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野生動物資源

據文獻記載與野外調查,紅堿淖保護區分布的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動物、爬行類動物、鳥類、獸類,以及昆蟲、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等類群。鳥類中的遺鷗在本類目“珍禽遺鷗”分目中有詳細記述,魚類在“湖區產業”類目的“漁業”分目中有記述。

鳥類

紅堿淖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有很多荒漠地區的典型種類,在動物區劃上屬于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參見張榮祖著《中國動物地理》,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涉及紅堿淖濕地(保護區)及周邊地區鳥類的調查有多次。1958—1963年,陜西省榆林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陳延熹在榆林地區的定邊縣、榆林城郊和神木縣等地調查,記錄鳥類16目35科126種;1956—1963年,陜西師范大學方榮盛等對榆林、綏德和定邊等地先后進行了四次調查,記錄鳥類15目37科127種;1979—1980年,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姚建初等,對陜北黃土高原調查記錄鳥類150余種(亞種);1999—2000年,陜西省林業廳組織專家對陜北榆林地區,尤其是對陜北黃河及其支流流域和湖泊的水鳥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資源調查,發現了卷羽鵜鶘、遺鷗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遺鷗飛翔

遺鷗在湖心島

進入21世紀以后,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紅堿淖濕地及周邊地區鳥類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紅堿淖濕地的鳥類,除環境變化引起的種類組成和種群數量的變化因素外,由于調查時間不同、觀測手段不同、調查方法的差異和調查區域的覆蓋面,也可能影響當地鳥類物種組成和數量變化的監測結果。20世紀鳥類資源調查主要是通過采集標本并鑒定物種來作為觀測手段,再加上當時路況或交通不便,導致調查區域、路線或樣點具有局限性。當時,有些物種一直存在而未能觀察到。進入21世紀,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特別是農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生活垃圾與有毒物質的丟棄,一些與人類伴生的鳥類分布范圍和數量急劇減少。同時,受湖水面積縮小和水質變差的影響,紅堿淖湖中水生生物及魚類種類和數量急劇萎縮,導致紅堿淖濕地以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的水禽數量變化尤為明顯。隨著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些鳥類數量有所增長,如環頸雉成為當地的優勢種。另外,雙筒望遠鏡、單筒望遠鏡和長焦鏡頭照相機等先進儀器設備的使用,和豐富的野外鳥類手冊,為全面清晰地觀察及反復鑒定物種提供了便利條件。

鴻雁群

豆雁陣

天鵝群集

夕陽下的大天鵝

根據以往調查記載和多年來的監測記錄,紅堿淖濕地及周邊地區共記錄鳥類20目44科151種。根據鳥類區系成分劃分,古北界種類107種,占絕對優勢。其次,為廣布種42種,東洋界種類僅2種。從鳥類居留型看,旅鳥77種,夏候鳥54種,留鳥18種,冬候鳥僅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種。

翹鼻麻鴨

反嘴鷸

表5 紅堿淖濕地及周邊地區鳥類名錄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說明:依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2017(第三版)。

1.居留型:R-留鳥;S-夏候鳥;W-冬候鳥;P-旅鳥

2.區系劃分:P-古北界;O-東洋界;W-廣布種

保護鳥類 紅堿淖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鳥類遺鷗、黑鸛、白尾海雕、玉帶海雕、大鴇五種。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疣鼻天鵝、小天鵝、大天鵝、蓑羽鶴、白琵鷺、卷羽鵜鶘、鶚、白尾鷂、黑鳶、普通 、雕鸮、縱紋腹小鸮、長耳鸮、紅隼、紅腳隼等15種。黑鸛(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旅鳥。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體長為100 —120厘米,體重2—3千克 ;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變幻映出多種顏色。飛行時翼下黑色,僅三級飛羽及次級飛羽內側白色。眼周裸露皮膚紅色。棲于沼澤地區、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懼人,冬季有時結小群活動。

