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扶風縣志(1991—2010)作者名: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本章字數: 12131字更新時間: 2021-12-29 16:59:24
第一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規劃
扶風縣老城區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其時唐設湋川縣,此地為湋川縣治。據考,初時無城,其后屢有建設。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知縣周本始建土城,城周長4里,開城門7個(名東門、小東門、南門、小南門、西門、小西門、北門)。此后,明清兩代,屢經地震、洪水、戰爭損毀,又屢經修葺、重建、增修。20世紀50年代末,土城墻被農民作為土肥挖掉,土門樓閣亦先后被拆除。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此地作為扶風縣城已歷1380年以上。
20世紀90年代中期,扶風縣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大縣和陜西省糧食、油菜、生豬、蘋果、辣椒、秦川牛等生產基地,農業總產值連年上升。全縣工業經濟明顯回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旅游業帶動“三產”,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新成就。然而,有著漫長歷史的扶風古老縣城,處在狹長的三角河谷低洼地帶,雖有兩河交匯、地險向陽之利,但卻地域狹窄,南洼北高,東西不平,長700米的主街道落差達18米;且河谷上游有7座病、險水庫,嚴重影響著縣城抵御汛情、防止自然災害的能力;其地理位置已完全沒有新的發展空間,城區常住人口超過4萬,人口密度超過城市人口居住標準的兩倍。值此,扶風老縣城已成為遏制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嚴重影響招商引資、商業繁榮和城鄉一體化、推進城鎮化的一大瓶頸。對此,扶風縣的廣大干部職工、城鄉人民群眾多年來一直有著強烈的愿望,盼望作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能有一個新的改變、質的提升。人民呼喚著扶風新縣城的誕生。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曾多次研究、討論過縣城的搬遷問題。但由于時代的局限,經濟的制約,思想認識的不統一,扶風新縣城的建設一直未能列入議事日程。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任縣委書記的曹毓剛,帶領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四大班子,解放思想,統一認識,順應時代潮流和全縣人民群眾的呼聲,正式提出縣城新區建設的設想,才使扶風縣城新區建設付諸實踐。
一、縣城總體規劃
1996年8月15日,縣政府召開全縣建設環保工作會議。會議討論制定《扶風縣建設事業“九五”發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縣城建設發展目標的構想,提出“依據老城區、建設新城區”的建設原則。
1996年12月,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扶風縣建設環境保護局委托的《扶風縣城總體規劃(1996-2010)》。這個規劃經縣政府及縣人大常委會審定同意, 1998年2月經寶雞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有:
規劃年限:近期 1996~2000年
遠期 2001~2010年
城市形態:一城三區結構,即舊城區、新區和法門寺區,并將周原遺址納入市區范圍內。新城區確定于舊城區東北部,距舊城區1千米。
城市建設總目標:把扶風縣城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商貿發達、設施齊全、市容面貌一新、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有相對明確的工業區、商貿區、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1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于30%,人均綠地面積不少于9平方米?;A設施配套完善,自來水普及率100%,電話普及率40%,液化氣普及率40%。
城市性質:中國著名佛教文化圣地,周文化發祥地,融旅游、商貿、工業為一體的現代化城鎮。
