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湖區地理

區域位置

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市西北部,地處陜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在毛烏素沙地東緣風沙區相對低洼處,地理坐標北緯39°04′—39°08′,東經 109°50′—109°56′,湖面海拔高程1200米。

紅堿淖東南距神木市區約70千米,西距榆林市區120 千米,東北距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53千米。紅堿淖周邊公路有包茂高速公路、店紅一級公路、210國道、錦大路、麻瑤路,西包鐵路紅堿淖站距紅堿淖保護區8千米。紅堿淖距榆林市榆陽機場 90千米,距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機場60千米。

紅堿淖距神木市大柳塔鎮44千米,距神木市錦界工業園區54千米,距成吉思汗陵40千米,距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遺址97千米,距榆林市鎮北臺和紅石峽120千米,距佳縣白云山景區150千米。

店紅一級公路

錦大公路

地質構造

紅堿淖區域屬中朝準地臺鄂爾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是一個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單斜構造。地臺在早古生代前長期處于海浸狀態,自古生代末期加里東運動開始抬升成陸地。石炭紀后期,海水又從西方浸入,沉積了海相地層。二疊紀早期,海水退出后,盆地內發生了第一次聚煤作用。二疊紀至三疊紀期間,盆地一直處于緩慢的下沉狀態,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古生物生長。連續數千萬年的內陸沉積,盆地內發生了第二次聚煤作用。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對神木煤田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部分地區曾一度上升遭受侵蝕,成為低山丘陵。鄂爾多斯、神木等地區,由于地勢低平,湖泊密布,植物叢生,盆地內發生了第三次聚煤作用,大煤田此時形成。第三紀上新世末,發生了喜馬拉雅運動,鄂爾多斯臺向斜升起成為高原,此時氣候逐漸變干,湖泊縮小,沉積了灰色黏土層。第四紀氣候變得愈來愈干冷,黃土沉積形成黃土高原。

紅堿淖區域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邊緣地帶,出露的地層有侏羅紀、白堊紀及第四紀;與淺層地下水有關系的主要是第四紀。

地形地貌

紅堿淖區域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具有高原侵蝕性丘陵地貌特征。更新世以來風沙河流水的雙重作用,將地貌塑造為以沙丘、灘地為主,分水嶺和較高處為基巖與黃土梁峁,其余大部分為低矮丘陵和平原,屬風沙草灘區。總體地形地勢較為平坦,總體西北高、東南低,紅堿淖屬比較大的洼地,水源為地下水和地表水。湖泊底部中心低洼,四周向中心傾斜,坡度平緩。海拔在987.0—1449.4米之間。

基巖與黃土梁峁 分布于廟壕、燕家梁一帶及中雞以北等地,由砂巖、黃土和沙礫組成,海拔在1250 —13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構成局部分水嶺。梁峁東西向延伸,梁頂分布少量渾圓峁,峁頂平緩。梁峁兩側為斜坡,與灘地緩坡接觸,坡面發育成“V”字形沖溝。

風積沙丘 分布于爾林兔南的緩坡區,單個沙丘呈饅頭狀,部分呈新月形,相連沙丘呈波浪狀,丘間風蝕洼地發育,中央地處季節性積水。

河谷地貌 間歇性水流形成河谷,分布于紅堿淖四周。河谷匯集地表流水,流程短,切割淺,河谷寬50—100米,河床低于灘地1—5米。

沙地

河流入湖

湖沼灘地

湖(沼)灘地 分布于紅堿淖周邊,多連續分布,少量呈零星分布狀,灘面平坦,呈不規則塊狀、條帶狀,地形微向湖中傾斜,低洼地段有沼澤地分布,地面為黑色淤泥。

氣候物候

紅堿淖區域屬暖溫帶森林草原向中溫帶草原過渡地帶,受西伯利亞大陸冷風及海洋副熱帶暖氣團影響,大陸冷氣團控制時間長,海洋熱帶氣團影響時間短,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全年主要特點是:光照充足,光能強,日照豐富,氣溫較低,寒暑劇變,氣候干燥,夏季降水集中,災害頻繁,無霜期短。四季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蒸發強烈,雨水少而升溫快;夏季短促,溫差大,雨水集中且多雷雨;秋季相對涼爽;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

