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3475字
- 2021-12-30 18:05:15
第四章 供水管理
1996~2015年,陜西省在城鎮居民供水管理方面做了許多探索性的工作,對確保供水工程的可持續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節 供水體制改革
1994年以前,陜西農村供水由水利部門負責,縣城及大中城市供水由城建部門負責,城鄉分割管理不利于水資源統一配置。城鎮供水主要依靠開采地下水,久而久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帶來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步伐加快,大中城市和縣城缺水問題日益突出。
1994年4月,洛川縣貫徹陜西省政府《關于推進水利產業化的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水務局,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務局成立后抓了三件事:一是在接管縣自來水公司后,設立了城鄉供水公司,投資改造了城區供水管網,從水源管到水龍頭,日供水由過去800噸增加到4000噸,使縣城供水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同時供水公司也扭虧為盈。二是組織開展“一鄉一工程”建設,建成了18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量5000噸,解決了廣大農村飲水困難。三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建成了拓家河水庫向延安煉油廠供水工程,使煉油廠和水庫雙方受益,既滿足了延煉用水需求,水庫每年也可增加收入近300萬元。
洛川縣的經驗為全省樹立了典范。1996年省長程安東親臨洛川縣調研城鄉供水一體化經驗,經省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在全省推廣這一經驗,同時還決定將城市防洪也交由水利部門管理。在供水管理體制上,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商州、興平、韓城和華陰13個城市的水源工程建設交由水利部門建設管理,自來水公司仍由城建部門建設管理,縣城以下供水工程由水利部門負責建設管理。1997年4月,省水利廳在洛川縣召開了全省城鎮供水工作會議,當時已經有58個縣完成了移交工作,8個縣成立了水務局。王壽森副省長到會講話,要求各地抓緊搞好移交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搞好規劃,抓好整頓、管理和供水工程建設。會議明確提出了,“搞好規劃,明確水源,地市審查、報省審批、貸款建設、國家貼息、水價到位,經營還貸,滾動發展”的工作方針。會后,經過半年時間,全省86個縣全部完成了移交手續。這標志著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
第二節 供水運行管理
一、管理制度建設
隨著農村飲水工程投資量加大,重建輕管現象時有發生,為規范運行管理,保證工程長期良性運行,從2011年6月開始,陜西省水利廳開展了《陜西省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修編工作,先后經歷了資料收集、起草初稿、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備案審查五個階段,2012年,經省水利廳廳務會通過,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臺了《陜西省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明確了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縣級專管機構,出臺市、縣級運行管理辦法,落實維修養護基金、協會參與管理和水源保護、水質保障等內容。截至2015年,全省已建立專管機構90縣(區);已落實維修資金88縣(區);已出臺管理辦法97縣(區)。
二、農村供水管理模式
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后,通過總結各地在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個一”模式,即:每個縣應組建一個縣級農村飲水工程管理機構,建立農村供水技術服務體系,達到機構、編制、人員、經費、職能“五落實”,一個機構統到底,做到工程“有人管”;每個縣應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出臺一個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明確管理內容和要求,一個辦法管到底,做到工程“有法管”;每個縣應制定一個農村飲水工程維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由財政列支和水費計提兩個渠道籌集,逐年積累,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一個制度用到底,做到工程“有錢管”。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建后管理健康發展。
三、縣城供水管理模式
縣城供水在供水單位和各級水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管理水平得到改善提高,逐步實現了管理規范化,決策科學化,運行自動化的目標。供水單位人員配置更趨合理,高級職稱人數占供水總人數的70%以上,多種經營收入從1996年的723萬元到2015年的5077萬元,是移交前的7倍。縣城供水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連續多年獲得省糾風辦“陜西省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積極引進供水新技術、新工藝,通過實施“互聯網+”實現供水自動化和信息化。2013年,按照國家住建部的要求,省水利廳會同省住建廳下發了《陜西省城鎮供水規范化管理考核辦法實施細則(試行)》,對85個縣區開展了縣城供水規范化管理考核。各地嚴格按照《城鎮供水規范化管理考核指標體系》逐級進行了考核,行業綜合服務保障能力穩步提高。所有供水單位面向社會公開了水價和水質,設立了便民服務熱線,隨時接受群眾的咨詢和維修服務。
