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0194字
- 2021-12-29 16:59:26
第二章 農業體制
第一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
扶風縣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工作始于1993年,當年統征出讓國有土地30畝。1994年,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擴大,全縣共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6宗,面積15.27畝。1995年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25宗,出讓面積71.534畝。
為加快對集體非農業建設用地的管理,縣政府制訂《扶風縣培育規范土地市場實施辦法》,使集體非農業建設用地逐步納入國有土地出讓軌道。至1996年底,全縣辦理城鎮規劃區內集體非農業建設用地統征出讓手續2宗,出讓面積14畝;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18宗,出讓面積59.747畝。1997年辦理出讓手續28宗,出讓面積68.3畝。
1998~2002年,扶風縣積極為建設項目提供用地保障,先后為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統征土地1067畝。
2003年,為美陽高中、隴海鐵路曲線改直等多項工程統征土地共379.97畝。
2004~2005年,為縣城新區調整規劃1600余畝,為絳帳工業園區調整規劃1200畝,并以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17宗,面積7.88畝。
2006年,以法門寺文化景區、縣城新區、絳帳工業基地三大區域和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土地申報、征收儲備、土地供應工作,先后完成19個批次、8800余畝新增建設用地報批任務,征收土地5800畝。2007年之后,扶風縣以招、拍、掛出讓方式為18家投資開發建設單位供應土地18宗,面積602.8畝;2010年全縣出讓土地11宗,面積412.32畝。
二、農民宅基地有償使用
從1991年11月開始,到1993年5月,扶風縣實行農民宅基地有償使用。凡屬扶風范圍內的宅基地使用者,都必須按規定向村集體繳納宅基地使用費。在此期間,扶風縣除城關鎮外共完成14個鄉(鎮)、183個村、1080個組的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工作。通過有償使用,全縣有1981戶主動撤回宅基地申請,疏通街道、道路740條,解決宅基地糾紛3065件,退出土地3811畝。
1993年6月,根據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扶風縣為減輕農民負擔,停止征收宅基地有償使用費。
三、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
1982年,扶風縣農村推行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1987年,全縣推行“雙田制”,即是在土地承包制不變的前提下,收一部分耕地作為“責任田”,按人口平均劃分給各農戶耕種,而將另外留出來的一部分耕地分包給有較強勞動力和勞動技能的種田大戶,每年由這些承包大戶向集體交納一定的承包費,作為村、組集體經濟的收入,以減少向其他農戶攤派的各種提留款。
進入20世紀90年代,扶風縣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村組從事二、三產業時間長且有固定收入的農民,為專心從事工商服務業,經村組同意把自己劃分的責任田有償轉包給其他農戶經營。1996年,全縣共簽訂土地有償轉讓合同264份,轉讓面積1045畝。
1994年9月以后,扶風縣以“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明確發包權,放活使用權”為中心內容,積極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1997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扶風縣于1998年開展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相關工作,從1995年9月算起,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其承包期再延長30年;做好“兩田制”“三田制”的整頓,把“口糧田”“責任田”和“經濟田”歸并為承包地,明確承包權到戶,30年不變,絕不允許打亂重劃。
