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5758字
- 2021-12-30 18:05:07
第一章 地域分布
陜西東(南)臨山西、河南、湖北,南接四川,西靠寧夏、甘肅,北依內蒙古。全省地形南北狹長,最長處870千米,東西寬200~500千米,土地總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居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作用,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第一階梯,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陜西境內山原起伏,河川縱橫,地形多樣。因秦嶺山脈橫亙東西,將全境分為自然條件迥異的南北兩個流域,秦嶺以南屬于長江流域,號稱秦巴山區,占總面積35.2%;秦嶺以北屬于黃河流域,占總面積的62.5%,另有2.3%的內流區。黃河流域部分以北山為界,又分為關中平原、陜北高原和長城沿線風沙區。
陜西全境受極地氣團和熱帶氣團交替影響,屬于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秦嶺以南屬于長江流域的陜南部分受夏季季風影響明顯,降雨較多,為北亞熱帶濕潤區;秦嶺以北屬于黃河流域的關中、陜北部分受冬季季風影響較大,降水明顯少于陜南,并由南向北逐漸減少,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氣候帶:關中與陜北南部為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區,陜北北部長城以北為北溫帶干旱區。全省平均氣溫5.9℃~15.7℃。1996~2015年陜西極端高溫頻次、強度和影響明顯增加,降雨與河流來水有所減少,干旱頻次呈增強趨勢。全省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一般南多于北、西略多于東、高山略多于平川的趨勢沒有明顯變化。陜南年降雨800~900毫米,大巴山區高達1200~1600毫米,關中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陜北北部為340~450毫米。年內雨量不均,50%以上集中在夏季的7~9月,春秋兩季不足50%,冬季一般只有2%~3%。夏季暴雨集中易造成洪水災害,冬、春、秋三季干旱災害較為普遍,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說。從新中國建立到1995年,陜西水利建設累計投資73.23億元,累計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0多萬處,支撐了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這一時期,陜西在水源工程、農業灌溉、城鄉供水、水力發電建設與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支撐與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全面發展。
第一節 陜北黃土高原
陜北地處鄂爾多斯地臺南緣,并被更新世黃土和黃土狀堆積物覆蓋,形成了相對高于關中平原的黃土高原,其地貌主要由原、梁、峁、溝壑及風沙灘區組成。區域內包括榆林、延安兩市,轄25個縣(市、區),總面積7.99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8.9%;截至2016年兩市常住人口563.5萬人,延安、榆林城鎮化率分別為59.1%、56.3%;國民生產總值3855.96億元,占全省19.9%,延安、榆林分別占5.6%、14.3%。
陜北北部為長城沿線為風沙灘區。主要包括定邊、靖邊、橫山、榆陽、神木、府谷等縣市區及佳縣西北部,與內蒙古伊克昭盟沙區連成一片,海拔1000~1500米,地勢較為平坦,多為綿延起伏的沙丘。北部多為固定沙丘,南部則是分布于河谷黃土丘陵上的活動沙帶,在一些古河流谷地由小型湖盆灘地,超過100平方千米的有神木的石板太、大保當,榆陽的馬合、巴拉素、元大灘,靖邊的海則灘以及定邊的彭灘、磚井、郝灘等。這一區域內建設的防護林帶已經成為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
南部以延長、延川一線為界,以北為梁峁丘陵溝壑區,地表多為沙黃土,結構松散,植被稀疏,在神府一帶切割稍淺,以平梁、大峁為主,西北沿河地帶亦多平梁、澗地。在洛河上游、無定河中下游及黃河沿岸多峁狀丘陵,是區內主要農耕區;以南為原梁丘陵溝壑區,黃土顆粒較細,黏結力較強,植被較好,徑流侵蝕切割較輕,保留有部分殘原,以洛川原最大,是條件較好的農業生產區。另有橋山和黃龍山為陜北地區的主要林區。主要分布在富縣、黃陵、黃龍、宜君、宜川等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是陜北地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
陜北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白于山,東西走向,最高海拔1906米,是陜北的最高點,為無定河上源紅柳河和主要支流蘆河、大理河、淮寧河、清澗河、延河、北洛河與涇河支流環江的發源地。定邊縣境內的內陸河均從白于山北麓注入沙漠。白于山沿長城向東北伸展的為橫山,向南略偏東的為梁山山脈,主脈斜穿陜北腹地,主峰在子長縣境內,海拔1500米;經延安之南的稱嶗山,高1413米;黃龍縣境內的黃龍山主峰海拔1783米。橋山有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的黃帝陵,陵區古柏環繞,郁郁蒼蒼,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
陜北眾多河流總的流向是西北東南向,由北向南有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及清澗河、延河、云巖河、仕望河等,均直接注入黃河。各河流上游開闊,支流眾多,下游狹窄,多曲流峽谷,洪枯水量懸殊較大,洪水暴漲暴落,河水含沙量大。內陸河分布在神木、榆陽、靖邊、定邊等縣北部沙地閉流區,由于降水少,屬季節性河流。
