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灌區建設

灌區建設一章內容包括1995年時灌區概況,1996~2015年灌區更新改造與新的發展情況。

第一節 灌區概況

1995年,全省有設施灌溉面積1462.85千公頃,實際灌溉面積1103.77千公頃,實際灌溉畝次面積3423.26千公頃。截至2015年底,全省設施灌溉面積1533.84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023.04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到739.41千公頃。全省設施灌溉面積萬畝以上灌區186處,有效灌溉面積1257.31千公頃。其中,50萬畝以上灌區8處,有效灌溉面積751.56萬畝;30萬~50萬畝灌區4處,有效灌溉面積100.91萬畝;10萬~30萬畝灌區11處,有效灌溉面積114.67萬畝;5萬~10萬畝灌區18處,有效灌溉面積86.71萬畝;1萬~5萬畝灌區145處,有效灌溉面積174.81萬畝。全省0.2萬~1萬畝的灌區處數達到195處,2015年度新增0.2~1萬畝灌區5處,分別是咸陽淳化的官莊、泥河溝、秦莊、武家山灌區以及寶雞隴縣八渡二渠灌區;減少2處,分別是西安的高冠和竹溝水庫灌區。1996~2015年,全省灌溉面積逐年建設情況詳見表3-1-1:

陜西省1996~2015年灌溉面積發展情況一覽表

表3-1-1 單位:千公頃

續表

2015年,全省及各地市農田灌溉面積情況詳見表3-1-2:

陜西省2 0 1 5年灌溉面積發展情況統計表

表3-1-2單位:千公頃

第二節 省屬灌區

省屬大型灌區包括寶雞峽引渭、涇惠渠、交口抽渭、石頭河水庫和桃曲坡水庫五大灌區。

一、寶雞峽灌區

位于陜西關中八百里秦川西部,由1937年建成的渭惠渠灌區、1958年建成的渭高抽灌區和1971年建成的寶雞峽引渭灌區合并而成,灌溉著寶雞、楊凌、咸陽、西安4市(區)的14個縣(市、區)97個鄉鎮的近200千公頃農田,是全省最大的灌區,也是全國十大灌區之一。是一個兩處樞紐、引抽并舉、渠庫結合、長距輸水、水工門類齊全的大型灌溉體系。

2008年建成的加壩加閘工程后的寶雞峽渠首

寶雞峽引渭灌溉管理局下轄6個管理總站、1個工程局和56個基層單位。灌區位于關中核心地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享譽全國的果品之鄉。灌區投運以來,累計引水400多億立方米,凈增糧食3700萬噸,灌區增收400多億元。灌區以占全省1/18的耕地面積,出產了占全省總產量1/7的糧食和1/4的商品糧,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7年以來,寶雞峽管理局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提出了抓重點工程,調產業結構,強發展后勁的建設方針,以開工建設林家村渠首加壩加閘,魏家堡、楊凌和林家村水電站即“一閘三電”工程為標志,開始了灌區產業結構的初步調整。實施了世行灌區更新改造,對王家崖、信邑溝、大北溝和泔河兩庫共5座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抓了一批防洪治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渠道防護項目,襯砌各級渠道2400多千米。對湋水倒虹、漆水河渡槽等8座大型水工建筑物進行了除險改建和加固,實施大型泵站改建和世行項目改建泵站20座,改善了渠道輸水條件,保障了渠道輸水安全,提高了渠道輸水能力,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113.3千公頃。同時對基層25個站點管理設施進行了改造,改善了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截至2015年,灌區設施灌溉面積194.37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16.02千公頃。

1996至2015年,寶雞峽管理局按照“開發水能、發展水電”的思路,先后擴建了渠首林家村電站,建設了干渠魏家堡電站、楊凌梯級電站,擴建了降帳電站,使全系統水電裝機容量達3.28萬千瓦,年發電上網超億千瓦時。