2001年,扶風縣出臺《扶風縣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試行)》。據2003年統計,全縣農戶以自發轉包的方式流轉土地10318畝;為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出租耕地7700余畝;為解決耕作不便問題,部分農戶自發采取互換方式流轉769畝;以小城鎮建設及專業市場、養殖場建設為主要內容,采取入股方式流轉土地56畝。
2004年,陜西省確定扶風縣為全省8個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縣之一。縣政府下發《關于開展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并在條件比較成熟的絳帳鎮開展試點工作,共流轉集體建設用地4宗,面積244.4畝。全縣以此為模式,截至2010年,實施土地流轉達到2.13萬畝。
四、“四荒地”使用權拍賣
扶風縣“四荒地”(荒山、荒溝、荒坡、荒灘)使用權拍賣工作始于1994年。年初,縣政府明確提出,凡國家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農戶、個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各種聯合體,均可通過拍賣依法取得“四荒地”使用權,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和經營。“四荒地”所在村組的農民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獲得“四荒地”的開發經營權。拍賣使用權的“四荒地”,提倡規模經營,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林果、畜牧、藥材、水產和其他經濟作物等。是年,全縣拍賣“四荒地”690畝。1995年拍賣“四荒地”1930畝,1996年拍賣“四荒地”2850畝。
五、土地資源管理
1991~1993年,扶風縣貫徹國家土地管理和宏觀調控的法規和政策,結合宅基地有償使用,對農村非農用地進行全面清查,共依法收繳罰款127萬元,退還集體土地3871畝。
1994年3~1996年9月,扶風縣在全縣范圍內逐鄉(鎮)、逐村組開展非農用地大清查,共拆除房屋416間、圍墻30347.13米,收回土地278.6畝,收取罰款345萬元。
1998年,扶風縣政府作出《關于全面開展非農業建設用地清查工作的安排意見》,全縣組建清查工作隊18個,抽調工作人員200余人,逐鄉開展土地大清查,共查處違法占地1484畝,收繳土地罰沒款248萬元,消化利用閑置土地116.6畝,逐鄉(鎮)清理企業用地42宗,面積597.7畝;清理村組企業用地108宗,面積983.3畝;清理個體企業用地477宗,面積838.4畝,收繳罰沒款17.81萬元。
2001~2002年全縣受理土地信訪151件(起),辦結145件(起),結案率達到96%;受理并調處土地權屬糾紛58起。
2003年,全縣查處各類土地違法行為115起,立案查處51起,辦結64起,結案率100%。
2004年,扶風縣成立基本農田保護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基本農田保護檢查工作。通過檢查,全縣共劃定基本農田1255塊,面積57.5萬畝。同時,對全縣農村出現的新一輪建房熱及由此引發的非法買賣、未批先占、私自擴大宅基地等問題進行清查,清查15個村,查辦土地違法案件86件,拆除違法占地建筑物230平方米,收繳罰沒款8.2萬元。在土地巡查中,發現并查處土地違法行為92起,拆除違法占地建筑物353平方米,退還土地9.3畝,收繳罰沒款26萬元,當年受理土地信訪案件42件,辦結40件,結案率95%。
2006~2010年,全縣集中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活動,5年中共查處違法違規行為1458起,立案查處大案要案75起,回收土地293畝。同時,繼續開展宅基地變更登記發證工作。
第二節 產業結構調整
一、調整糧食和多經生產比例
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縣農民群眾偏重于抓糧食生產,單一經營的傳統習慣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針對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的問題,扶風縣在1991年初制訂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時,提出“穩定糧食,發展多經”的具體目標。全縣以調整種植業結構為突破口,主攻果、辣、豬、雞、油五大骨干項目,種植瓜、辣、菜7.05萬畝,油料7.04萬畝,新栽蘋果6500畝,各類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7.9萬畝,糧食與多種經營比例為84 ∶ 16。全年多種經營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1992年,扶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在多種經營中,新栽蘋果樹1萬畝,種植辣椒3萬畝,雞存欄60萬只,生豬出欄8萬頭以上,種植油菜6.8萬畝,種植蔬菜及瓜類經濟作物5萬畝。糧食和多經種植比例達到85 ∶ 15;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