光照 紅堿淖區域平均日照2878小時(2727—3214小時),日照率為65%(59%—73%),年輻射量為141.86千焦耳每平方厘米,為陜西省日照較長的區域之一。實測年均水面蒸發量1309.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56%。4—8月水面蒸發量較大,占全年蒸發量的68.4%。

降水 實測最大年降水量712.3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18.3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356毫米,較神木市平均降水440毫米少近100毫米左右,紅堿淖區域是神木市降水最少的地區。全年降水日數在34—70天之間,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9%,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最大月降雨量出現在8月份,占全年降水總量的27.8%;最大日降雨量200毫米,極易造成洪災;每年12月到翌年3月降水較少,占總量的 4%左右;最小月降水量出現在12月份,只占總量的0.5%。冰雹年平均1.7次,最多達4次,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難以預防。降雪一般始于10月下旬,止于次年3月中旬,最深積雪12厘米。

氣溫 紅堿淖區域全年平均氣溫8.9℃,極端最高氣溫39.6℃,極端最低氣溫-28.1℃。最熱月份是7月,月平均氣溫23.9℃;最冷的是每年的1月,月平均氣溫-9.2℃。紅堿淖區域為神木市氣溫最低的地區,全年無霜期179天。紅堿淖每年11月下旬開始凍結,至翌年3月下旬解凍,全年冰封期4個月,冰層厚度80—100厘米。最大凍土深146厘米,一般為100厘米。霜凍較多,年平均5次,秋霜多于春霜。

風 盛行偏西和西北大風,全年平均大風日數14天,年平均風速2.2米/秒,最大風速大于25米/秒。

物候

立春過后,嚴冬已盡,大地開始解凍,然而寒風撲面,人車尚可冰上行走。午間湖面稍有融化跡象。諺云:“立春河開定不開,驚蟄河爛定要爛。”

雨水過后,冰雪漸融,午后湖邊初現沿水,湖泊周邊濕地水泊開化,大雁、天鵝少量回歸,翔集水岸。諺云:“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驚蟄過后,氣溫回升,碼頭處冰面融化。補給河開化后水量增加。冬眠動物,漸次蘇醒。北遷天鵝、大雁停歇。農事已始,諺云:“驚蟄不停牛。”

春分前后,氣溫驟升,草色青青,氣溫多變。諺云:“春風吹過琉璃瓦。”

清明前后,大風吹過,湖冰全消,風大浪高,沙塵屢起。農人出動,翻土種地。時現倒春寒,碼頭欄桿結冰凌。始有遺鷗飛來。諺云:“清明前后,栽楊種柳。”

谷雨過后,天氣微涼,雨量增多。連翹開花,沙蔥上桌,苜蓿露頭,樹枝蔥綠。遺鷗發情交配,筑巢產卵。諺云:“谷雨前后,點瓜種豆。”

立夏前后,升溫明顯。馬蘭花開,玉米破土,苦菜發芽,黃花遍地,早穿外套午穿紗。遺鷗進入孵化期。諺云:“立夏到小滿,種甚都不晚。”

小滿前后,湖邊蜻蜓飛舞,蚊蟲成團,蝌蚪成片,始有遺鷗雛鳥破殼。諺云:“四月八,風死下。”又云:“四月八,凍死黑豆莢。”

夏季

秋天的樹林

芒種前后,午時炎熱,夏雨時至,風飄浪擺,聲勢如虹。趕忙種地,休漁開始。大量遺鷗雛鳥破殼。諺云:“忙種糜子急種谷。”

夏至前后,云淡風輕,蚊蟲飛舞,玉米一尺高,農人忙鋤田。入伏天熱,莊稼瘋長,遺鷗幼鳥下水。諺云:“頭伏蕎麥二伏菜,三伏蔓菁長成怪。”

小暑大暑,烈日驕陽,天氣悶熱,忽而狂風暴雨,忽而晴空萬里。沙灘熾燙,適宜游泳。青蛙爬行,蜻蜓縈繞,水藻彌漫。遺鷗幼鳥身體接近成鳥,可自行覓食飛翔。大豆豌豆成熟,黃瓜上架,葵花盛開。諺云:“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立秋過后,天朗氣清,雨水漸多。遺鷗陸續遷離紅堿淖。諺云:“前晌立了秋,后晌冷颼颼。”農民剪樹割草,諺云:“一立秋,不圪蹴。”