灌區信息化建設實現了管理局遠程視頻會議系統、全局視頻監視系統、管理局與總站之間的互聯互通,形成上達水利廳,下至林家村渠首、魏家堡渠首等與管理局相連的縱橫網絡系統;同時實現了通過局信息化平臺對全局各信息點信息的采集和資源共享,為管理局和業務管理人員隨時掌握灌區運行情況,優化水資源調度和正確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降低了運行風險,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局先后獲得“全國先進灌區”“陜西省先進集體”“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集體”,省、市和廳級文明單位及“愛水杯”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二、涇惠渠灌區

涇惠渠灌區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仲山、嵯峨山,南鄰涇渭谷地,石川河東面環繞,清峪河東西貫通,灌溉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和富平縣96.67千公頃農田,受益 120余萬人。灌區以全省2.4%的耕地,生產出全省5.8%的糧食。是陜西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被譽為關中的“白菜心”。

1997年建成的涇惠渠大壩

引涇灌溉,歷史悠久,始于秦,興于漢,盛于唐,繼之于宋、元、明、清各代。秦鄭國渠是中國古代著名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至2015年已有2260年的歷史。1932年,由近代水利大師李儀祉主持建成涇惠渠,開創了中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河。涇惠渠1949年引水能力16立方米/秒,實灌面積不到33.33千公頃。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投資對灌區進行了持續改造,古老灌區舊貌換新顏。1965年灌溉面積擴大到81.53千公頃;1987年灌溉面積達到90.0千公頃,其中渠井雙灌面積73.33千公頃,建成了7個排水系統,控制排水面積68.67千公頃;隨著富平擴灌工程完成,設施灌溉面積增加到96.67千公頃;1997年5月,建成渠首加壩加閘工程,形成了年調蓄水量4470萬立方米的張家山水庫,提高了涇河水利用率,緩解了灌溉用水緊張的矛盾。同時實施的關中九大灌區更新改造項目,累計新建、改建建筑物965座,襯砌干支渠道152千米、斗分渠873千米,改造中低產田63.75千公頃,擴灌6.67多千公頃。與此同時西郊水庫、渠首排沙漏斗、南干渠輸水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繼建成,為灌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灌區斗口引水量一直在1億立方米以上,2008年全局實現斗口引水突破1.3億立方米。2009年大旱,灌區開動一切水利設施,全力以赴抗旱保苗,確保了大旱之年夏糧豐收,充分發揮了大型灌區抗旱主力軍作用。截至2015年,灌區設施灌溉面積97.67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87.93千公頃。據統計,新中國建立以來,涇惠渠累計引水150億立方米,排除洪澇水量100多億立方米,擴大灌區面積54千公頃,渠首引水能力增大1.8倍,糧食復種指數由1.2提高到現在的1.75,為灌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適應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的要求,管理局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在省直灌區率先推行斗渠改制、末級渠系水價改革、計算機開票到戶、農民用水者協會管水等以一系列改革新舉措。2007年,實施了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實現了管養分離和財政補貼,初步建立起具有灌區特色的管理新體制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綜合經營,相繼建設了新莊電站、水泥廠、修配廠、水利建筑公司、渠首電站、設計室、監理公司等經營實體,形成了以涇河工程局為龍頭,涉及水力發電、水利施工、水利機械制造等綜合經營格局。

涇惠渠管理局先后被國務院、水利部、陜西省政府、省水利廳授予“部級管理單位”、“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標兵”、“陜西省最佳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2009年管理局又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開創了全省水利系統之先河,為千年古渠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三、交口抽渭灌區

交口抽渭灌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渭河下游,是一個大型電力抽(排)水灌區,總裝機3.17萬千瓦,轄灌西安、渭南兩市的臨潼、閻良、臨渭、蒲城、大荔、富平六縣(區)28個鄉鎮,灌區農業總人口80余萬人。1996~2015年,灌區經過續建節水改造和泵站改造,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截至2015年,灌區設施灌溉面積達到84.13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5.33千公頃,排水工程控制面積78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8千公頃。為促進灌區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灌區糧食總產由開灌初期的1.88億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4.5億公斤,農業種植結構也由以前單一的糧棉作物,發展為多業并舉的新型農業產業格局。管理局先后獲得“全國先進灌區”“全國水利文明單位”“陜西省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交口抽渭取水工程 (2015年)

