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畜禽養殖

一、養豬業

1990年,扶風縣飼養生豬量為10.2089萬頭。1991年,全縣推廣瘦肉型豬改良綜合配套技術,全年瘦肉型豬改良配種1.33萬頭,此項技術分別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和寶雞市農業科技成果二等獎。1995年,扶風縣重點抓生豬規模化飼養,全縣飼養3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98戶,共養豬3700頭。年末全縣生豬存欄12.5807萬頭。1996年,全縣建起100頭以上養殖場5戶,50~100頭豬場發展到16戶。2000年,扶風縣生豬存欄12.0553萬頭。全縣養豬存欄數不斷增長,規模養豬快速發展。

2007年,由于全國性生豬存欄量下降,豬肉價格飛漲,扶風縣緊抓這一機遇,落實國家優惠政策,為全縣1.5428萬戶農戶飼養的2.6265萬頭能繁母豬兌付補貼資金131.25萬元,為562頭能繁母豬辦理保險,使養豬戶大大降低養殖風險。經過一年的努力,全縣生豬出欄達到32.0732萬頭,年末存欄數為33.8012萬頭。2008年,扶風縣建成百頭豬場457個、千頭豬場3個、千頭以上養殖生豬大村78個。

2009年,扶風縣提出建設百萬頭生豬大縣的目標。鼎鑫10萬頭規模循環生態型有機生豬養殖場開工建設,全縣萬頭以上養豬大村發展到10個。2010年,扶風縣出欄生豬達到53.3萬頭。

二、養牛業

1991年,扶風縣秦川牛年末存欄3998頭,全縣奶牛存欄98頭。扶風縣提出建設以秦川牛和奶牛為突破口的畜牧大縣的目標。全縣積極推廣黃牛乳肉改良技術和奶畜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重點建設秦川牛、奶牛兩大繁育體系。

1998年,縣、鄉兩級把養牛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項目。全縣除段家宏森肉牛養殖場、新店萬楊肉牛育肥基地等養殖大戶外,形成一批畜牧養殖小區,秦川牛規模養殖得到較大發展。養殖重點戶達到1400戶,養殖重點村68個。全縣秦川牛年末存欄達到2.907萬頭。奶牛年末存欄5917頭,形成扶風縣歷史上第一個養殖奶牛的高峰。

1999年,扶風縣養牛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全縣百頭以上的牛場達到13個。段家鎮畜牧小區被確定為全省秦川牛示范小區。以寶雞戊寅綠色食品公司為“龍頭”,一個占地百畝,集肉牛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秦川牛產業化開發基地基本建成。

2001年,扶風縣把秦川牛產業開發作為建設畜牧強縣的重點工作,全縣百頭以上的養牛村6個、千頭村1個。全年外貿出口肉牛3000多頭,創匯157萬美元,外調種牛300多頭,胚胎移植牛200頭。2002~2004年,扶風縣連續三年舉辦三屆中國秦川牛節,進一步發揮秦川牛保種改良中心、養殖和交易基地的作用。全縣出現一批奶畜專業村, 2004年年末,全縣奶牛存欄達到2.6331萬頭,是扶風縣奶牛養殖的第二個高峰。

2005年,扶風縣建成秦川肉牛小區10個、奶牛小區3個。2007年,建立蒙牛乳業奶源基地村20個、秦寶牧業秦川牛基地村20個。年末奶牛存欄達到2.6585萬頭,是1991~2010年的20年中存欄數最高的一年。截至2010年,扶風縣秦川牛存欄2.085萬頭,年出欄2.4萬頭,奶牛年末存欄1.4003萬頭。

三、養雞業

扶風縣于1991年開展籠養雞,全縣推廣籠養雞綜合配套技術。養雞的主要品種有羅斯雞、羅曼雞、亞發雞、金慧星、海蘭等,主要以散養為主。經過宣傳推廣,籠養雞為群眾所接受,籠養規模一般在20~100只之間。全縣當年年末雞存欄6.9981萬只。全縣雞蛋產量2307噸。到1994年,全縣養雞事業有較大發展,年末養雞存欄116萬只,其中籠養雞82萬只。農戶養雞總產值達到2000萬元,純收入為800萬元。1995年,扶風縣飼養500只以上的養雞戶達104戶,養雞6.35萬只。

1996年,全縣引進推廣海蘭白、伊利莎、羅曼等優良蛋雞品種67.8萬只。全縣規模化養雞迅速擴大,養雞500只以上的農戶達到231戶,養雞大戶的飼養量達7000多只。到1999年,全縣千只以上的雞場已發展到108個。2000年以后,全縣籠養雞產業不斷壯大,散養雞逐漸退出,到2007年,全縣散養雞基本上全部退出,規模化養雞在全縣普及,2008年全縣萬只雞場已有8個,存欄1000只以上的雞場有483個。2010年,扶風縣年末雞存欄215.11萬只,主要品種有新羅曼、尼克T、海蘭、伊莎、寶萬斯。籠養雞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四、養羊業

扶風縣在養羊業中以關中奶山羊為主,公羔育肥后以肉羊銷售為主。1997年,全縣把布爾肉羊產業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一環。全縣建立配種站點33個、制精站1個、輸精點2個、凍配點7個、改良示范場15個。2010年年末,全縣羊存欄2.8159萬只,其中奶羊8860只。