城市規劃:近期縣城總人口規模為4.1萬人,遠期為7萬人。舊城區和新區近期人口為2.7萬人,遠期為5萬人。城市規劃區總面積88平方千米,城市規劃用地范圍(新區和舊城區)總面積為7.5平方千米。舊城區規劃建設用地為2.56平方千米,新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2.88平方千米,人均建設用地分別為83.1平方米和99平方米。
舊城區改造與布局:舊城區改造的原則是疏解交通、治理環境、完善設施、提高質量。非農業人口居住用地指標按20~24平方米/人控制,村民居住地按50~60平方米/人控制。遠期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大于15平方米。居住人口控制在2.1萬以內。新建沿街商業建筑不得低于5層。原則上不建設新的工廠。飛鳳山作為近期重要綠化區,城區北部七星河河谷地帶建一小型公園,附設兒童公園。
新區布局與結構:新區為單核多功能城市新區,布局結構為一心二軸三區,形態為具有周朝建城原理的“方城”。商業金融用地布置于新區中心地帶及兩條主軸上。行政辦公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設于新區西北部。工業區布置于新區南部,居住用地主要布置于東北部。居住用地為60.1公頃,人均25平方米(不含農民居住用地)。新區居民人口為2.9萬人,人均居住面積按15平方米考慮。綠地面積為23.9公頃,人均綠化面積為8.2平方米。新區設占地面積2公頃的中心廣場。
二、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由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部城市的發展帶來歷史性的機遇;也由于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率先發展關中地區,將關中地區作為高新技術加工基地,因而扶風縣在縣城總體規劃的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此,縣城新區開發建設工程指揮部于2000年委托陜西省城鎮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扶風縣城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8月12日通過評審,扶風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2006年扶風縣建設局委托陜西省城鎮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扶風縣縣城區(西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這兩個《詳細規劃》對《總體規劃》中原定的扶風縣城“一城三區”結構重新界定為:一城為扶風縣城;三區分別為法門寺區、扶風新區、扶風老區。
扶風縣縣城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內容為:
地理位置及規劃范圍:規劃區位于扶風縣城東北部,北至法門鎮約6千米,南距縣城1.6千米,西靠扶法公路,東到法湯汽車專用線。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50米的“方城”范圍內,總面積約2.85平方千米。
城市性質:規劃區以居住、商貿、行政辦公為主的多功能綜合城市新區,是扶風縣城現代化城市風貌的形象區。
城市規模:人口規模3萬人,實行土地規劃建設用地2.85平方千米。
功能結構:結合現狀環境特征,形成“一個中心區,一線(一環)兩軸四片,七個功能分區”的結構框架。一線為一條商業步行街,一環為一條項鏈綠化環,兩軸是南北、東西兩條50米道路城市景觀軸,四片為兩條主干道之間四街區,七區是七個功能分區(包括一個行政辦公區,一個文教科研區,一個產業園區和四個居住區)。總體形成“五橫七縱”的方城布局。
扶風縣縣城老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主要內容為:
規劃范圍:西起八岔村,東至東塬村,北到新西寶北線,南抵飛鳳山。
規劃區職能及性質:隨著行政中心轉移至縣城新區,工業轉移至絳帳,老區的職能主要是商貿、居住、旅游服務等。其性質為以商業服務和人居為一體的生態城區。
規劃區規模:建設用地面積255.45公頃;人口規模為2.8萬人。
結構形態:以東西大街為主要商業街,是城市的中心區。改造橫向東西商業街的同時,建設縱向八一路——勝利路商業街。城市中心西移至八一路與東西大街交會點。根據現狀特點和自然地理條件,城區向西向北發展,形成“一心、兩組團、三軸帶”的結構形態。“一心”即兩條城市發展主軸線交叉點所在區域,即八一路和東西大街的交會處,是規劃區的商業服務中心;“兩組團”即北部居住組團和南部居住組團;“三軸帶”包括兩個城市發展主軸線,分別為改造的八一路一線和東西大街中學路一線,八一路向北接通老西寶北線,東西大街向東聯系縣城區發展結合帶。一個發展次軸線,指扶法路所在的縣城區發展結合帶。