1993年,扶風縣新栽果樹4萬畝,累計面積突破8萬畝;籠養雞發展到47萬只,生豬存欄12萬頭;多種經營種植面積29萬畝。全縣糧經種植比例為78 ∶ 22,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1.43億元。
1994~1995年,扶風縣在農業生產中,一方面抗災防病,奪取糧食豐產,一方面繼續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水梨和優質蘋果,按照“南梨北果”的整體布局,鞏固提高北部三鄉鎮的優質蘋果,在縣南地區重點發展梨果和獼猴桃的栽植。1994年,全縣新建果園5.2萬畝,1995年栽植梨果9600畝、獼猴桃900畝。辣椒、籠養雞、生豬等多種經營項目也有較大發展,截至1995年,全縣種植辣椒4萬畝,種植蔬菜2萬畝,其中大棚蔬菜50畝,籠養雞85萬只,出欄生豬13.2萬頭,全縣多經產值2.0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2.2%。全縣糧食面積和多經作物面積比調整到72 ∶ 28。
二、發展“兩高一優”農業
從1994年開始,扶風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圍繞“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目標,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996年,扶風縣提出“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主攻噸產,增加總產”的糧食生產思路,全縣實施噸糧田面積15萬畝,平均畝產897.4千克,其中有9萬畝實現噸產目標。至1998年,全縣共建成“噸糧田”15.2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7.3萬噸;在多種經營生產中,集中開展“百村萬畝果樹科技支農服務”活動,共建成蘋果高產示范園5680畝,蘋果總產達到7萬多噸。同時,縣、鄉兩級把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項目,積極扶持養殖大戶,形成一批畜牧養殖小區,養殖重點戶達到1400戶,養殖重點村68個。全年全縣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
1999年,扶風縣建成“噸糧田”18萬畝,全年糧食平均畝產達到318.6千克,總產27.38萬噸。建成優質蘋果示范園5100畝,推廣蘋果套袋6200畝,更新和新栽果樹5800多畝。扶風縣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列為“優果工程示范縣”之一,紅富士蘋果獲得全省優質水果稱號。全縣栽植辣椒6.1萬畝,產干椒7000多噸。全縣發展新型高效栽培模式的“萬元田”種植,總面積達3200多畝,種植露地蔬菜2.7萬畝。同時,全縣圍繞“牛、羊、豬、雞”四大畜牧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百頭以上的牛場13個,百只羊場8個,百頭豬場26個,千只以上雞場108個,養殖重點村78個。扶風縣被農業部列為“秸稈養畜示范縣”。當年,全縣還開展又一新興食用菌生產。
2001~2003年,扶風縣在糧食生產上,堅持壓縮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改善品質,開發種業,提高效益,3年內糧食面積由83萬畝壓縮到78萬畝。2003年,全縣建立優質糧示范基地25.5萬畝,生產優質小麥7.5萬噸,建立優質小麥良種基地5.1萬畝,生產良種1.5萬噸,依靠優質優價和種子銷售實現糧食增加價1000萬元。在此期間,全縣建立高效農業示范點10個:揉谷鄉萬畝洋蔥無公害蔬菜示范點,城關鎮扶乾百畝大棚西瓜示范點,法門鎮均宜300畝無公害大白菜示范點,南陽鎮西權千畝精品果園示范點,天度鎮千畝油菜制種基地,南陽鎮侯李高效農業示范點,法門鎮三駕、召公鎮新莊、上宋鄉牛蹄四連套模式栽培示范點。各示范點都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001年,扶風縣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建成優質糧基地10.1萬畝;新栽名優果樹5100畝,初步建成千畝蘋果精品示范園;辣椒種植面積穩中有增,達到8.1萬畝,干椒總產量突破1萬噸;發展蔬菜生產2.3萬畝;狠抓規模養殖,秦川牛產業逐漸成為扶風的新興產業。
