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5686字
- 2021-12-30 18:05:13
第二章 灌區更新改造
1996~2015年,陜西相繼對大中型灌區進行了持續不懈的續建配套、更新改造與節水改造,增強了部分工程的調蓄能力,全面提高了工程設施完好率,擴大了節水灌溉面積,實現了農業灌溉的節水與高產高效。
第一節 關中灌區改造
1999至2006年,陜西實施了關中九大灌區更新改造后,這一項目正式確定為關中灌區世行貸款更新改造項目。
一、關中灌區簡況
位于陜西關中的寶雞峽、涇惠渠、交口抽渭、洛惠渠、馮家山水庫、石頭河水庫、桃曲坡水庫、羊毛灣水庫和石堡川水庫9個大中型灌區,涉及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和銅川5市25個縣區,灌溉面積592千公頃,農業人口552萬人,灌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陜西省主要的糧、棉、油及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長期以來,關中九大灌區占全省1/6的土地,生產了全省1/3的糧食,提供了全省1/2的商品糧,為陜西省的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中灌區歷史悠久,其中涇惠渠、寶雞峽塬下渠道(其前身為渭惠渠)、洛惠渠灌區興建于20世紀30年代,其他大中型灌區大多興建于20世紀6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和當時的客觀條件所限,建設標準普遍偏低,歷經多年的風雨滄桑,老化失修嚴重。灌區2萬余座建筑物有1/4老化失修損壞;輸水渠道有30%~40%的渠段不能正常行水,滑塌、決口事故日多,過水能力嚴重不足;水庫淤積嚴重,庫容銳減,年缺水8.15億立方米;泵站機電設備80%落后陳舊、絕緣老化,出力不足,能耗增大。加之受歷史原因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水價長期不能到位,水的商品價值無法實現,灌區經營管理缺乏活力,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致使灌溉面積日益萎縮,灌溉效益逐年衰減,嚴重制約了灌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立項過程
1993年5月,陜西省水利廳向水利部正式提出灌區更新改造項目,得到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程安東省長親自率隊赴京向姜春云副總理專題匯報。省水利廳、省計委、省財政廳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多次組織人員進京向國家計委、財政部、水利部匯報,尋求支持。1993年,國家計委以國計農經〔1993〕1754號文件正式批復“同意關中九大灌區更新改造規劃方案”。陜西省積極爭取國內資金,同時努力尋求國外資金的援助。1997年9月,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同世界銀行取得聯系,11月初,正式接待了世行官員對項目的初次考察,后經過艱苦的前期項目評估和談判, 1999年9月2日,陜西省政府與世界銀行簽訂了關中灌區改造工程《項目協定》《貸款協定》和《信貸協定》,利用世界銀行貸款1億美元(貸款8000萬美元,信貸2000萬美元),國內配套8.3億元,總投資16.6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對關中九大灌區實施改造。
三、項目內容
關中灌區改造工程世行貸款項目是陜西省繼東雷抽黃續建工程之后,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的又一項大型水利系統工程。項目建設貫徹“鞏固提高,適當發展,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按照輕、重、緩、急和不影響正常灌溉的原則,安排布置了渠首樞紐和水庫工程、水源工程、渠道工程、泵站工程、排水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和基礎設施及新技術推廣等7大類154項建設內容。與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項目互相配套。主要工程項目有水源改造15處,襯砌干、支渠道540千米,改造抽水泵站54座,整治排水溝52.4千米,改造中低產田195.07千公頃。項目完成后將基本解決灌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工程設施完好率將由60%提高到90%;年調蓄節水3.87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9.3千公頃,改善灌溉面積180千公頃,糧食總產量增長25%。項目的實施將推動灌區管理體制改革和水價改革的深入發展,使灌區逐步走上“自我維持,自我壯大,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為改善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強抵御旱澇災害的能力,促進陜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項目實施
1999年12月,關中灌區改造工程世行貸款項目(以下簡稱“世行項目”)正式開工建設,2006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建設任務。為保證世行項目順利實施,在前期工作階段的1998年,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王壽森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省政府副秘書長為副組長,成員單位有省政府辦公廳、發改委、財政廳、審計廳、水利廳、國土資源廳、外貸辦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置有綜合處、計劃處、工程處、財務處、驗收處。灌區內寶雞、咸陽、渭南三市相繼成立了市級項目領導小組。九大灌區分別成立項目執行辦公室,下設計劃科、工程科、財務科。項目辦從“管好項目,用好資金”出發,按照世行有關政策,結合國內基本建設程序,制定了《關中灌區改造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規定》《泵站改造初步設計大綱》《渠道防滲襯砌設計大綱》《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初步設計大綱》,以及《灌區改造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繩制依據及費用標準》《招投標管理辦法》《建設監理管理辦法》《檔案管理辦》《財務管理制》《會計核算辦法》《提款報賬辦法》《項目管理規定》《工程驗收辦法》《施工期環境管理規定》等20多部文件。同時還制定并嚴格實施了招標采購、工程監理、環境管理等規章制度。項目實施期間,先后接受了世行12次、88人次的檢查指導。