第二節 縣城新區建設
一、新區建設領導機構
縣城新區建設是中共扶風縣委在2000年1月9~11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四次全委會上提出的六大工程之一,其發展思路是“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實現,三年初具雛形”,采取的措施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分年份、分步驟實施建設。2000年4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縣城新區開發建設工程指揮部,由縣委書記和縣長分別擔任政委和指揮,統一領導、指揮、協調縣城新區的建設工作。制定《縣城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加快縣城新區建設的18條優惠政策》《縣城新區道路排水工程資金籌措辦法》《關于縣城新區建設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及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縣城新區建設用地實行優惠的有關規定》《縣城新區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正式啟動縣城新區建設工程。新區建設工程指揮部實行“一廳式”辦公,為入區項目提供快捷、高效的優質服務。
根據縣城新區建設工程的實際進展情況,為進一步加強對工程的領導,更好地協調方方面面的工作,縣委、縣政府研究,并由縣機構編制委員會于2001年8月7日發出通知,成立縣城新區建設委員會,隸屬縣政府,正科級單位,財政全額供養,編制14名,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中兩名兼職,不占編制),其他組成人員從縣級部門選調。2001年10月,縣城新區建委正式運行,擔負起縣城新區建設的領導工作,負責建設項目的立項、定點、土地征用等相關手續的審核批準,承擔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任務。同時,出臺《扶風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縣內外有識之士投資縣城新區,有力地推進新區建設的快速發展。
二、建設規劃的實施
2000年5月17日,縣委、縣政府批轉縣城新區開發建設工程指揮部制訂的《關于縣城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其主要內容如下:
縣城新區建設目標:
2000~2002年力爭完成新區三橫二縱5000米道路及電力、供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完成三橫四縱道路、供排水等建設,2010年基本完成新區3平方千米總體建設目標。
實施步驟:
(1)新區道路共7橫5縱,從2000年起,計劃每年安排1~2條道路和供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完成新建路615米道路路基工程及1312米的新區總排水管工程,總投資約200萬元。
(2)2000年計劃完成新區東西主大街(長1100米、寬50米),南北主大街(長800米,寬50米)道路立項、土地報批工作。盡可能開通這兩條主街道土路工程。
(3)2000~2002年完成東西、南北主大街的供水、供電、通信等工程。
(4)通過廣泛宣傳、多方動員、政策吸引、招商引資等辦法,力爭2000~2002年有10~30個單位在新區落戶。到2005年基本形成商業區、居住區、行政辦公區、文化娛樂區等格局。
(5)按照規劃布局,逐步完成新區內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停車場、環衛站等建設,到2010年基本完成新區建設,使新區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市。
建設工程實施:
1999年11月4日,縣城新區建設舉行奠基儀式,道路工程正式開工。截至12月5日,共移動土方2.7萬立方米,土路工程全部完工。
2000年,在建設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縣城新區建委深入村組做好南宮村、后溝村干部群眾的思想工作,在支付地面附著物補償費及部分征地款后,先后開通新區南北主街道(長1100米,寬50米)和東西主街道(長1000米,寬50米);完成長500米的南二路下半段管道鋪設及615米長管溝開挖工程;縣電力局完成南二路處變壓器及臨時電桿、線路架設等工作,解決供電問題;縣自來水公司完成新區臨時建設用水問題。