四、石頭河水庫灌區

石頭河水庫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2億立方米,年調節水量2.7億立方米。水庫自建成運行以來,在防洪保安、興利除害、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一是防洪減災效益。石頭河水庫1981年下閘蓄水以來,5次成功攔蓄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累計實現防洪減災效益7億多元。二是服務于抗旱灌溉。灌區設計面積85.33千公頃,設施灌溉面積24.67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7.7千公頃,補水灌溉面積60.67千公頃,經過持續更新改造,灌區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為灌區糧食穩產高產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三是大力發展小水電,全局小水電總裝機達到2.395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以上,累計發電達9億千瓦時。四是大力發展城市供水。1996年建成石頭河西安供水工程,累計向西安市供水10億立方米。正在建設的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建成后可從漢江流域的紅巖河為石頭河水庫調水9000多萬立方米,使石頭河水庫成為關中西部最大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截至2015年,

石頭河水庫大壩 (2015年)水庫已經向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和楊凌示范區供水。從2009年起,石頭河水庫灌溉管理局新一屆領導班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出了“經濟發展外向型和工作外延型”的局情定位,確立了“觀念引領、資源為本、人才興局、全面發展”新的治局思路,把全局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廳黨組的各項工作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造的“三創”精神,打造競爭力,提升軟實力,增強凝聚力,努力做好發展最快、活力最強、生態最好、職工最富大文章,實現富裕、文明、和諧的水利強局目標。

水庫管理局先后被人事部、水利部,陜西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廳授予“全國水利經濟先進集體”、“全國水利系統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單位標兵”、陜西省“創佳評差競賽活動最佳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五、桃曲坡水庫灌區

桃曲坡水庫灌區位于渭北旱塬地帶,是以桃曲坡水庫為主,轄有紅星、尚書及街子四座小型水庫的灌區,總庫容69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000.5萬立方米。有馬欄、岔口、民聯渠首、廣惠渠首四座低壩引水樞紐,各類干支渠道57條,總長313.0千米。農業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縣、銅川市耀州區、咸陽市三原縣15個鄉(鎮、辦事處),設施灌溉面積28.69千公頃。城市供水主要承擔銅川市新、老城區及陜西省焦化工有限公司等城市及工業供水任務。

桃曲坡水庫大壩 (2015年)

桃曲坡水庫灌溉管理局始終堅持“以水為主、發揮優勢,突出發展、注重效益”的服務理念和“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堅持防汛抗旱并重,尤其是1996~2015年間,先后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水庫除險加固、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及農業水價改革等項目,確保了水庫安全運行和灌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銅川區域城市及工業供水安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持;堅持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美化工作并舉,累計完成桃曲坡水庫近壩區7.35平方千米的流域綜合治理,綠化干支渠道148.0千米,栽植各類苗木花卉100余萬株。桃曲坡水庫近壩區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82%,2002年依托桃曲坡水庫庫區開發的錦陽湖生態園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2年被命名為省級水保示范園。2015年,灌區設施灌溉面積達到26.69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9.57千公頃,城市和工業年供水1200萬立方米。管理局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水庫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水利系統和諧企事業單位、全國水利文明單位、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總決賽銀質獎章、陜西省先進集體、陜西省防汛抗旱先進單位等榮譽。

第三節 市屬灌區

全省市屬大中型灌區有寶雞市馮家山水庫、咸陽市羊毛灣水庫、渭南市洛惠渠、東雷一期二期抽黃、石堡川水庫和漢中市石門水庫7個灌區。

一、馮家山水庫灌區

馮家山水庫位于寶雞市千河下游的馮家山峽谷,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工業和城鄉供水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于1970年動工興建,1974年下閘蓄水運行,1982年竣工驗收。大壩為均質土壩,高75米,總庫容4.2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是陜西省關中地區最大的蓄水工程。可灌溉金臺、陳倉、鳳翔、岐山、扶風、眉縣、乾縣、永壽等8縣(區)90.66千公頃農田,其中自流灌區43.33千公頃,抽水灌區47.33千公頃,灌區面積占寶雞市耕地面積的26%,糧食產量占寶雞市近40%,被譽為“寶雞市第二糧倉”。

