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江河堤防建設

陜西河流較多。流域面積在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3786條;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79條,其中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64條,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北洛河、無定河、嘉陵江和涇河等7條。全省主要農業基地、工業設施都分布在江河兩岸,77%的縣以上城鎮臨河而建,防洪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重大。其中“一江兩河一庫區”(漢江平川段、渭河、黃河、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是陜西防洪的重中之重,而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則更是陜西防洪的心腹之患。1995年,陜西累計建成河道堤防工程5081千米;到2015年,全省累計建成河道堤防工程9445.54千米,保護人口達到1080.64萬人,保護耕地599.33千公頃,陜西防洪的心腹之患大為減輕。

第一節 陜南堤防建設

陜南長江流域堤防建設的主要河流包括漢江、丹江、嘉陵江。本節主要記述1996~2015年堤防建設情況,其中漢江、丹江綜合治理過程中建設的堤防工程將在“河道綜合整治篇”記述。

一、漢江堤防建設

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的幡冢山,由西向東穿行于秦嶺巴山之間。漢江干流長1577千米,其中陜西省境內652千米;總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千米,其中陜西省內流域面積5.47萬平方千米。漢江流域水量充盈,水質優良,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是鑲嵌在陜南地區的一條玉帶,是漢中、安康人民的母親河。但由于受特殊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其平川段洪澇災害頻繁發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防洪問題一直是漢中、安康兩市的心腹之患。新中國建立以來,漢江陜西段較大洪水平均4年一次,局部洪水幾乎年年發生,累計受災農田面積260萬畝次,累計受災人口460萬人次,死亡人數3873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5億元。特別是進入新世紀的2005年、2010年和2011年接連發生較大洪災,致使安康東壩等防洪薄弱地帶遇水即淹、反復受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難以有效保證。

1996年以來,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沿江各級黨委、政府帶領廣大群眾進一步加強了防洪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防洪堤為主的漢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體系。漢江干流兩岸應修建干流、支流河口堤線總長度587.3千米,其中干流堤線358千米,支流河口堤線229.3千米;截至2012年已修建干支流堤防和護岸長度303.2千米,其中干流堤線231.9千米,支流河口堤防71.3千米,其中達標堤防35千米。現有防洪工程,雖對減輕漢江的洪水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建堤防標準偏低,仍有很長未設防河段,加之預警預報系統不健全,難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干支流水庫調控洪水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堤防體系不完善,標準低,質量差。除漢中、南鄭、安康老城區堤防設防標準為100年一遇,安康城區江北護岸等為50年一遇,石泉縣等縣城主城區部分堤防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外,其余堤防和護岸的防洪標準均不足10年一遇。特別是安康市城區東壩片區、石泉縣城楊柳新區等,防洪標準僅為2~5年一遇,防護區地勢低洼,淹沒次數頻繁。三是支流河口堤防水毀嚴重,加之干流無堤段的存在及堤后地勢低凹,洪水倒灌現象突出,致使大堤腹背臨水,堤防需要加固。

針對上述問題,統籌考慮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陜西引漢濟渭調水工程水源地保護等需要,陜西省政府于2011年11月29日在漢中市召開了漢江綜合整治前期工作座談會,開始編制《陜西省漢江綜合整治規劃》。2012年2月6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在漢中市漢江南岸中林灘防洪工程施工現場舉行漢江綜合整治動員大會,開始了對漢江流域的綜合治理,其治理成果將在江河綜合治理篇詳細記述。

二、丹江堤防建設

丹江為漢江左岸一級支流,在陜西境內干流長249.6千米,流域面積7478.3平方千米,各占總流域面積與河長的一半左右,占商洛市總面積的40%左右。丹江支流主要有銀花河、武關河、南秦河、板橋河。丹江流域年降水量在750毫米左右,年均徑流量16.36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46.6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5.14億立方米。丹江洪水主要威脅商洛市城區,與丹鳳縣城等較為開闊的河段兩岸。

