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D重塑法:超越失敗,而非停滯不前
你無法遏制波浪,但你可以學會沖浪。
——沙吉難陀
為了更好地應對失敗問題,我們可以采取RCD重塑法。
·Recall——回溯:對于我來說,當發生了什么事情時,我會認為自己失敗了?
·Criticize——質疑:原有的有關“失敗”的定義,在我的掌控范圍內嗎?有助于我實現目標嗎?
·Definition——重塑:我要如何自己定義“失敗”?
1.困境:失敗的馬云
我們先來看《馬云2017年馬來西亞環球轉型論壇演講》(節選)中的一個案例。
……我不是一個有天賦的人,因為我失敗了很多次。我試了 7 年才完成中學、人家用了 5 年,這是很糟糕的。每一個人都試著進大學,進好的中學,但我們都曾失敗過,我是失敗者中的一員。我想進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但是都失敗了,考大學我失敗了3次,然后申請工作我失敗了差不多30次。我記得,當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沒考上大學,我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個人去了,23個人被聘用,我是唯一沒有被聘用的。
然后我試著去考警察,5個同學去,4個被錄取,我又是那個沒被錄取的。當我們開始阿里巴巴創業的時候,我試著去融資,我去了硅谷,和投資人對話,我見了超過30個投資人,沒有一個人愿意投資給我們。
但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們犯了那么多錯誤,每一次失敗,每一次被別人拒絕,我都把它當作一次訓練。今天,當有人說,哦,我很失望的時候,我不覺得我是被這個公司拒絕了,我不覺得我失敗了。對于我來說,如果被人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被別人接受才是并非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我開始做生意,嘗試銷售,每天我都給陌生人打電話、出去見客戶。出門之前我都告訴自己,我要見12個客戶,我都不會有機會贏的。一個機會都沒有。然后當我回來,確實沒有機會,我說,看,我是對的吧,我就知道沒有機會。但是如果我贏得了一個客戶,我就比預期做得好。所以每一次,我們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是一個很好的推動我們將來成功的寶庫。
有許多關于馬云的書,關于阿里巴巴的書,但所有這些書都不是我寫的。我不認為我應該寫一本書。當有人開始寫一本關于自己的書時,那就是他老了,該退休了。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想寫一本書,書名將是《阿里巴巴和1001個錯誤》。
當你遭遇失敗,這些失敗的事情,處于上一節提到的掌控圈與影響圈里的哪一個圈呢?當然處于影響圈之外。因為過去是不能被改變的。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積極主動地應對失敗。我們雖然不能改變事情,但可以改變心情。我們可以像馬云一樣,正確認知失敗的定義,從而更加自信、積極地應對失敗,勇于前行不退縮。
2.分析:錯誤的地圖
出行時,你遇到過跟隨地圖導航走入死胡同的經歷嗎?這種情況下你肯定立即判斷是地圖導航出錯了,然后掉頭嘗試走其他的路,而不會在原地鉆牛角尖。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失敗時,卻不會那樣的聰明和變通,反而會要么放棄、要么認為目標不可能達到。這背后的原因是我們太堅信我們的信念了,而不是接受發現的事實。
信念是“事情就是這樣”的判斷,是我們認為的世界運行的法則,是我們以往親身經歷或課堂教育、父母教導之后的產物,它們有真有假、有好有壞。例如,我們被幾個人欺騙,就可能認為人性本惡。上學時每道題都有正確答案,我們就可能覺得世間難題都有一個完美、正確的答案。父母說無商不奸,于是我們看到有錢人后就可能覺得他們肯定是做了什么壞事或者憑借關系才起家的。
這些信念是真的嗎?不一定,它們只是一張“地圖”,在某一時間、某些情況下是正確的。當情況發生轉變,原有的“地圖”就可能失效,并不能代替真實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修訂“地圖”了。比如在地圖導航出錯后,就需要更新導航地圖包。
但是,我們往往很少真正思考人生中的某個定義,然后自己給出答案。就像我們總是讓別人決定什么是好的大學、什么是好的伴侶、什么是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人生一樣,做決定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父母、老師、朋友,或者鋪天蓋地的廣告,而且我們往往很少質疑和更新這些不是我們自己做的決定下的信念。
因此,我邀請你從今天開始,對于人生中重要的概念(比如失敗、成功、幸福……),你要嘗試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手行動,然后根據結果自己做決定,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答案。甚至對于這段話,你也要小心求證。
我們應當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積極主動的心態,我們要積極起來,必須修正會讓自己變得消極的信念。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我們最需要更新的信念:正確定義失敗。
3.方法:RCD重塑法
RCD重塑法(見圖1-2)能使我們正確地定義“失敗”和更好地應對失敗問題。

圖1-2 RCD重塑法
1)Recall——回溯:對于我來說,當發生了什么事情時,我會認為自己失敗了
