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
- 許暉
- 2326字
- 2021-04-22 18:28:18
賢
再說“賢”。
讓我們重溫一下上文所引《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篇中記載的江南風(fēng)俗:“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
“賢”當(dāng)作敬辭,比如賢弟、賢侄、賢甥、賢妻等等,比如敬稱夫妻為賢伉儷,用以敬稱別人,毫無疑問是贊美他人的美好品德。但是奇怪的是“賢”的下面為什么會是“貝”?“貝”是古代貨幣單位,從貝的字都與錢財有關(guān),那么,難道錢財多就意味著“賢”嗎?這個疑問肯定會縈繞在許多人的心頭。
其實,“賢”最早并不從貝,而是寫作“臤”,讀音相同。我們來看看“臤”的甲骨文字形(圖37),左邊是“臣”,右邊是一只右手。“臣”字形中的大眼睛非常突出,而且還是豎立著的。甲骨文大家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解釋說:“以一目代表一人,人首下俯時則橫目形為豎目形,故以豎目形象屈服之臣仆奴隸。”

圖37 甲骨文[賢]
也就是說,人在低頭的時候,從側(cè)面看上去,眼睛就是豎起來的。奴隸既不能抬頭看主人,又不能正面直視主人,所以“臣”字就是一個非常形象的男性奴隸的模樣。也有學(xué)者說古代抓獲戰(zhàn)俘,刺瞎一只眼睛以為奴隸。《說文解字》:“臣,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其實這并不是“臣”的本義,“臣”的本義是男性奴隸。“臣”既是奴隸和俘虜,那么就要屈服于主人,因此把對應(yīng)于“君”的臣子也稱作“臣”,古代官吏便在國君面前自稱“臣”。
《說文解字》:“臤,堅也。”段玉裁注解說:“謂握之固也。”即“臤”是堅固的意思。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中解釋說:“臤像手執(zhí)俘虜及罪人,恐其逃亡,故執(zhí)之甚固,因引申為凡堅之稱。”主人或者國君用手牢牢地、堅固地掌握著奴隸或者臣子的命運,這就叫“臤”。
許慎又說:“古文以為賢字。”“臤”是“賢”的本字,漢代碑刻中還多用這個本字。比如記述江蘇溧陽長潘乾品行和德政的《校官碑》,用隸書寫道:“親臤寶智。”“師臤作朋。”《袁良碑》的碑文也寫道:“優(yōu)臤之寵,于斯盛矣。”都是用的“臤”這個本字。
“賢”的金文字形(圖38),下面添加了一只“貝”,從此引發(fā)了后人的疑惑。流沙河老先生就在《白魚解字》中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貝是貨幣就是錢。人賢不賢,看他有無德才,不是看他有錢無錢。漢碑多見賢字不要下面的貝,只要上面左臣右又,就當(dāng)作賢字講。這倒吻合腐儒‘君子恥言利’的作派,但是難以解釋不要貝的左臣右又之字為何終被淘汰,為何后人非要下面添貝寫成賢字不可。如此說來,賢字為何從貝,疑問仍舊存在,等待解釋。”

圖38 金文[賢]
緊接著,老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猜想:“臣是嗔的象形字,畫一只嗔大的眼睛。又是右手的象形字,畫一只伸出的右手。下面來一個貝,意思是眼明手快會搞錢,這就叫賢。古代國王沒有一個不需要這樣的賢臣。”
流沙河先生真是人老心不老,居然能想出如此富有童趣的解釋來!不過這種解釋純屬個人的猜測,并沒有文獻(xiàn)支持。
《說文解字》:“貝,海介蟲也。”晚清學(xué)者宋育仁解釋說:“海介蟲,海中所生介蟲也。介者肉內(nèi)而骨外,龜之屬。”其實所謂“介”就是“甲”,指貝類的外殼。如此說來,“貝”這個字專指海貝。白川靜先生認(rèn)為這種海貝就是子安貝,而且甲骨文和金文中所有的“貝”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子安貝的形狀,“子安貝產(chǎn)于南海,生活在內(nèi)陸地區(qū)的殷人、周人視之為珍奇異寶”。因此在金屬貨幣普及之前,就用貝作為貨幣。
這種海貝為什么稱作“子安貝”呢?這是因為古時婦女生產(chǎn)時,產(chǎn)婆會將這種貝放在產(chǎn)婦手中,令她緊握以便用力產(chǎn)子,同時也是祈求母子平安的意思,故稱“子安貝”。子安貝還用作祭祀的器具,臺灣的原住民至今還保留著“子安貝祭”的習(xí)俗,傳說他們祖先的靈魂就藏在子安貝里。商代墓葬中曾經(jīng)大量出土過這種貝類,可見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許慎又說:“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這幾句話是中國古代的貨幣變遷史。上古的時候,使用貝殼作貨幣,就像占卜使用龜甲一樣,貝殼和龜甲極其相似,因此許慎當(dāng)作一類來說。到了周代,開始用金屬鑄錢,稱作“泉”,意思是像泉水一樣流淌而不會壅積。周代有泉府的官職,負(fù)責(zé)掌管國家的稅收。又可稱“布”,意思是遍布于外。到了秦代,開始使用“錢”的稱謂,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子安貝產(chǎn)于南洋,離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十分遙遠(yuǎn),那么,即使子安貝通過貿(mào)易傳入了中原地區(qū),因路程的遙遠(yuǎn)仍然極其珍貴。那么,“賢”之所以下面從貝,就意味著主人或者國君用手牢牢地掌握著奴隸或者臣子的命運,驅(qū)使他們?nèi)ふ易影藏悾M(jìn)而引申為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物。這才是“賢”字的本義!即“賢”的本義是多財物。
莊子在《徐無鬼》篇中說:“以財分人謂之賢。”正是用的本義。而段玉裁也注解得非常正確:“引申之凡多皆曰賢。”《詩經(jīng)·小雅·北山》中有這樣的詩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意思是大夫分派不公平,我從事的差役很多很多。因為事情多而辛勞叫“賢”,就是引申義,后來又引申出現(xiàn)在的用法——多才多能,品德美好,賢人、賢士、賢臣、時賢、賢惠等等都是用的這個引申義。
不過,也有學(xué)者持不同意見。《說文解字》的釋義為:“賢,多才也。”段玉裁注解說:“賢本多財之稱。”正符合我們上述對“賢”字金文字形的解說。但是張舜徽先生卻在《說文解字約注》中發(fā)表了不同的觀點:“從貝之賢,則后增體也。賢字必從貝者,蓋后人附會于寶賢之說,從而加偏旁耳。自戴侗謂貨貝多于人為賢,段氏注本且改許書說解為‘多財’,皆泥于此字從貝,必求有合于資財之義。”
戴侗是南宋學(xué)者,張舜徽先生認(rèn)為戴侗和段玉裁將許慎的釋義“多才”改為“多財”是錯誤的,是附會后增的“貝”而強為之說。
以上就是“賢”字的本義及其引申義的演變,正如段玉裁所說:“人稱賢能,因習(xí)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賢”當(dāng)作敬稱即由此而來,意為恭維別人多才多能,品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