處暑過后,氣溫降低,暴雨終止。百草秋禾,穗齊籽實。定苗鋤草,玉米追肥。少量遺鷗尚留戀紅堿淖,??、骨頂雞等水禽猶在。諺云:“處暑不出頭,不如砍得喂老牛。”

白露過后,樹葉始黃,秋色斑斕,綿羊交配,始收黃芥兒、小豆麻子。白鷺、蒼鷺湖畔覓食。諺云:“秋風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沒生熟。”

秋分前后,可見早霜,貓狗交配,始收糜黍、豇豆、綠豆。南遷天鵝抵達紅堿淖。諺云:“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前后,降溫繼續,草木枯黃,大雁南飛,時適收谷稻高粱、玉米,修剪樹木,飼草儲藏。諺云:“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

霜降前后,可見初雪,秋聲瑟瑟,草木蕭落,雞換羽毛,山羊交配。時適收黑豆秋菜。諺云:“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沒生熟。”

立冬前后,天氣驟冷,北風呼嘯,湖沿初凌。深翻土地,灌水保墑。冬眠動物,入地蟄伏。大地封凍。諺云:“立冬陰山地不開。”

小雪大雪,寒流來襲,湖水封凍,食肉置外,凍結不消。諺云“:大雪小雪,殺豬臥羊。”

冬至過后,開始數九,天寒日短,地凍三尺。諺云:“頭九二九,拉門叫狗。”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嚴寒至極。諺云:“小寒大寒,凍死老漢。”“三九四九,凍爛碓臼。”

天鵝飛臨紅堿淖

湖冰

冬日湖泊

水文水質

紅堿淖區域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偏東北地區,屬于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相接地帶,其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較豐富。

地表水 以紅堿淖為主,連同其他海子(小湖泊)和河流共同組成地表水系。札薩克河、松道溝河、蟒蓋兔河、七卜素河、爾林兔河、廟壕河、木獨石犁河等七條季節性內陸河流入紅堿淖。其中,札薩克河和蟒蓋兔河曾經為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向紅堿淖注水的兩條主要河流,占全部注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余五條陜西境內的河流水量較少,屬于季節性河流。總流域面積約1493平方千米。其中,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821平方千米(占55%),陜西省神木市672平方千米(占45%)。

紅堿淖形狀似漏斗形的低洼地。2005年以前,神木市北部長城沿線風沙草灘地區,自產徑流14.52立方米/秒,徑流總量4.58×107立方米/年,匯入紅堿淖。2005年,札薩克河在伊金霍洛旗境內修建水壩,形成距紅堿淖約4.5千米的札薩克水庫,致使札薩克河下游河道干涸,無水流入紅堿淖。從2009年開始,蟒蓋兔河在伊金霍洛旗境內距離紅堿淖5—6千米處修建水壩,圍墾土地,形成階梯狀的蓄水庫(池),致蟒蓋兔河下游河道干涸,無水流入紅堿淖。

地下水 紅堿淖流域為封閉性流域,地下水源補給、徑流和排泄形成一個封閉的水循環系統,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垂向補給,其次是河水和灌溉入滲補給。地下水排泄主要方式是潛水蒸發,其次是向紅堿淖的側向徑流和地下水人工開采。地下水屬于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含水層為更新世薩拉烏蘇組河湖相的中細砂,厚度一般40—80米。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在河流侵蝕切割的地形低洼處溢流成泉并排泄于河流谷中,是人們生活飲用和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其特點是水量豐富,水位埋藏淺,含水層厚度大,水質優良,礦化度小于1.0克/升,屬于淡水,易于開采利用,可采水源12913.2萬立方米。