黑鸛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易危(VU)。

2004年8月26日,在松道溝河與紅堿淖入口處見到6只黑鸛。2005年8月12日,在紅堿淖紅石島的半島邊緣見到12只黑鸛。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 大型猛禽,旅鳥。體長84 — 91厘米。成鳥多為暗褐色,后頸和胸部羽毛為披針形,較長。頭頸羽色較淡,沙褐色或淡黃褐色,嘴腳黃色,尾羽呈楔形,為純白色。活動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白天活動,常單獨或成對在湖面上空飛翔。2009年,發現白尾海雕攻擊大天鵝。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易危(VU)。

玉帶海雕

玉帶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 大型猛禽,旅鳥。體長76—84厘米,翼展200—250厘米,雄鳥體重2100—3700克,雌鳥體重2000—3300克。嘴稍細,頭細長,頸較長,全身呈棕色。叫聲響亮。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瀕危(EN)。

大鴇(Otis tarda) 大型走禽,旅鳥。體長75—105厘米,體重3800—8750克,翅長超過40厘米。嘴短,頭長、基部寬大于高。翅大而圓,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身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長的四分之一。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余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善于奔跑,棲息于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活動。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瀕危(EN)。

大鴇

2017年1月31日在紅堿淖壕賴灘見到兩只大鴇。

疣鼻天鵝(Cygnus olor) 大型游禽,旅鳥。體長125—150厘米。脖頸細長,因前額有瘤疣突起故名。全身羽毛潔白,游泳時頸部彎曲而略似“S”形。眼深棕色,嘴橙黃色,基部和球塊黑色,腳趾和蹼灰黑色。地上行走拙笨,但極善游泳。飛行時頭部伸直,少發出叫聲,故又得名“無聲天鵝”。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疣鼻天鵝

小天鵝

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 大型游禽 ,旅鳥 。體長約110厘米 ,全身白色,美麗優雅。雖然罕見,但是數量比大天鵝為多,結群飛行時成“V”字形。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等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蟲、蠕蟲、螺類和小魚。在紅堿淖常與大天鵝混群。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大天鵝(Cygnus cygnus) 大型游禽,旅鳥。體形高大,體長120 —160厘米,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20 —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形、“人”字形或“V”字形隊伍,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分布于亞洲,冬季分布于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以及蒙古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每年初春和初冬遷徙時,在紅堿淖可見數千只停歇。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大天鵝

蓑羽鶴

蓑羽鶴(Grus virgo) 大型涉禽,旅鳥。體長68—92厘米,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于胸部。腳黑色,飛翔時翅尖黑色。為高原、草原、沼澤、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棲息鳥種,分布至海拔5000米。飛行時呈“V”字形編隊,頸伸直。叫聲如號角似灰鶴,但較尖而少起伏。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無危(LC)。

2005年10月24日,首次在紅堿淖觀察到八只蓑羽鶴。

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旅鳥。全長約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于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白琵鷺

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 大型游禽,迷鳥。內陸淡水濕地大型白色水鳥,體長160—180厘米。體羽灰白,眼淺黃,喉囊橘黃或黃色,頸背具卷曲的冠羽。生活在沼澤及淺水湖。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瀕危(EN)。

卷羽鵜鶘

鶚(Pandion haliaetus) 大型猛禽,旅鳥。又名魚鷹,雄鳥和雌鳥相似,體長約65厘米。上體深褐色,下體大部純白,頭及下體白色,具黑色貫眼紋。上體多暗褐色,深色的短冠羽可豎立。建有巨大的巢,時常年復一年地使用,用盤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魚。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白尾鷂(Circus cyaneus) 中型猛禽,旅鳥。體長41— 53厘米。雄鳥上體藍灰色、頭和胸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兩脅和翅下覆羽白色。雌鳥上體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體皮黃白色或棕黃褐色,雜以粗的紅褐色或暗棕褐色縱紋。常貼地面低空飛行,滑翔時兩翅上舉成“V”字形,并不時抖動。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白尾鷂(雌)

白尾鷂(雄)

黑鳶(黑耳鳶)