1995年以前,丹江干流上建有堤防工程223千米,保護耕地1.73千公頃,保護人口10萬多人,新修河灘地400公頃,河堤植樹50萬株。此后,陜西省于2000年3月組織編制了《陜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項目建議書》,并經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查通過;2000年12月,編制完成《陜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1年7月,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陜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審查;2005年7月13日陜西省發改委以陜發改農經〔2005〕599號批復《商洛市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初步設計》,批復工程范圍為商洛市城區、丹鳳縣城和白楊店、夜村、棣花、商鎮、竹林關、梁家灣等6個重點鎮8個河段;防洪標準:商洛市城區50年一遇,丹鳳縣城30年一遇,其余20年一遇。商洛市城區右岸、丹鳳縣城右岸及集鎮堤防為4級堤防,工程規模為新修堤防1577千米,其中陜西省境內652千米,重建堤防9千米,拆除舊堤9千米,加固加高堤防30.8千米,新修護岸1.7千米;支流河口新修堤防2.89千米,加固堤防2.51千米,新修護基壩145座;新修跌水11處。核定總投資15030萬元。1998年至2016年底,在丹江干流建成城區段、重點集鎮段堤防60.4千米,另有83.89千米堤防由于資金短缺,無力建設而未達標;建成集鎮和農村堤防18.5千米,其中金絲峽段右岸2.5千米堤防達到30年一遇設防標準;棣花、鞏家灣、竹林關段左岸有5.7千米達到20年一遇設防標準,右岸10.3千米達到20年一遇設防標準,另有83.89千米堤防未達標。

(一)商洛市城區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分市區段、黨塬段和城區段。

1.商洛市市區丹江城防工程分四期實施:一期工程,丹江老橋至柳家溝口左岸,新修堤防2338米。1999年12月28日動工,2000年10月20日全面竣工。二期工程,西起二龍山水庫壩下,東至丹江老橋左岸,新修堤防5290.9米,與一期工程相接。2004年3月15日動工,2005年10月完工。三期工程,西起二龍水庫壩下,東至南秦河口右岸,新修堤防6927米。2004年11月4日開工建設,2005年8月建成。四期為左、右岸續建工程,左岸續建工程為柳家溝口至東龍山石嘴段,治理堤防2660.6米,2005年11月22日開工,2006年8月底完工。右岸續建工程為南秦河口至東龍山312國道橋下段,治理堤防2540.2米, 2005年11月開工,2006年7月底完工,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

2.黨塬段堤防工程,位于沙河子鎮丹江右岸河漫灘上,與312千米隔丹江南北相鄰,東側以黨沙溝(丹江一級支流)為界,西側緊依滬陜高速公路商洛東出口,南靠王塬、黨塬,北臨丹江。新修堤防全長1475.3米,其中:丹江干流堤防長1051.9米,支流堤防長423.4米。2008年12月3日開工,2009年7月竣工。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丹江干流商洛市城區段防洪工程,建設范圍涉及商洛市城區丹江干流兩岸4段河堤,分別為左岸東龍山段,長800米;左岸沙河子段,長5172米;右岸工業園區段,長4322米;沙河子舒楊段,長1305米;加固固床潛壩3座,新修固床潛壩8座。2013年7月開工,2017年1月完工。除沙河子舒楊段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余段均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

(二)丹鳳縣丹江干流已建成堤防分丹鳳縣城區段和商鎮棣花段。

1.丹鳳縣城段修建堤防4019.3米,分三期建設,相繼于2002年11月、2003年5月、2007年8月竣工。防洪標準均為30年一遇。

2.商鎮棣花段防洪工程位于縣城以西15千米處的棣花鎮,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左岸雷家坡大橋至萬灣橋,新建生態河堤3221米;右岸雷家坡大橋至西溝,新建生態河堤3039.5米;新修固床潛壩5座;2016年底竣工。

(三)橡膠壩商洛市區及丹鳳縣城在丹江干流上修建橡膠壩7座。其中商洛市區5座,形成31.15萬平方米的連續水面,回水長度4.64千米,正常蓄水量約為45.2萬立方米。丹鳳縣城區為一、二級兩座。一級橡膠壩位于丹江漂流碼頭下游約500米處,壩高1.5米,壩長120米;二級橡膠壩位于丹江二橋下游180米處,壩高2.5米,壩長140米,分兩跨布設,每跨70米。丹江干流橡膠壩建設形成了一定水面,與堤防工程共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環境,也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健身的優美場所。