1996年以來,馮家山水庫實施關中灌區改造世行貸款項目、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對灌區部分支渠進行改造維修。截至2015年,馮家山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累計完成干渠襯砌改造3條,總長度70.98 千米,改造干渠重點建筑物 264 座;支渠改造22條,長度178.44千米,改造支渠建筑物1857座;總干、南干退水渠襯砌改造總長度7.54千米,改造退水渠建筑物28座;斗渠襯砌改造423條,394.34千米,農渠襯砌改造1771條,長度584.36千米,改造建筑物5972座;建成大壩防洪堤1.2千米,并實施了水庫洪水調度系統工程等。該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1887萬元,改善灌溉面積15.08千公頃。截至2015年,灌區設施灌溉面積90.66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4.02千公頃。

馮家山水庫總干渠 (2001年)

1997年3月,馮家山水庫向寶雞市市區供水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投運后,運行基本正常。從2000年開始供水至2015年,水庫共向寶雞市區供水38485萬立方米,年平均供水2405萬立方米,緩解了城市用水壓力,水庫年均水費收入714.2萬元。馮家山水庫向二電廠供水工程1997年3月開工,1998年5月完工,5月20日試通水。最大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年供水6000萬立方米。截至2015年,總計供水2.13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1185萬立方米,年平均水費收入659.4萬元。

二、羊毛灣水庫灌區

咸陽市羊毛灣水庫位于渭河支流漆水河流域的乾縣石牛鄉羊毛灣村,是咸陽市大型灌溉蓄水工程。水庫始建于1958年,1973年建成投運,總庫容為1.2億立方米,是一座具有灌溉、養殖、防洪、供水等綜合職能的大(二)型水庫,主要灌溉乾縣、禮泉、永壽和武功等縣14個鄉鎮21.67千公頃耕地。1996年以來,羊毛灣水庫灌區實施了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世行貸款改造工程、節水改造項目等工程,完成投資14436.9萬元。灌區累計改善有效灌溉面積6.67千公頃,恢復有效灌溉面積5.89千公頃,實灌面積由10.4千公頃增加到16千公頃。2015年,有設施灌溉面積21.67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6.0千公頃。累計為灌區供水8億多立方米,灌地682萬畝次,糧食畝產由112.5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作物復種指數由110%提高到160%,全灌區糧食總產量由13.6萬噸增加到17.58萬噸,果品產量增加到2008年的12.6萬噸。水庫水產養殖每年向社會提供水產品上萬斤。水庫在防大汛抗大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攔截800立方米/秒的洪峰6次,抗御持續2年以上特大干旱4次,防洪抗旱減災效益6億元。總計補充地下水3.5億立方米。

咸陽市羊毛灣水庫 (2015年)

在灌區運行過程中,結合實際推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從1998年起,灌區實現了精簡機構,對干渠實行劃段由各管理站管理、支渠管理責任實行職工承包、斗渠及以下田間工程推行農民參與式灌溉管理,組建農民用水協會或澆地服務隊,將田間工程管理權交給用水戶。在管理上引入激勵機制,將管理效益與管理責任人的收入直接掛鉤,實行用水經營管理模擬市場化管理。2015年,灌區組建注冊農民用水者協會7個,涉及灌溉面積7.95千公頃,占灌區灌溉面積的39%,受益農戶1.28萬戶。

三、洛惠渠灌區

洛惠渠灌區始建于1934年,1950年建成通水,設施面積49.53千公頃。灌區共有干支渠道18條,總長度237千米,各類建筑物1100余座,其中大型建筑物有大壩樞紐、總干渠2#~5#隧洞、曲里渡槽、奪村渡槽、洛西倒虹、洛西分水閘、義井分水閘、小寨分水閘、堤滸大渡槽等。灌區自建成運行以來,骨干工程歷經更新改造、世行貸款、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項目的實施,工程功能日漸完善,工程安全得到保證,工程效能充分發揮,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

