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從天下一統到楚漢爭霸——短暫時代里的文學一瞥

雖然有前面很多代秦王的努力耕耘,但嬴政最終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其他六國而統一天下,大概也是天賦使命吧!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就這樣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秦確實是強秦,也確實是傳說中的虎狼之國。秦始皇和他的兒子秦二世在最該體恤百姓的時候殘暴血腥,勞民傷財,甚至還焚書坑儒。秦朝不愛護知識分子,文學的發展亦難有亮點。但統一前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養門客三千,集體編撰的《呂氏春秋》還是要提一提;還有秦始皇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他的人生故事和文章也值得我們駐足。

不可一世、來勢洶洶的秦朝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僅僅存在了14年。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出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接著起義的有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接著又來了一個劉邦——后來建立了漢朝的人。這一批人先是一起推翻了秦朝,然后又楚漢爭霸、互相殘殺了四五年,最后以劉邦勝出而告終。

楚漢爭霸這段時間作為秦朝的尾巴,我們也一并放在本章。在這一段瑰麗奇葩的歷史中,兩位主人公項羽、劉邦也真可以稱得上是天之驕子,不僅仗打得好,還會歌詠幾句詩,這就有了《垓下歌》和《大風歌》。——但因為《大風歌》是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以后才寫的,所以在本章我們只談項羽。劉邦的故事以及他的《大風歌》放在下一章漢朝的文學中一并介紹。

第一節 一生辛苦籌謀 換來一杯御賜毒酒——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我們先說呂不韋其人。

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這句話對不對?我個人覺得是對的,呂不韋對嬴政本人的影響絕對是深刻的;對秦統一六國的貢獻也可以說是巨大的。

我們用三個片段來展示一下呂不韋的傳奇一生:

片段1:奇貨可居——一個商人的政治眼光

趙國國際貿易商人呂不韋——算不算那個時代的紅頂商人我們不敢說,但賊拉富這事確實是真的。因為富,他擁有了當時趙國最漂亮的舞女趙姬——別小看這個女人,因為她就是后來嬴政的媽!

一手數著金銀,一手抱著美女,這個妥妥的富一代還是覺得有點空。空在哪里呢?他也說不清。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在趙國做質子的、秦王的兒子異人。他立馬決定改變只會賺錢賺錢的人生方向,朝著政治權力邁出關鍵性的一步。異人這個奇貨真的可居,為此呂不韋隆重出面、大使錢財結交異人并相約助他當上秦王后共享天下。——這是呂不韋人生的真正起點。

片段2:借腹生子——一個著名的歷史謎團

異人不僅想要王位,還想要呂不韋的美人趙姬。為了大計,呂不韋忍痛把趙姬送給了異人。但是趙姬是懷著呂不韋的孩子到了異人身邊,還是到了異人身邊之后才懷上了孩子?這個就真的是歷史謎團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這個孩子是呂不韋的。有一版《呂不韋傳奇》的電視劇處理得很精妙,趙姬一天之內分別與異人和呂不韋發生了不可言說之事,所以連她自己也說不清嬴政到底是誰的兒子。

當媽的都說不清,這天下還有誰能說清?

所以,到底是呂不韋借異人妻子的腹來生自己的兒子,還是異人借呂不韋寵妾的腹來生了秦國的王子?恐怕沒人知道了。

片段3:一杯毒酒——一個不像樣卻早已注定的結局

有句話說得好,女人比男人強,至少她生的孩子肯定是她自己的。

呂不韋是個男的,所以他并不知道嬴政是不是他自己的。但他一直以為是的。所以他想盡辦法辛苦周旋,讓當時秦王最寵愛的、卻沒有自己親生兒子的華陽夫人認了異人做兒子。順理成章的,年邁的異人的老爸死后,異人就做了秦王。第二次順理成章的,異人死后,嬴政就做了秦王。

嬴政還小,呂不韋做了嬴政的仲父,做了秦國的丞相,負責管理整個秦國。

也就是異人死后到嬴政親自執掌朝政之前這些年,呂不韋那個春風得意啊。他是早已想好要名垂青史的,所以學習戰國時期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做法,養了很多門客,編撰了這部有名的《呂氏春秋》——以道家學說為中心線,融會貫通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積極為秦統一天下以后的治理尋找一個思想體系的——他的眼光真是長遠,如果秦始皇后來真的能以道家無為的思想來治理天下,恐怕秦朝就不會那么短命吧?!

青春期的嬴政叛逆得要命,動不動就跟呂不韋大吵。關于他出身的閑言碎語也越來越多,嬴政表示很不開心——如果血脈不正,那他就做不了秦王啊,這可是很嚴重的事情!

后來嬴政就拿嫪的事情做由頭,罷免了呂丞相的一切職務。想想還是不放心,于是送去一杯毒酒……

呂不韋可能至死都以為,政兒是自己的骨肉。被自己的兒子毒死,這是什么樣的感受?! ——唉,大風吹,吹四方,就讓我孤獨倒在舞臺正中央。

說完了呂不韋的傳奇故事,我們現在來專心看看他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

一、一切按天地大道運行——《呂氏春秋》的中心要旨

《呂氏春秋》從結構安排到內容設計,都是按照天地自然大道來總體規劃的。

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計一百六十篇。其中十二紀是按照月令編寫,文章內容按照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屬于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比如《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一年之計在于春,養好身體干革命!《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夏屬火,烈日炎炎,要用理論知識和音樂調諧心火;《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秋天充滿肅殺之氣,屬金,適合動兵器,燃戰火;《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深冬宜藏,應養好內在品質。

呂不韋呂主編堅持的是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規矩。他深信只要按照天地的準則治理國家,就能國泰民安。《呂氏春秋》中有一段難能可貴的話:“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誰一個人的天下。天地之間的雨露空氣、寒涼、暑熱對全天下的生物都是一模一樣的。天地對萬物都是絕對公允的。作為萬民的君主,也應該像天地一樣無私公允。

二、以道家思想為大方向,以儒家思想為內動力,《呂氏春秋》對人生有自己的思考

以道家思想為宗旨的《呂氏春秋》,建設性地發展了道家思想:它不僅要求人類順應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覺能動去發揮創造。——感覺有點像道家與儒家的結合是不是?