五、建設成就
世行項目建設內容由包括水源工程、輸水設施、中低產田和運行管理設施四大類工程的更新改造以及灌區移民征遷等231個子項目組成。通過這些項目實施:(1)對28個水源工程進行了加固改造,新增有效庫容7633萬立方米,增加水庫調蓄能力1.5億立方米,基本消除了樞紐及大壩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了防洪能力,保證了渠道輸水安全;(2)干支渠道襯砌,共實施渠道工程110項,襯砌干渠543千米,襯砌率由原來的69%提高到76%; (3)輸水泵站改造,項目改造泵站52座,更新設備1300臺套,裝機容量3.18萬千瓦,設備完好率由原來的75%提高到95%; (4)輸水建筑物改造,項目累計改造渠系重要建筑物2951座,改善倆渠系水流狀態,保證了行水安全,提高了灌溉保證率,實現了節約用水;(5)中低產田改造,共襯砌斗分渠6035千米,使193.33千公頃農田受益,減少水量滲漏8300萬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40千公頃,減輕了農民水費負擔;(6)管理設施改造,改善基層管理房38310平方米,使基層管理生產人員人均用房面積達到20~30平方米,且改善了房屋結構,美化了工作生活環境;(7)實現了節水降耗,關中灌區改造后年可節水4879萬立方米,節電200多萬千瓦時;(8)實現了農業增產,項目實施以來,小麥單產提高27.4%,玉米提高34.7%,棉花提高88.1%,油菜提高23.7%,果品提高15.3%,蔬菜提高35.5%,年增產糧食8.7萬噸,農民人均收入增加70.3%。
關中灌區改造世行貸款項目被世界銀行評為“非常滿意項目”。2006年12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以陜政字〔2006〕144號文件,發布對關中灌區改造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建設有關單位的嘉獎令,認為世行項目“建設任務超額完成,投資不超概算,項目驗收100%合格,經濟社會效益俱佳”。
第二節 灌區續建配套
灌區續建配套全稱為“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這一項目在陜西12個大型灌區實施,國家共安排投資50.04億元,其中中央投資40.03億元,地方配套10.01億元。截至2015年已累計襯砌改造干支渠道3728.52千米,改造各類建筑物20832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43.3千公頃,年新增供水能力72.52立方米/秒、引水量2.51億立方米。這一項目在2015年之后仍在繼續實施。
一、灌區基本情況
寶雞峽、涇惠渠、交口抽渭等12個2萬公頃以上大型灌區總土地面積803.01千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2.6%;總人口85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7.8萬人,占全省農業人口的24.8%。灌區內有大中型水庫11座,總庫容11.4億立方米;各級抽水站669處,總裝機容量25.15萬千瓦;干支渠420條,總長度4181千米,其中已襯砌2602千米,各類渠系建筑物29319座。1995年底,灌區設施灌溉面積688.6千公頃,由于種種原因,其中約有61.7千公頃尚未配套齊全,現狀有效灌溉面積626.9千公頃。灌區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損壞嚴重,設施陳舊,帶病運行,效率低下問題,導致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項目基本內容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開展,灌區內各行業需水量進一步增加,為使有限的水資源滿足工農業發展的需求,從1996年開始,全省實施以節水為中心的灌區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試點。1999年12月,完成了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規劃,2000年3月,通過水利部規劃總院的審查,規劃總投資119億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資84億元,田間工程投資35億元。規劃的主要建設內容有:改造樞紐工程10處,改建引水、放水建筑物5座,改造渠庫結合水庫12座;配套改造總干渠345千米、干渠701千米、支渠2737千米;襯砌干渠290千米、支渠1577千米;改造總干建筑物1277座,改造排水明溝1305千米,改造排水涵閘767座;更新改造各級抽水泵站400處,總裝機容量29.6萬千瓦;配套改造田間渠道783千米等。2001年水利部以水規計〔2001〕514號文件批復了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規劃,其中批復陜西省規劃投資54.90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配套改造渠道3858千米,改造建筑物45330座,改造排水溝1301千米。
三、項目主要效益
項目實施以來,極大地改善了灌區工程面貌,增強了灌區服務社會的功能。一是保證了工程的安全運行,縮短了灌溉周期。通過改造,灌區渠道輸水條件得到改善,渠道決口、漫堤事故很少發生,保證了渠道安全運行,縮短了灌溉周期。據統計,灌區灌溉周期由原來的20天縮短為13天左右,為農作物澆上增產水、救命水提供了保障。二是節水效益明顯。改造后的干支渠道恢復了設計引水能力,沿途損失大為減少,灌溉水利用系數明顯提高。據最新測定結果,大型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4,新增年節水能力2.37億立方米。三是恢復改善了灌溉面積。項目實施后,恢復了渠道設施,改善了輸水條件,恢復和改善了灌溉面積,遏制了灌區灌溉效益逐年衰減的趨勢。據統計,大型灌區項目累計恢復改善灌溉面積達343.3千公頃。四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實施使灌區供水保證率提高,為灌區種植優質、高效農副產品創造了條件,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全省大型灌區糧經比由改造前8∶2優化調整為改造后的6∶4,優質高效農業、觀光農業、高科技農業正在灌區逐步發展。據統計,大型灌區年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9.7萬噸,新增農業生產總值41億元。五是促進了灌區綜合經營發展。石頭河、桃曲坡、馮家山、石門等灌區在保證農業供水的同時,充分利用節約水量拓展供水市場,積極發展向大中城市供水;寶雞峽灌區大力發展水電產業,年發電量上億千瓦時,實現了水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為灌區自身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節 大型泵站改造