洛惠渠樞紐工程1998年實施了規模化改造,解決了洛惠渠灌區缺水和工程設施老化失修的問題,共批復實施改造干、支(分)渠道193.254千米,改建渠系建筑物890座。1998~2015年,完成改造投資26881.69萬元,其中國家資金19325萬元,地方配套7556.69萬元。灌區改造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灌溉效率,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8提高到0.51;年新增節水能力780萬立方米,新增引水能力3120萬立方米;恢復灌溉面積5.4千公頃,改善灌溉面積21.33千公頃。

洛惠渠五號隧洞穿越大荔縣西北部的鐵鐮山,全長3467米,它是洛惠渠大荔灌區33.33千公頃農田灌溉的輸水咽喉。該洞始建于1934年,因地質條件復雜,流沙潛泉叢生,屢改施工方法,歷經14年,才于1947年建成。1950年至1980年30年通水運行期間,隧洞曾發生3次塌方,被迫對末段1422米洞身進行內襯加固,使隧洞的過水能力由原設計15立方米/秒減小到9.8立方米/秒,加劇了灌區用水矛盾。1999年5月,五號隧洞擴建工程列入陜西省關中灌區改造工程世行貸款項目。設計在距進口1997米處另辟岔洞,恢復其過水能力。工程新鑿隧洞800米,利用解放前改線廢棄隧洞570米。當年5月14日開工,先后完成了直徑4.8米、深79米的盾構就位豎井,盾構機的加工制造,預制拱片生產線的建立等,通過組裝調試開始推進。推進過程中穿越了原襯砌破碎段落,克服了無數次的頂端塌方、掌子面流泥等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危險與困難,至2000年9月15日,經過490個日日夜夜的奮戰,貫通了800米新開隧洞,回填灌漿處理隧洞1376米,圓滿完成了工程任務,為灌區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2006年起,洛惠渠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末級渠系灌溉管理體制改革和水價改革,理順了管理關系,提高了灌溉效益,減輕了群眾負擔。截至2015年,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9.5千公頃,實灌面積達到27.4千公頃。

四、東雷一期抽黃灌區

渭南市東雷一期抽黃工程是以黃河為水源的大型電力提灌工程,設計灌溉面積68千公頃,惠及合陽、大荔、澄城、蒲城4縣15個鄉鎮,受益41.3萬農村人口。工程于1975年8月動工興建,1978年11月灌溉受益。灌區建有各級抽水站28座,安裝抽水機組133臺,總裝機容量達11.86萬千瓦,最多9級提水,累計揚程217米。擁有干、支渠51條,總長351千米,斗、分引渠4328條,總長1800千米,配套渠道建筑物10860余座,渠首最大引水能力60立方米/秒。灌區分為四個灌溉系統和兩個排灌系統。其中擁有40萬畝灌溉面積的南烏牛灌溉系統,是陜西省第一個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的以工代賑建設項目。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聯合國農糧組織無償援助總價值達1610萬美元的小麥和食油,用于平地和配套建設,三年時間南烏牛系統實現了耕地方田化、田間林網化、灌溉小畦化、道路標準化。經過灌區續建節水和泵站改造,截至2015年,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8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58萬公頃。

東雷一期抽黃工程渠首一級站 (2015年)

東雷一期抽黃工程以揚程高、流量大、水源豐、抗寒能力強而聞名全省,工程投運37年來,累計渠首抽水28億立方米,上塬水量17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700萬畝次,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7.6億元,是工程建設投資的29倍。抽黃工程的全面受益,使灌區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灌區糧食畝產由受益前的130公斤提高到370公斤。棉花畝產由28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農經比例由2∶8發展到8∶2。使昔日貧瘠不堪的渭北旱塬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棉、果、蔬生產基地。在興水富民的實踐中,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局黨委被中共陜西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管理局被評為陜西省級文明單位,局工會榮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五、東雷二期抽黃灌區

渭南市東雷抽黃二期灌溉工程,是陜西省“八五”“九五”期間利用世行貸款和國內多渠道集資新建的大型高揚程電力提水灌溉工程。也是陜西省“八五”期間20項興陜工程之一。灌溉面積84.33千公頃,灌區分布在大荔、蒲城、富平、臨渭4縣(區)。其中,擴灌區57.0千公頃,向交口、洛惠兩灌區補水27.33千公頃。主體工程總概算投資14.85億元。主要工程包括一、二、三級泵站,總干渠、漢村隧洞、洛河渡槽、北干渠和6個灌溉系統。共有抽水泵站37座,安裝抽水機組170臺,總裝機容量11.46萬千瓦,架設10千伏以上輸電路374.2千米,修建輸水干支渠道598千米,各類建筑物1681座。

