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的舉動給河南布政司帶來了不小的震驚,不少官員找到布政使陳通和按察使王賢要求聯名彈劾方平,結果被告知這是朱棣的試點地區。
這也引得整個河南布政司擔心,萬一這這么搞下去,日后波及開來可能就會影響到整個河南甚至整個大明,多余的話不說,其他州府的官員都要把這種萌芽扼殺在搖籃里。
衛輝府的方平這時來到了前些時候安置衛所軍士的兵工廠,這里依靠衛河,按照方平當時的想法就是先在這里用水利開始初步的機械流程。
方平來到兵工廠的時候,正在忙碌的百姓蜂擁而至,熱情的歡迎方平,是他給了這些以前的軍戶一條活路,現在在這里做工,日子安穩,生活也有保障比起以前的生活實在好太多了。
這里管事的是朱棣身邊的太監王安,親自被朱棣安排到這里負責這里的一切事物,當然也是要積極配合方平的工作。
“方大人,你老終于來了,咱家恭候多時了?!?
說話的就是王安,聲音有點尖銳,但是人看著很是有力。
“王公公,本官來的匆忙未成稟報,請不要介懷。”
“哪里哪里,都是為陛下辦事,有什么介懷的,不知方大人今日來有何要事?”
“前些日子忙于春耕沒顧及到這里,今日過來看看?!?
“咱家隨方大人一起去吧。”
方平點頭同意,一旁的解縉有些不屑的看著兩人客套。
太監掌權一事在唐朝就有很多,作為大明的老古板,解縉對太監有一點偏執,還有一點提防。
工坊里,百姓都做著自己的事,各種軍械一批批的做好后被放置在庫房。
這里的很多人都是以前的老軍戶有著熟練的制作水平,做起東西來也是得心應手。
方平走上前去找了一個正在制作鎧甲的老軍戶。
“這位大叔,你在這里坐這么一套甲衣要多久的時間?”
“月余吧,不知大人對這甲衣有考究?”
“我只是覺得你們這樣做又點慢了。”
“大人,我在工坊里還算是做的快的了,再快的只有孫老頭,他一月就可做一套。”
看著這些老實的百姓,方平只能嘆息,也沒繼續追問,帶著解縉和王安在里面轉悠。
轉累了后,王安讓人準備茶點招待方平和解縉。
“王公公,不知這兵仗局是怎么管理工坊的?”
“方大人,工坊管理都是由宮中和工部定好的,咱家來這里也只是監督而已?!?
“那不知這里的百姓的生活怎么保障?”
王安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方平,原來這里還是以個人制作為主,任何的軍械都靠師傅自己去打磨,這樣很是浪費時間。
對于有經驗的方平,在以前和自己的老頭子做事經常分工干活,速度快不說還很效率,現在也想用這種辦法,把這里搞成流水線生產。
“王公公,在下想改一下這里的規矩,不知可不可行?”
“方大人你說就是了,陛下早已交代好了,只要這里制造的軍械不外流,方大人可以放手去做?!?
“那好,王公公明早我再來,我先回去準備點東西?!?
“好的,咱家這就送方大人。”
方平一行人離開了兵工廠回到了府衙,還沒坐穩,旁邊的解縉就開始問。
“方平,兵仗局的管理有內府和工部管理,你插什么手,難道你還想涉足兵仗局?”
“謝老,你現在是我的通判,應該幫我才對啊,前段時間我不是和工部尚書爭下這個競爭的模式嗎?如果一切還是按照以前的那套辦法,怎么可能競爭的過工部,所以我確實要改變一下兵仗局?!?
“我算是看出來了,你來衛輝府就是要搞一套不容于大明的制度,老夫勸你及早收手,免得日后身敗名裂,追悔莫及?!?
“謝老放心吧,小子早就有準備了。”
“老夫到要看你日后怎么收場?!?
解縉和方平兩人在這期間的關系也緩和了一些,畢竟每天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多少也明白了一些方平的作風,最主要的是方平一些奇怪的想法讓解縉都感覺不可思議,但是又有點離經叛道,現在只好規勸方平,可惜方平依然我行我素,只能看著方平胡鬧下去。
對于流水線生產整理了一個晚上的方平,第二天就帶著一摞厚紙去了兵工坊。
還是王安接待的,當王安看著方平拿出的一摞紙張,臉色都有些泛白。
學過幾天字的王安看著這么多寫滿的紙張,心里也是慌張,以前的內府和工部可沒這么多規矩,方平一晚上就搞出了這么多,還是那么的詳細,一條一句都不亞于內府和工部的規矩。
“方大人,你確定要這么做嗎?”
