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25581字
- 2021-12-30 18:05:08
第二章 江河湖泊
江河湖泊是水資源的基本載體,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也是水利建設的基礎資源。陜西境內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296條,其中100平方千米以上的561條,500平方千米以上的123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64條,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8條。這些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133301平方千米(包括內流區4647平方千米),有河流2524條;長江流域面積72265平方千米,有河流1772條。境內天然湖泊較少,但隨著蓄水工程建設增多,形成了較多的人工湖泊,其中不少已成為陜西省重要的水利風景區。
第一節 黃河水系
黃河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8省(區)入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年均徑流574億立方米。據陜西省一輪水利志記載,1995年以前黃河年輸沙量16億噸,20世紀以來黃河年均輸沙量只有3億噸左右,減少了80%。陜西境內秦嶺以北河流均屬黃河水系,本篇除記述黃河一級支流外,也記述了黃河二級支流中的涇河、洛河。
一、黃河干流
黃河干流黃河流經內蒙古南托克托河口鎮即進入中游,由東偏南穿行于陜晉峽谷,至府谷縣墻頭村進入陜境,南流經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延川、延長、宜川、韓城、合陽、大荔等縣(市),至潼關折向東行于沙坡出境,全長715.6千米,為陜晉兩省界河。
此段黃河在禹門口分成自然特征迥然不同的上下兩段,禹門口以上583.1千米穿行于黃土高原中心地帶的峽谷之中,平均比降0.95‰,河流深切基巖,兩岸峰巒重疊,河流彎曲狹窄,府谷、吳堡間谷寬600~800米,吳堡以下谷寬縮至200~600米。再南進入宜川縣境壺口,河床由寬400米收縮成寬50米深30米的窄槽,黃河北來,至此傾瀉于西崖,懸注如壺,故名壺口,其瀑布奇觀聞名中外。下游河槽俗稱“十里龍槽”,兩岸巉巖危石聳峙,兩座巨石屹立河中,俗謂孟門,相傳為大禹治水開始的地方。下與龍門峽谷相銜接,向南直抵禹門口。因龍門山與梁山東西對峙,石壁相對如門,水如蛟龍騰涌,故稱龍門,相傳為大禹所鑿,又名禹門。
黃河壺口瀑布 (2008年)
禹門口以下至潼關132.5千米,河流進入汾渭地塹,河床為沖積層所構成,河寬展至3~18千米,比降只有0.6‰,成為強烈的堆積游蕩性河道,河道淤積多變,通常稱為“小北干流”。據調查,明萬歷年間(1573~1619)至今400年內,地面淤高16米,年均淤高0.04米。三門峽建庫以后,淤積加快,近50年淤積達5米以上,平均年淤高大于0.1米。此段在豐水豐沙之年常有“淤灘刷槽”現象發生,又名“揭河底”,可使河床局部下切2~4米,最深可達9米,1951~1977年已出現8次,每次揭底之后又逐漸回淤,多則3~4年,少則當年即復原狀。河中灘地百余萬畝,隨河勢而消長,晉陜兩省群眾爭種灘地糾紛時有發生。河勢主流擺動不定,大的擺動周期幾年或幾十年不等,當地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之說。黃河西側奪渭侵洛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從西漢至今2000多年以來史書多有記載。
陜西入黃支流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349條,其中直接入黃較大支流有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渭(涇、洛)河、南洛河等,是黃河中游泥沙的主要產地。據陜西省一輪水利志記載:北端河口站入陜年徑流量為25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約2億噸,南端潼關站年徑流量增到556億立方米,年泥沙量達近16億噸。
黃河以高含沙聞名于世,也因高含沙導致洪水災害頻發,曾多次造成了舉世震驚的洪水災害,但2000年以來這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劉國彬于2015年11月8日向記者介紹: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20世紀50~90年代年均入黃泥沙量13億噸左右,但在21世紀以來黃河年均輸沙量只有3億噸左右。劉國彬介紹:黃河年輸沙明顯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從1999年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實施的退耕還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通過植被恢復與重建,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已從1999年的31.6%增加到2013年的59.6%。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發布的《2014年黃河泥沙公報》顯示,黃河干流龍門、潼關水文站均出現建站以來最小年輸沙量。
二、窟野河
窟野河為黃河右岸支流,源于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勝市的拌樹林,流經內蒙古南部和陜西榆林神木市,至王家坪南入黃河,全長241.8千米,其中陜境神木縣河長157.9千米。窟野河集水面積8700平方千米,其中陜境面積4070平方千米,以降水補給為主,徑流量4.57億立方米,占全河總徑流量7.62億立方米的60%,平均流量24.5立方米/秒,夏秋降水占80%以上,占河水補給量的70%;洪枯流量懸殊,最大流量曾達14000立方米/秒(1976),最枯水僅為0.01立方米/秒;年際變化突出,相差4.7倍。流域內氣候干燥多風,地面植被稀少,黃土疏松,風、水蝕強烈,河床經水蝕及重力剝蝕,泥沙含量居全省各河之首,每平方千米年侵蝕量在2萬噸以上,年輸沙量達1億噸。
窟野河 (2009年)
1996~2015年窟野河來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黃委會專家依據窟野河入黃控制站——溫家川水文站1955~2013年實測資料分析,1996~2013窟野河年來水呈顯著下降趨勢,1996~2013年,人類活動成為影響徑流量減少的主要因素。另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相關學者同樣依據溫家川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1996~2015年窟野河來水來沙量均呈非常明顯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由于窟野河流域在70年代后期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導致流域水沙在1979年發生突變;以1956~1979年為基準期,變化期分別是1980~1996年和1997~2004年兩個時段,人類活動對徑流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是63.09%和87.27%,對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是80.1%和92.9%,人類活動的減水減沙作用顯著上升且對水沙變化的影響遠大于降水。
三、禿尾河
禿尾河為黃河右岸支流,居窟野河與佳蘆河之間,處于神木縣西南,與榆林、佳縣搭界。由于源出沙漠,支流稀少,故得“禿尾”之名。上源有二,西支圪丑溝,東支正源出神木縣西偏北部的爾林兔公泊海子,二源會合始稱禿尾河。禿尾河東南流經瑤鎮鄉、高家堡鄉至馬家灘,為神木縣與榆林市界河,到馬家灘往下,又轉為神木、佳縣兩縣界河,直至佳縣武家峁東南注入黃河。禿尾河長139.6千米,集水面積3294平方千米,流域內地形狹長,沿長城兩邊分布,以北為風沙區,屬毛烏素沙漠南緣,廣布固定半固定沙丘湖泊、灘地和綠洲,植被率15%~35%;以南和東部為黃土丘陵區,風蝕、水蝕強烈,植被稀少,是黃河粗沙的主要來源。禿尾河徑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約占80%~90%,沙漠河流特征明顯,年徑流量穩定在4億立方米左右,季節變化及年際變化較小,水質優良。禿尾河含沙量較小,輸沙模數10350噸/平方千米·年,遠小于窟野河、無定河。禿尾河流域內有神府煤田,現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禿尾河 (2013年)
禿尾河流域水源開發利用較早。清代到民國年間修建有水洞渠、紅花渠、永興渠等灌溉工程,新中國建立后進行了多次改擴建,并在其支流上修建了趙家峁、杜家溝兩座水庫,可灌溉農田666.667多公頃。2001年9月12日,榆林市政府投資4038萬元在禿尾河開工建設瑤鎮水庫,壩址位于神木市境內,總庫容1060萬立方米,年供水7648立方米。瑤鎮水庫2003年建成并開始蓄水,現為神木市唯一的清潔水源,也是錦界工業園區工業、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據對長期實測水文資料分析,1996~2015年禿尾河基流明顯減少,主要原因是人為活動影響,其中煤礦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和礦井水的消耗是基流量顯著減少的重要原因,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加、重復利用率低和不合理開采方式是河川基流量減少的另一重要原因。水利工程設施地表取水也在一定程度削減了地下水對基流的補給,水土保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流量,但在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基流量仍呈下降趨勢。
四、無定河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較大的一級支流,上游稱紅柳河,中下游因其水勢洶涌、卷石含沙、河床游蕩而名為無定河。無定河發源于定邊縣白于山北面的長春梁東麓,流經靖邊縣西北,于110千米處折入內蒙古鄂托克旗,經烏審旗從靖邊縣南面伸入一角,為大夏統萬城遺址所在地轉向又東行110千米,在橫山縣與榆陽區交界處雷龍灣復入陜西,東行有海流兔河、蘆河、榆溪河等匯入,再向東南行經米脂、綏德城,南偏東行匯淮寧河,在清澗縣過川口至河口入黃。全河流經定邊、吳旗、靖邊、鄂托克、烏審、橫山、榆林、米脂、子洲、綏德、清澗等14個縣(旗),共長491千米,陜西省境內385千米。全河集水面積30261平方千米,其中陜境面積21859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0%。