2001年,征用道路用地285.94畝,開通南二路(長1070米,寬40米)、南大街(長1000米,寬50米)、西大街(長950米,寬50米)、西二路(長400米,寬35米)、西三路(長400米,寬20米)共5條道路的土路基,道路基礎及路面攤鋪工程全面展開;開挖南大街北段400米、西二路400米、西環路450米、西大街900米、南一路1122米、南二路1070米,總出水口段344米共4686米的排水管溝,并鋪設3854米排水管道,完成閉水試驗及回填工作;解決臨時用電問題,電力部門架設兩臺160千伏安臨時變壓器,完成南一路、南二路主要路段1200米的供電線網;水利部門架設30噸水箱,正式供水管網鋪設完成,日供水量可達1000噸;通訊光纜地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
2002年,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排水管道5600米,三縱三橫6條鋼筋混凝土道路共計接近5000米全部完成;完成供水管網3100米、臨時供電線路2000米;通信管網鋪設過半,天然氣過路套管鋪設完工。在四年的項目建設中,已有28個單位、企業、個人入區建設,有12個單位、企業、個人已和新區建委達成建設協議。
2003年,完成600米廣場道路硬化、綠化和4000米的區內道路隔離帶綠化、6條道路4630米210盞路燈安裝工程;征地82.5畝,完成東大街1100米的路基開通和排水工程和區內部分電力和通信設施敷設安裝;共有55家單位和部門入區、建設,建設用地1350畝,建筑面積11.9萬平方米;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等19家單位相繼入區辦公;吸引外地客商投資,雙語幼兒園征地12.85畝建設的幼兒園、西安益元公司征地22.8畝建設的綜合市場竣工驗收、交付使用,金馬花園住宅小區建設和西安建明印務商貿小區建設進展順利。
2004~2006年,完成東大街1100米和東二路800米的排水管網設施建設,對兩個廣場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論證及工程預算,確定垃圾臺的選址并完成公廁設計;電力、電訊部門完成電力箱變、電纜和電信交換、光纖的安裝鋪設;完成東大街和東二路道路硬化及其道路排水工程,鋪設南一路、南二路、人行道地磚1.6053萬平方米;縣公安局、交通局、建設局完成道路標志設施建設方案的設計;啟動新區與縣城老區連接路排水工程,完成排水管道900米;征地75畝,完成北大街(長1000米、寬50米)土路基工程,西二路南段、南三路西段路基土壕回填工作,東大街、東二路、南二路東段兩側共1800米人行道綠化工程;栽植松柏、國槐、欒樹等行道樹900余棵。
2007年,完成全長2000米的新老區連接路排水工程,西二路、南三路道路排水和硬化工程,鋪設管道950米,道路硬化面積1.35萬平方米;完成東大街綠化帶和西三路兩側綠化帶的綠化工程,綠化面積8000平方米;完成市區中心圓盤2000平方米和關中風情園門東側綠化任務;鋪設人行道彩磚6000平方米;完成三座垃圾臺和公廁的建設;經濟適用住房一期工程全部開工建設。
2008年,完成西二路上段、南三路、南大街東側等1500米排水工程和西二路上段、南一路東段和南三路路面硬化工程,西二路和西三路南段道路的排水和硬化建設,市中心區圓盤區域照明工程及西二路北段和南段、南三路、南一路東段等1500米道路行道樹的栽植工作,環城南路、東路道路建設的征地工作;市區商貿綜合樓項目完工交付使用。
2009年,完成北大街、北一路2.5千米跨年份道路硬化工程、環城南路1050米的道路排水工程、環城東路北段250米的道路硬化及排水工程;鋪砌環城南路、環城東路、南大街、南二路東段、南三路、西大街、西二路等道路人行道彩磚3.2021萬平方米;完成環城東路1650米、環城南路東段820米、東二路北段750米、北二路1628米、西一路北段500米及西二路北段500米的道路硬化與排水工程的招投標,北大街、北一路東段、南三路、環城東路北段、環城南路、東大街綠化帶、南大街及西二路南段等道路的綠化,栽植行道樹近萬株,綠化公共綠地1.9萬平方米;完成北大街、南三路、環城南路、環城東路上段及南大街延伸段道路的路燈安裝工程和架空線路入溝任務;建設供熱項目。
2010年,完成北二路(長1210米,寬25米)、環城東路北段(長750米,寬25米),西一路(長250米,寬14米)、東一路(長200米,寬10米)、北一路西段(長150米,寬25米)道路排水及硬化工程、東二路北段(長750米,寬25米)、環城東路南段(長900米,寬25米)、環城南路東段(長820米,寬18米)道路排水工程。至此,新區道路、排水基本實現全覆蓋;相繼完成西二路、環城南路、南三路、南二路東段、南大街等10處綠化帶的綠化工作,綠化面積6200平方米,栽植綠化苗木13萬余株;在南一路、西二路、環城南路、西大街等7條道路栽植行道樹1000余株,更換東大街兩側行道樹,栽植國槐230株;南三路圈建樹池102個;鋪砌環城南路、西二路、西三路、東大街等7條道路的人行道彩磚3萬平方米;完成東一路小游園的綠化工程,綠化面積4785平方米。至此,政府工作部門除少數外,基本全部入區辦公。金融、商業、文化、電訊、政郵、交通、衛生、教育等單位及企業在新區也全部開展工作、營業和開學。