陜北地區曾經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過去很長時期,這里滿目蒼涼、黃沙彌漫、土壤瘠薄,當地生產陷入“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1996~2015年間,這一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是水土保持、“山川秀美”、“退耕還林”等建設,使陜北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時任省長胡和平在接受人民網訪談時說:“過去大家感覺陜北是黃土高坡,但現在綠化非常好,陜西的綠色這些年向北延伸了400千米,昔日的很多地方都是郁郁蔥蔥的”。據統計資料,1998~2015年延安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718307公頃,基本完成陡坡耕地應退則退目標,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實現大地基色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延安市獲評全國森林城市,“南泥灣再現陜北‘好江南’的美景”(索引——陜西水利發展調查報告),入黃泥沙量由退耕還林前的每年2.58億噸降為年均0.31億噸,降幅達88.4%,農業生產實現了由“以糧為主”的廣種薄收轉變為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現代高效農業、林下經濟與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綠色生產方式,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998年退耕還林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6年的10568元。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和治溝造地,普及良種和增產技術,使退耕還林后的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榆林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3%,植被覆蓋率達到53%。長城沿線的573333公頃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綠色正在成為榆林的主色調,實現了陜西全境無流沙地的目標,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分別降低26.19%和54.6%。據2005~2015年水文勘測資料,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延河累計入黃泥沙量分別較歷史平均水平減少89.2%、98.7%、85.5%、85.6%。陜北的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為當地大戰做出了貢獻,也為減輕黃河泥沙淤積做出了重要貢獻。
陜北黃土高原 (2013年)
第二節 關中渭河平原
關中渭河平原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蒙俄等三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的重要節點,在全國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是我國經濟基礎較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教育、科技、現代工業和農業基地,在帶動陜西全省乃至西北地區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關中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市和楊凌示范區,國土面積5.6萬平方千米,占全省27%,平原占60%多;2015年末總人口25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1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6%。
在陜西境內,關中渭河平原位于全省中部,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南北寬20~100千米,東西長約360千米,地形南北高、中間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自西向東的地塹式構造盆地,渭河自西向東穿過盆地中部,其兩側是經黃土沉積和渭河干支流沖積而成的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
南山即秦嶺,巍峨挺拔,氣勢宏偉,北坡多斷崖峭壁,俯臨關中平原。從渭河最新沖積地向南北兩側擴展,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一級階地一般出水面5~20米,二級階地高20~45米,是農耕地的精華,灌溉已普及。渭河下游三門峽庫區,曾因泥沙淤積出現沼澤、鹽漬化問題,對引洛灌區下游、黃河灘地、二華夾槽及潼關一帶農田造成危害,同時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且往往是“小水大災”。
北山是指陜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東部為子午嶺和黃龍山南麓,沿涇河向東北有賈家山、北仲山、嵯峨山、藥王山、將軍山、堯山、壺梯山、梁山、高祖山直抵龍門,一般海拔1000~1500米;涇河以西向西南為千山山脈,有九蠼山、五峰山、岐山等,海拔1400~1600米;再西越千河有六盤山余脈隴山毗鄰甘肅,其主峰關山海拔2428米,是渭河西北面的最高處。
黃土臺原廣布于渭河及其支流中下游兩岸,突出在二級階地之上,約占整個平原面積的40%,一般海拔460~850米,高出水面100~300米,分別由秦嶺和北山向渭河傾斜,由一、二級階地過渡到一、二級臺原,過渡段皆以幾十米、近百米的陡坡相連接,北岸階地寬大平緩,東西延伸,因受支流長期切割,間有深谷巨壑,溝狀侵蝕及滑坡、崩塌現象嚴重。平原周邊沿山地帶發育著洪積、沖積扇形地,以南側秦嶺北坡眾多河流峪口處所形成的扇形地分布較廣,自來有“秦嶺七十二峪”之說。渭洛河三角地帶有渭河長期游蕩、淤積形成的沙苑區,面積約250平方千米。
關中渭河平原絕大部分面積屬于黃河水系。主要河流包括黃河及入黃支流、渭河及其南北兩岸眾多支流和伊洛河。長江水系主要分布于寶雞鳳縣和太白縣以及西安周至縣部分地區。關中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359億立方米,折合降水深647.6毫米,年均自產水資源量為82.3億立方米(其中:西安23.5億立方米、銅川2.3億立方米、寶雞35.9億立方米、咸陽7.4億立方米、楊凌0.1億立方米、渭南13.1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423.3億立方米的19.4%,其中地表水65.6億立方米,地下水46.8億立方米,重復量30.1億立方米。根據陜西省水資源公報,2016年關中地區總供水量53.58億立方米。