黑鳶(Milvus migrans) 大型猛禽,留鳥。體長54— 69厘米。上體暗褐色,下體棕褐色,均具有黑褐色羽干紋,尾較長,呈叉狀,具有寬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間排列的橫斑 ;飛翔時,翼下左右各有一塊大的白斑。雌鳥顯著大于雄鳥。白天活動,常單獨在高空飛翔,秋季有時亦呈2—3只的小群。一般通過在空中盤旋來觀察和尋覓食物。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無危(LC)。

普通

普通(Buteo japonicus) 大型猛禽,旅鳥。體長50 —59厘米。體色變化較大,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有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白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外緣黑色 (淡色型)或全為黑褐色(暗色型),尾散開呈扇形。翱翔時,兩翅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無危(LC)。

雕鸮(Bubo bubo) 屬夜行大型猛禽,留鳥。體長60 — 69厘米,體重約1600克,翼長47厘米左右。雌雄羽色相似,通體大都黃褐色,滿布黑褐色橫斑和較粗的縱紋。頭大而圓;眼大、兩眼向前。嘴側扁而強壯,先端向下鉤曲,嘴基被蠟膜,大部被基部的白色和端部的褐色硬須所掩蓋。頭頂黑褐色,雜以褐色細斑。耳羽發達,顯著突出于頭頂兩側,長達55毫米。后頸、上背及下體棕色較重,黑色縱紋在后頸、背及胸部短闊而顯著,胸部以下漸細長。跗蹠及趾被淡棕色羽。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

縱紋腹小鸮(Athene noctua) 常見留鳥。體長約23厘米,無耳羽簇。頭頂平,眼亮黃而長凝不動。淺色平眉及白色寬髭紋使其形猙獰。上體褐色,具有白縱紋及點斑。下體白色,具有褐色雜斑及縱紋,肩上有白色或皮黃色橫斑。虹膜亮黃色,嘴角質黃色,腳白色、被羽,爪黑褐色。紅堿淖及周邊有一定的數量。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無危(LC)。

雕鸮

縱紋腹小鸮

長耳鸮(Asio otus) 中型鳥類,旅鳥。體長33— 40厘米。耳羽簇長,位于頭頂兩側,豎直如耳。面盤顯著,棕黃色,皺翎完整,白色而綴有黑褐色。上體棕黃色,而密雜以黑褐色羽干紋;頦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腹以下羽干紋兩側具樹枝狀的橫枝。跗蹠和趾密被棕黃色羽,眼橙紅色。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

長耳鸮

無危(LC)。

紅隼

紅腳隼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小型猛禽,留鳥。體長31—38厘米,體重130—185克,翼展70—76厘米。雄鳥、雌鳥及幼鳥體羽顏色有差異。雄鳥頭頂、頭側、后頸、頸側藍灰色,具有纖細的黑色羽干紋。前額、眼先、眉紋棕白色。背、肩、翅上覆羽磚紅色,具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點。腰和尾上覆羽藍灰色。頦、喉棕白色,胸、腹、兩脅棕色,胸、上腹具有黑褐色細縱紋,下腹、兩脅具有黑褐色矢狀斑。雌鳥整個上體棕紅色,頭頂、后頸及頸側具有較粗的黑褐色羽干紋。背、尾上覆羽具有較粗的黑褐色橫斑。下體乳黃色微顯棕色,胸、腹、兩脅具有黑褐色縱紋。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斑紋較粗。虹膜暗褐色。嘴基藍黃色,尖端灰色。跗蹠和趾深黃色,爪黑色。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無危(LC)。紅堿淖及周邊有一定的數量。

紅腳隼(Falco amurensis) 小型猛禽,夏候鳥。體長26—30厘米,體重124—190克。雄鳥、雌鳥及幼鳥體色有差異。雄鳥上體大都為石板黑色,雌鳥上體大致為石板灰色,其余部位呈現黑褐色、黃白色、棕白色羽干紋或橫斑。屬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單程為13000 —16000千米。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2016)評估等級近危(NT)。紅堿淖及周邊有一定的數量。