2002年,扶風縣把秦川肉牛、平安奶畜、精品蘋果、天馬辣椒、設施蔬菜、生態苗木、觀光農業、優質小麥確立為全縣八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把園區建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牛鼻子”工程來抓。全縣舉辦秦川牛節,全年新增肉牛上萬頭,興建12個粗具規模的養殖小區和專業村。
2005~2006年,縣上提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建設畜牧大縣”的口號。新增秦川牛6730頭,奶牛存欄1.31萬頭,生豬出欄12.7萬頭。在果業生產中,建成百畝以上大改型示范園3個,完成大改型面積2.6萬畝,推廣果業四大技術12.7萬畝次,新建綠色果品基地3萬畝,新栽果樹1.12萬畝。建成召公鎮東街村、天度鎮永平村、南陽鎮姚馬村、下魯馬村4個百畝精品示范園。在糧食生產中,建立良種基地5.7萬畝,優質專用糧基地34.8萬畝,發展訂單農業10.5萬畝,年糧食總產達到32.3萬噸,連續三年獲得豐收。
2009~2010年,扶風縣農業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投資3300萬元,實施蘋果產業、小麥良種繁育基地、萬頭養豬示范村建設等項目8個;新建10萬頭豬場1個、萬頭豬場2個、千頭豬場1個、百頭豬場110個,生豬存欄達到51.1萬頭,出欄53.3萬頭;實施果業提質增效工程,新建果園3.3萬畝,全縣果樹面積達到18萬畝,果品總產達到20萬噸;實施設施蔬菜發展工程,新建蔬菜日光溫室500畝、大棚蔬菜730畝、設施蔬菜面積1.7萬畝;實施良種產業化工程,糧食總產達到30.5萬噸,連續七年獲得豐收。
四、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從1997年開始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1999年已在全縣形成以建忠方便面食品公司、天元農牧公司、寶雞戊寅綠色食品公司、雄風面粉廠等為主的“龍頭”企業,有力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2001年,全縣新建和改建、擴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戶,年產值接近2億元。寶雞法門寺天馬貿易有限公司、陜西秦川牛改良繁育中心、寶雞建忠佳家樂食品有限公司、寶雞平安乳業有限公司、寶雞圣豐乳業公司、陜西鑫良畜牧養殖場、扶風紅果集團公司等一批規模大,帶動性強的產業化“龍頭”展示較好市場前景。2003年,紅果集團公司和陜西秦川牛繁育中心被列入陜西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4年,寶雞建忠佳家樂食品有限公司、寶雞法門寺天馬貿易有限公司等4戶企業成為寶雞市首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并引進實施華龍面粉和方便面生產線項目及肉牛屠宰加工項目。
2006年,由于扶風縣食品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成績顯著,被農業部授予第二批“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稱號;被中國食品協會命名為“2005~2006年份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一批農業加工產品成為國家免檢產品,或“陜西名牌”稱號,一些產品商標被評為“陜西著名商標”。截至2010年,扶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5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0個。
扶風縣1991~2010年農業總產值與凈產值統計表
第三節 服務“三農”
一、農村社會化服務
(一)信息服務
20世紀90年代之初,扶風縣農林局在各鄉鎮設立基點調查員、農情信息員和農經信息員,確定專人負責信息工作,并且與北方農林牧特信息中心聯網,健全信息工作網絡,為上級領導及業務部門實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廣大農民生產提供可靠技術資訊。至2008年,扶風縣積極爭取陜西省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全年新建成信息站130個,初步形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全年累計發布信息460多條,據不完整統計,為農民當年增加收入20余萬元。
2009年,縣農業局新建村級信息站34個,使全縣村級信息站達到164個,全年累計發布農業信息300多條。
2010年,扶風縣村級農業信息服務站發展到169個,實現全縣村組全覆蓋,并建成示范站28個。當年,扶風縣農業局被評為寶雞市農情信息調度工作先進單位。
(二)資金服務
1993年,全縣共建成3個農村合作基金會,充分利用集體的閑置資金,按照“小額、短期、高效”的原則,開展集體資金的內部融通,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資金困難。據統計,全縣合作基金會全年共籌集410.4萬元,融通額為310萬元。