三、基礎、功能設施及其投資
(一)基礎設施及其投資
1.建成市區道路15千米,形成“八縱八橫”的道路格局。完成投資8000余萬元;
2.栽植行道樹15千米,計各種樹木5000余株、花卉8000余株,綠化面積60余畝。完成投資600余萬元;
3.鋪設人行道彩磚近7萬平方米。完成投資480萬元;
4.完成35KV的變電站建設,安裝路燈240盞,建設地溝7千米,敷設電力電纜13千米,安裝箱變15臺,完成投資2200萬元;
5.敷設電訊電纜9千米,廣播電視管線11千米、供水管網7.5千米,移動綜合傳輸管道20千米。完成投資2000余萬元;
6.完成天然氣供氣管道鋪設18.6千米,分戶管道16千米,用戶達4000戶。完成投資2950萬元;
7.埋設供熱管道11千米,入戶面積9000平方米。完成投資4000萬元。
各項配套管網累計總投資1.2億余元。
(二)配套功能設施及其投資
1.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扶風縣中心小學、縣初級中學、縣雙語幼兒園、縣高新幼兒園、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控制中心、縣計劃生育指導服務站、市民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億余元。
2.交通、商業服務:完成新區汽車客運站工程項目建設,開通新、老區公交環線路,購買公交車30余輛,設立公交站牌40余處;先后引進老實人、兆興商貿城、新合作等大型購物超市和全友家私、南方家私等一系品牌家具商場,并在北大街新建占地37畝的美家美建材市場,完成投資2.9億余元。
3.入區單位及住宅建設:金馬花園、佛都廣場、福興苑、百合花園、幸?;▓@、信合花園、春光小區、陽光小區、銘苑小區、昌樂花園、銘德新城、五新苑、祥云新城、祥云華府、朝陽小區等住宅小區開發建設,80%已交付使用。建筑總面積89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2.2億元。60余家部門及單位入區辦公,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6億元。
4.公共設施建設:在南大街與環城南路西南角構建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百合廣場,公共綠地6.2萬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元;同時在控制區建設公廁及垃圾中轉站3座。
5.文化旅游:建設佛光大道,促進城區和法門寺景區的融合,引進關中風情園、西府古鎮、兆興賓館、金匯賓館、鑫旺賓館、德隆賓館等項目,完成投資2.7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新區建設共投入資金已逾50億余元。
四、街道建設
根據縣城新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新區規劃建設道路十九條,道路長度34.7千米,面積57.7萬平方米。截至2010年12月已建成和在建的道路二十三條,長度32.7千米,面積50.7萬平方米。
扶風縣2010年縣城新區道路建設情況一覽表
注:北一路、北二路、西一路、西二路、環城北路均在建。
人均市政道路面積達到13平方米,路網密度達到4千米/平方千米;道路系統完善等級清晰。
五、園林綠化美化建設
扶風縣在縣城新區園林綠化美化工作中,先后制定出臺《實施 〈城市綠化條例〉 暫行辦法》《綠化管理實施細則》《綠色圖章管理實施細則》等管理制度;組建園林綠化管理站,充實力量,不斷規范縣城綠化管理工作;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和劃分的綠化區域,層層分解任務,逐項落實到人,如期完成綠化工作的多項目標任務,確保綠化達標活動取得實效。至2010年,縣城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14萬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4.8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3%,綠化覆蓋率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建成裝飾建筑2座、雕塑2座、花園6個。
扶風縣2010年城區公共綠地情況一覽表
重點項目建設簡介
1.行政中心廣場