第一步,我們要還原有關“失敗”的舊有信念。例如,我們怎么看待失敗?當發生了什么事情時,我們會有失敗的感覺,我們會給它貼上失敗的標簽,并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呢?馬云的答案很有趣,他認為每次被別人拒絕是一種訓練,很正常,并不是一種失敗,只是一次錯誤,而錯誤可以是座寶庫,甚至值得寫本書。
馬云對失敗的看法是不是跟一般人對失敗的看法有所不同呢?一般人的消極答案通常是:哎呀,我被人拒絕了,我失敗了;我求學不順利,我失敗了;我找工作不順利,我失敗了;我沒有找到人投資,我失敗了;我沒有找到客戶,我失敗了;等等。于是他們情緒低落,埋怨命運或他人,進而放棄行動。這時候他們就被舊有的“失敗信念地圖”給困住了。
這里共享一則我的故事。我那一屆的成都中考,也許是最奇葩的一次,因為沒有考化學。導致高中入學之后,大家都對著化學課本一臉茫然。不久后才發現“大怪”其實還沒登場,那就是物理。大家感覺從Easy模式一下子就到了Hell模式,剛開始時每次上物理課都是云里霧里。不過因為有優等生支撐課堂,所以物理教師對她的教學很有信心,但是對來提問的同學卻不太有耐心。
這時就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被教師說了幾次“這個知識點還沒懂啊”,之后就不懂裝懂或不再積極學習了的人,另一種則是一直追著教師問,直到搞懂知識點的人。第一種人是大多數,而我是后者,最后我從學渣一直問成了物理課代表,而且物理課成績穩定前五,時不時還能得第一,每次物理考試我通常都是第一個交卷。
多數人的想法是“這道題我不懂,我失敗了”,“別人都懂了,我還不懂,我失敗了”,“老師講了好幾次了,我還不懂,我失敗了”,“老師對我的提問不耐煩了,我失敗了”。背后的信念是“如果我有不懂的事,或者比別人慢,或者努力了幾次還沒有成功,或者別人看不起我,我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2)Criticize——質疑:原有的有關“失敗”的定義,在我的掌控范圍內嗎?有助于我實現目標嗎
第二步,我們要反駁“失敗無價值”的信念。大家可以看到馬云對“被拒絕就是失敗”這一“失敗”的傳統定義是有質疑的,他說:“如果被人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被別人接受才是并非順理成章的事情。”
回到我的例子,我的行動之所以跟大家不一樣,也是因為我是有質疑精神的,我是這樣想的:“學習中有不懂的事,不是很正常嗎?”“在一些事情上不如別人,不是很正常嗎?”“一件事沒有成功,我就再努力幾次唄!”“別人看不起我,并不代表我真正的價值。”因此,我堅持向教師提問,最終取得了想要的好成績。因此,要大膽質疑你原有的有關“失敗”的信念。
(1)它讓你輕松嗎?在你掌控范圍內嗎
往往不是。消極的人會將“失敗”定義為發生了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失敗了,對人生失去了控制,情緒變得非常低落。
積極人士關于“失敗”的信念,卻是預料“成功路上一定有失敗”。馬云說:“如果被人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被別人接受才是并非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種認知雖然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錯誤,卻能改善現在的心境,因為它將錯誤從意外之事中剔除。那么,再遇到此類事情時我們便會淡然處之。
就像我的好朋友吳剛老師所說,世間的真實是“把一件事做得很糟糕,是把它做成功的必經之路”。憑借天賦一揮而就的成功絕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而且這種事通常出現在小說情節中。
(2)它讓你勇于前行,有助于你實現你的目標嗎
往往不是。我們會認為“失敗”是壞的,因此有些人會停止嘗試,以避免別人批評自己,會對自己說“我沒有這個天賦/能力/資格”。有些人會帶著陰影和恐懼,凡事小心翼翼,行動之前做過分準備,以避免可能出現的任何失敗。這些人都很難或者很慢才能實現他們的目標。
但是失敗其實是有價值的。馬云在演講中還提到:“是錯誤使我們與眾不同。每一次我們犯錯,我們學習,檢查自己。其實我們每一個錯誤、每一次失敗都是自己的錯。如何改正,如何下次做得更好……我在中國設立的湖畔大學是培養企業家的,我們用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失敗的故事。為什么失敗。大多數人都會失敗。如同在戰場上,生存下來的人才是贏家。所以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你得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不要擔心大多數錯誤。你會覺得那個家伙怎么那么傻,他怎么能犯這樣的錯誤。其實你也會犯同樣的錯誤。你會的。所以我努力教我自己。我讀過很多很多的案例,人們為什么失敗,我不斷地意識到,這家伙這么聰明,但是他失敗了,為什么我會有機會贏。你了解越多,你越會變得積極。”
首先,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真實的,會讓你警醒。雷軍說“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上天”,那么,這只豬會不會將上天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每天吃得多,睡得香?我們總是將成功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獨一無二和個人能力。其實,很多時候這種認知是虛假的、錯誤的。而失敗不一樣,至少它帶給你的痛苦是真實的,它更能讓你思考事物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成功之后的飄飄然或自以為是。因此,當遇到失敗時問問自己,你的失敗到底告訴了你什么?