無定河峽谷 (2013年)
紅柳河新橋以上屬黃土區,河寬30~50米,谷寬200~500米,新橋以下,內蒙古段為風沙區,河流切入白堊系砂礫(頁)巖中,局部形成跌水,進入陜境到魚河段,左岸為風沙區,右岸為黃土丘陵區,寬谷狹谷交替,開闊處700~1500米,狹窄處僅10多米。魚河堡至崔家灣河道順直,河谷寬1000~3000米,河灘發育形成一、二級階地的寬谷平原、鎮川、米脂、綏德等城鎮坐落其間。崔家灣以下至河口段為基巖峽谷、岸高谷深、河道曲折、河床穩定、多急流險灘。
無定河水系分布略呈正三角形,左岸約占總面積的1/4,大小支流87條,均經過風沙區,以地下水補給為主;右岸約占總面積的3/4,大小支流272條,大者有蘆河、大理河、淮寧河等,均流經黃土丘陵區,河流補給以地面徑流為主,年均總徑流量為15.36億立方米,省內產流為11.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8.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達6590立方米/秒(川口, 1919)。流域水土流失嚴重,侵蝕模數每平方千米5580噸,年均輸入黃河的泥沙達1.69億噸,經多年重點治理,輸沙量已呈減少趨勢。干支流所建壩庫眾多,有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94座,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5座,總蓄水能力12億立方米,灌溉面積萬畝以上渠道8條,333.333公頃以上抽水站9處,可灌地26666.7公頃。河道總落差880米,平均比降1.8%。峽谷跌水較多,響水瀑高達30余米,建有小水電站10余處,裝機近1.5萬千瓦。
無定河寬谷 (1998年)
無定河流域涉及榆林市除府谷、吳堡兩縣外其余的10個縣區。2015年流域內總人口208.9萬人,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約1038億元。流域內耕地面積270667公頃,有效灌溉面積83333.3公頃,糧食總產約占全市80%。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經形成以煤、鹽、油、氣開采及加工的工業產業鏈,并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2年獲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服務和環保產業,是榆林以至陜北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也是帶動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五、清澗河
清澗河洪水 (2002年)
黃河右岸支流,介于無定河與延河之間,流經延安市東北與榆林市東南一帶。清澗河發源于子長縣李家岔鄉梁山西南麓,初名秀延河,東南行右納源于安塞境的中山川,東行過安定舊縣城到瓦窯堡(子長縣城),右納李家川,過馬家砭入清澗界,始稱清澗河,東南流繞清澗城,于營田入延川縣境,在上楊灣右納永坪川和文安驛河,于南原再納拓家川河,在土崗鄉大程附近注入黃河。
清澗河全長169.9千米,集水面積407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9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產流4.73萬立方米,水質為重碳酸鹽鈉型中等硬水。河流泥沙量高,年均輸沙量5590萬噸,每平方千米流失量1.37萬噸。永坪川是清澗河右岸最大支流,源于子長縣南部余家坪鄉曹家河泉水。東流過余家坪、岔河坪,由崖頭村入延川縣境,東偏南橫貫延川縣西北,在縣城北匯入清澗河,全長65千米,集水面積968平方千米,年徑流量0.43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產流僅為4萬~42萬立方米,水土流失量每平方千米達1.32萬噸。隨著水土保持與“山川秀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持續開展,流域內林草覆蓋率大幅提升,清澗河泥沙含量有了較大幅度減少。
2002年7月4日,清澗河上游地區突降特大暴雨,子長水文站洪峰流量達到467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達到11.47米,超過設站以來實測最大流量3150立方米/秒和最高水位10.24米(1969年),也超過了歷史調查最大洪水(4550立方米/秒,1907年)。位于清澗河下游的延川水文站7月4日也出現建站以來次大實測流量(5580立方米/秒)和最高水位(92.55米)的洪水。這次洪水是清澗河實測歷史最大洪水,對子長縣、延川縣、清澗縣造成重大災害,也對沿岸設防標準提供了新的依據。
六、延河
延河黃河右岸支流,源于靖邊縣天賜灣鄉白于山東面之高峁山(海拔1769米)東南麓,流經安塞縣城西南有杏子河在碟子溝匯入,至棗園鄉會西川,在延安市區寶塔山下會南川,折向東北至姚店鎮北會蟠龍川,過甘谷驛再折向東南,從延川縣南河溝鄉注入黃河。干流全長284.3千米,集水面積7687平方千米,流經靖邊、安塞、志丹、寶塔區、延長5縣(區),小川口以上約70千米為上游,小川口到甘谷驛95千米為中游,甘谷驛以下約120千米為下游,上段原面窄小,沖溝發育,下段為黃河沿岸石質丘陵區典型的陡壁狹谷段,河谷由1500米縮窄至100米左右,沿途多跌水險灘,為巖岸崩墜或曲流山嘴所致。
延河城市堤防 (2011年)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1995年以前延河年均輸沙量7020萬噸,每平方千米達9130噸;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1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0立方米/秒,徑流深45~30毫米,自上而下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小,年際變化極大,最大流量曾達9050立方米/秒(甘谷驛,1977年),最枯流量僅為0~001立方米/秒(1966年)。中游及下游河谷段地勢平坦,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為重要產糧區。延安城區是流域內的古今重鎮,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延安又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歷時13年之久,享有“革命圣地”之譽。
1995~2015年,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水土保持、“山川秀美”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加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及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土地耕作措施大幅度減少,延河流域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河流來水來沙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治理期平均年減少輸沙量50.3%,年平均減少徑流量19.8%。這一時期,延安市政府對位于延河上的王瑤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以王瑤水庫為水源建設了延安市供水工程,在延河一級支流萬莊溝建設了紅莊水庫,作為王瑤水庫供水工程的配套工程,增加了水源保障,延河已經成為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七、渭河
黃河右岸支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三源合注,東流至天水與寶雞接壤,經寶雞市的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鄠邑區、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等22個縣(市、區),至潼關縣的港口入黃,全長818千米,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千米,其中陜境內分別為502.4千米和67108平方千米,占陜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
渭河入陜境至林家村為上游,河長123.4千米,落差791米,平均比降1.81‰,其上段主要為黃土高原溝壑區,河道川峽相間;下段主要為秦隴山區,河流切入花崗閃長巖類基巖200米左右,形成寬僅五六十米、石壁峭立如拱門的石峽和峰巒聳接、山勢陡峭,寬一二百米的寶雞峽。林家村至咸陽為中游,河長171千米,流域面積46856平方千米,落差224.4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緩慢散亂,沙洲淺灘較多,河寬1500~2000米,計入灘地可達4000~5000米。魏家堡渭惠渠大壩以下110余千米河流南北擺動,變化頻繁。咸陽至港口為下游,河長208千米,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咸陽至涇河口段屬游蕩分汊性河道,主槽相對較穩定;涇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較固定,左岸崩塌嚴重;北洛河口以下河寬3000~15000米,因受黃河頂托易生倒灌,三門峽水庫建成后,渭河口以上河床淤積,抬高5米多,潼關卡口形成攔門沙,成為防汛心腹之患。
1995年以前,渭河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7億立方米,其中陜境產流62.66億立方米,年均輸入黃河泥沙5.8億多噸,約占黃河泥沙總量的1/3。1996年以來,由于渭河流域降水減少、人為活動影響、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水沙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渭河林家村水文站、華縣水文站年均徑流量比20世紀60年代分別偏少66.1%和60.5%;比多年平均值分別偏少49.3%和43.8%;進入21世紀后偏少又有增大的趨勢;渭河林家村水文站、華縣水文站年均輸沙量分別為0.54億噸和2.62億噸,比上世紀60年代分別偏少72.8%和46.3%;比多年平均值分別偏少57.4%和26.9%;進入21世紀后基本保持在這一水平。
