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排水標準

3.3.1 排澇標準的設計暴雨重現期應根據排水區的自然條件、澇災的嚴重程度及影響大小等因素,可采用5a~10a。有特殊要求的地區,經技術經濟論證,可適當提高標準。

3.3.2 設計暴雨歷時和排除時間應根據排澇面積、地面坡度、植被條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網和湖泊的調蓄情況,以及農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等條件,經論證確定。旱作區可采用1d~3d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可采用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牧草區可采用1d~3d暴雨5d~7d排至耐淹水深。

具有調蓄容積的排水系統,可根據調蓄容積的大小采用較長歷時的設計暴雨或一定間歇期的前后兩次暴雨作為設計標準;排空調蓄容積的時間可根據當地暴雨特性,統計分析兩次暴雨的間歇天數確定,可采用7d~15d。

3.3.3 農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應根據當地或鄰近地區有關試驗資料,或調查資料分析確定。無試驗或調查資料時,可按表3.3.3選取。

表3.3.3 農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

img

續表3.3.3

img

3.3.4 設計排澇模數應根據當地或鄰近地區的實測資料分析確定。無實測資料時,可根據排水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和生產發展水平等,分別選用本標準附錄A 所列公式或其他經過論證的公式計算。

3.3.5 設計排漬深度、耐漬深度、耐漬時間和水稻田適宜日滲漏量,應根據當地或鄰近地區農作物試驗資料,或種植經驗調查資料分析確定。無試驗資料或調查資料時,旱田設計排漬深度可取0.8m~1.3m,水稻田設計排漬深度可取0.4m~0.6m;旱作物耐漬深度可取0.3m~0.6m,耐漬時間可取3d~4d。水稻田適宜日滲漏量可取2mm/d~8mm/d,黏性土宜取較小值,沙性土宜取較大值。

3.3.6 有漬害的旱作區,農作物生長期地下水位應以設計排漬深度作為控制標準,但在設計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應在旱作物耐漬時間內將地下水位降至耐漬深度。水稻區應能在曬田期內3d~5d將地下水位降至設計排漬深度。土壤滲漏量過小的水稻田,應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

3.3.7 適于使用農業機械作業的設計排漬深度應根據各地區農業機械耕作的具體要求確定,可采用0.6m~0.8m。

3.3.8 設計排漬模數應采用當地或鄰近地區的實測資料確定。無實測資料時,可按下式計算:

img

式中:qh——設計排漬模數[m3/(s·km2)];

μ——土壤給水度(釋放水量與土壤體積的比值);

H——地下水位設計降低深度(m);

T——排漬歷時(d)。

3.3.9 改良鹽堿土或防治土壤次生鹽堿化的地區,其排水標準除應執行本標準第3.3.1條~第3.3.8條的規定外,尚應在返鹽季節前將地下水控制在臨界深度以下,地下水臨界深度應根據各地區試驗或調查資料確定。無試驗或調查資料時,可按表3.3.9所列數值選用。

表3.3.9 地下水臨界深度(m)

img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元阳县| 成武县| 宝兴县| 尉氏县| 浠水县| 利辛县| 延津县| 沙洋县| 连江县| 界首市| 乐亭县| 永济市| 碌曲县| 四子王旗| 石景山区| 白沙| 枞阳县| 惠水县| 德惠市| 城口县| 隆德县| 夏邑县| 疏勒县| 西宁市| 离岛区| 贺兰县| 平远县| 临沭县| 连江县| 原平市| 甘泉县| 贺州市| 彰武县| 高尔夫| 安图县| 通州区| 汉阴县| 尤溪县| 仁化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