三、嘉陵江堤防建設

嘉陵江是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境內秦嶺南麓鳳縣的代王山西側大南溝,流經1119千米于重慶市注入長江。嘉陵江流域面積15.98萬平方千米,其中陜西境內10039平方千米,河長243.8千米。

嘉陵江鳳縣段在經歷1981年特大洪水災害后,縣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修復受損堤防,到1997年共修建水泥漿砌堤防37749米,有效地保護了沿河的鐵路、公路和村鎮耕地防洪安全。1998年建設了黃牛埔東街、雙石鋪體育場等處堤防共847米;1999年建設堤防2800米;2001年維修加固龍口至鳳州北門外水毀堤防160米,2002年維修加固黃牛埔、唐藏等處堤防1300多米,2003年加固堤防350米,2004年加固龍口堤防275米,新修留鳳關、連云寺堤防320米,三岔喇嘛泉堤防170米,八達公司門前堤防33米,2005年維修加固堤防險段1600米,2006年加固修復了龍口、侯家河、下壩、溫江寺等15處堤防工程,2007年維修加固堤岸1100米,新修龍口堤防100米。2008年建設了紅花鋪鎮嘉陵江左岸640米防洪工程;鳳縣縣城段左、右岸25750米堤防工程。2008年至2010年,相繼建設了縣城段一號壩至污水處理廠1222米堤防工程、古羌示范區2400米堤防工程。

2011年5月,陜西省啟動了嘉陵江防洪治理前期工作,2012年6月編制完成了《陜西省嘉陵江防洪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12年7月6日,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查原則同意了該可研報告,計劃新建堤防24.59千米(其中:新建土堤16.45千米、新建防洪墻8.145千米),加高加固堤防6.733千米,新建堤岸防護工程14.476千米,新建護灘工程0.224千米,新建涵洞17處,新建護基壩48座,護坡14.828千米,堤頂道路14.03千米。嘉陵江防洪工程估算總投資為33890.3萬元。上述工程在完成初步設計工作后,在2014年相繼開工。其中嘉陵江鳳縣段堤防工程安排9474.9萬元,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嘉陵江略陽縣段規劃投資1.37億元,規劃在嘉陵江干流白水江、橫現河、縣城、白雀寺四段共新修干流堤防5.275千米,新修支流堤防0.99千米,2015年已完成初步設計,部分堤防工程開工建設。

嘉陵江寧強段核定投資1.07億元,規劃新建干流堤防4112米、護岸618米,支流新修堤防1305米。其中寧強縣陽平關鎮嘉陵江右岸防洪工程2014年9月開始建設,2015年底建成。其他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第二節 關中堤防建設

關中防洪建設的重點是渭河及其支流、黃河小北干流,重中之重是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被認為是陜西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

一、渭河堤防建設

渭河堤防建設歷史悠久,但早期建設遺存的工程極少。1954年渭河流域發生大水(史稱“54型洪水”)后,以防御“五四型洪水”為標準,陜西省啟動了渭河及其下游支流治理。1960年黃河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運用,致使黃河潼關卡口高程和渭河干流及下游12條南山之流河道淤積抬高,迫使陜西加強了對渭洛河下游及其南山支流進行了長期的防洪治理。相繼實施了《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治理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游河道整治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游淤灌工程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游淤背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游排水工程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通信網與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河下游防洪規劃》《陜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河道整治規劃》等一系列治理規劃,建設了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游防洪續建工程,渭河全線與移民安置區防洪工程體系初具規模。