陜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較多,自西向東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魚河、石頭河、西湯峪、黑河、澇峪河、新河、灃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羅紋河、羅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較長的黑河125千米,灞河104千米,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為黃土階地原區,支流稀少,從西向東有通關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對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長在百公里以上。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是陜西關中平原最重要河流,有“母親河”之稱。歷史上,秦始皇建鄭國渠,“灌田四萬余頃,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此后又有渭河漕運工程,為漢唐盛世打造了成就偉業的大通道;西漢能建都長安,得益于“關中沃野千里,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杜篤在《論都府》描繪了當時航運的盛況:“鴻渭之流,經入于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東綜滄海,西網流沙……”渭河航運的暢通成就了西漢王朝的生命線。盛唐時長安城引自渭河水系的供水系統解決了當時世界最大城市的供水問題,同時建設了浩大的排水系統,代表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成就了輝煌的大堂盛世。至于近代,緣于“民國十八年”慘絕人寰的關中大旱,主政陜西的楊虎城攜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開始建設的“關中八惠”(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澇惠渠、灃惠渠、泔惠渠),開創了我國近代水利建設的先河。新中國建立以后,渭河水利建設進入了盛況空前的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歷屆省政府秉承“善治秦者必先治水”,“善興秦者必先興水”的理念,累計建設了20多萬處水利工程。僅在渭河支流上就自西向東建設了段家峽、馮家山、石頭河、黑河、羊毛灣、石堡川等大中型水庫,建設了寶雞峽、交口抽渭、涇惠渠、洛惠渠等大型的引水工程。渭河流域的關中九大灌渠區,灌溉面積總計達到592000公頃,使八百里秦川真正成為富饒膏腴之地,每年以占全省1/7的耕地面積,可生產占全省1/3的糧食和果品蔬菜,提供的商品糧可占到全省的1/2;渭河水資源保證了占全省61%的人口、72%的灌溉面積、81%的工業產值和關中城市群的供水需求;渭河水系建設的防洪設施,包括通信預警系統,保障了城鄉防洪安全,為關中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11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組織沿渭各市縣區開展了為期5年的渭河綜合整治,使渭河在首屆中國“尋找最美家鄉河”大型主題活動評選中,成為10條全國“最美家鄉河”之一,渭河作為陜西生態改善的縮影,生動詮釋了“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愿景。
八、涇河
渭河左岸支流,源于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的老龍潭,穿過甘肅平涼、涇川,從陜西長武縣馬寨鄉湯渠進入陜西,東流至芋園鄉景家河30余千米一段為陜甘界河,再經彬縣、永壽、淳化、禮泉、涇陽至高陵陳家灘匯入渭河,全長455千米,集水面積45421平方千米,其中省境內河長272千米,集面積9246平方千米,分別占全河長的60%和總面積的20%。
涇河在陜境分為三段:湯渠至早飯頭段90多千米為原梁溝壑段,納馬蓮河、黑河過大佛寺和彬縣縣城;早飯頭至張家山120多千米為峽谷段,谷寬僅百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0米,山勢險峻,河道曲折,水力資源豐富,入峽不遠,左岸有三水河匯入,出峽處為北仲山口,張家山上下即古今引涇工程渠首處;張家山以下約60千米,為平川段,地面開闊,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涇河流域年均總徑流量為20.7億立方米,其中陜境產流4.27億立方米,水土流失嚴重,年均輸沙量約3億噸,“涇渭分明”即出于涇水、渭水交匯的景色。涇河洪水陡漲陡落,洪枯懸殊,常流量年均20立方米/秒,最高洪峰流量達14700立方米/秒以上(1911年),張家山水文站有記載的最大流量為92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8日),最小僅0.7立方米/秒(1954年6月29日)。據2001~2010年涇河張家山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這一時段涇河平均降水量、徑流量、輸沙量分別為1961~2000年的95.5%、60.8%、49.9%。其中涇河年均輸沙量由長系列(1932~2008年)年均2.52億噸減少為2000年以來的1.08億噸。泥沙減少的原因:一是天然徑流量減少導致輸沙量減少;二是長期的水土保持發揮了重要減沙作用;三是上游引水量增加導致來沙減少。
涇河上古代有秦始皇建設的鄭國渠,“渠就,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近代有楊虎城、李儀祉建設的“關中八惠”之首——涇惠渠,開創了中國近代水利的先河。新中國建立以后,陜西省為在涇河上建設東莊水利樞紐,開始了長達60多年的前期工作,至2012年東莊水庫列入《全國大型水庫建設總體排意見》,2013年2月24日開始了準備工程建設,此后東莊水庫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相繼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2018年6月30日,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建設推進會在禮泉縣舉行,省委書記胡和平宣布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全面開工,省長劉國中、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偉平、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岳中明分別講話,省委副書記賀榮主持。陜西人民期盼已久的東莊水庫工程終于開始付諸實施。
涇河乾坤灣 (2001年)
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工程是陜西省最大水庫,總投資約150億元,建成后將提高涇河、渭河下游防洪能力,同時為黃河防洪發揮重要作用;將減少渭河下游及三門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降低潼關高程,增大河道平槽流量;為關中經濟區的涇惠灌區和銅川、涇渭新區、富平等渭北工業和城鎮地區年供水6億立方米,年發電3億度;并可使涇河、渭河下游水環境和水質得到改善。
九、洛河
陜西有兩條洛河。一為北洛河,古稱洛水,通稱洛河;一為南洛河,又名伊洛河,古稱雒水。兩河古籍記載較多,又混淆較多,故將兩河放在一起記述。
1.洛河。渭河最長支流,源于定邊縣西白于山魏梁(海拔古城1907米)南麓,流經定邊、靖邊、吳旗、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13縣,在三河口注入渭河,河長680千米,總面積26905平方千米,除其支流葫蘆河境外有2381平方千米之外,均在陜西境內,干流平均比降1.5‰。洛河有支流581條,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8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周水、葫蘆河、沮水、石堡川4條。
周水又稱周水河,源于靖邊縣石嘴鋪梁南側苗家溝,西南流過紅柳河折東南流至志丹縣城西南注洛。河長85千米,平均比3.7%。集水面積1334平方千米,屬黃土梁峁溝壑區,面蝕強烈,年輸沙1300余萬噸。
葫蘆河源于甘肅東北部華池縣川家岔,東南流經合水縣,過太白鎮入陜西富縣境,再入黃陵境,抵嘴頭,陜境流長143.8千米,集水面積3068平方千米,占全河60%左右,平均比降2.4‰。流域為橋山林區,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年徑流量1.8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4萬噸,已建水庫2座,蓄水能力500萬立方米,澆地400公頃。
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于黃陵縣西北子午嶺沮源關南側,東略偏南橫穿縣境,繞縣城南入洛。全長140千米,平均比降3%,集水面積2486平方千米。店頭以上亦穿過橋山林區,年徑流量1.33億立方米,輸沙量略高于葫蘆河。
石堡川,又名沙家河,源于黃龍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側,流經黃龍縣石堡鎮,進入洛川境有一段為洛川、白水縣界河,全長81千米,面積960平方千米,河流陡急,平均比降9‰,河流基巖以三疊系砂頁巖為主,西岸為黃土寬梁殘原區,縣城以上流經黃龍林區,以下則多被開墾,水土流失增加。
據1995年陜西省水利志記載,洛河年均徑流量9.90億立方米,其中陜境徑流為9.39億立方米,全河因橋山、黃龍林區影響,水量年內分配比較均勻,冬、春季占36%,夏、秋季占64%,而春夏秋冬則各占來水量的50%。據狀頭水文站1933~1998年資料,洛河年均徑流量為8.59億立方米,其中7~9月徑流量占全年46.6%;年均輸沙量9430萬噸,其中7~9月輸沙量占全年92.2%。
北洛河風光 (2003年)