加大供水企業間的交流,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促進縣城供水改革和發展。2005年8月28日至9月3日,省水利廳組織部分市縣水利局及自來水公司領導一行14人赴香港、澳門學習供水運營和管理體制、投融資機制、經營方式方面的知識。1996年,省水利廳開展了縣城供水年報統計工作,有力地指導了縣城供水發展和決策,1998年,對年報統計進行了統一規范。
四、城市供水水源管理
以西安市為例,針對城市水源地生態環境事件日趨增多的現實,1994年西安市政府專門發出通知,責令水源地區縣政府務必采取有力措施,制止違法行為,切實保護好城市水源。長安、周至兩縣政府相繼采取有力措施,取締了灃、皂河水源地范圍內的335個土煉油爐,關停黑河水源地的田峪河上游正在開采的4座金礦,水源地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同年,西安市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研究工作全面完成,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9月19日,市人大常委會發布了《西安市城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條例》。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完工后,市政府于2003年4月29日發布了《關于加強水源保護的通告》。2005年6月23日《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統保護條例》發布施行。同年西安市成立了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開始對黑河引水系統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進行專項執法檢查。2007年2月14日,市政府成立了黑河引水系統水源保護專項整治活動領導小組,2008年1月21日,西安市黑河工程管理局上報市政府《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統水源地環境治理及保護方案》,加強黑河水源污染治理。2009年5月,開展了金盆水庫意外事故應急演練。2010年,西安市在黑河水庫建設了揚水曝氣設施,開始在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建立警示牌。2010年7月11日,市政府決定對黑河水庫二級保護區159戶591人,實施移民搬遷。2010年10月8日,108國道南檢查站投入運行,杜絕了有毒違禁物品進入水源地保護區。截至2010年,西安市21處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中,通過水源地保護區審批的水源地有13處,未劃定水源地保護區的有8處,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率為61.9%。采用水源地水質評價方法對西安市21處飲用水水源綜合分析得出,原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6%。
第三節 供水安全管理
2008年7月30日,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發布了《陜西省城鄉供水條例》,并于10月1日正式實施,為加強供水安全管理制定了法律法規。《條例》共七章50 條,包括總則、規劃與建設、水源與水質、設施管理與維護、供水與用水、法律責任。該《條例》首次將城鄉供水納入法制軌道。《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列出專項資金,保障城鄉供水事業發展;率先在供水行業實行特許經營制度。該條例對加快陜西省城鄉供水建設,保證供水單位和用水戶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條例發布施行后,各市縣區普遍加強了供水安全管理,各市縣區劃定了供水水源保護區,設立了在線監測安保系統,建立了定期巡查巡防制度,把好供水安全第一道關口。
2009年12月,陜西省水利廳編制印發了《陜西省城市水源和縣城供水應急預案》,各市縣結合實際對已有供水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完善,建立了應對和抵御洪水、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機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寧強、勉縣、略陽等重災縣及時啟動應急預案,3小時內就基本恢復了正常供水,為抗震救災提供了保證;同時有效應對了干旱洪澇災害等導致的城區供水緊張問題,保障了供水安全。2014年和2015年按照省政府安排部署,省水利廳組織編制了《陜西省地震重點關注區應急供水方案》。
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以西安市為例,2010年,西安市修改了原《西安市二次供水管理和衛生監督規定》,開始對全市飲用水水質進行檢測,堅持每月對地表水原水水質進行分析。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進行評價,地表原水合格率保持在99.62%。對地下原水每月進行一次水質分析,按照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14848—93Ⅲ類水質標準進行評價,地下水累計合格率達到99.55%。對出水廠水質每月進行一次常規分析和每季度一次飲用水水質全分析,按照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進行評價,出廠水累計合格率達到99.98%。全省各市縣水質監測管理也是按照西安市的做法進行的,基本保證城鄉供水水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