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說“禾”。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的卜辭,“受”是獲得、得到的意思,“受禾”即卜問農作物禾的收成有多少,可見上古時期人們對糧食收成的關心。

“禾”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圖1),一眼就能夠看出這是一株栩栩如生的禾谷的形狀。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釋說:“像禾苗之形,上像禾穗與葉,下像莖與根。”“禾”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圖2),左邊形象地畫出了下垂的谷穗。因此,這個字形更準確地說并非“像禾苗之形”,而是像一株已經成熟的谷子之形。“禾”的金文字形(圖3),不僅更美觀,而且左邊谷穗下垂的樣子更加栩栩如生,仿佛微風吹過,谷穗猶能輕輕擺動一樣。“禾”的小篆字形(圖4),緊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來,幾乎跟我們現在使用的“禾”字沒有區別。

《說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從上面的字形看得很清楚,“禾”本是一個象形字,許慎卻用會意字來加以解說,這是因為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而且,許慎還繼承了漢代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把“禾”字釋義為從“木”,進而附會說:“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圖1 甲骨文[禾]

圖2 甲骨文[禾]

圖3 金文[禾]

圖4 小篆[禾]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召集賓客編寫的《淮南子》一書,其中《墜形訓》篇中寫道:“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東漢學者高誘注解說:“禾者木,春木王而生,秋金王而死。”意思是春天屬木,木為王,秋天屬金,金為王,因此“禾春生秋死”。這不過是漢人用五行生克理論來附會解釋禾的榮枯而已,許慎正是繼承了這一穿鑿附會的錯誤學說。

至于許慎所說的“禾,嘉谷也”,這是因為糧食乃是維系人類生存的根基,因此美其名曰“嘉谷”。

綜上所述,“禾”其實有狹、廣兩層含義。狹義的“禾”專指谷子,我們平時所說的“禾苗”,沒有抽穗揚花的叫“苗”,已經抽穗揚花的才叫“禾”,因此,“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才會出現下垂的谷穗。谷子脫殼后才是俗語所稱的小米。

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的巨著《呂氏春秋》有《審時》一篇,其中有對谷子生長的精細觀察:“得時之禾,長秱長穗,大本而莖殺,疏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

“得時”指適合農時,這里描述的是正當農時而播種、生長的谷子的狀態:谷穗的總梗稱“秱(tóng)”,適合農時的谷子,長梗長穗,根大而莖稍小;谷穗中分枝的小穗稱“穖(jǐ)”,籽粒就像珠璣互相串連一樣,適合農時的谷子,分枝的小穗個個飽滿,中間又疏遠而有間隙,這樣組成的總穗才會龐大;谷子的果實稱“粟”,谷殼稱“糠”,適合農時的谷子,果實豐滿而谷殼極薄;脫殼后稱“米”,也就是小米,適合農時的谷子,脫殼后的小米數量多且圓潤肥美,可想而知吃下去之后有多么長氣力!

廣義的“禾”則泛指一切谷類,甲骨卜辭中的“受禾”即為泛指。

有趣的是,“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那顆下垂的谷穗,還被孔子賦予了崇高的道德含義。據《淮南子·繆稱訓》載:“夫子見禾之三變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高誘注解說:“三變,始于粟,粟生于苗,苗成于穗也。”這是禾由播種到成熟的三種變化。

至于“狐向丘而死”的說法就更有意思了。古人認為狐貍有三種德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為“狐”字釋義時說:“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后,死則丘首。”狐貍的毛色中和,軀體前面小后面豐大,這兩樣不知道算是什么“德”;但是第三樣“死則丘首”倒確實可以稱得上“德”了。

什么叫“死則丘首”?《禮記·檀弓上》記載了狐貍的這個有趣的德行:“大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大公指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太師姜太公呂望,周朝建立后被封于齊國。姜太公以下一直到五代,死后都沒有葬在受封的齊國,而是從齊國返回周的領地而葬。這種不忘故國的行為被君子評價為:“先王制樂,是緣于愛悅自己的王業所由產生的德行之根本;先王制禮,也是不忘自己王業的根本。”由此而引出古人之言:“狐死正丘首。”據說狐貍臨死之前,一定要面對著自己丘窟的方向,后人因此用“狐死首丘”這個成語來比喻不忘本或者對故國、鄉土的思念之情。這不是狐貍的“德”是什么?

至于孔子看到禾的三變而發出“我其首禾乎”的感嘆,高誘注解說:“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讓我們再重溫一下“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左邊那顆下垂的谷穗正是垂向谷子的根部,難怪孔子有感而發啊!

《淮南子·繆稱訓》緊接著得出結論:“故君子見善則痛其身焉。”君子所痛的,正是自己不能以禾為榜樣,三變而向根,“首禾”因此成為不忘本和向善的代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资兴市| 盘锦市| 弥渡县| 白城市| 屏东市| 大丰市| 黎平县| 承德县| 宝丰县| 亚东县| 武安市| 盖州市| 大连市| 阜阳市| 仁化县| 江永县| 青阳县| 安福县| 响水县| 东明县| 嵊州市| 德惠市| 车致| 广东省| 寻乌县| 图们市| 勃利县| 台安县| 砚山县| 临安市| 怀来县| 涪陵区| 宁南县| 盘山县| 手机| 揭阳市| 辽宁省| 安龙县| 宝山区|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