但受當時發展水平、投資和施工手段限制,所建堤防工程標準普遍偏低,加之黃河三門峽水庫導致的潼關卡口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入黃不暢,進而導致渭河下游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在渭河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形成了懸河網狀地帶,治理趕不上泥沙淤積速度,“小水大災”成為常態,災害損失不斷加重。因此,繼續加強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防洪工程建設顯得更為緊迫。為此,經陜西省多方呼吁,水利部委托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始編制渭河全流域治理規劃。這一規劃編制期間的2003年8月,渭河“03·8”洪水使渭、洛河下游遭受有史以來最大水災,進一步暴露了這一區域防洪的嚴峻形勢。此后國務院加快了正在編制規劃的協調審批工作,2005年國務院以國函〔2005〕99號文件批準了《渭河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確定了渭河治理的重點項目。與此同時,陜西省水利廳編制了《渭河“2003”洪水下游災后重建首期應急實施方案》和渭、洛河下游及三門峽庫區防洪工程續建可研報告,保證了《渭河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確定了部分應急項目的實施。2010年12月29日,陜西省政府常務會批準實施省水利廳制定的《渭河全線整治規劃及實施方案》;2011年2月17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安市灞河入渭口舉行了隆重熱烈、振奮人心的渭河陜西段綜合整治開工動員大會,全面啟動了陜西省有史以來最大治水行動,其骨干工程于2015年完工,在渭河陜西段全線形成了696.54千米高標準的堤防與道路橋梁工程,全線河道整治工程,兩岸綠化美化與水景觀工程,同時正在繼續實施渭河生態治理、傍河小城鎮建設等項目。此后的2018年渭河被水利部評為最美家鄉河。2011年之后渭河綜合治理情況將在“河道綜合整治”篇詳述。

1996~2011年,渭河治理值得特別記述還有金渭湖、咸陽湖的建設。2000以來,寶雞、咸陽兩市在渭河治理中,針對河道內亂搭亂建、亂挖亂采、亂墾亂種,垃圾遍地、雜草叢生、滿目瘡痍的種種亂象,對堤防建設、城市開發與水生態環境整治統籌規劃,既建設了市區高標準堤防工程,促進了城市開發,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城市水景觀,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寶雞市在渭河市區段20多千米河道內,建設了寓城市防洪與水景觀工程為一體的金渭湖、清姜河湖、金陵河湖。金渭湖位于西起寶成鐵路大橋,東止馬營渭河大橋下游350米的河段,形成水面140萬平方米,最大庫容238萬立方米。因其位于金陵河和渭河交匯處,具有明確的指位性;又因金臺、渭濱兩區行政區域界線通過湖心,兩區對湖面擁有行政區域管轄權;另外還有金色渭水之湖的雅意,故名金渭湖。該湖建于2003至2004年,形成湖區渭河兩岸堤防以及攔河閘均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

二、渭洛河下游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安置區防洪設施建設

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時,設計淹沒區移民40.37萬人,淹沒耕地57.27千公頃,其中涉及陜西的有4個縣、21個鄉鎮、253個自然村,共淹沒耕地50千公頃,移民19萬多人。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蓄水后,因泥沙淤積,黃、渭、洛三河河床抬高,塌岸嚴重,又將三河沿岸回水影響區近9萬人進行了后靠安置。1985年5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轉了《關于陜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根據這一《紀要》精神,陜西三門峽庫區移民中有15萬人相繼返回庫區。

為給返遷庫區移民創造基本的生存條件,1992年,陜西省編制了《陜西省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工程規劃》與《陜西省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并通過黃委會、水利部審查;2000年國家發改委開始安排建設資金,截至2002年底共安排資金1.35億元。該項目累計加固移民圍堤62.65千米,新建河道工程三處,壩垛24座,長度2.24千米;加固南山支流堤防13.53千米,改造撤退道路21.05千米;在返遷移民居住區建設了避水樓臺。2002年陜西省編制了《三門峽庫區陜西返遷移民區應急除險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投資估算1.97億元,計劃建設期4年,工程建成后可基本保證10萬人、耕地20千公頃防洪安全,初步改善返遷移民生產生活條件。2003年8月渭河大水之后,陜西省水利廳組織力量對《三門峽庫區陜西返遷移民區應急除險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補充修編,2004年8月黃委會進行了初審,2005年3月進行了復審,將其更名為《三門峽庫區陜西返遷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2006年4月,水利部以水規計〔2006〕109號文將審查意見報國家發改委。此后還相繼完成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預審材料報批工作。期間,從2005年開始國家安排投資實施該項目,到2010年底,累計完成投資4.44億元,累計加固移民圍堤14.68千米,新建支流河口橋2座,續建河道工程長度4.06千米,加培退建支流堤防46.5千米,新建、改建支流橋梁6座,新建、改建防汛撤退路32.73千米,完善了三門峽庫區信息網絡及應用系統。從2011年開始,該項目停止實施,未實施項目列入國家確定的重要支流治理項目。