洛河上建有洛惠渠,這一工程1933年開工,1950年建成通水,可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縣50000公頃農田。1973年渭南市在洛河支流建設了石堡川水庫,年調節利用水量6000萬立方米,可灌溉澄城2.07萬公頃農田,并兼有防洪與農村生活用水效益。2015年延安市在洛河支流葫蘆河上建設了南溝門水庫與“引洛入葫”工程,形成總庫容2.006億立方米,將向延安市南部重點能源化工項目供水。洛河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2.南洛河。又名伊洛河,古稱雒水,為黃河右岸支流。是陜西省東南部唯一入黃河流。源于藍田縣東北與渭南、華縣交界的箭峪嶺側鄰近灞源的木盔溝。南洛河東南流入洛南縣,橫穿中南部,經洛源、眉底、尖角、柏峪寺、靈口及廟灣等鄉鎮,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盧氏縣境;經洛寧、洛陽、偃師等縣(市),由鞏縣東北注入黃河。南洛河在陜西境內流長124.6千米,集水面積3110平方千米,分別占全河的1/4左右,占洛南縣面積的98%,并為河流上游段,地勢北緣秦嶺華山,南順蟒嶺,中為南洛河河谷,總趨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形成三個小區:一是干流以北廣大南洛河風光 (2001年)山地區,山高坡陡,溝深流急,僅一些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兩岸及永豐、景村、古城、三要等鄉鎮一帶的淺山川塬區,有較完整的三級階地構成的大片川塬,擁有“四十里梁塬”和古城川,土層深厚肥沃,為洛南縣的主要產糧區,20世紀1958~1959年,洛南縣修建了南洛惠渠,以及后來修建的星羅棋布的庫塘,為洛南縣“七十二洼四十里梁塬”丘陵地帶的4萬畝耕地提供了灌溉條件,因此有了“小關中”之稱;三是面積較小的南部蟒嶺花崗巖流砂丘陵區,為水土流失嚴重地帶,有24條溪流入南洛河,其中文峪河、石門河、石坡河、縣河,東沙河等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南洛河陜西境內年降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秒,年均輸沙量476萬噸,南洛河水資源開發利用仍有較大潛力。
十、八里河
八里河屬黃河流域內陸河,源于定邊縣白于山北麓,源頭由羊山垌、孤山垌、鷹窩垌組成,至謝前莊匯合后始稱八里河,北流至縣東北馬家梁以東消失,流程54.5千米,集水面積1300平方千米;南面鷹窩垌最長,源于花鳳子梁,約30千米穿行于黃土丘陵區,溝寬300~400米,深20~60米不等,溝內多有地下水出露,匯成八里河的長流水。謝前莊以下流入平灘地,河道曲折寬坦,水流左右游蕩,常年徑流量1000萬立方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且泥沙含量高,極易給沿岸造成洪水災害。2015年8月10日,陜西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定邊縣八里河的安邊鎮、石洞溝鄉段防洪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新建堤防9828米,其中左岸4881米,右岸4947米;新建改建引洪淤灌口27處,分別為左岸13處,右岸14處;新建下河踏步4處。工程概算總投資2558.63萬元,建成后可以保障河道兩岸5個村莊的3000人、1593公頃耕地防洪安全,使其在設防標準內免受洪水災害;同時在堤身設置分洪口,可以充分利用八里河水資源,對兩岸耕地灌溉,有利于沿河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第二節 長江水系
陜境秦嶺以南河流總屬長江流域,山川縱橫,河網密布,山清水秀,年產徑流量313億立方米。在1772條10平方千米的支流中,直接進入長江的支流有嘉陵江和漢江。
一、嘉陵江
長江上游左岸支流,自古以出自鳳縣以北秦嶺代王山西側大南溝的東源為正源;西源出天水寨子山,稱西漢水,為上游最大支流。嘉陵江出大南溝口西北行,至老街轉向西南,經黃牛鋪、鳳州,先后接納安河、小峪河,在鳳縣城(雙十鋪)西南8千米處入甘肅兩當、徽縣,又從略陽縣白水江復入陜境,蜿蜒南流,納青泥河、西漢水、八渡河、樂素河、燕子河等,經橫現河、略陽城西、白雀寺、石甕子和寧強縣黑水、陽平關、燕子砭,于中壩鄉廟子嶺流入四川廣元,總流長329千米,集水面積28877平方千米,其中陜西省境內流長243.8千米,集水面積993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4.8%,省內年徑流總量為56.6億立方米,占全省徑流總量的12.7%,是陜西產水能力最大的河流。
嘉陵江鳳縣縣城段 (2000年)
嘉陵江略陽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8.7億立方米,最大年77.4億立方米,最小年16.9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洪峰流量9530立方米/秒。季節、年際間徑流量變化大,洪水災害時有發生。據《略陽縣志》記載,嘉陵江略陽地區,1448~1981年433年間,發生大水36次,其中25次造成水患,6次造成嚴重水患,大水進入略陽縣城15次。清咸豐七年(1857年6月)的洪水有“蛙生灶中,浪起千層,舟行屋上”的記載。1981年8月的“81·8”暴雨洪水,為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造成了慘重損失。
2000年以來,陜西鳳縣以嘉陵江水系為主線,建設了嘉陵江源頭景區、嶺南植物公園、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古鳳州消災寺景區、嘉陵江西莊段景區、縣城鳳凰湖景區、靈官峽漂流自然風光區等景區,發展了縣域旅游,帶動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詳見表1-2-1:
陜西省2015年嘉陵江主要支流概況表
表1-2-1
二、漢江
漢江是長江最長支流,又名漢水,古稱漾水、沔水。流經陜南寧強、勉縣、南鄭、漢中、城固、洋縣、西鄉、石泉、漢陰、紫陽、安康、旬陽、白河共13個縣(市),進入湖北鄖西,經十堰、襄樊、鐘祥、仙桃等市(縣),至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59000平方千米,其中陜境內流長652千米,流域面積62335平方千米,均屬漢江上游。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漢族、漢朝、漢字、漢隸、漢白玉乃至漢奸等這些稱謂,都源自漢江,這在全國乃至世界江河中絕無僅有。在古代,漢江還被對應為天上銀河,《詩經》說:“維天有漢,鑒亦有光”。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成通水,漢江又將成為北京人的水源。除了可預見的自然變遷,也使這條江的文化價值再次凸現。但千百年來,漢江究竟源自何處?卻是眾說紛紜:一是南源說,即玉帶河;二是北源說,即沮水;三是中源說,即嶓冢山石牛洞。沿襲《漢中府志》所載的石牛洞為源頭,位于東經106°14′,北緯33°03′。
漢江從烈金壩到武侯鎮長約60千米為江源峽谷段。過勉縣即進入盆地,穿越南鄭、漢中、城固、西鄉,到洋縣大龍河口復入峽谷,河段長105千米,平時河寬三、四百米,洪水期寬一、二千米,流域面積萬余平方千米,中部有東西長100千米,南北寬5~25千米的漢中盆地,號稱“魚米之鄉”。
大龍河口至渭門長50余千米,為漢江上游最險峻的峽谷地段,上段23千米稱小峽,北納西洱河,下段稱大峽,即著名的黃金峽,河道向北呈一大軛形,陸程9千米,水程卻達30千米,先北轉再轉東北納金水河,轉向東南經洋縣、西鄉縣交界處有子午河來匯,在三花石納牧馬河,折東偏南入石泉,河面寬200米左右,最窄處僅40~50米,洪枯水位差25米;河床基巖裸露,險灘密布,僅黃金峽內較大險灘即有20余處之多。
渭門至茶鎮段河谷寬500米,茶鎮至石泉段進入下元古界及寒武奧陶系峽谷,水急灘險。石泉以下進入峽谷盆地交錯段,較有名的有石泉盆地、安康盆地,及由下古生界變質雜巖構成的紫陽、旬陽、白河峽谷等,砂卵石河床,多險灘。石泉以下主要支流,左岸有池河、月河、旬河、金錢河等,右岸有任河、嵐河、黃洋河、壩河等。
陜境漢江水系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有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1320條,最主要支流有褒河渭水河、子午河、牧馬河、月河、旬河、金錢河、丹江等。沿江發育的多級階地成為山區較集中的農耕地。流域內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大巴山區達1200毫米左右。干流水量充沛,多年平均流量82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60億立方米,占全省總徑流量的60%以上。
漢中市防洪工程 (2015年)
漢江北岸徑流深300~500毫米,南岸則達到450~1200毫米,而漢中平原不到300毫米。受季風和地形影響,漢江暴雨洪水比較頻繁, 1983年8月特大洪水達到31000立方米/秒。據1832~2010年資料分析,近200年漢江上游地區暴雨洪水災害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91年達到頂峰,但在1992年之后暴雨洪水災害頻次迅速減少,主要原因:一是安康水庫建成后發揮了攔洪、錯洪、削峰等防洪作用;二是水土保持、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洪水災害防治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江水利水力資源豐富,除建有大量灌溉、供水工程外,還建有眾多水力發電工程。在漢江干流上,1975建成并經2000年擴建,最終建成了裝機225兆瓦的石泉水電站;1992年建成了裝機852.5兆瓦的安康水電站;2007年建成了裝機180兆瓦的喜河水電站;2010年建成了裝機270兆瓦的蜀河水電站。漢江水電工程已經成為國家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還有黃金峽、旬陽、白河、孤山等水電站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詳見表1-2-2:
安康市防洪工程 (2008年)
陜西省2015年漢江上游主要干支流特征表
表1-2-2
三、丹江
漢江左岸支流,地跨陜西、河南、湖北3省。其源有二,北源在商縣與藍田縣交界的秦嶺鳳凰山(海拔1965米)東側東峽。南源為鳳凰山南側沙家臺的七盤河,為正源,東南流經祁家店、秦嶺鋪,至黑龍口與北源會合后,經商州、丹鳳、商南,于汪家店月亮灣出陜西省境,經荊紫關進入河南省淅川縣,在湖北省均縣三官殿的丹江口注入漢江,丹江口水庫建成以后,丹江則直接注入水庫。
丹江在陜西境內長243千米,集水面積7551平方千米,各占總流程和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占商洛市面積的40%。丹江,一名州河、均水,古稱丹水,河中出丹魚,故名丹江。其沿河巖性復雜,又因區域地貌影響,兩岸支流密布,縱橫交錯,構成典型的網狀水系,直接入丹江支流有56條。
河源至商州二龍山河段長約40千米,比降10‰以上,鐵爐子以上河槽狹窄,谷坡陡峻,屬“V”形峽谷:鐵爐子以下河谷逐漸開闊,在彎流處發育有不對稱階地;自支流板橋河口至程家坡河段又稱峽谷,二龍山水庫即建于此,庫容8100萬立方米。
二龍山至丹鳳河段長約65千米,河道比降3‰,河寬150~250米,谷寬1000~3000米,谷寬丘淺,河道曲迂,在商州、丹鳳地塹中形成眾多開闊的彎道盆地,統稱“商丹盆地”,又與南秦河盆地并稱“百里洲川”,為商洛富饒之區。支流主要有南秦河、會峪河、老君河等匯入,水土流失嚴重,河床逐步變成懸河,部分糧田變成濕地。
月日灘至竹林關段長不到40千米,基本上屬峽河,通稱“月日峽”。竹林關至商南過風樓直達省界長約100千米,上段屬寬谷峽谷相間的串珠河段,下段呈“V”形河谷,通稱“湘河峽谷”,多灣、多灘,間或有灣灘地或原地。支流有銀花河、武關河、清油河、縣河、湘河、滔河等。