省級重點保護鳥類

綠頭鴨

翹鼻麻鴨

赤麻鴨

豆雁

1.斑嘴鴨

2.赤嘴潛鴨

3.鳳頭潛鴨

4.斑頭秋沙鴨

5.白骨頂(骨頂雞)

6.蒼鷺

草鷺

大白鷺

鳥類優勢種

1.赤膀鴨

2.羅紋鴨

3.綠翅鴨

4.紅頭潛鴨

5.普通秋沙鴨

1.反嘴鷸

2.鳳頭

3.普通燕鷗

4.灰頭麥雞

5.金眶鸻

6.環頸鸻

7.黑翅長腳鷸

磯鷸

棕頭鷗

普通鸕鶿

濕地水禽

紅堿淖濕地水禽共計8目17科85種(見下表)。其中,鳥類區系成分組成,古北界種類60種,廣布種23種,東洋界種類僅2種;從鳥類居留型看,旅鳥55種,夏候鳥29種,留鳥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9種。

表6 紅堿淖濕地(保護區)水鳥統計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說明:據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2017(第三版)

1.居留型:R—留鳥;S—夏候鳥;W—冬候鳥;P—旅鳥

2.區系劃分:P—古北界;O—東洋界;W—廣布種

遷徙、停歇水禽 每年10月下旬始,包括豆雁、大天鵝、斑嘴鴨在內的少數種類先期到達,至11月中旬,種類和數量均達到高峰。優勢種類包括豆雁、大天鵝、赤麻鴨、斑嘴鴨、紅頭潛鴨、骨頂雞等。另外,綠翅鴨、花臉鴨、羅紋鴨、赤膀鴨亦有一定數量。從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紅堿淖停歇的候鳥,陸續離開向其越冬地遷飛,一般而言,先期到達的豆雁、大天鵝、斑嘴鴨等種類離開的時間也略早。12月上旬,紅堿淖湖面開始結冰,12月下旬至次年2月,湖面全面封凍,在紅堿淖停歇的水鳥悉數離開。

2月底至3月初,途經紅堿淖前往南方越冬的種類,在其向北方繁殖地遷徙途中,依舊在此停歇。這些種類的絕大部分個體在5月之前均已離開,極少數種類的少量個體可滯留至6月初。例如,豆雁、大天鵝、風頭潛鴨、普通秋沙鴨等。

繁殖水禽 在紅堿淖濕地繁殖的水禽種類中以蒙古高原荒漠鳥類為主要成分,主要包括遺鷗、棕頭鷗、普通燕鷗等鷗科種類,灰頭麥雞、鳳頭麥雞、金眶鸻、環頸鸻等鸻科鳥類,磯鷸、黑翅長腳鷸、反嘴鷸等鷸科鳥類,赤麻鴨、斑嘴鴨等鴨科鳥類,以及科的鳳頭 等亦在紅堿淖繁殖。此類水禽于3月初飛抵紅堿淖,至9月或更晚些遷離。

繁殖鳥類中,以遺鷗、棕頭鷗、普通燕鷗、灰頭麥雞、鳳頭麥雞、磯鷸、黑翅長腳鷸、反嘴鷸的數量較大,其分別選擇不同的環境筑巢。遺鷗、棕頭鷗集中在湖心島繁殖。普通燕鷗在湖心島或半島上筑巢。黑翅長腳鷸、反嘴鷸在湖心島、半島或湖岸灘繁殖。風頭麥雞、磯鷸、金眶鸻、環頸鸻在湖岸沙灘,灰頭麥雞則在湖岸草叢、沙柳灌叢筑巢繁殖。

種群數量 21世紀初,每年候鳥遷徙季節(秋冬季、冬春季),一定數量的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普通鸕鶿、風頭潛鴨等,以小魚、泥鰍為食物的水禽在紅堿淖停歇,鳥類總數量超過3萬只。2006年之前,每年在此遷徙、停歇的大天鵝達8000余只。2001年以前,普通鸕鶿的數量較大,是紅堿淖優勢種。受持續干旱導致的水位下降,湖水水質惡化影響,加之紅堿淖漁業的過度利用,2005年,僅觀察到5只普通鸕鶿,2017年,大天鵝數量已經不足1000只。每年在紅堿淖遷徙停歇的候鳥數量已不足20000只。