1995年,縣委、縣政府發出《關于大力開展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意見》。至年末,全縣共建立鄉鎮基金會8個,村級設立網點27個,聚積資金總額1934萬元,累計投放2854萬元。
1996年,全縣合作基金會發展到11個,延伸村級代辦網點48個,吸收各類股金總額3362.6萬元,全年累計投放余額3451萬元,其中投放農業累計余額2283萬元。
2001年,扶風縣開展農村合作基金清理整頓工作,加快基金會借款清欠,爭取國家貸款1320萬元,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戶股金二期兌付。全縣共兌付農戶股金1897.4萬元,占農戶股金總額的79.1%。
2006年,全縣圍繞糧、畜、果、菜四大主導產業,積極服務于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后為天馬、鑫良、建忠三家企業報批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鼎鑫、振華、新科、華龍、絳帳糧庫等企業報批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縣農稅局會同縣財政局、縣農發行做好企業貸款資格認定,為紅果、鼎鑫、鳳友、天馬、源盛、圣豐、法門寺餐飲、南陽奶牛中心等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貸款總額1億元,發放扶持資金8000萬元。
2007年,扶風縣認真貫徹執行《陜西省實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規劃》,在全縣確定17個示范村、129個推進村,逐村幫助制訂發展規劃,爭取信貸502萬元支持發展“一村一品”。2008~2010年,全縣繼續為示范村落實項目資金,推動全縣“一村一品”的快速發展。
(三)農資供應和生產服務
1991~1993年,全縣建立農用物資供應網點100多處,主要包括種子、農藥、農膜、化肥、農機具、油料、獸藥、飼料等物資的供應;在服務形式上,采取既開處方又賣藥、既賣農機具又兼維修,既坐店經營又上門服務,保證全縣農用物資的供應。此外,還以規范化農機作業工程開發為中心,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1994年,縣農林局下屬部門以辦服務實體為手段,從過去單純管理指導型向經營服務型轉化。興建貯量為500噸的氣調式果庫,成立果品銷售中心和苗木產銷服務中心,對已開辦的藥械、飼料、農膜、油料等生產資料經銷項目擴大規模,增加種類,多方面地搞好農業生產服務。
1996年,進一步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拓寬基層站的服務領域。據年終統計,鄉鎮獸醫站11個,綜合辦站收入達到35.2萬元;農機站經營收入上100萬元的有5個;杏林、太白、絳帳農技綜合服務部年經營總額在12萬元以上,均取得農業服務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2001年,全縣深入開展“科技之春”宣傳和科技支農服務,在春耕生產和“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把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物資及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全縣建立140多個供種網點,供應良種150多萬千克;農機經營管理單位在“雙忙”季節狠抓農機具供應和維修,實施農械規模作業,推進全縣收種進度。
2004年,在服務農業工作中,全縣一手抓農用物資的及時、保質、保量供應,一手抓好農資市場管理執法,僅上半年就對種子市場、農藥市場、化肥市場進行3次專項檢查,檢查農資經營門店150多個,查處違法經營案件4起,查封違法經營玉米種子3500千克,不合格玉米種子3.835萬千克。
2006年,扶風縣被國家確定為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示范縣。全縣抽調12名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組成專家組,并選聘50名科技指導員,在全縣10個鄉鎮50個村,按“一帶20”的模式包抓科技示范戶1000戶,輻射帶動2萬個農戶,將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送到農戶手中。
2008年,全縣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針對假劣農資和違禁農業投入品,開展農資市場檢查。全年共開展專項檢查5次,出動檢查人員770人次,檢查經營門店和企業497個(次),查處違法行為116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41.8萬元。2009年,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檢查3次,檢查經營單位和企業210個,查處違法案件3起,扣押種子2850千克、肥料3.2噸、獸藥106包(盒)。