“當然,不然我來這里干什么?”
“不知方大人何時準備的這些東西?”
“昨晚而已,我只是口述,一切由謝老代寫的。”
對于古文,方平認識他,可要讓他一口氣寫這么多,他可做不到,現在有個現成的人才代筆,輕松加愉快。
只有在一旁的解縉刮了方平一眼,要不是老夫還算識得這些內容,可能換個人來都不可能給方平寫這么多。
很快工坊的新規矩就宣布了,不少百姓都感覺莫名其妙,好好工坊為什么要改成這個樣子。
有幾個帶著懷疑的老師傅上前詢問。
“大人,不知這么改有何用意?!?
方平也耐心的回答:“這位師傅,我問你,你帶一個徒弟要多久時間?”
“少則數年吧?!?
這和方平估計的也差不多,點了點以是確定。
“那讓你帶徒弟學期中的一個步驟呢?”
“這短的幾月,長的一年也就差不多了?!?
“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以后各位師傅都只帶一個步驟的徒弟,這樣可以減少徒弟的學習時間,可以盡快到工坊進行生產,而且工坊會把制作的工序分開,讓熟練的人分開制作?!?
話說完了,底下就有人開始小聲議論,最后還是有人提問。
“大人,這么做豈不是我等手藝熟練的也要這么做嗎?如果這么做,軍械的制造沒有品質的保證?!?
“這點我也做了安排,被個階段都有專人去隨機抽查,若有問題就是這個階段生產的人出了問題,日后只會去調查這些人,而且這樣也減少了軍械秘密的泄露,每個人都只會一種工序,敵人想要復制除非把整個工坊都搬過去?!?
方平說的有理有據,很多時候秘密都掌握在一個人手里不好,很容易泄露,現在分開掌握,即使泄露也只是一部分,其他的部分是沒有影響的。
底下的百姓對于方平有好感的同時,也有敬畏,當方平都這么說了也就答應了。
為了給與工坊里的人更多的積極性,方平還取消了內府和工部的規定,在這里實行計件式的生產模式,多勞多得,讓這里的百姓都感覺生活有了新的奔頭,紛紛迎合。
本來方平在績效和計件兩個當中是很猶豫的,這里他不會經常來,用績效的話,這里沒有幾個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好選擇了最簡單的計件模式,先讓底層的百姓拿到實惠再說。
一切都安排好后,方平再次放出了大招,這里的各位師傅若是有人能改進軍械的不僅可以升為管理,還能得到一筆很豐厚的獎金。
此話一出,不少老師傅和大匠都喘著粗氣,以前他們來這里是因為工籍,做事也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只要不出差錯就好。
現在方平給出了獎勵不說,還能當上管理,讓他們心中也有了希望。
工坊里一下就沸騰了起來,做事的人也勤快多了,做的也仔細多了,在利益的誘惑下,沒有人能拒絕,只是看給的夠不夠而已。
王安也是佩服方平,一下就調動了這工坊的積極性。
“方大人,好手段,咱家佩服,日后有需要的地方,方大人盡管開口?!?
其實王安也知道方平是朱棣眼前不可缺少的人,雖然朱棣喜歡依靠太監,但是朱棣更喜歡這些有本事的人,現在多和方平套套近乎,日后也為自己多鋪一條路。
回道府衙后,解縉對于方平的這些手段有些疑惑。
“方平,你說為什么這些匠人就這么高興?”
“謝老,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陛下如此,你們這些當官的如此,百姓自然也如此了?!?
“你這話說的不對,這史上還有不少不為名利所動之人,怎可一概而論。”
“謝老,你也說了怎可一概而論,那這天底下有幾個不為名利所動之人呢,這些百姓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又拿什么去談名利?”
“這...孔夫子不是教導過我們嗎?”
“孔夫子教的是你們,而沒教過這些百姓啊,天下的讀書人都學孔夫子,但是又有幾人做到,更何況這些沒有經過孔夫子教育的百姓呢?”
解縉雖然飽讀詩書,但是在百姓日常方面還是有所欠缺,一時也沒找到合適的話。
只好等待這以觀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