與遷徙,停歇水禽類似,21世紀初,紅堿淖每年繁殖鳥中,除鷗類、鸻鷸類,其他植物性食物雁鴨類等種類和數量變化不大外,由于持續干旱導致的水位下降,湖水水質惡化,加之紅堿淖漁業的過度利用,以魚或兩棲類為食物的大中型水禽,草鷺、蒼鷺、白琵鷺、黑鸛等鷺類數量明顯下降,鶚、白尾海雕、玉帶海雕等猛禽已經很難見到,紅嘴山鴉、大嘴烏鴉等榆林地區北部常見的鳥類也已稀少。

兩棲爬行動物

依照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紅堿淖濕地位于陜西北部沙漠地帶的長城沿線沙漠區,處在華北區與蒙新區在陜西省的分界線上。據調查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紅堿淖濕地兩棲、爬行動物共計四科八種。其中,兩棲綱古北界種類兩種(華北區、東北區各一種),廣布種兩種,各占50%;爬行綱古北界種類兩種(華北區),廣布種兩種,各占50%。

在紅堿淖濕地,花背蟾蜍、草原沙蜥為優勢種群。每年5月,隨著氣溫的回升,氣候變暖,草原沙蜥逐漸復蘇,開始活動。草原沙蜥在距湖水較遠的沙地。花背蟾蜍在湖邊、溪流、沼澤地開始交配產卵,蝌蚪孵化,這一過程將持續到6月上旬。此時,正是遺鷗遷抵紅堿淖繁殖的重要時期。每年5月,份恰是遺鷗開始交配產卵的階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孵化期,直至雛鳥破殼。在此期間,親鳥消耗大量體力,雛鳥的成長發育,均需要大量的食物。大量的花背蟾蜍成體和蝌蚪為遺鷗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

2010—2015年,由于干旱導致的紅堿淖水面快速萎縮,湖水酸堿值和鹽堿度急劇增高,花背蟾蜍的數量急劇下降。由于近兩年降水增多,特別是2016年秋季的連續暴雨,使湖水水位快速增長,湖水酸堿值和鹽堿度逐漸恢復,至2018年,花背蟾蜍種群數量已基本恢復。

表7 紅堿淖濕地兩棲、爬行動物名錄表

獸類

紅堿淖屬荒漠半荒漠,風沙干旱地區。干旱的氣候、荒漠和以草原為主的植被,對紅堿淖濕地及周邊地區哺乳動物的組成和生態特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據調查和文獻記載,紅堿淖區域哺乳動物共計5目12科33種。其中,古北界種類25種,占75.8%,廣布種類7種,占21.2%,引入種類1種,占3%。

表8 紅堿淖濕地哺乳動物分布表

P—古北界;C—廣布種;E—引入種

草兔為優勢種類。一些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種類,比如,子午沙鼠、三趾跳鼠、無趾跳鼠等,在這里分布廣泛。

食蟲目中普通刺猬常見種類,分布于紅堿淖濕地周邊的沙丘上。

嚙齒動物主要有草兔、黑線倉鼠、子午沙鼠、長爪沙鼠、小家鼠、褐家鼠、三趾跳鼠、無趾跳鼠等。大型食草動物黃羊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基本絕跡。

食肉目種類以小型種類為主,主要有荒漠貓、虎鼬等。但是數量稀少。大型種類,包括狼、赤狐等,在20世紀70年代前較為常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再很難見到,僅偶見赤狐。