三、渭河入黃流路調整工程

該工程分兩期建設,第一期名稱為渭河入黃流路調整工程,二期下延工程批復時改名為黃渭分離工程。黃渭分離工程位于陜西省潼關縣境內黃淤42斷面和渭淤2斷面之間,規劃工程總長度為2300米,實際已建成總長度為1419米。該工程是《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中確定的控制和降低潼關高程的重要措施。修建該工程,一方面可防止黃河水流向南侵奪渭河河道;另一方面可防止渭河入黃口北移,使東西流向的渭河主流與南北流向的黃河主流呈90度夾角頂沖,進而,導致渭河洪水入黃受阻,下泄不暢,渭河洪水位抬升,加大成災的概率。該工程建成后,可使黃河、渭河流向平順,入黃流路穩定,也可使匯流區河勢處于有利的形態,又能有效利用渭河洪水沖刷而達到降低潼關高程的初衷,為渭河口的綜合治理、河道安瀾創造條件。

2009年,黃委批復(一期)渭河入黃流路調整工程長度為819米,設計標準為2010年水平當地4000立方米/秒(黃河)洪水。設計壩頂高程為330.34米(國家85高程基準)。工程為全石結構,壩體為散拋石兩側設鉛絲籠石,壩頂寬8米。2009年12月1日開工,2010年4月15日全面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石方11.29萬立方米,投資2408萬元。

2013年9月,水利部批復(二期)黃渭分離控導下延工程。工程長度為600米,概算總投資1858.48萬元。設防標準同一期工程,壩頂高程與一期工程壩頂平。二期工程于2014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2015年2月主體工程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0.45萬立方米,石方10.05萬立方米,完成投資1873.19萬元。

潼河口控導工程。潼河口控導工程位于潼關縣黃渭交匯處,匯淤1至匯淤2斷面之間。工程長1550米,壩垛19座。工程主要作用是調整潼河口河灣,控制灘岸崩塌態勢進一步惡化,保護老西潼公路、連霍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安全,使潼關港口抽黃灌溉管理局所屬一級站抽黃脫流問題得到緩解。2013年9月,水利部批復新建潼河口控導工程,工程長度為1550米,壩垛19座,概算總投資3461.05萬元,設防標準為2020年水平當地4000立方米/秒洪水,設計壩頂高程為329.49米。工程于2013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 2014年6月主體工程完成。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40.88萬立方米,石方14.6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3332.94萬元。工程運行近六年來,作用明顯,灘岸崩塌的態勢得到有效控制,老西潼公路、連霍高速公路安全穩定,港口一級站抽黃脫流問題亦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四、黃河小北干流堤防

黃河干流陜西段是陜、晉兩省界河,總長度約719千米。其中禹門口以下河道驟然放寬,河床由100米的峽谷展寬為3千米以上。禹門口至潼關河段俗稱黃河小北干流,全長132.5千米,河兩岸為高出河床50~200米的黃土臺塬,河寬3~18千米,河床比降0.3‰~0.6‰,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沙洲密布,岔流叢生,沖淤變化劇烈,主槽擺動不定,為典型的堆積游蕩性河道,歷史上素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

黃河小北干流河道總面積1107.67平方千米,其中分布有大量灘地,兩岸又為黃土臺塬,其中陜西一側的合陽、大荔、潼關三縣與韓城市在沿黃灘區有39.22千公頃灘地以及分布在沿岸的耕地、抽黃灌溉設施與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陜西重要的糧、棉、油、果品、水產品基地;沿河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司馬遷祠、洽川濕地風景區等,是關中東部重要的旅游觀光帶;區域內還有重要的國防設施與部隊農場。

新中國建立以來,黃河小北干流龍門站相繼發生1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共計22次,平均每2.7年出現一次,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發生于1967年8月11日的21000立方米/秒。1996年1月發生百年不遇凌災,潼關河道冰塞27千米,壅水高1.1~1.5米,歷時20天,槽蓄水量達3億立方米,右岸雨林鄉、朝邑、蘭空農場等12個鄉鎮及單位受災,淹沒耕地11.3千公頃,受災人口1.54萬人,兩岸灘區井、路、房、電器設備及防洪工程等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洪災、凌災以及黃河主流西倒沖刷,加之三門峽水庫建成后河道淤積嚴重,防洪工程臨背差逐漸增大,如大荔朝邑圍堤臨背懸差達3米以上,進一步加劇了洪水凌汛等災害,嚴重危及沿河地區人民生命財產以及軍事、交通等重要設施安全。