其次,失敗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征兆。因為失敗可以極大地提升你的能力極限或人生境界。以往我們總是認為一帆風順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例如,高考達到一本線、大學拿到雙學位、到國企工作、郎才女貌,生一個晚上不起夜的天使寶寶、四十歲之前退休,然后做慈善,等等。但現實根本不是這樣,多看看人物傳記,你會發現凡是人生有杰出成就者,總是會遇到不止一次的大失敗。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你能接受多大的失敗,就能成就多大的成功。
最后,失敗是學習必經之路。因為在失敗中學習,是最自然的。想想我們孩童時通過無數次跌跌撞撞,才能學會走路。有人說過,“我的成功源自我的經驗,而我的經驗源自我的每一次失敗”。因此,快速行動然后快速失敗,接著快速改進,就會快速成長。
陰影背后是陽光,失敗背后則往往可以發現意外的價值。還記得我的第一次頭馬演講——自我介紹,是在頭馬思碰(成都第一家中文頭馬俱樂部)進行的。雖然我通過了考核,但是遭到了點評人從頭到尾的批評,這讓我感覺有點泄氣。但是對于這樣的失敗,我沒有得過且過或者抱怨,而是仔細回顧了生命中包括這次演講在內的三次失敗,隨后帶來了“永不止步的何平”演講,大獲好評。之后,我成為頭馬思碰歷史上第二位完成 CC 演講手冊的人。更可喜的是“永不止步”成了我的信念。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信念,它幫助我跨越一切批評和挑戰。
3)Definition——重塑:我要如何自己定義“失敗”
既然人生中肯定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特別是在挑戰自己能力極限、擴大掌控圈和影響圈的時候,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如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呢?
第一,像馬云一樣把所謂的失敗看成一次錯誤。錯誤是可以被修正的,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永遠的不可能。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向我們展示了世界上兩種類型的游戲:有限的游戲和無限的游戲。有限的游戲,其目的在于贏得勝利;無限的游戲,旨在讓游戲永遠進行下去。高考是一次有限的游戲,人生卻是一場無限的游戲。你這艘大船千萬不要龜縮在港灣,雖然很安全,但絕對不是你人生該有的模樣。
第二,像馬云一樣把所謂的失敗看成一次學習,如果能學到東西,就不是失敗。不是賺到,就是學到,要努力從不如意中獲取經驗和教訓。
第三,把所謂失敗看作成功的序曲。還記得“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老話嗎?遇見失敗,意味著靠近了成功。
錯誤、學習、序曲,就是我對失敗的理解。然而不管你怎么看,請你把握最核心的一點,那就是:真正的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放棄。當我們面對失敗時選擇了屈服,那我們就真正失敗了。
4.練習:永不失敗
調整“失敗”的認知,并非一日之功。我們可以先從語言上進行調整。請你閱讀以下語句,從中選擇3條喜歡的,抄寫在便利貼上,然后貼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每當你遭遇讓你垂頭喪氣的失敗時,就一字一句地重復3遍。
·當我意識到失敗只是成功的彎路時,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跌倒不算是失敗,爬不起來才算是失敗;行走不算是成功,只有堅持不懈才算是勝利。
·許多次失敗總會造就一次成功。
·那些嘗試去做某事而失敗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嘗試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失敗帶給我的經驗與收獲,在于我已經知道這樣做不會成功,所以,下一次我可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了。
·沒有失敗,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失敗只是一個反饋,只是得到了一種未曾期望的結果。
·失敗是停下腳步,承認比賽結束,而成功則是永不止步。
·所謂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那為何不把它定義為正常呢?
·今天是嶄新的一天,過去的都過去了。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無法改變現在的結果,但可以決定未來的方向。
·想要卓越,必須經歷失敗。
·失敗只是在提醒我們需要改變目前的做法,以便得到我們期望的結果。
·人生重要的不是現在的位置,而是你朝向的方向。
以上就是幫助你超越失敗的自信模型。最后,我們以馬云的話來結束本節:“我發現成功的人都擁有充滿魅力的性格。……他們樂觀,他們從不抱怨。如果你不樂觀,你就沒有機會贏了。……我發現我的很多高中、大學朋友,這些年我遇到他們,唯一的發現是,他們總是在抱怨。……我認為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無法阻止。這是最好的時光,也是最糟糕的時候,都取決于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