昆蟲

紅堿淖濕地昆蟲種類較為豐富。目前,共初步發現有昆蟲種類192種,隸屬于11目83科。在11目昆蟲種類中,分布不均,有1目昆蟲種類達到60種之多,而有2目昆蟲分別僅發現1種,4目發現昆蟲均在10種以下。種類較多的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雙翅目等。其中,鱗翅目昆蟲種類最為豐富,為19科56屬60種,占總種數的 31.25 %,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雙翅目昆蟲分別為37種、28種、16種、14種,分別占總數的19.27%、14.58%、8.33%、7.29%。水生昆蟲較為豐富,特別是蜻蜓目的昆蟲藍紋蟌等種群數量龐大,為水鳥(如遺鷗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蜻蜓

表9 紅堿淖濕地昆蟲各目分布表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2006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劉文盈等,在紅堿淖檢出浮游植物3門7目15屬(種),2007年檢出3門9目18屬(種),2008年檢出3門9目21屬。以淡水廣鹽種為主,以適應高鹽堿的淡水普生性廣鹽種藍纖維藻、小球藻、小環藻為優勢種,三年間各藻類優勢度有所變化。由于堿度高,鈣離子含量極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不高。

紅堿淖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綠藻在春秋兩季都各有一個高峰,硅藻生物量占優勢, 2006年占54%,2007年占49.5%,2008年占51.5%;密度2006年占13.3%,2007年12%, 2008年11.7%;綠藻密度占有優勢地位,達到62%,生物量低于硅藻。隨著夏季溫度升高、光照強度增大,藍藻數量上迅速增長,取得優勢地位,2006年占51.3%,2007年占56.6 %,2008年占57%;而生物量只占22.8%、22.4%、23.4%。夏季硅藻在生物量上依然占優勢地位。由于堿度高,鈣離子含量極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不高。并且5.89克/升和6.29克/升的鹽度恰好處于5克/升—89克/升的水生生物耐鹽性的極限范圍內。

浮游動物 2006年,劉文盈等在紅堿淖共檢出浮游動物8種。2007年檢出8種。2008年檢出11種。輪蟲密度比例最大,輪蟲和枝角類的生物量占絕對優勢。

紅堿淖浮游動物優勢種是臂尾輪蟲、蒙古裸腹 、北鏢水蚤,也是耐鹽堿的特殊優勢種,三年間各優勢種優勢度有所變化。

由于堿度高,鈣離子含量極低,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不高。并且5.89克/升和6.29克/升的鹽度恰好處于5克/升—89克/升的水生生物耐鹽性的極限范圍內,一般認為,5克/升—89克/升的鹽度是生物空間分布的一個重要生態屏障,鹽度5克/升—89克/升的水體中生物種類最少。

紅堿淖三年間浮游動物密度和生物量變化不大。由于采樣在淺水區,枝角類被魚類捕食壓力小;所以,枝角類生物量占優勢地位。雖然枝角類在濾食方面相對于輪蟲具有競爭優勢,輪蟲密度仍然是數量最大,具有優勢。

底棲動物

底棲動物是由棲息在水體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類動物組成的,是較大的生態類群。

2011—2012年,在紅堿淖遺鷗覓食區共采集樣品151份,發現底棲動物8種。其中蜻蜓目2種:蜻科的異色灰蜻和蟌科的矛斑蟌;雙翅目搖蚊科4種:花翅前突搖蚊、穴居搖蚊、塞氏搖蚊、羽搖蚊;半翅目劃椿科1種;毛翅目石蛾科1種。2006年,劉文盈等對紅堿淖底棲動物調查發現9種,2007年發現7種,2008年發現7種,以搖蚊科幼蟲和瘦螅稚蟲為優勢種群。

表10 紅堿淖底棲動物分布簡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洛隆县| 平和县| 象山县| 鹿泉市| 佛山市| 偏关县| 武夷山市| 曲靖市| 宽甸| 从化市| 新和县| 苏尼特左旗| 尼木县| 涿州市| 从江县| 佛坪县| 会理县| 柳州市| 邛崃市| 民乐县| 通海县| 西平县| 江山市| 金华市| 土默特左旗| 石屏县| 常宁市| 宣城市| 涞水县| 湖州市| 噶尔县| 泰和县| 中阳县| 油尖旺区| 淳安县| 平果县| 文成县| 天峨县| 栾城县|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