,可分為集熱場、發電區和其他設施區,站區總平面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集熱場應根據項目所處地理位置、太陽能資源條件、地形地貌、設備特點、運行模式、施工及檢修要求等合理布置;
2 發電區宜集中布置在吸熱塔附近;
3 吸熱塔、汽機房、熔融鹽罐、直接空冷平臺、冷卻塔等荷載大的高大建(構)筑物應布置在土質均勻、地基承載力較高的區域;
4 輔助燃料應單獨分區存放,儲熱區域應單獨設置;
5 站內進出線走廊規劃宜減少或避免交叉。
7.3.3 電站內建(構)筑物的布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和《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GB 50229的規定。
7.3.4 電站的防洪(澇)標準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發電區防洪(澇)標準應符合表7.3.4規定;
表7.3.4 發電區防洪(澇)標準

2 吸熱塔的防洪(澇)標準應與發電區的防洪(澇)標準一致;
3 定日鏡場的防洪(澇)標準不應低于50年一遇的高水(潮)位;
4 其他獨立區域的防洪(澇)標準不應低于50年一遇的高水(潮)位。
7.3.5 站區場地設計標高或防洪措施應根據表7.3.4進行確定,當場地標高低于設計高水(潮)位或雖高于設計高水(潮)位,但受波浪影響時,應采取防洪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汽機房和吸熱塔散水標高應高于設計高水(潮)位0.5m,其他區域的場地標高不應低于表7.3.4的規定;
2 定日鏡場場地標高應以洪水不淹沒定日鏡場電氣控制設備,并符合本標準第7.3.4條的規定進行確定,且定日鏡的基礎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3 當采取其他滿足防洪要求的可靠防洪措施時,場地標高可適當低于設計高水(潮)位;
4 防排洪設施宜在初期工程中按規劃容量統一規劃,分期實施。
7.3.6 電站豎向布置設計應根據生產工藝要求、工程地質、水文氣象、土石方量及地基處理等因素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應合理利用地形,減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基礎處理和場地平整工程量,土石方工程量宜填、挖方量平衡;
2 定日鏡場宜保持原始地形,除地勢起伏大的區域外,不應進行大范圍的場地平整;
3 發電區和其他設施區豎向設計可采用平坡式或階梯式布置形式;
4 建(構)筑物、道路等標高的確定應滿足生產和維護的要求,并應排水順暢。建(構)筑物室內地坪設計標高應根據建筑功能、交通聯絡、場地排水、場地地質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宜高出室外地坪標高150mm~300mm,并應根據地質條件分析建筑物沉降的影響;
5 場地最小坡度及坡向應以能排除地面水為原則,并應與建筑物、道路及場地的雨水口、排水口相適應。
7.3.7 電站應根據場地地形、水文氣象、工程地質、地下水位、站外排水口等因素進行場地排水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發電區場地排水可根據具體條件,采用自然散排或道路雨水口、場地雨水口、明溝等形式接入雨水排放系統;
2 定日鏡場場地排水應充分利用天然排水系統,宜采用自然散排或明溝排水,分區排放。
7.3.8 電站站區管線布置可采取直埋、溝道及架空三種敷設方式。管線布置應從整體出發,結合規劃容量、站區平面布置、豎向布置及管線性質、生產安全等因素統一規劃,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發電區可采用綜合管架進行敷設;
2 可燃性、爆炸危險性的管線不應穿越與其無關的建(構)筑物、生產裝置、輔助生產車間及倉儲設施、貯罐區等。
7.3.9 電站出入口的位置應便于站內外交通聯系,主要出入口處主干道行車道寬度宜為6.0m。
7.3.10 電站道路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廠礦道路設計規范》GBJ 22的規定。站區應根據生產、運行維護、生活、消防的需要設置行車道路、消防車道、人行道和檢修通道,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發電區及易燃易爆區周圍宜設環形消防車道;當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可沿長邊設置盡端式消防車道,并應設回車道或回車場;回車場的面積不應小于12.0m×12.0m,供大型消防車使用時不應小于18.0m×18.0m;
2 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0m,道路上空有管架、棧橋等障礙物時,其凈高不應小于4.0m,道路轉彎半徑應滿足消防車輛通行要求;
3 發電區環形道路及進出發電區的主干道路行車道寬度宜為6.0m,采用水泥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路面;
4 定日鏡場宜進行分區,各分區間道路和定日鏡場外圍環行道路行車道寬度宜為4.0m,采用低等級路面;
5 定日鏡場內部宜設置檢修通道;
6 發電區內應根據設備檢修要求設置檢修地坪。
7.3.11 電站廠界圍墻除有特殊要求外,宜采用圍柵形式,高度不應低于1.8m。
7.3.12 施工區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區布置應合理緊湊、方便施工和生活;
2 應按施工流程的要求,安排施工臨時建筑、材料設備堆場、施工作業場所及施工臨時用水、用電線路路徑;
3 應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地質條件,減少場地平整土石方量。
- GB50551-2010球團機械設備安裝工程質量驗收規范(英文版)
- 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探索
- GB50588-2017水泥工廠余熱發電設計標準(英文版)
- GB/T51050-2014鋼鐵企業能源計量和監測工程技術規范(英文版)
- 核電站鋼板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
- 石油化工廠際管道工程技術標準
- GB 51203-2016 高聳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 GB 51136-2015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工廠設計規范
- 海上架空輸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
- GB50679-2011煉鐵機械設備安裝規范(英文版)
- GB/T 51293-2018 城市軌道交通給水排水系統技術標準
- GB 51181-2016 煤炭洗選工程節能設計規范
- DL/T5161.12-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2部分:低壓電器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
- GB 50372-2006 煉鐵機械設備工程安裝驗收規范 (英文版)
- GB 50384-2016 煤礦立井井筒及硐室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