東雷二期抽黃渠 (2015年)

東雷二期抽黃干渠以上工程由陜西省水利工程建設局負責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太里一級站、北干二級站、下寨三級站、總干渠、北干渠。從1990年開始建設到2000年底,干渠以上工程建設任務全部完成,在通過竣工驗收之后,于2007年1月經陜西省水利工程建設局局長雷春榮和渭南市東雷二期抽黃工程建設局局長楊穎剛在工程移交書上簽字確認,工程正式移交東雷二期抽黃工程管理局管理使用。東雷二期抽黃干渠以下工程建設由渭南市負責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段家塬、孫鎮、蒲城興鎮、流曲、劉集6個灌溉系統的33座泵站,75千米分干渠,422千米支渠。110千伏線路52.6千米,35千伏輸電線路200千米,管理局和抽水站房建,灌區調度通信設施等工程。干渠以下工程自1991年開始建設,到2008年除蒲城系統有尾留外,其余全部完成。2008年,陜西省水利廳先后三次進行了竣工驗收。

2011年5月,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專家組對東雷二期抽黃大型泵站進行了安全鑒定。根據《陜西省東雷二期抽黃大型灌溉泵站安全鑒定報告書》《陜西省東雷二期抽黃大型灌溉泵站現場安全檢測報告》和《陜西省東雷二期抽黃大型灌溉泵站工程復核計算分析報告》,從2011年起,先后投資38133.0萬元,對23座泵站的主體建筑物、機電設備、金屬結構、泵站自動化、管理和生產設施、輸電線路、變電站等進行更新及改造,改善灌溉面積69.0萬畝,年均節能808.0萬千瓦時。2015年,灌區春灌歷時53天,灌區斗口落實水量4853.86萬立方米,渠首抽水總量是11900立方米。當年6~9月夏灌96天,斗口落實水量10417.61萬立方米,渠首抽水總量是13329立方米,灌溉面積達到261.21萬畝次,為農業抗旱確保豐收奠定了基礎。

六、石堡川水庫灌區

渭南市石堡川水庫原名友誼水庫,位于黃龍山北麓的石堡川河下游,1969年10月動工興建,1973年2月竣工,1973年6月8日開始蓄水,1974年冬投入運行。水庫總庫容637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585萬立方米,是一座集抗旱灌溉、蓄水防洪、城鄉供水為一體的中型水庫。灌區有耕地64.0千公頃,工程控制面積48.0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23.33千公頃,惠及延安市的洛川縣和渭南市的白水、澄城3縣18個鄉鎮,181個行政村,總人口35.8萬人。灌區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油菜、蘋果為主,是陜西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蘋果優生區。

灌區有干渠1條,長58.91千米;支渠及分支渠23條,長267.98千米;抽水站19座,總裝機3350千瓦;斗渠及分引渠2626條,長2700千米,各類建筑物30074座。灌區自1975年開灌以來,累計引水13.65億立方米,灌區糧經比例提升為5∶5,復種指數提升為1.35,共創經濟效益30多億元。

1999~2015年,灌區先后實施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世行貸款節水改造、水土流失補償費綜合治理等項目,灌區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灌溉效益倍增。2015年底,灌區當年實際灌溉面積達到10.4千公頃,引水量3730.83萬立方米,斗渠總長486.5千米,其中襯砌97.2千米,襯砌率20%。灌區有31個農民用水者協會,涉及灌區面積4.74千公頃。

石堡川水庫 (2015年)

石堡川水庫管理局2002年被陜西省人事廳、水利廳評為全省水利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被中共陜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2005年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3年被中國消費者協會評為中國消費者協會誠信單位。