關中渭河平原水利發展具有光輝燦爛的悠久歷史,秦時有“渠就,秦以富強,卒并諸侯”的鄭國渠,近代有“關中八惠”。新中國建立后,關中地區逐漸建成了各類水利工程,基本形成了以自流引水為主,蓄、引、提、井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絡與城鄉供水體系,形成了以城市和重要河段為主的防洪設施體系,同時持續開展了水土保持、水電開發、水產養殖與水生態環境建設與治理,為區域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條件。進入21世紀,陜西省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推進區內水源與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建成了西安黑河水庫,開工建設了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基本完成了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了規模空前的渭河綜合治理,基本保障了區域內供水與防汛安全。根據陜西省水利統計年鑒,截至2015年底,關中地區已建成水庫415座,有總庫容22.0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3.37億立方米;發展設施灌溉面積1132133公頃(占全省72.6%),節水灌溉面積719533公頃(占全省79.3%);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988000公頃(占全省26.3%);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1902處(占全省26.1%);累計建成河流堤防2471千米(其中達標堤防長度1848千米),已治理河道總長度2084千米(其中治理達標河段長度1648千米)。
關中平原 (1997年)
第三節 陜南秦巴山地
陜南秦巴山地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及寶雞市的鳳縣、太白兩縣,面積7.56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7%。秦巴山地為典型的“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結構。秦嶺、巴山西部有漢中盆地,東部為安康盆地,是陜西水資源、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
陜西境內秦嶺山脈,北陡南緩,巍峨壯麗。海拔在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并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流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現已成為國家和陜西省“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川陜間的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米,東西長300多千米,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回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巖組成的山地,巖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巖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陜、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
陜南秦巴山地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漢江、嘉陵江、丹江。漢江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流經漢中、安康兩市至白河縣進入湖北省。漢江上游干流長448千米,流域面積95200平方千米。漢江上游在陜西省境內可開發水力資源裝機容量3724兆瓦,其中,干流2085兆瓦,支流1639兆瓦。漢江干流梯級開發在陜西境內規劃有7級水電站,自上而下為黃金峽、石泉、喜河、安康、旬陽、蜀河、夾河。其中安康電站總裝機850兆瓦、石泉電站裝機135兆瓦、喜河電站裝機180兆瓦、蜀河電站裝機276兆瓦,上述電站均已經建成發電,成為陜西重要的清潔能源來源。漢江上游主要支流有褒河、旬河、任河、嵐河等,已建和在建水電站容量約160兆瓦。嘉陵江發源于陜西鳳縣,上游流經陜西西南與甘肅東南部,經四川廣元,與重慶朝陽門注入長江,在陜西境內河長243.8千米。丹江發源于陜西商洛市,經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與月亮灣出陜西境,經河南淅川縣在湖北省均縣注入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庫。通過主要河流水力資源開發,形成的數十億蓄水庫容,增強了對洪水的蓄滯削峰作用,大幅度提高了諸河平川段的防洪能力。
陜南秦巴山地豐富的水資源,使這一地區已成為京津地區和陜西省城鄉生活供水的水源地。為保證“一江清水送京津”,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堅持大搞水土保持,開展水源區生態環境治理,為之付出了艱辛努力;同時堅持“綠色”發展,放棄了礦產資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機會,關閉了大批已建成運行工礦企業,嚴格限制了農業生產中的面源污染,建設了遍布城鄉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啟動了水源保護區生態移民項目,同時實行人防技防相結合,加強依法監管,防止一切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如安康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啟方所說:要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紀律確保漢江水質安全。2015年5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王仲田在陜南調研時說:陜西省特別是陜南三市在水源地保護上付出了很大犧牲,關閉了幾百家企業,不只是經濟上的損失,還有許多人面臨失業。付出的代價大,做出的貢獻大,這樣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陜西人應引以為豪。陜南人為保護生態環境付出了努力,也通過“綠色”發展,建設了美麗鄉村,開始走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
秦巴山地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