黃河小北干流治理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1985年交黃委會統一管理后開始進行系統治理,截至2015年,陜西一側建設河道防護工程15處,工程總長66.674千米,其中黃委會管53.94千米,市縣管12.7千米。其中黃委會管工程有韓城河務局管理的橋南、下峪口、史代、南謝、芝川5處工程,長度10.56千米;有合陽河務局管理的雨林、太里、東王、新興4處工程,長度9.16千米;有大荔河務局管理的華原、華原下延、雨林、牛毛灣4處工程,長度28.1千米;有潼關河務局管理的七里村、渭河入黃流路調整2處,長度6.13千米。另有大荔河務局管理的17千米朝邑圍堤,合陽河務局管理的3.7千米新華路堤。這些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緩解了小北干流防洪壓力,對保護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較大作用。

第三節 陜北堤防建設

陜北防洪工程建設的重點是延河、無定河和處于黃河沿岸的府谷、吳堡等縣城的城區防洪。

一、延河堤防建設

延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榆林市靖邊縣,于安塞縣鐮刀灣鄉進入延安市,流經寶塔、安塞、延長、志丹、子長、延川六個縣區,干流長248.5千米,主要支流有坪橋川、杏子河、西川河、南川河、蟠龍川、石公河等。延河流域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洪水來勢兇猛、暴漲暴落、峰高量小、含沙量大,給沿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977年7月,延河發生858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沖毀耕地2.67千公頃,沖走牲畜8000多頭,有4000多人受災,王家坪、楊家嶺等革命舊址嚴重被毀。這次大水之后,延河防洪建設得到高度重視,干、支流堤防建設得到不斷加強。延河防洪工程建設始于新中國建立后,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帶領沿河人民群眾進行了防洪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堤防工程為主的延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體系。截至2015底,延河流域累計修建堤防和護岸工程76.3千米,其中干流49.95千米,支流26.35千米。特別是1997年實施“山川秀美”與“退耕還林(草)”工程以來,堤防工程建設與水土保持治理同時得到加強,延河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對減輕延河流域洪水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之對延安主城區河段的綜合治理,初步緩解了洪水威脅,同時取得了較大的綜合利用效益。

但受自然地形、建設資金等條件限制,已建堤防標準偏低,河道淤積嚴重,干流缺乏控制性調蓄工程,防洪基礎設施仍然薄弱,加之預警預報系統設施覆蓋不全,遠未形成安全有效的防洪體系,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要問題:一是干流沒有控制性調蓄工程,支流水庫調控洪水能力薄弱;二是干、支流已有堤防標準偏低,其中延安市老城區河段不足30年一遇,安塞、延長縣城部分堤段達不到20年一遇標準,其余為2~5年一遇,且干支流無堤段大量存在;三是河道淤積嚴重,對沿河村鎮、工業項目、鐵路、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帶來嚴重威脅。為解決這些問題,延安市委、市政府從2015年開始籌劃延河綜合治理事項,規劃通過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等舉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支撐保障。這一規劃于2016年開始實施,詳情在“河道綜合整治篇”記述。

二、無定河堤防建設

無定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榆林市白于山長春梁北麓,流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陜西榆林和延安兩市,在清澗縣河口村匯入黃河,全長491.2千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千米。榆林市境內河長442.8千米,流域面積20302平方千米。2015年,榆林市流域內總人口208.9萬人,耕地面積270.67千公頃,糧食總產約占全市的80%,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約1038億元。

無定河流域分布著榆林市主要城市、工業園區、重要村鎮和主要農業區,無定河號稱榆林人民的母親河。截至2015年,榆林市在無定河干流及蘆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寧河等支流的城鎮河段修建防洪工程107千米、護岸5.7千米。其中無定河干流堤防53.11千米,主要分布在橫山區、米脂縣、綏德縣等縣城段及部分農防河段。橫山區防洪堤分布于雷龍灣鄉至響水鎮河段,建成農防堤防28.4千米,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米脂縣城段建成堤防全長5.7千米,分布于無定河大橋至止翔鳳橋及九龍橋至小石砭橋段;綏德縣城段建成堤防19.0千米,分布于濱河大道、神龍大道、學子大道等段,防洪標準30年一遇。