七、石門水庫灌區

漢中市石門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旅游、城市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庫總庫容1.098億立方米,灌區由東、西、南3個獨立灌溉系統組成,灌溉漢臺、城固、勉縣、鑫源開發區4縣(區)24個鄉(鎮),34.33千公頃農田。灌溉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9,糧食產量占漢中市糧食總產量的1/4,為社會提供的商品糧油占全市的1/3,是漢中市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灌區。

1999年建成的石門水庫大壩

石門水庫灌區有東、西、南3條干渠,總長89.32千米,設計總引水流量56立方米/秒;支渠15條,總長161.73千米,設計流量1.0~3.5立方米/秒,干、支渠系建筑物2202座;斗渠235條,總長553.8千米,斗、農渠系建筑物7330座。

石門水庫灌區從1999年開始,逐年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截至2013年底,節水改造項目實際完成建設總投資20571.57萬元,其中,完成中央資金18161萬元,地方配套資金2441.57萬元。累計完成渠首改造工程2處,干、支渠道改造和險工段治理179.96千米,建筑物配套改造779座,建成灌區首期信息自動化系統1項。通過連續14年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灌區工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干、支渠60多處卡脖子渠段和險工段得到了有效根治,渠道輸水安全度逐步提高;骨干渠道完好長度由改造前的16.97千米增加到187.34千米,完好率74.6%,骨干建筑物完好數量達到1977座,完好率89.7%;恢復灌溉面積1.67千公頃,改善灌溉面積13.8千公頃,項目區糧食單產由改造前的713.7公斤/畝提高到799.53公斤/畝,增產糧食6400噸,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項目實施后,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從0.58提高到0.603,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50提高到0.531,年節約水量5876萬立方米。

石門水庫灌區瀝水溝渡槽震后改建工程位于石門水庫大壩以下2.1千米的瀝水溝口,是石門灌區東干渠的骨干輸水建筑物,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影響,渡槽嚴重受損。工程于同年列入陜西省災后重建計劃。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承擔工程設計任務。2010年8月,陜西省發改委批復了瀝水溝渡槽初步設計。工程于2010年10月28日開工,2014年9月30日完成主要建設內容,隨即投入運行。恢復了東干渠灌溉供水能力,有效保障了下游灌區18千公頃農田灌溉及23萬農業人口生產生活用水,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確保安全和社會穩定。由于工程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計劃的部分防護、環境整治、進場道路恢復等輔助工程尚未實施。

石門水庫灌區農業供水末級渠系改造項目共有兩期,分別為石門水庫灌區2005年農業供水末級渠系改造試點項目、陜西省2008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項目、漢中市石門水庫灌區東干三支渠末級渠系改造工程。灌區通過實施兩期末級渠系改造項目,項目區內工程完好率明顯提高,安全運行條件大大改善,末級渠系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農民畝均年水費負擔支出降低15.2%。

石門水庫管理局在抓灌區建設的同時,科學地提出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錦繡石門、扮靚天漢的旅游開發指導思想,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開發,修建了石門棧道、褒姒鋪、石門文化廣場等精品景點,并建成了以尋根祭祖與宗教文化為亮點的山河廟,使千古石門更具崛起之勢、文化之韻、生態之美,讓隱形的歷史資源轉化為顯形文化資源,讓地下的走上來,讓塵封的走出來,讓逝去的走回來,讓發展機遇跑過來。

石門水庫也因它瑰麗的山水、宏偉的工程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被世人譽為“中國棧道之鄉”, “西北水利明珠”。石門風景區豐富多彩的景觀景點與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與秀美的自然風光渾然一體,與高峽平湖相映成趣,使石門風景區成為漢中市旅游的新亮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沈阳市| 金沙县| 宁德市| 尖扎县| 鄂温| 万源市| 神木县| 乳山市| 定兴县| 上饶市| 象山县| 同心县| 古田县| 荥阳市| 徐水县| 揭东县| 平谷区| 商城县| 嘉义县| 图们市| 禹城市| 林周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容城县| 铜陵市| 永修县| 峨山| 张家川| 绵竹市| 临泽县| 城口县| 永善县| 灌阳县| 泰宁县| 馆陶县| 昌平区| 桑植县| 西盟| 夏邑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