那么檢驗是發揮創造還是胡亂蠻干的標準是什么呢?呂不韋認為是自然法則。

那么什么是自然法則呢?書中有解:“夫水之性清,土者桕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桕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以此為君,悖;以此為臣,亂;以此為子,狂。三者國有一焉,無幸必亡。”——意思就是說,水生來就很清澈啊,但是你總往里面扔土,水就混濁了。人生來就是長壽的,可是為了物欲不斷損耗自己的精神,所以就長壽不了啦。世間萬物向來就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人用自己的命來爭取物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有一天你突然有錢了,突然心動跑去買了一輛超級跑車蘭博基尼,舍不得開啊,為啥呢?貴啊!晚上睡不著,一會就要出去看一眼,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好不容易開了一次,媽耶,還給撞了,心碎了一地啊!擔心憂慮、痛心后悔這些負面情緒分分鐘都在損害你珍貴的健康。——這其實就是物為人服務還是人為物服務的問題)。但是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以命養物,分不清孰輕孰重。不知輕重,就勢必會不斷做出錯誤的決定,哪有不失敗的?國君如此,就是背離正道;臣子如此,就是迷亂失常;兒子如此,就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現一個,國家就快要完蛋嘞!

整段話的核心意思就是,從治理國家、建功治世到為人子女,都要搞清楚自然法則,然后按照這個法則去積極行事,倒行逆施只能加速完蛋。

三、《呂氏春秋》的歷史及文學意義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著作,主編呂不韋先生野心很大,他要以此書“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說白了,就是這本書要包羅萬象,以天地為縱軸,以古今為橫軸,凡是這個坐標軸內的一切事,這本書都要涉及。正因為如此,許多古代的遺文佚事都靠它得以保存。比如楊朱、惠施、公孫龍等人的著作早已失傳,但在《呂氏春秋》中卻找到了一些有關他們的寶貴資料哎。——人總要有點野心的,否則同咸魚有什么分別?

其次,重點說說它的文學意義。

我們先不談那個“千金一字”的故事,就是呂不韋編完浩浩蕩蕩的《呂氏春秋》后,把它懸掛在城門上,誰要是能改其中一個字,就給一千金。——我的意思是,別說當朝丞相了,就是你們領導寫好的稿件讓你改,你敢改不?

我們也不談這本書內容博大,涉及面極廣,出于三千多門客之手,在行文風格上可能存在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要寫這么多的冊子包含這么多內容,非集天下之力不可啊。

我們來談談這部輝煌著作在文學領域的創新:

一是在說理的過程中不小心創作了很多好玩的寓言故事,豐富了語文老師威嚴的試卷。

以《察今》這篇議論文為例——察今就是觀察當下、審時度勢的意思。這篇文章為了闡明觀點,自行創作了三個寓言故事。——其中一個你肯定知道,它就是“刻舟求劍”。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備注:事易時移,治理國家不能簡單照搬先王的法條。要善于思考先王立法的出發點,然后根據當下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斷。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備注:創作“循表夜涉”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時間變化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就要變化,否則就完蛋啦!楚國人想要過河襲擊宋國,派人事先根據河水的高度做好了標記。可是后來河水暴漲,楚國人還是按照之前的標記渡河,結果淹死了上千人。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備注:核心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備注:為說明地點變化,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這個觀點,自行創作了“刻舟求劍”這個聞名遐邇的寓言故事。點個贊!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備注:為說明人物變化,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這個觀點,自行創作了“引嬰投江”這個寓言故事。繼續點贊唄!

據專家統計,整部書中的寓言故事大概有二百多則。其中一大部分是從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發展而來,還有一部分是作者根據創作需要自己創造出來噠。——據說在中國寓言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噢。

二是演繹出了很多成語故事,豐富了爸媽抄家伙逼迫我們記背的理由。

比如 【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七竅,只要紂王有一竅是通的,那他也不會愚蠢到要殺比干這么賢能的人啦!

比如 【盜鐘掩耳】:《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盜鐘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后來演變成掩耳盜鈴,意思一樣。

比如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比喻那些雖然沒有當官卻很關心朝政的人。

三是為后世文章尤其是議論文樹立了極好的榜樣。

一百六十篇文章,正論、反論、夾敘夾議、口若懸河,總之一句話,不服?來,說到你服為止。作為門客的李斯也深度參與了此項編著活動,為他后來寫那篇有名的《諫逐客書》打下了功底。——從這個側面來說,《呂氏春秋》雖然后來沒有被嬴政采用,卻還是借李斯之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固始县| 米泉市| 葫芦岛市| 黔西县| 鄂托克旗| 望都县| 邵阳县| 郓城县| 安庆市| 滨海县| 双城市| 河北区| 四川省| 大洼县| 木里| 遂平县| 穆棱市| 南溪县| 长葛市| 临城县| 凯里市| 肥西县| 安泽县| 鹤岗市| 五大连池市| 台北县| 突泉县| 阿尔山市| 全州县| 岳普湖县| 张家港市| 保山市| 玉田县| 伊金霍洛旗| 项城市| 竹北市| 茂名市| 象州县| 突泉县|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