2008年,陜西完成了8處225座泵站的更新改造項目規劃報告,規劃總投資28億元。2009年,省水利廳聯合省發改委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做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前期工作的通知》《陜西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建設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省水電設計院完成寶雞峽等4處64座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初步設計報告,并通過水利部專家組的復核。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項目涉及寶雞峽引渭、交口抽渭、馮家山水庫、東雷一期抽黃4處大型泵站。
2010年,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統一制定了全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標準,即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拆除重建泵站按照6500元/千瓦概算,加固改造泵站按照4500元/千瓦概算,核定陜西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共涉及8處111座泵站,總投資為19.06億元,其中中央資金為15.25億元,地方配套資金3.81億元。截至2015年底,全省先后完成了8處大型泵站灌區的92座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建設任務,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6.0657億元。通過項目實施,每年可新增供水能力15.63立方米/秒,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47.73千公頃,年均節能達5829萬千瓦時。
全省截至2015年大型灌排泵站改造情況詳見表3-2-1:
陜西省2015年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項目基本情況統計表
表3-2-1
第四節 中型灌區改造
陜西省重點中型灌區(5萬~30萬畝)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從1998年開始實施,截至2015年底,先后實施了陜西省交口抽渭、陜西省涇惠渠、漢中市湑惠渠、鳳翔橫水河、富平石川河、霸湯、褒惠渠、新民抽黃、黃石灘水庫、灃惠渠、黨家堡、西苑抽水、紅寺壩、港口抽黃、西駱峪、段家峽、黃石灘水庫Ⅱ、林皋水庫、官池、臨石、黨河、引酉、月河、港口抽黃Ⅱ、朝排、拓家河、清惠渠、紅星、北塬、澗峪、東梁、湑惠渠Ⅱ、段家峽Ⅱ、西張抽水、馬鞍堰、紅寺壩Ⅱ、冷惠渠等37個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含2個大型灌區)。累計完成總投資67210.15 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5726萬元,地方財政資金20345萬元,地方自籌11139.15萬元。改造襯砌干支渠1203千米,改造渠系建筑物4159座(處)。
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效益顯著。緩解了灌區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帶病運行狀況;改善了引水條件,保證了輸水安全;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數,減少了輸水損失,增加了供水能力;促進了灌區體制改革和自身發展。據統計,從1998年開始實施,截至2015年底,已實施的37個灌區,項目建成后年可節約和增加供水能力38266萬立方米,新增(含恢復)灌溉面積34.91千公頃,改善灌溉面積167.89千公頃,年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7556萬公斤。但是,由于2015年前實施的項目受投資額度的限制,不少灌區仍然有尚未實施的建設內容,灌區整體功能和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需進一步完善提高。
第五節 灌區節水改造
為了緩解全省供水不足矛盾,陜西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展了節水灌溉,并一直居于全國領先水平。1996至2015年農業節水灌溉邁上新的臺階,總節水灌溉面積達到850.62千公頃,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的83%。
2002年,陜西省按照“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節流優先”的原則,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典型示范,推動全省節水灌溉持續發展,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2002~2004年,國家下達陜西省節水灌溉示范項目計劃總投資66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300萬元,安排的47個縣示范項目建設全部完成。在節水灌溉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方面,省水利廳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合作,組建了陜西省節水灌溉試驗研究中心,專門承擔全省節水灌溉科研、技術引進和培訓等工作。臨潼、涇陽等縣區以陜西省外專局農業引智成果推廣項目和省農發辦農業集團化科技承包項目為契機,引進了美國雨鳥公司、以色列普拉斯托公司生產的噴灌、微灌設備,建成大田噴灌7000畝,冬暖式日光溫室300畝,應用效果良好。全省四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節水建設成果詳見表3-2-2:
陜西省2000~2015年四個五年計劃末節水灌溉面積統計表
表3-2-2 單位:千公頃
全省2015年節水灌溉建設情況詳見表3-2-3:
陜西省2015年節水灌溉面積建設情況統計表
表3-2-3 單位:千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