縣行政中心廣場位于縣城新區行政中心。該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總建設面積為4.0163萬平方米。主要由景觀水景、景觀綠化、景觀藝術小品、景觀鋪裝組成。鋪設硬質地面約為2萬平方米,主要采用花崗巖、行道磚、透水磚、混凝土等多種材料。綠化總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種植各種灌木、喬木、草木花卉及不同類型的草坪。廣場設置音樂噴泉三處(分別設在主入口和入口后的主廣場兩側),四周聳立文化柱八根、路燈景觀燈具65盞、照樹燈地燈305盞、“政通人和”地雕兩處、八卦廣場和河圖洛書廣場各一處,藝術景觀小品若干處。
2.百合廣場
百合廣場位于縣城新區南大街入口處,西寶北線北側。東西長352米,南北最大寬長313米,整個廣場呈“梯形”??傉嫉孛娣e約93畝,總投資950萬元。是具有改善城區人居環境、應急疏散、娛樂休閑等功能的又一公共場所。
廣場按功能共分兩大區域,即靠近西寶北線公路的特色展示區和面向百合小區方向的休閑娛樂區。特色展示區的功能設計旨在面向往來于省道的外地游客。浮雕、雕塑作品以“扶風八景”為題材,集中展示扶風的歷史文化及自然風貌。廣場中央設有舞臺,可以滿足舉行大型集會或娛樂活動的需求。沿舞臺四周分別設有健身活動區、兒童游樂區、休閑觀光區等功能性場所。
3.主題雕塑《周風》
主題雕塑《周風》位于新區中心十字,設計高度18米,總重量60余噸,內結構為特種鋼材焊接絲卯而成,表層材料由鑄銅制作,由西安標榜視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設計。其雕塑吸取中國西周時期“國之重器”的青銅鼎造型特點,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元素,三根略微向內彎曲的支柱給人一種向上的張力之感?!叭?、義、禮、智、信”作為整個雕塑的主題,紋飾代表周原文化的典型性。整體造型雄渾大氣,莊嚴典雅,體現扶風作為周原文化發源地的根基性和三千余年歷史文化積淀的豐厚底蘊。
4.東大街牌樓
投資350萬元的東大街牌樓,位于東大街入口處,總跨度為37米,明間19米,次間9米,正脊高度24.5米,為仿古建筑。分為鋼筋砼結構工程、石作工程、油漆彩畫、屋面鋪設等部分。
六、公共建筑
扶風縣2010年縣城新區主要公共建筑統計表
續表
第三節 縣城老區改造
縣城老區改造工程最早起步于2000年下半年。按照老城區改造“疏解交通,治理環境,完善設施,提高質量”的原則,主要實施道路改造、排水改造、橋梁拓寬改造、七星河游園建設等項目。通過改造完善老城區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城區綠化系統,疏解老城區人口、交通、環境的壓力,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一、改造工程的實施
2000年下半年后,扶風縣投資150多萬元,分別完成湋水路、八一路老扶中段、小南街的路面硬化及排水工程;對東關十字南的原有舊房進行拆除,改建為停車場;對西關路面的塌陷部分進行整修,修補城區幾條主街道20條處塌陷路面。
2002年,對東關交叉路段路面實施拓寬改造。路面西至勝利橋頭,東至扶法路口,總長150米,原10米路面拓寬為17米,兩邊人行道平整后鋪設彩磚,統一進行綠化。此工程投資30萬元;對八一路與西寶路交會處影響市容路面的建筑物依法進行拆除,共拆除舊房7間、圍墻30米,原交叉路口改建為弧形,保證行車道路暢通;對縣城路燈進行維修改換,補栽缺損行道樹200余棵。
2003年,實施河濱東路拓寬改造。河濱東路南至東關勝利橋,北到交警大隊北側,西鄰七星河,東側為門店、農戶及單位,全長532.5米。經改造后路面由7米拓寬為11米,鋪設人行道彩磚800多平方米,工程投資25萬元;投資10萬元整修老區街道的多處破損路面。
2004年,籌措資金15萬元,對文藝路進行鋪修;對縣城東坡和北坡進行整修;對西大街、八一路、美陽路等路面進行修補;對沒有硬化的人行道鋪設彩磚,設置廣告燈箱,更換路燈,設立各種標識。
2005年,投資80萬元分別在八一路、美陽路縣醫院東側、美陽路橋西、東關飛鳳市場南側修建4座水沖式公廁及垃圾磚運站;對原西寶北線城區路段實施重新油化;投資120萬元,依據七星河公園建設規劃,建成3600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和60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投資3萬元改造原西寶北線城區段排水溝。
2006年,實施縣城老區主街道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對主街道給排水、通信、網絡、電力、路燈、路面等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將全長900米的主街道由原6.5米拓寬至10米,完成投資380萬元。其中自來水管網改造完成投資40多萬元;通訊綜合管道鋪設完成投資60多萬元;主街道路基拓寬、排水管溝改造、天然氣過路管道、混凝土路面鋪筑、人行道花崗巖鋪設等工程完成投資240萬元;路燈改造工程完成投資40萬元。同時,對八一路北口、北街路北口與原西寶北線接口路段進行重新修鋪。拆除原西府大酒店、西街餃子館等4家商業用房,修建西街休閑廣場和西關健身廣場,完成投資30萬元;修補城區八一路、美陽路、文藝路、河濱路、西寶北線城區段破損路面共30多處150多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00多米,對背街小巷人行道進行彩磚鋪設。