丹江流域內氣候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氣候,年雨量在750毫米左右,年均徑流量16.3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可達46.6億立方米,最小則為5.14億立方米,相差約9倍,常流量15立方米/秒,荊紫關最大流量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6420立方米/秒,1958年為5680立方米/秒。
商州市丹江風光 (2015年)
陜境丹江流域開發較早。在商州、丹鳳丹江干支流沿岸,有新石器時代屬于仰韶、龍山文化的遺址及商、周、秦、漢古墓葬數十處。商州城西張底村后坡斷巖下存有侏羅、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二龍山水庫上游遺有“闖王寨”,為李自成當年駐軍之地。丹鳳城西的商鎮為秦末漢初四位隱士隱居地,時稱“商山四皓”, (濱)丹水留有四皓墓。在丹鳳、商南間的武關,是關中四塞之一,雄關尚存,并遺有戰國時的“秦楚界墻”。1934年,徐向前等率紅四方面軍,1946年李先念、王震等率中原軍區部隊突圍,先后經此北上。丹鳳縣龍駒寨,曾是水陸碼頭,乃“五方雜沓之地,都會繁華之鄉”。城西南保留有“船幫會館”建筑,以“花廟”(花戲樓)特別稱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以來,商州市對丹江流域持續進行了綜合治理。至2016年,在丹江干流已建成城區段、重點集鎮段堤防60.4千米,達到50年一遇設防標準。建成集鎮和農防段堤防18.5千米,達到20年一遇設防標準。其中商州市、丹鳳縣城區防洪工程段建有7座橡膠壩,與堤防工程相互配套,在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與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丹江兩岸已成為城市的風景線。詳見表1-2-3:
陜西省2015年丹江主要支流概況表
表1-2-3
第三節 天然與人工湖泊
陜西省境內自然湖泊較少,但隨著蓄水工程與城市段防洪設施建設,以及河道綜合治理持續發展,人工湖泊日益增多,不僅改善了水生態與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也為發展全域旅游創建了重要的水利景觀。
一、紅堿淖
紅堿淖位于陜西省神木市境內,處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海拔高度1100米,大陸性季風氣候。曾經最大面積為67平方千米,大致呈三角形狀,沿岸有七條季節性河流注入,平均水深8.2米,最深水位12米。紅堿淖是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淖上水光粼粼,煙波浩渺,水草豐盛,環境宜人,景色壯觀,融草原風光與江南澤國景象于一體,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樂園。1995年紅堿淖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已被國家評為AAAA級景區,是陜西省十大自然風景名勝區。
紅堿淖有16種淡水魚類,主要經濟魚類是紅堿淖大銀魚、鯉魚、鰱魚、草魚、鯽魚。紅堿淖自然生態環境為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共有30余種野生禽類在這里繁衍生息。2000年10月,首次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遺鷗飛抵紅堿淖,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關注,隨著保護力度加強,2005年紅堿淖遺鷗種群已超萬只,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種群。
2005年鄂爾多斯市在紅堿淖重要水源之一的營盤河上修建水庫,2009年又在紅堿淖重要水源蟒蓋兔河上修建水庫,導致紅堿淖地表水匯入量急劇減少。紅堿淖水域面積已由2000年的46.8平方千米縮減至2015年的31.5平方千米。因水量減少、水質惡化、魚類銳減,紅堿淖作為鳥類棲息地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這一問題引起陜西省高度重視,駐陜全國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于紅堿淖搶救性保護的提案,建議水利部編制出臺《紅堿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確保紅堿淖有充足水量補給;建議國務院批準設立紅堿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并組織陜西、內蒙古兩省區聯合編制紅堿淖濕地保護規劃。
紅堿淖與遺鷗 (2011年)
二、花馬池
花馬池,俗稱大池,也稱鹽池。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城西北12千米處,面積966.667公頃,全池水面晶瑩如鏡,池周綠草如茵,池畔壩田毗連,渠道縱橫,每當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輝映,景色明麗。被譽為“定邊八景”之一。
花馬池 (2013年)
定邊縣境東北、西北、西南三面均為風沙區,有大小湖泊18個,面積1933.33公頃,其中有11個為鹽湖,以花馬池最大。這些湖池水質苦咸,屬氯化物硫酸鹽類鎂鈾型極硬水,富產食鹽。諸鹽池以花馬池產鹽量大質優,素以粒大、色青、味醇而久負盛名。花馬池為陜西省最大鹽池,年產鹽4萬噸。花馬池食鹽銷行陜西全境與寧夏、甘肅兩省部分地區。歷史上因以鹽換回矯健的西夏馬,“花馬池”因此而得名。
三、錦陽湖
錦陽湖是依托桃曲坡水庫蓄水水面和周邊環境建設的一處生態園,也是陜西省“省級旅游風景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桃曲坡水庫位于渭北石川河支流沮水河下游,壩址距耀縣15千米,水庫總庫容572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602萬立方米,死庫容1683萬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788.5米,設計洪水位788.5米,校核洪水位790.5米,回水長度6千米。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83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86萬立方米。該水庫是1984年通過竣工驗收的以灌溉為主,兼有城市供水、防洪、多種經營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1993年,為緩解灌區缺水和銅川市用水矛盾問題,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開始陸續實施了馬欄河引水工程與桃曲坡水庫溢洪道加閘工程。馬欄河引水工程1999年竣工,水庫可引水總量由6686萬立方米增加到10920萬立方米。溢洪道加閘工程現已完成,加閘后正常蓄水位比原來正常蓄水位784米高出4.5米,即788.5米,興利庫容3602萬立方米,增加1016萬立方米,在保證城市供水的基礎上,農田灌溉保證率由37.4%提高到48.1%。
錦陽湖 (2013年)
庫區綠化 (2013年)
依托這項水庫工程,工程管理單位經過長期努力建成了錦陽湖生態園,并成為陜西省“旅游風景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錦陽湖水域400公頃,湖岸延綿10多千米,與銅川境內的藥王山、玉華宮等風景名勝古跡融為一條秦北旅游熱線,被譽為渭北旱塬上一顆璀璨明珠。陜西作家賈平凹先生《廢都》一書便創作于此。游客泛舟煙波渺渺的錦陽湖,清靜幽雅之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湖區群山環繞,山水相連,綠蔭環繞,群鳥飛翔,美不勝收。錦陽湖左岸有千余畝果園,栽植了蘋果、酥梨、冬棗等林木,春天繁花似錦,仲秋碩果累累。右岸建有植物園,種有玉蘭、牡丹、金桂、金絲桃、連翹、白皮松等各種喬木、灌木及草本花卉108個品種。錦陽湖生態園建成以來已成為在水利工程樞紐和植物栽培兩個方面進行專業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太白海
太白海主要位于太白縣境內秦嶺主峰的最高點八仙臺。由八仙臺西北400米處的大爺海起,向東略偏南有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三清池等組成,被譽為“太白明珠”,統稱太白海或太白湖。
太白海屬高山冰蝕湖。太白山主體是酸性巖漿大規模侵入形成的太白巖基,出露巖石主要為花崗片麻巖,在第四紀古冰川強烈作用下,水蝕、冰磧形成了一整套冰川地貌,冰川消融后冰谷底部洼地積水成湖。
大爺海水面海拔3550米,面積0.68公頃,深17米,在太白縣境內;二爺海在八仙臺西南400米處,跨入周至縣境,海拔3610米,面積0.47公頃,深10米,為黑河源頭,湖水清澈碧綠,“無寸草點塵,無諸水族”(《眉縣志》);三爺海更向南,海拔3485米,原有面積約1.83333公頃,現今湖水已退縮到冰壩附近,湖面日益縮小;玉皇池曾是太白山最大的湖,面積約9公頃,湖面海拔3350米。
太白海湖水明凈如鏡,碧波漣漣。湖面忽而霧靄彌漫,忽而云散霧匿,民間稱此霧為“神帳子”。湖邊有一種白頂溪鴝的小鳥,大若燕子,背黑胸紅褐,頭頂有白色斑紋,鳴聲“啾啾”,飛行敏捷,或貼水飛行,或佇立飛行,或佇立湖邊石塊上,見人不懼,逗人喜愛,民間稱此鳥為“凈池童子”,池中一有落葉,它立即銜走,使得池水無寸草點塵,更有趣的是,當一只鳥銜不動雜物時,往往是兩只鳥銜著抬出水面。
太白海 (2014年)
作為國內著名高山湖泊,由于湖周常年積雪,湖水寒冷刺骨,終年上翻外溢,且清澈碧藍,纖塵不染,人們無法探測,使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1952年,蘇聯3名登山運動員攀登太白山時想了解大爺海的深度,但因氣候等原因未果,據說一名潛水員下潛后就再也沒有浮上來。1982年陜西省一些專家對大爺海進行考察,發現湖中無魚蝦類動物生存。
2004年5月28日,來自北京海鷹潛水隊的3名潛水員對大爺海進行了首次真正的探秘。當天早上10:30,胡京玉和狄青兩名潛水員身著干式潛水衣,掛好配重,背著壓縮空氣瓶破冰而入,在近乎零度的水里成功坐底,下潛深度為18米。岸上的觀測人員通過水下攝像機看到了他們的潛水過程。隨后浮出冰面的兩位潛水員告訴了大家他們所看到湖底世界:湖底并非人們想象的全是石頭而是淤泥,在強光照射下能看到水中有一些紅色點狀的懸浮物,而他們所潛到的湖底位置可以肯定還不是大爺海的最深處,因為就在他們身旁還有一處更深的溝。地質專家從對潛水員打撈上岸的石塊樣本分析判斷,大爺海是1萬多年前形成的冰川冰斗湖,湖中除了一種類似磷蝦的生物外,未見其他水下生物。至今,大爺海最深處有多深,仍然是個謎!