水質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多年平均值,湖面水域面積6000公頃,水質基本屬于Ⅱ類水質標準。2013—2017年,水質監測顯示多項指標長期處于重污染狀態。2017年,紅堿淖湖泊水體透明度0.83厘米,酸堿值9.30,溶解度7.15毫克/升,化學耗氧量12.03毫克/升,總硬度5.33毫升當量/升,總堿度19.68毫克/升,離子總量3097.33毫克/升,總鹽量4.30%。水質偏堿性,氯化物含量約2300毫克/升。水質按礦化度分屬于半咸水,表明湖泊已經從淡水湖泊演化為微咸水湖泊;按硬度分屬微硬度水,按酸度分屬苦堿性水。水體為劣V類水質,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氟化物等多項指標濃度超標。入湖的札薩克河、松道溝河、蟒蓋兔河、七卜素河、爾林兔河、廟壕河、木獨石犁河等七條河流水質為I—III類,主要污染物為總氮。

土壤植被

區域內土壤主要是結構疏松、黏力差、有機質含量低的風沙土,另有少量潮土、鹽堿土、沼澤土等。土壤侵蝕類型以風蝕為主,侵蝕模數為每年2600噸/平方千米,溝壑密度小于0.65千米/平方千米,屬于中度流失區。紅堿淖周邊草本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蓋度60%。

風沙土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是風沙沉積發育的幼年土。有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和固定風沙土等類型。其主要特征是土壤礦物質部分幾乎全由細沙顆粒(直徑在0.25—0.05毫米)組成;剖面層次分化不明顯,僅有有機層和母質層, 缺乏沉積層;風蝕嚴重;植被易于破壞,隨起沙風力而移動。質地沙壤—中壤,肥力中等,中性—微堿性。

潮土 主要分布于地下水豐富和長期耕作運動的地區,屬半水成土,土壤腐殖積累過程較弱,具有腐殖質層(耕作層)、氧化還原層及母質層等剖面層,沉積層理明顯。其主要特征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熱資源較豐富,造種性廣。

鹽堿土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及湖泊沿岸地區,鹽土土體,表層(0—20厘米)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鹽(0.6%—2.0%或更多)。地表常有鹽霜、鹽結皮或鹽結殼,其下是疏松的鹽土混合層,再下是鹽斑層。堿性—強堿性。僅能生長少數鹽生和耐鹽性強的植物。

沼澤土 物理黏質含量50%—60%,砂質含量25%—45%,屬輕黏土。大部分分布于低洼地區,其表層積聚大量分解程度低的有機質或泥炭,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底層有低價鐵、錳存在 ;剖面形態一般分為兩三個層次,即泥炭層和潛育層,或腐殖質層(腐泥層)和潛育層,或泥炭層、腐殖質層和潛育層。一般分布于低地的是低位沼澤植被。

礦產資源

區域內地下資源有儲量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石油和巖鹽。1981年5月6日,一八六勘探隊在紅堿淖區域開鉆找煤。當年共打五個鉆孔,孔孔見煤,煤層埋藏之淺,煤質之好,出乎地質勘探工作者所料,徹底否決了“神府煤沒有工業價值”的誤傳誤導。

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鎮區域內地下儲有230—800米之間厚度不同的五層煤,每平方千米儲量達2000萬噸。2010年8月,規劃的新街礦區南北長68千米,東西寬54千米,面積2189平方千米,紅堿淖約四分之一的水面被劃入井田范圍之內。建成投產的馬泰壕煤礦距紅堿淖核心保護區直線距離不足四千米。

湖區屬于大牛地氣田,從2005年開始,中國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在札薩克鎮、爾林兔鎮和中雞鎮的區域內進行天然氣勘探開發。至2015年年底,紅堿淖保護區內有集氣站2處,天然氣氣井44口。其中,核心區3口、緩沖區35口,實驗區6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六枝特区| 兰考县| 新化县| 克东县| 海林市| 平南县| 崇阳县| 宁强县| 辰溪县| 沈阳市| 舞阳县| 麻栗坡县| 彰武县| 慈溪市| 临西县| 高青县| 桂林市| 都昌县| 蒲江县| 茌平县| 乐安县| 新蔡县| 三亚市| 义马市| 寿光市| 遵义市| 太白县| 康定县| 溧阳市| 富源县| 朔州市| 顺义区| 景洪市| 新巴尔虎右旗| 平舆县| 巴青县| 阳信县| 杭锦后旗| 白山市|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