2007年,對美陽路、文藝路、八一路、河濱路的給排水、電力、路燈、路面等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共拓寬道路全長2300米,完成投資380萬元;實施上品寺路的拓寬改造;采取“拆圍秀綠、拆違建綠、拆臨還綠、拆舊造綠”等措施,實施西街和西關休閑廣場工程,拆除縣疾控中心、縣醫院、北街居民等800平方米建筑物及電力賓館50米圍墻。
2008年,投資10萬元完成河濱路東長約160米商住樓樓體亮化;建成七星河橡皮壩水庫文化長廊。
2009年,實施七星河公園二期建設工程,投資300萬元完成七星河休閑廣場和高架橋北游園建設。
二、七星河公園建設
七星河由北向南穿過縣城老區北部的七星河谷,流經老區東關穿城而過。盛夏之際,七星河谷莊稼、喬木、灌木濃蔭蓋池,綠草遍坡遍野,小河流水潺潺,一直是縣城居民消夏避暑的去處。從2003年9月開始,扶風縣對七星河進行開發建設。當年完成七星河公園規劃設計,并修筑園內道路等基礎設施。2004~2005年上半年,拆除七星河谷內積福寺以北及對面的58間房屋、圍墻、預制廠設備和周圍附著物。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總面積16公頃、總投資500萬元的七星河公園一期五大主區工程基本完成。6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區,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臺球案、健身器械等設施;3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區,設有茶文化廣場、西府餐飲文化廣場、園林式建筑集群廣場等;休閑娛樂廣場區,設有休閑廣場、垂釣中心等;兒童游樂區,設有兒童游樂器械場、卡丁車場、沙坑場等。成為扶風縣第一個集健身游樂、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富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理想場所。2005年9月,七星河公園正式開園以來,每天的人流量達數千人次以上。2006年3月,縣級部門、單位、鄉鎮干部職工參加公園義務植樹活動,分區段,分品種栽植法桐、百日紅、柳樹、塔柏、女貞、側柏等1萬余株,使七星河公園成為縣城新老區連接的生態綠洲。2008年,在縣城老區東關建成七星河橡皮壩水庫及歷史文化長廊,集中展現扶風悠久的歷史傳說和人文景觀;從“后稷教稼”到“周公吐哺”,從“馬融講經”到“蘇蕙織錦”,從“青銅之鄉”到“佛家圣地”,使人在賞景中看到扶風歷史文化的積淀;對河濱路東長約160米的商住樓樓體及河西岸護欄實施亮化工程。2009年,啟動實施七星河二期建設工程,投資300萬元,完成休閑廣場和高架橋北游園建設,并分別在新老區連接路、七星河、高架橋兩側栽植10~16米寬的綠化林帶。
第四節 園林縣城建設
一、組織領導與規劃目標
扶風縣省級園林縣城的創建工作始于2008年3月。3月10日,縣委、縣政府正式成立扶風縣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工作領導小組??h委、縣政府、縣人大領導擔任領導小組正、副組長,23個部門及城關鎮的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成員。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組、綠化建設組、市容環境組、宣傳報道組、效能督查組。同年,編制完成《扶風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縣委、縣政府印發《扶風縣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實施方案》。
扶風縣城市綠化系統規劃具體目標為:“一環繞城、兩帶覽城、三廊聯城、多軸穿城”的網絡狀綠化空間格局。其一環是,利用中心城區外圍的美陽河、七星河、湋水河及周邊山塬林地等自然綠化形成城市外圍綠環;其兩帶是,法湯高速沿線帶狀防護綠帶和關中旅游環線沿線自然生態綠帶;其三廊是,結合城區自然地形環境及城區寺區空間形成三條綠化廊道:法門寺與新區之間生態綠化廊道;新區和城南工業園區之間控制的綠化防護林帶;利用老城區東側山塬地形地貌,形成新區、老城區與城南工業園三者的空間聯系林帶;其多軸是,沿城市主干道形成的道路綠化景。
規劃布局中的公共綠地主要包括綜合公園、社區級公園、專類公園、街頭綠地及帶狀綠地等,要求具有對外開放、游憩功能,同時兼具景觀觀賞、環境改善、教育科普、防災避難等功能。
(一)綜合公園
規劃共設綜合公園4個,即:關中民俗文化公園、美陽文化公園、周禮文化公園、法門公園??傆玫孛娣e為25.23公頃。