五、金渭湖
金渭湖位于寶雞市中心金陵河和渭河交匯處,是在馬營橋以東修建攔河閘蓄水而成,屬于寶雞市渭河生態治理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寶雞市生態園林城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2002年4月25日,寶雞市在渭河左岸市區荒蕪的河床上建成了渭河公園,改善了河道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與人居環境,受到市民廣泛歡迎。后又利用渭河河道于2003年11月建成了金渭湖,形成湖水水面140萬平方米,最大蓄水深度3.5米。金渭湖景區周邊有渭河公園、人民公園、金陵游園等多處綠地景觀。
金渭湖建設在滿足防洪排澇、生物凈化的基礎上遵循生態性、公益性、經營性原則,整合周邊景觀資源,創造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域景觀,在建成后已成為寶雞市區最重要的景區,并且把兩岸城市景觀連為一體,形成了“兩帶四區多點”的景觀體系。“兩帶”指渭河兩岸以秦嶺、北塬為遠景,以城市建筑群為中景,以堤岸綠化、水體為近景的城市風貌展示帶。“四區”是指依據水域景觀特點劃分的四個景觀區,包括自然生態區、水面景觀區、水景觀賞區和水上游樂區。“多點”指區域內的多個景觀點。生態濕地區指馬營橋、勝利橋、寶商橋、渭河南北河堤所圍成的區域的西半部分。這部分水深較淺,景點設置以“灘”為主,規劃將沿內堤修建親水平臺,滿足人們親近水愿望。灘地內部少量的建設茅屋、竹籬、草亭、漁人碼頭,種植蘆葦及其他水生植物,以展現濕地、蘆葦蕩、野生動植物群等昔日渭河的自然景觀,意在創造“蘆葦花飄百里香”“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主要景點包括綠洲停靠點、親水臺階、樂水亭、獨釣寒江雪景區 、白鷺灘等。水面景觀區指馬營橋、勝利橋、寶商橋、渭河南北河堤所圍成的區域的東半部分。這部分景色以“水”為主,廣闊的水面、開敞的空間,意在體現“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壯闊景色。
寶雞市金渭湖 (2015年)
六、昆明池
昆明池在西安市城西的灃水(即灃河)、潏水(即潏河)之間,即今西安西南斗門鎮東南。西漢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在上林苑之南引灃水筑昆明池,周圍四十里。原是為了練習水戰之用,后來變成了泛舟游玩場所,唐大和時干涸為陸。《三輔舊事》記載:昆明池有三百三十二頃,池中有戈船數十艘,樓船一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葆麾。《關輔古語》記載:昆明池中有兩個石人,為牛郎織女立于池的東西兩邊,以為天河的象征。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對昆明湖遺址進行的考古鉆探和試掘結果,昆明池遺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南豐村、石匣口村、斗門鎮和萬村之間,范圍東西約4.25千米,南北約5.69千米,沿岸一周長約17.6千米,面積約16.6平方千米。昆明池面積數據是首次通過考古精確測量得出來的,與西安市城墻內面積相當,所以說漢唐昆明池煙波浩渺確實不假。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用一首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描繪了歷史上“八水繞長安”的盛景,對陜西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陜西省、西安市兩級黨委政府規劃結合“引漢濟渭”引水工程,恢復建設昆明池,并將建成為國內最大的人工湖。根據總體設計方案,斗門水庫將利用原昆明池舊址的歷史低洼庫盆遺存進行建設,不僅能利用原來地形、水道等天然優勢,還將大幅度節省成本。工程全部建成后,將從水資源供給方面增強西咸新區需要的生態承載能力,還將在河流防洪、調蓄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可以解決西安飲用水不足以及缺乏應急水源的緊迫問題。在斗門水庫開工儀式上,時任陜西省省長婁勤儉要求:在昆明池遺址建設斗門水庫,要按照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的要求,對秦嶺水源進行蓄儲調節,以完善關中水系、保障城鄉用水、優化生態環境、造福三秦百姓。
經過陜西省、西安市水利部門充分準備,2015年2月,陜西省正式啟動了斗門水庫試驗段工程建設,約占工程總項目面積1/20的一期工程47.1333公頃的北湖于2017年10月1日建成并對游人開放。
七、漢城湖
漢城湖位于西安市市區北部,水面最寬處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6米,湖面56.667公頃,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漢城湖,原名團結水庫,全長6.27千米,1971年4月建成,用作西安城市污水沉淀池。由于長期接納城市污水,致使庫底污泥淤積,庫水污黑發臭,庫岸雜草叢生,庫周垃圾遍地,被市民稱為西安市最大的衛生間。2006年,西安市政府決定實施團結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2009年引灃河水入庫,形成了56.667公頃清水面和68.7333公頃園林景觀。2010年12月被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漢城湖毗鄰漢長安城遺址,故命名為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以漢文化、水文化為主題,景區左岸為漢長安城遺址,右岸緊鄰北二環、朱宏路,從大興路至鳳城三路6.27千米設有封禪門廣場、和平橋、尚武橋、中興閣、崇威橋、三杰廣場、安門廣場等7個出入口。漢城湖景區由7個功能分區組成,分別為:封禪天下、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御景覆盎、流光伴晚和安門盛世。
位于朱宏路西側封禪天下景區的《漢風水韻》音樂噴泉,南北長100米,主噴泉高60米,噴頭平時沒在湖面下,啟動后水從湖面噴涌而出,在電腦控制下展示多種水幕造型。
天漢雄風浮雕位于角樓疊翠景區,是西安目前規模最大的浮雕。通過文景之治、張騫出使、班超安邊、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漠北之戰等典故,展現兩漢400年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璀璨成就。
漢城湖 (2010年)
秦嶺微縮實景,可讓游客泛舟湖面欣賞到一座秦嶺山水微縮實景。該景觀背靠天漢雄風浮雕,利用假山、瀑布、仿真植被等,營造一幅秦嶺山水圖,將華山、翠華山、灃峪口、澇峪口、樓觀臺、九龍潭等著名景觀集于一身。
漢城湖6.27千米長水面上有橋8座,且風格各異,形態優美,其中尚賢橋、崇威橋為三聯孔拱橋,造型古樸;回瀾橋為單孔拱橋,若長虹臥波;虹明橋、玉蜓橋橋身隆起,如半月出水。
漢城湖已經成為西安市民重要的休憩場所,也是中外游客頻繁光顧的水利景觀。
八、浐灞湖
浐灞湖位于西安市東郊浐灞交匯處,是西安市利用浐灞河道建設的一處河道與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9月,西安市政府決定成立浐灞生態區,并組建西安浐灞生態區管理委員會。此后,西安市政府和管委會堅持“生態立區”戰略,按照“河流治理推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建設”的發展思路和“打造國際化管理團隊,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的發展目標。通過多渠道融資,對浐河、灞河城區段128平方千米范圍進行綜合治理,其中對位于浐灞河道兩岸及兩河中間地帶的89平方千米進行了集中治理。經過3年持續努力,浐灞生態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浐灞交匯后通過工程攔蓄,形成了1000多公頃的廣闊水面,人們通常稱為浐灞半島,本志名為“浐灞湖”。昔日干枯的河床變成了碧波蕩漾的水面,荒蕪的河灘地變成了沁人心脾的綠化帶。曾經干枯荒蕪的浐灞區域在三年成為西安的“生態化商務城”,時尚、現代、綠色、新興的城市特質,展示了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就。
2007年,憑借浐灞半島的水面,10月4日F1摩托艇世錦賽在這里舉行,第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通過中外記者報道F1摩托艇世錦賽,讓世界了解了西安、了解了浐灞。
浐灞湖 (2007年)