無定河主要支流包括榆溪河、蘆河、大理河、淮寧河、海流兔河等,已建成堤防53.9千米、護岸5.7千米,主要分布在榆陽區、橫山區、子洲縣、綏德縣等城區段及淮寧河子洲縣境內的重要鄉鎮段。榆溪河榆林市區段現狀防洪工程能滿足50年一遇防洪標準,蘆河橫山城區段達到30年一遇防洪標準,大理河綏德縣城段,除雕陰橋上游—南關橋和北關橋—入河口段防洪標準為30年一遇外,城區其他河段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子洲縣城區段不足30年一遇。

為了統籌解決榆林市防洪、供水與水生態環境建設問題,2015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榆林市無定河全線綜合整治規劃》并開始逐步實施,其詳情在“河道綜合整治篇”記述。

三、府谷縣城黃河堤防建設

府谷縣城區地處黃河與孤山川交匯口的漫灘區,縣城防洪受到“兩河”夾擊的嚴重影響,如黃河與孤山川同時發水,府谷縣城受到的洪水災害更為嚴重。另外府古縣城主城區修建的15條排洪渠直接延伸到黃河灘,已受黃河洪水頂托倒灌。

府谷與山西省保德兩座縣城隔黃河相望,兩座縣城由黃河大橋相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縣開始在黃河上競相筑堤造地。2002年,兩縣因圍河造地引發嚴重的水事糾紛,后經黃委會協調處理,各自拆除了部分違章工程,同時相繼建設了縣城黃河防洪堤防。截至2015年,府谷縣在東起府谷碼頭,西至黃河孤山川匯流處修建有2961米黃河大堤,保護主城區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6萬多人。現有大堤頂寬6~8米,堤頂高程819.15-818.39米;外灘地面高程在810.23~813.36米。主城區有15條排洪渠穿過大堤進入黃河。同期,在東起黃河與孤山川交匯處,西至崇塔村,建有長6800米的黃河大堤,保護正在開發建設中縣城新區,該段大堤頂寬8米,堤頂高程817.45~814.46米。另外,在孤山川左岸、右岸分別建有長4817米、3216米堤防,分別保護著3萬、1.8萬人的防洪安全。

四、吳堡縣城黃河堤防建設

吳堡縣城區位于黃河岸邊,黃河干流由北向南流經吳堡縣的岔上、郭家溝、寇家塬、宋家川4個鎮的18個村莊,縣內流程45.7千米,其中流經縣城東南6千多米。 黃河吳堡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為390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6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為951.87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300億立方米,7、8、9三個月流量占43%,年水位變幅7.55米。吳堡縣城黃河段沿岸有八條溝谷,這些溝谷暴雨形成的山洪,把大量亂石和泥沙涌入黃河,致使黃河泥沙不斷淤積,使局部斷面過水受阻,抬高了整個縣城河床。新中國建立以來,吳堡黃河段共發生洪水18次,均造成較大災害損失。截至2015年,吳堡縣城區面積4平方千米,建有5.6千米河堤及即將修建的黃河大壩。其中稅務局段,堤頂高程651.02米,對應流量32000立方米/秒;自來水公司段堤頂高程649.60米,對應流量29200立方米/秒;黃河大酒店西堤頂高程648.92米,對應流量29800立方米/秒;高薪醫院段堤頂高程647.15米,對應流量25600立方米/秒。這些堤防保護了縣城大部分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防洪安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植县| 礼泉县| 沙田区| 顺昌县| 保德县| 梅州市| 绥化市| 木里| 连江县| 承德县| 临桂县| 绩溪县| 石门县| 沂水县| 隆昌县| 肇庆市| 齐河县| 友谊县| 高淳县| 靖远县| 海晏县| 金阳县| 玉山县| 都安| 株洲县| 宝兴县| 安阳县| 光山县| 峨眉山市| 轮台县| 云林县| 阳东县| 清丰县| 防城港市| 呼伦贝尔市| 祁门县| 遵义市| 南京市| 元谋县| 孙吴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