(二)社區公園
社區公園以500~1000米為服務半徑,共規劃社區公園7個。即新區城西公園、人民公園、均宜公園、西府文化公園、白家窯公園、城南公園與法門鎮區寶塔公園??傆玫孛娣e為23.46公頃。
(三)專類公園
專類公園3個,即:飛鳳山遺址公園、七星河濕地公園、竇滔文化公園。總用地面積為55.36公頃。
(四)其他專類公園
在新區佛光路北段、南段、周公路全段、均宜路全段、法門鎮區美陽路全段、名剎路全段等6處規劃帶狀公園,面積為51.24公頃;同時還設有12處塊狀街頭綠地,面積為19.31公頃。
扶風縣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實施方案提出的創建具體目標為:
(一)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綠地率≥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5平方米,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2%,城區綠化苗木自給率達到75%以上。
(二)縣城公共綠地布局合理,服務半徑達到400米有一處5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至少有一座公園符合《公園設計規范》,面積在3公頃以上,公園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規劃建設管理具有較高水平。
(三)道路綠化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100%和80%以上,道路綠化帶面積占道路總用地面積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5%,次干道不低于20%。
(四)綠地面積占居住區總用地面積的比率:新建居住區不低于30%,舊城改建不低于25%。
(五)普遍開展庭院綠化美化和園林式單位創建工作。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各占50%以上;主干道沿街單位80%以上實施拆墻透綠,繼續開展園林式居住區、花園式單位、園林示范村、綠色小城鎮的創建活動。
(六)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0%,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達到85%以上。
(七)縣城環境綜合治理效果明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60%,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到三類以上。
二、創建工作的實施
扶風縣省級園林縣城創建工作由政府精心組織,各部門、各單位、各鄉鎮積極承擔任務,全縣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的廣泛性活動。縣委、縣政府在2008年和2009年兩次下達《扶風縣創建省級園林縣城目標任務分解表》《庭院綠化任務分解通知》等相關文件,將創建任務全面分解落實到相關責任單位。縣委、縣政府還出臺《扶風縣縣城綠化管理實施辦法》《扶風縣綠線管理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確保全縣園林綠化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實施。在創園工作的實施過程中,扶風縣兩次聘請專家教授進行生態園林城市講座,并邀請省建設廳、市城建局領導,專家多次來扶風指導創園工作。2008年,縣城各單位和住宅小區開展綠化達標活動,創建省級園林單位6個、市級園林單位14個,全縣單位庭院綠地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有47個單位達到縣級園林式單位標準。截至2009年9月,縣城綠地面積達到99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達114萬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達24.8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3%,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同月,扶風縣省級園林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考評。2010年初,扶風縣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園林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