2011年9月22日歐亞經濟論壇首次在浐灞生態區舉行,隨之被確定為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2013年9月27日,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與各界人士再聚首這里時,浐灞生態區這個盛唐時匯通天下的水運碼頭——廣運潭所在地,再一次在通聯歐亞各國、促進區域繁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11月林業局正式批復浐灞濕地公園列入國家試點工作,2013年4月29日浐灞國家濕地公園盛大開業。浐灞國家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581公頃,2013年開放的中心區占地313.333公頃;設起源門、科普館、觀鳥塔、濕地水街四大標志性建筑;分“野趣區、精致區、時尚區、河道區”四個展示板塊。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最大特色是“水”。濕地公園水域面積133.333多公頃。水自灞河而來,通過沉沙池、人工濕地、種植池、退水口層層凈化后又回到灞河里去,實現了凈化水質與改善環境的生態目標。種植池里生長著蘆葦、香蒲、水蔥等水生植物,其核心的技術,就是鈉離子膨潤土防水毯技術,不僅有效防止水的滲漏,而且植物的根系扎不透,且不影響植物生長,該技術在整個濕地公園得到廣泛應用。
浐灞濕地 (2013年)
濕地公園 (2013年)
2011年4月28日~10月22日,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區內舉行。2012年4月28日,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更名為“西安世博園”,并盛大開園,對公眾開放。該園按照國家級AAAAA景區標準建設,集“園藝、人文、生態”于一體,園內設置有省內園、國內園、國際園、大師園、創意園、專類園、世界庭院等,并形成了民俗、文化藝術、花卉園藝展覽三大區域。院內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和熱情洋溢的異國風情,使游客仿佛身處國外鄉間小鎮,感受著各國不同的人文風貌。園內的13層的長安塔是西安世博園的標志性建筑。
2011年7月經環保部批準,浐灞生態區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生態區。2013年3月經水利部批準,浐灞生態區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示范區。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里還是西安國際領事區,區內由領事館集中區、外事辦公區、國際文化交流區和國際商務配套區等。
九、曲江南湖
曲江南湖位于曲江池遺址公園內,北接大唐芙蓉園,南鄰秦二世遺址公園,東接寒窯遺址公園,西側與唐城墻遺址公園交匯。曲江池遺址公園是西安市政府“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是2007年曲江新區踐行陜西“文化強省”,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啟動的工程項目之一,是曲江新區六大遺址公園之一。南湖水域面積46.6667公頃,蓄水量55萬立方米。園區水域按高差不同主要分成大小兩個湖面,大湖水面標高443米,湖底高程441米,平均水深2米,容量41萬立方米。小湖水面標高440米,湖底高程399米,平均水深1米,容量14萬立方米。引水水源為位于長安區境內的大峪水庫、東溝水庫及許家溝水庫。曲江南湖進水管線分為兩條,一是從原興慶宮公園供水主管線(1985年建,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起,為曲江人工湖單獨供水的新建管線。管線起點為西康高速路收費站以南的檢查井,末點為曲江遺址公園曲江南湖的東南角,全長1939米。管線設計流量0.32立方米/秒,起點水面高程478.41米,末端水面443米(曲江南湖),水面高差35.41米。二是航天基地退水至曲江南湖管線,長4853米,設計流量0.3立方米/秒,采用DN500-800鋼筋砼管無壓流輸水,退水至芙蓉湖。芙蓉湖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區大雁塔東側,2002年建設,2004年12月竣工,水面17.0667公頃,蓄水量36萬立方米,湖面標高為435.36米,平均水深約2米。引水水源為位于長安區境內的大峪水庫、東溝水庫及許家溝水庫。
曲江池南湖 (2010年)
十、咸陽湖
咸陽湖工程位于渭河咸陽城區段,西起咸通路,東止渭河鐵路橋,全長4.7千米,寬600~800米,占地約240公頃。咸陽湖工程于2004年10月開工建設,2005年7月立壩蓄水,主要由防洪工程和生態景觀工程組成。防洪工程采用中隔墻的方式將500米寬渭河主河道一分為二,南側為泄洪河道,北側用橡膠壩蓄水形成了面積124公頃的湖面,既調節了城區氣候,又改善了市區生態環境,展現了“一泓碧水潤古城,渭水貫都展新顏”的景象。圍繞咸陽湖,以渭河為軸,以古咸陽秦漢歷史文化為背景,在兩岸建設了寬50~180米的帶狀綠化景觀區,“渭濱公園”“古渡公園”“統一廣場”“清渭樓”“古渡遺址”“渭水晚情”“上林晨曦”等景點交相輝映,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生態景觀,展示了古都咸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工程建設后,節假日游客可達2萬人左右。
咸陽湖橋 (2015年)
咸陽湖水面 (2015年)
省政府統一組織實施渭河綜合治理期間,咸陽市政府組織實施了“咸陽湖”續建工程。工程規劃上起西寶高速橋上游約3千米,下止上林橋下游約2千米,全長16.82千米。咸陽湖上游7.26千米以灘區治理和水面景觀為主,咸陽湖南槽4.68千米以蓄水水面景觀為主,咸陽湖下游4.88千米,以維持天然河道,兩側灘地以生態治理為主。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在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前提下,以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遵循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建設集防洪、休閑、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河流生態景觀。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疏浚平整、擴寬河槽;新建2#橡膠副壩、3#橡膠壩及補充排水泵站;修建護灘工程,修建蓄水區親水平臺、親水棧道;建設濱河運動區、城市休閑區、釣魚臺濕地景觀區、灃渭濕地景觀區、濱河觀光區五處灘地功能區。工程總投資4.38億元,建成后,新增水面300公頃,灘區綠地426.667公頃,形成優美的城市中央水生態公園、城市休閑健身運動帶,達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將渭河打造成關中最大的生態園、最美的景觀長廊”的總體要求。2012年8月,市委、市政府成立渭河咸陽城區段綜合治理續建工程指揮部,負責工程前期工作,2015年開工建設,建設工期2年。
十一、侍郎湖
侍郎湖位于彬州城南33千米的底店鄉牛堡村,坐落于峽谷之中,宛如鑲嵌在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在莽莽翠綠的深山中熠熠生輝。侍郎湖因明代大地震堰塞而成湖,水域面積24.6667公頃,總庫容166萬立方米,水深約13~18米,其水流入水簾河進而匯入涇河。
侍郎湖為彬州十景之一。景區四面環山,植被覆蓋率95%,年均氣溫17~18℃,被譽為“天然氧吧,城市之肺”。西廟頭林場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獨特的川谷風光,罕見的天然淡水湖,特殊的地勢地貌,構成了黃土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觀,景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匯聚一體,陜西境內罕有。沿著盤山小道,徐徐漫游,聽天地罡風,觀自然風光,一路風景如畫,讓人在造化之前感嘆造化,攀登之余吟味攀登。
相傳,侍郎神是一位天庭命官,專管池塘湖泊。他雄心勃勃,要用甘甜的水澆灌土地,使原野鋪綠疊翠,五谷豐登,使天下黎民百姓豐衣足食。天帝見他如此恩賜百姓,恐怕日后功高蓋主,就將他削職為民,侍郎神就隱居到了這里。雖然丟了官,可他仍攜帶一池清水,繼續救濟百姓。山神唯恐侍郎神贏得百姓敬仰,有失自己的尊嚴,便找茬要趕走侍郎神,差使眾將決堤取水。侍郎神不得不再次遷徙。他動用無數的黃牛水車,載運湖水。百姓聞訊,哭聲載道,依依不舍。霎時,天昏地暗,只聽三聲巨響,山崩地裂,氣浪排空。但見山前高峰峻嶺,瞬間傾倒,閃電般地豎起一座巍巍大壩,擋住了水車去路。倏忽之間,眼前便出現了這潭清澈如鏡的湖水。
地以人彰,文以景著。因這神奇美麗的傳說,侍郎湖聞名遐邇,后世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宋代梅堯臣來此寫道:“煙潭深不及,藍碧無菱花。日腳下波心,澄湖見魚蝦。”沿著古人的足跡,還有“更上高峰發嘯歌,風吹下界驚鸞鶴”的遺墨。游人至此,頓覺山嶺縱橫,重巒疊嶂;危崖臨空,飛鳥低回;一湖碧水,波光粼粼;白云彌空,如雪濤奔涌,仿佛人間仙境!加之侍郎湖地處西廟頭林場,植被覆蓋率高達95%以上,清清的湖水,茂密的植被,翠綠的灌木,芬芳的山花,纏綿的古藤,參天的大樹,構成了一幅天然雋永的風景畫。侍郎湖已成為彬州大地上一處旅游休閑的盛景。