2010年,在“三夏”大忙期間,全縣各地共設立農機作業接待站13個,維修點13個,配件供應點10個,油料供應點8個,組建機收技術服務隊6個,并制成信息一覽表下發鄉鎮農機手,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年內,農業執法部門還連續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檢查6次。3月26日,陜西省農業綜合執法現場會在扶風縣召開。縣農業局榮獲全國農業綜合執法先進單位的榮譽。
(四)農產品銷售服務
1991年,扶風縣狠抓農產品推銷隊伍的建設。1993年,全縣分別舉辦農民推銷員培訓班15場次,初步培養一支農產品推銷隊伍。同時,成立扶風縣果品苗木經銷總公司,不僅在《陜西農業》雜志上刊登廣告,而且派出人員到西安、寶雞、楊凌等地廣泛聯系,搜集信息,尋找銷路。
1994年,為促進全縣農副產品銷售,縣農林局成立果品銷售中心和苗木產銷服務中心,加強與外界聯系,并在電視臺、報刊刊發廣告,同時在西交會、楊凌農博會上展銷宣傳。9月,舉辦規模較大的苗木產銷聯誼會,為扶風縣苗木銷售搭建服務平臺,促進苗木的銷售。
1995年,扶風縣爭取絳帳白條肉檢疫批發市場建設項目;在法門鎮投資160萬元新建果品冷藏庫,年末共貯銷蘋果400多噸。為加快果品銷售,全縣舉辦蘋果產銷座談會,還組織果品大戶參加西部商品交易會和楊凌農博會。
1996年,蘋果和辣椒等農產品喜獲高產,全縣狠抓以蘋果、辣椒為主的農產品促銷工作:①固定專人專門收集、傳遞蘋果和辣椒市場信息。積極參加西交會、農博會,大力提高扶風縣蘋果和辣椒的知名度。②制定優惠政策,增設服務網點,簡化出境檢疫程序,方便客商。③整頓市場秩序,杜絕強買強賣,先后查處多起故意刁難客商的事件。④搞好資金扶持,農村合作基金會投放800多萬元,加快蘋果、辣椒的銷售進度。⑤在南方昆明設立果品直銷窗口,幫助果農推銷蘋果3000多噸。⑥在廣東省、福州等地建立扶風農副產品直銷市場,拓寬銷售渠道。⑦縣果品服務中心及園藝站發揮自身優勢,銷售蘋果500多噸。截至年末,全縣蘋果和辣椒已銷售總產的三分之二以上。
1997年,建成各類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6個,推動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副產品的流通。
2001~2005年,為保障全縣農產品遠銷暢通,縣農業局質檢人員實行全天候檢疫和簽證服務,做到敞開綠色通道,加快農副產品的銷售。
二、減輕農民負擔
1993年,扶風縣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副組長,以縣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領導為成員的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立在扶風縣農林局。全縣統一廢止和取消54項收費及達標活動,明確規范鄉村統籌提留,并制定4%的限額。年末,全縣減輕農民負擔200萬元左右,農民人均減負5元。
1995年,縣委、縣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管理的意見》。當年全縣農民人均負擔提留36元,占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全縣發放農民負擔“明白卡”9.73萬冊,當年到戶7.57萬冊。全縣在中小學清退不合理收費45.9萬元。在農村對1994年村組賬目實行上墻公布,接受農民群眾監督。同時,對108個村511個組的財務收支情況開展審計,審計資金總額1026萬元,清審出5人貪污集體資金1.3069萬元,追回1.2569萬元;清審出6人挪用集體資金1.6721萬元,全部追回;清審出拖欠公款89.4萬元,當年收回71.3萬元。
1996~2001年,扶風縣每年堅持對減輕農民負擔進行執法大檢查,對鄉鎮的統籌提留款提取方案實施審計。全縣抽調52人組成審計隊伍,堅持常年農村財務審計。1996年對110個村522個組審計,資金總額4819萬元,清出拖欠集體公款215.3萬元,當年回收191.8萬元;清出2人貪污集體1.5030萬元,5人挪用集體資金1.5965萬元,其他問題涉及10.6264萬元。年內,全縣186個村1070個組向廣大農民群眾公布賬目,有622個組召開群眾或群眾代表大會,對集體財務進行評議。1997年,縣、鄉兩級共審計1030個村組,審計5200萬元。2001年,針對村組財務管理混亂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分別發出《扶風縣村組集體財務管理試行辦法》《關于切實加強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全面開展村組不良債務清理工作的安排意見》。全年審計97個村444個組,審計資金總額5880.7萬元,查處違紀資金20.6萬元,處理13人;清理全縣債權總額2741.3萬元,債務總額3235.5萬元。
