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原來是這樣吃飯的!
- 許暉
- 1096字
- 2021-04-22 18:28:48
六畜

圖29 甲骨文[雞]

圖30 甲骨文[雞]

圖31 甲骨文[雞]

圖32 甲骨文[雞]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話:“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段話出自孟子之口,意思是:君子對待禽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它們死去;聽到它們的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因此君子遠離廚房。
禽獸是一切鳥類和獸類的統稱,除此之外,古人所言的禽獸還是確指,即六禽、六獸。六禽指六種供膳的禽類,分別是雁、鶉、(yàn)、雉、鳩、鴿;六獸指六種供膳的獸類,分別是麋(mí)、鹿、熊、麕(jūn)、野豕、兔。
六禽、六獸都是未經馴化的野生動物,而遠古時期中國古人把最早馴化的動物稱作“六畜”,分別是馬、牛、羊、雞、犬、豕(豬)。今天人們的日常用語中還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說法,將五谷和六畜并舉,可見其源遠流長。
馴化六畜的過程,完整地包含在“雞”這個字的造字過程之中;換句話說,“雞”這個字之所以造成這個樣子,恰是馴化過程的全息展示。

圖33 小篆[雞]
“雞”的繁體字形是“雞”,甲骨文字形之一(圖29),很明顯這是一個象形字,畫得多么惟妙惟肖的一只雞,還在仰頭啼鳴呢!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一書中認為這個長冠長尾的造型與“鳳”相近,“看來,雞似曾被視為神圣之鳥。古時,用文字表示神話傳說中的神圣之鳥時,其字為全身的象形描繪”。
“雞”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圖30),變成了一個會意字,左邊是一只手抓著一根粗粗的繩索,右邊是一只雞,會意為捉到雞后拿繩子捆起來帶回家,這只雞的翅膀還撲棱著,竭力掙扎的樣子惹人垂憐。
“雞”的甲骨文字形之三(圖31),右邊還是一只手抓著一根粗粗的繩索,左邊的雞瞪眼、張口、撲翅,顯然不希望被人捉回家去。
“雞”的甲骨文字形之四(圖32),這個字形更形象同時也更美麗,右邊的雞雞冠朝天,似在掙扎啼鳴,長尾撲棱,觀賞性極強。
“雞”的小篆字形(圖33),字形規整化,右邊的雞形變成了“隹(zhuī)”。“隹”和“鳥”同源,許慎認為是短尾鳥的統稱,其實也有長尾鳥稱“隹”的。因此“雞”還有異體字“鷄”,正說明未被馴化之前,雞不過是一種野鳥。
《說文解字》:“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雞是報時的家禽。“雞”本為象形字和會意字,許慎卻根據小篆字形把它當成了形聲字。古時的祭器有雞彝,是刻畫有雞形圖飾的酒尊;還有鳥彝,是刻畫有鳳凰圖飾的酒尊。可見雞的地位等同于鳳凰,都是用作祭祀的神鳥。此外還有金雞、玉雞、天雞等美稱,都呼應著白川靜先生關于雞是“神圣之鳥”的觀點。
“雞”的字形演變,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古人抓到野雞加以馴化的過程。進行簡化之后,左邊的“又”則完全看不出手持繩索馴化野雞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