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未晚齋存稿
  • 張廉新
  • 1888字
  • 2021-04-21 14:40:50

第一節 傳貴“達”

中國最早涉及傳達概念的是孔子。《論語·衛靈公》云:“子曰:‘辭達而已矣。’”究竟“達”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孔子未作具體闡發,從字面上看,似乎孔子主張運用語言只要能達意,即把話說明白就可以了。是不是這樣,下面作些簡要分析。

一、對孔子本意的臆測

孔子本人是十分重視語言表達技巧的。他曾教訓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意思是不學詩連話都講不好。雖然說話還不是寫文章,但就其表達功能來說是一致的。孔子還說過:“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論語·憲問》)這是說鄭國的外交辭令的創制,裨諶擬稿,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又加以修改,最后子產還要在文詞上加工。《左傳》轉引孔子的話說:“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禮記·表記》引孔子的話說:“情欲信,辭欲巧。”從這些引文可以充分證明孔子的“辭達而已矣”,不是只提倡簡單的達意,而是對語言表達有極高的要求。“情欲信,辭欲巧”,可以看作是孔子關于語言表達的綱領,他要求思想感情要真實,語言表達要巧妙。當然,孔子也講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繪事后素”(《八佾》)等一些話。“巧言令色”是對花言巧語、面貌偽善的人的揭露。這主要說明孔子對某種人格的態度,側重點不在表達。所謂“繪事后素”是說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畫花,這是一種比喻,落實到語言表達上,需要樸素中透出技巧。

從時代風尚看,孔子的時代也是極為重視語言表達的。人際交往,特別是外交場合,引《詩》達意,成為一種時尚。以詩達意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表示一種修養,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技巧。“據近人夏冰泰統計,《左傳》記載的用《詩》條計有一百三十余處,其中賦《詩》三十一處,兩者相減,引《詩》有一百余處”(陸曉光《中國政教文學之起源——先秦詩說論考》)。清代學者趙翼統計《左傳》引《詩》數字更大。文學博士陸曉光還指出,《詩》在周初是各國貴族子弟受教育的必修課目。《周官·大司樂》云:“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所謂“樂語”就是用于配樂的詩歌,它所統攝包括的這六個訓練細目,培養的都是運用詩章的能力。運用詩章的能力,無非是兩個方面:把握其政教內容;學習其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孔子以后文論、詩論家們的闡釋

唐宋以來,首先對孔子“辭達”說作出新解的是蘇軾。他在《答謝民師推官書》中指出: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蘇軾在《答虔倅俞括奉議書》和《與王庠書》中都分析過“辭達”的問題。以上面所摘引的這段文字,講得最充分。他首先指出,認為辭達就是不講文采,是不對的。其理由是,用語言文字充分貼切地表達事物是非常不容易的,人對外物能了然于心的,只是極少數,“千萬人而不一遇”;更進一步能做到了然于口與手,即能用語言文字很好地表情達意,就更加不易,能做到的人就更少。只有做到這三個層次的“了然”,才能叫“辭達”。能做到“辭達”,文章就會勝用無窮。蘇軾在《答王庠書》中也指出:“辭至于達,止矣。不可以有加矣。”蘇軾這樣的大文豪,認為只要做到辭達,就達到了文之至境,不能再有所超越,這實在是一種極高的標準。蘇軾對“辭達”說的闡釋,是與他對整個文藝創作規律的理解相通的。蘇軾的“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說、“隨物賦形”說,都可以與“辭達”說相貫通。

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又從章法的角度釋“達”。他在《古詩解》中指出: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此句為作詩文總訣。夫達者,非明白曉暢之謂。如衢之諸路悉通者曰達,水道之彼此引注者亦曰達。故古人用筆,一筆必作數十筆用。如一篇之勢,前引后牽;一句之力,下推上挽;后首之發龍處,即是前首結穴處;上文之納流處,即是下文之興波處。東穿西透,左顧右盼,究竟枝分派別,而不離乎宗。非但逐首分析不開,亦且逐語移置不得。惟達故極神變,亦惟達故極嚴整也。

金圣嘆用“達”這個概念,涵蓋了藝術結構的全部內容:嚴整性、條貫性、有機性、變化性。正因為如此,金圣嘆才視此為“作詩文總訣”。這充分體現出一個小說評論家對“辭達”的理解。

總之,“辭達”這個概念自孔子提出之后,經過歷代作家、理論家們不斷地豐富和創造性的闡釋,已經成為一個很高層次的屬于傳達范疇內的要求。當然,蘇軾、金圣嘆等人的闡釋可能不一定符合孔子的原意,他們各自抓住“辭達”這個圣人留下的字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拓展,無疑是極大地豐富了傳達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绿春县| 舒兰市| 丰顺县| 寿光市| 海兴县| 百色市| 韶关市| 会理县| 陇川县| 江华| 武强县| 靖边县| 汾阳市| 阿坝县| 靖远县| 霸州市| 额尔古纳市| 阜新市| 桓台县| 姜堰市| 天镇县| 景东| 中卫市| 石屏县| 万州区| 垦利县| 卢氏县| 蓬溪县| 高雄市| 阿瓦提县| 晋城| 江北区| 绩溪县| 嘉荫县| 贵州省| 普格县| 揭阳市| 商洛市| 拉萨市|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