扶風縣1991~2010年主要養殖品種存欄統計表

續表

扶風縣1991~2010年肉、奶、蛋生產統計表

續表

五、特種養殖

1991~2010年,扶風縣在建設畜牧大縣中,也曾有過一些特種養殖。2000年,新店鄉曾有農戶養殖鴕鳥,黃堆鄉曾有野豬飼養場,扶風縣也有人養殖過寵物狗及藏獒等。

2009年,午井鎮田紅利創建成立秦嶺特種野豬養殖場,帶動一些農戶參加到野豬養殖中來。2010年,秦嶺特種野豬養殖場聯合6戶養殖戶,成立扶風縣秦嶺特種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功繁育訓化特種豬130頭,其中能繁母豬40頭,年可向市場提供800頭商品特種野豬肉,遠銷西安、北京、新疆等地。

2010年3月,天度鎮天度村建成扶風縣海天獺兔養殖場,擁有種公兔40只,種母兔400只,繁育仔兔2520只。

六、飼草飼料

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作物等秸稈已不再是農民群眾生活的主要燃料,因而1991~2010年,扶風縣在大力發展畜牧業,創建畜牧大縣中,有著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加之農業部門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微貯技術,使秸稈利用率逐年上升,滿足畜牧事業發展的需求。

1991~2010年,扶風縣養殖業飼料供應主要依靠市場調節。截至2010年末,全縣有飼料銷售門市部116個,飼料網點96個,從業人員246人。

扶風縣1991~2010年各種飼料用量統計表

續表

第二節 疫病與防治

1991年,扶風縣在畜牧疫病防治工作中實行層層責任制,縣政府對全縣畜牧疫病負總責,各鄉鎮政府對轄區內的畜牧疫病負責。縣農林局負責全縣畜牧疫病防治工作,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承擔全縣的疫病與防治工作任務,各鄉鎮畜牧獸醫站負責實施畜禽防疫和檢疫具體工作。全縣在每個行政村都設有動物防疫人員,并在全縣設立檢疫舉報點,做到隨時監控,發現疫情,及時報告傳遞疫情。

1995年,縣政府與各鄉鎮及有關部門、單位、企業簽訂一級防疫合同15份,二級合同200多份,進一步落實疫病防治責任制。全縣豬、雞防疫密度分別達到95%和87%。1996年,全縣防疫生豬26萬頭(次)、家禽185萬只(次)。縣農業部門堅持每年舉辦1~2期“畜禽疫病與防治”培訓班,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00年以后,扶風縣畜禽防治和防治網絡初步形成完整的體系:一、縣、鄉兩級建立完善的防控物資管理臺賬和網絡信息化管理賬目,做到科學管理、使用動物疫病防控物資;二、扎實開展春、秋兩季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行動,常年補免等綜合免疫措施;三、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評估及免疫質量監測考核,全縣共設立17個流行病調查點,定期開展調查、統計、分析及風險評估工作;四、強化畜禽免疫質量監測,將免疫抗體監測結果與動物防疫員、包片獸醫及掛牌獸醫的工資掛鉤,責任落實到人,確保重大動物疫病免疫質量;五、每月堅持網絡報告疫情月報和疫情監測報告。

2004年,根據一些地區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情況,扶風縣迅速成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鄉鎮政府也都成立相應的機構,縣政府出臺《扶風縣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全縣緊急集中科技人員組成禽流感疫情處理工作隊,并對所有雞場及百只雞以上重點戶派駐疫檢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和疫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對全縣338.3萬只存欄雞進行免疫接種。

2007年,在畜牧防疫中除堅持春秋兩季為主之外,重點抓好“一疫二瘟五病”的防治和豬藍耳病的防控。領導包片、技術干部包鄉鎮,縣鄉兩級成立防疫專業隊,使全縣動物防疫目標和防疫密度均達到99%以上,年內全縣未發生一起疫情。2009年,全縣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治,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實行強制免疫。口蹄疫集中免疫豬、牛、羊共43萬頭,免疫密度、掛標率及建檔率均達到應免數的100%;開展禽流感免疫460萬只,豬瘟和豬藍耳病免疫38.3萬頭,免疫密度及免疫冊填發率均達到應免數的100%。

2010年,繼續深入開展以“一疫、二瘟、五病”為重點的畜禽春秋季防疫工作。縣鄉畜牧技術人員在全縣以村組為單位,召開防疫技術培訓會,共下發動物防疫科普資料5000多份,培訓養殖場戶8350人次。全縣共開展牲畜口蹄疫集中免疫41.2萬頭,禽流感免疫428萬羽,豬瘟和豬藍耳病免疫39.8萬頭,免疫密度、掛標率、建檔率均達到應免數的100%。

扶風縣在2004~2010年養殖業主要出現的動物疫病有:仔豬副傷寒、傳染性鼻炎、喘氣病、支原體肺炎、仔豬黃白痢、豬瘟、焦蟲病、鏈球菌病、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白痢、藍耳病、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偽狂犬、雞球蟲病、豬肺疫、豬丹毒、破傷風、傳染性法氏囊、牛結核、新城疫、牛出血性敗血癥、新生犢牛腹瀉、圓環病毒病。共計24種疫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繁峙县| 阳城县| 恩施市| 水城县| 滦平县| 本溪市| 富川| 边坝县| 叙永县| 遂平县| 新郑市| 林甸县| 仁寿县| 安陆市| 林甸县| 云和县| 漠河县| 龙井市| 正定县| 齐齐哈尔市| 桦甸市| 木里| 绵竹市| 吉安市| 延津县| 新郑市| 曲阳县| 彭山县| 炎陵县| 绥棱县| 宁强县| 湖南省| 万全县| 临泉县| 佛教| 贵州省| 吴川市| 利辛县| 牡丹江市|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