彬縣侍郎湖 (2010年)
十二、同州湖
同州湖位于大荔縣城附近洛河旁邊。整個景區規劃面積4平方千米,其中同州湖核心區占地約133.333公頃,水面面積66.6667公頃。景區有同州湖西路休閑景觀大道,碧桂園同洲湖花園洋房項目,城鄉規劃展覽館,五星級游客服務中心、關中民俗博物館、便民市政大廳等項目已規劃實施,景區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打造。
景區修建了造型獨特的中國紅景區大門,裝飾美化了寬闊平坦的同州橋,開挖了以同州湖為核心的日月湖、聚星湖千畝水面,修建了具有歐式風情的迪士尼兒童樂園,建造了大氣美觀的康寧、福壽橋及用于防洪泄洪的兩座橡膠壩,塑造了五谷豐登及具有大荔特色的1008雕塑,打造了以豐慶廣場為標志,蘊含農業大縣國泰民安的大小8個廣場,設計了時尚的大型音樂噴泉;修建了供市民觀賞湖面景致的親水平臺,還有臥云亭、清心閣、籃球場、十七孔文化棧橋、南北碼頭、百花詩廊、五彩畫舫、自行車站、露天游泳池等。同州湖核心區的大小景點達百余處,大美勝景彰顯出美麗同州的獨特魅力。
大荔同州湖 (2015年)
徜徉同州湖畔,中國紅大門巍然矗立,千畝湖面碧波蕩漾,同州橋長虹臥波,時尚鋼構似點點白帆,五彩畫舫鴛鴦戲水,大紅路燈笑迎賓客,五彩霓虹把同州湖裝扮得格外迷人,有江南水鄉的晨影、有瑤池仙境的暮色、有高天流云的倒影、有蒼翠欲滴的鄉愁,置身其中,步移景異,心曠神怡,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十三、瀛湖
瀛湖位于安康市城區西南16千米的漢江干流,是安康水電站攔蓄工程形成的西北五省最大的淡水湖。湖泊水域面積77平方千米,周長540千米,庫容26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0余米。景區碧水藍天,秦巴仙境,水質優良,物種豐富,氣候溫和,島嶼眾多,素有“陜西千島湖”之稱,是獨具秦巴漢水自然風光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陜西十大美景之一。
瀛湖主要景點有特大斜拉橋、電站樞紐工程、天柱山、白云寺、玉興島、關平島、牛郎織女石、翠屏島漢代古墓等。驅車觀光,最搶眼的是雄踞火石巖峽谷中安康水電站大壩。壩頂總長541.5米,壩高128米,有“陜西第一壩”的美稱。當大壩泄洪時,飛瀑高懸、噴珠濺玉、雷霆萬鈞、蔚為壯觀。壩側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圣地天柱山白云寺,壩下不遠處是特大鋼構斜拉橋,其建造技術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瀛湖銜秦巴吞漢江,浩渺煙波,疊翠堆玉,島嶼棋布,相映成趣。客來江河千里外,山在水天一色中;朝看彩霞浮湖面,暮觀紅日融浪中,有登泰山觀日出之妙;午間漁帆點點,白鷺行行,群山蔥蘢,群魚嬉戲,一片湖光山色;夜晚燈如星漢,星月映照,無異于洞庭風光。金螺、翠屏、玉興等島有精巧別致的亭臺樓閣和獨具匠心的殿堂廊榭,并有動物園、釣魚臺、水上運動場等景觀點綴其間,使這里的秦風楚韻與現代時尚、山鄉野趣交相輝映,更富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是文人聚集和吟詩作畫及拍攝影視節目的很好場所。
瀛湖生態區自然資源豐富。湖中生存著113種魚類,其中有晶瑩透明且營養與經濟價值極高的銀魚,年產數十萬斤;湖畔產茶,“安康銀峰”毛尖茶品高潔,茶香味真;湖周山巒盛產柑橘,年產量百萬噸以上。瀛湖湖區薈萃南北生物資源,有“生物基因庫”“生態植物園”和“天然動物園”之稱。有生物品種近千種,各類動物近百種,其中有“秦嶺四寶”——金絲猴、大熊貓、朱鹮、羚牛等以及其他34種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55種,在中國全省名列前茅的有汞、毒重石、重金石、沙金、銻、錳、瓦板巖、綠松石等,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省、市兩級政府對這些礦產資源的開發有著極為嚴格的管理措施。
瀛湖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陜西省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的水源地。為加強國家和陜西省戰略性水源地水質安全,保證“一江清水供北京”, “一江清水惠關中”,2012年9月安康市政府決定成立安康瀛湖生態旅游區,統一管理瀛湖鎮、吉河鎮、流水鎮行政轄區所有景區景點規劃區域,另將漢濱區管轄的香溪洞風景區納入管理范圍。同時設立生態旅游區黨工委和管委會,作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重點負責瀛湖、吉河、流水和香溪洞核心景區規劃、開發、建設和管理工作。2014年1月,安康市瀛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通過環保部、財政部評審,列入全國首批15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項目之中,將從環保專項資金中予以重點支持。項目規劃投資30億元,首批國家湖泊治理試點項目2200萬元資金已經劃撥安康市,主要用于庫區船舶污染治理、瀛湖碼頭和七堰社區治污設施建設、6個沿湖鎮飲用水保護工程等項目。這些工程建設標志著瀛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正式實施,后續治理與保護將按照循環發展理念,以生態保護為基礎,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要求,以建設生態環境優美、旅游產業聚集、田園新城引領、統籌城鄉示范“四位一體”的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全力培育安康生態旅游新的增長極,以實現瀛湖生態保護區環保綠色發展,保障國家與陜西省南水北調供水水質安全。
安康瀛湖 (2014年)
十四、南湖
南湖位于漢中市南鄭縣,是依托陜西省于1954年建設的全省第一座示范水庫——強家灣水庫建設的國家AAA級旅游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6.56平方千米,湖水面積73.9333公頃,蓄水可灌溉2666.67公頃農田。南湖景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秋爽、四季分明,有陜西第一湖之美譽,是漢中靈山秀水的集中體現。景區森林覆蓋率達84%以上,七溝八梁、68個山嶺綠樹成蔭、四季常青,松、柏、竹、杉、桂、茶等樹種遍布山坡,與碧綠的湖水呼應,孕育出了青山碧水、松濤竹海、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可謂是融碧水青山為一體,集天靈地秀于其內。
1982年,南鄭縣依托強家灣水庫建設了南湖公園,1986年更名為南湖風景區,1993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底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區。景區主要景點有:攬月樓、動物園、陸游紀念館、雄獅亭、大石園和眾多健身游樂設施。圍繞主要景點,景區建設了環湖路道路和綠化美化工程,不僅是人們游樂健身的場所,也是各類動植物最佳棲息地,素有“動物天堂、天然藥庫”之稱。
漢中南湖 (2003年)
南湖景區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集旅游、灌溉、養殖、發電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生態休閑度假區,也是重要的革命傳統與歷史文化教育場所。湖心島上的川陜革命南鄭紀念館,講述著當年紅四方面軍在這里戰斗的英雄故事;陸游紀念館可讓游人領略南宋愛國詩人風騷;景區同谷林美術館合作,有奇石、根藝、字畫在攬月樓展出。游人徜徉其間,可享受濃厚的文化熏陶。
十五、仙娥湖
仙娥湖位于商州城西北5千米丹江上游,本名仙娥溪,1973年二龍山水庫建成,蓄水成湖,故名仙娥湖。湖面呈“丫”字形,水域面積400公頃,蓄水量8100萬立方米。湖周山崖峻峭,風光旖旎,仙娥削壁、溪岸桃花等景觀隔岸相望;湖中有島,大約1.3333公頃;四周有山,起伏如龍,昂首與島相向,狀如四龍戲珠;林木蔥郁,溪流潺潺,鳥語花香,有一種幽清明凈的自然之美。早在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眾多文人墨客來此吟詩放舟、游覽觀光,從那時起,該處已成為古都長安的旅游勝地,也有川、陜、晉、豫、鄂諸省游客前來觀光。湖區仙娥峰上的“仙娥削壁”和丹江南岸的“溪岸桃花”,被列入“商州八景十觀”。2000年以來,商州市結合丹江市區段防洪工程建設,湖區大壩以下已與市區河段的防洪工程連為一體,優美的防洪堤防、兩岸景觀與遠處的群山環伺,成就了商州市的亮麗風光,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州市仙娥湖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