2002年,全縣繼續推行減輕農民負擔工作:①試點推行組賬村管制度,在絳帳鎮雙廟村、東西灣村、城關鎮扶東村、法門鎮齊村進行試點。②對全縣80多個村組財務進行 審計,審計資金總額600多萬元,對絳帳、法門、太白、杏林等4個鄉鎮統籌費收支情況進行審計。③實施全縣村、組集體經濟清理整頓,共清理審結186個村,化解鄉、村兩級不良債務563萬元。④在太白鄉積極推行鄉村財務集中管理制度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鄉鎮組建“鄉村財務集中管理服務中心”,并開展工作。⑤繼續抓好基金會清欠工作,全縣共收回借款380萬元。
2003年,扶風縣重新明確財政、農業、教育等13個減負成員單位及其第一責任人職責,實行部門減負工作責任制。為增強農民負擔監督工作,全縣發放農民負擔“明白卡”10萬份。全縣在12個鄉鎮聘任15名縣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為全縣農民負擔義務監督員,監督員半年內走訪村組190個,向縣減負辦提供情況40次,制止不合理農民負擔30多次。
2004年,在全縣562個行政事業性《收費許可證》年份審驗中,取消不合理涉農收費8項,降低收費標準2項,吊銷《收費許可證》6個,減輕農民負擔186.28萬元。
2006年,全縣組織農業、物價、教育、國土、財政等相關部門先后兩次對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進行全面檢查,重點對100所中、小學收費情況進行檢查。全縣免除中小學學雜費926萬元、書本費96萬元。農業部門協助財政部門落實糧食直補資金688.84萬元。
2008年,全縣實施農機具補貼資金100萬元,為農民購置補貼機具190臺,其中,拖拉機70臺、農具120臺。2009年,全縣推廣購置補貼機具559臺。實施良種補貼項目,共實施面積71.75萬畝,其中小麥40.67萬畝、玉米31.08萬畝,落實補貼資金717.5萬元。
三、勞務輸出
1991年,扶風縣農村勞動力剩余這一社會問題愈顯突出。在縣城東關和絳帳、法門鎮等一些鄉鎮已出現自發的勞動力市場。90年代后期,一些鄉鎮農村開始外出務工的潮流。
2000年,扶風縣把勞務輸出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六大工程”之一來抓,積極推進勞務輸出工程,并成立扶風縣勞務輸出工程指揮部。縣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陸續在全縣12個鄉鎮、5個社區建立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同時設立1個勞動力市場、1個再就業基地,設立12個省外勞務輸出基地,批準開辦2個公辦職業介紹所、3個民辦職業介紹所。縣農業局在2004年集中人力、集中時間對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再次進行調查摸底,印制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入戶表20萬份,建立比較完整的鄉、村兩級勞動力資源檔案。并于當年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截至2005年,全縣有所(站)工作人員55名、村級勞務信息員189名,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網絡。
據統計,2003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輸出1.2986萬人;2004年農村勞務輸出新增3.1萬人,全縣在外工作人員累計9.02萬人,實現勞務輸出收入4.1億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加收入78元,比上年增長40元。2005年全縣勞務輸出10.6萬人;2006年勞務輸出13.0536萬人;2007年勞務輸出13.4916萬人;2008年,全縣勞務輸出人員進一步增長,達到19.6555萬人;2009年,扶風縣實施勞動力培訓2.6萬人,勞動力轉移15.2萬人;2010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2億元。
2004年,扶風縣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務輸出先進縣,南陽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建設工作先進勞動保障事務所”; 2005年,扶風縣被省政府樹立為勞務輸出示范縣,被寶雞市政府授予勞務輸出工作先進縣,扶風縣恒大職業介紹所被陜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授予全省“民辦職業介紹服務機構優秀單位”,被市政府授予“優秀民辦職業介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