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革命與墨西哥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
- 徐文麗
- 8675字
- 2021-12-31 13:38:19
第一節 1940年前后的墨西哥農業發展狀況
1940年,曼努埃爾·卡馬喬(1940-1946年)總統就職,可以說是墨西哥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墨西哥由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開始向專家治國的國家形態轉變,建設工業化主導的現代化國家成為墨西哥政府的首要任務。在此之前的墨西哥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回顧此前的農業生產關系和農業生產力情況,有助于我們理解墨西哥綠色革命以及農業現代化啟動的背景。
一、獨立以來墨西哥農業發展狀況回顧
19世紀初期,在經歷了長達三百年的殖民統治后,拉丁美洲最終爆發了獨立運動。1810年墨西哥人民先后在伊達爾戈和何塞·雷洛斯的領導下,發動反抗統治者、要求民族獨立的大規模起義。最終于19世紀20年代獲得獨立,成立了墨西哥共和國。但是,獨立之后的墨西哥卻無法實現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由于獨立運動的不徹底,殖民枷鎖并沒有被打破,相反,殖民地時期的很多制度卻被保留了下來。墨西哥的獨立更多的是政治分離運動,帶來的社會變革很小,一定程度上這是由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的階級局限性決定的,克里奧爾人只是要求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不希望大規模的社會變革。但是,獨立后墨西哥持續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動蕩也削弱了克里奧爾人維持政治穩定的能力。因此,墨西哥雖然擺脫了殖民統治,卻和大多數拉美國家一樣,涌現出了大大小小的考迪羅。獨立之后的幾十年,墨西哥政局不穩、經濟停滯不前,人均收入甚至低于殖民地后期的水平。
三百年的殖民地歷史,破壞了傳統的印第安人公社制度。大莊園、大種植園為主的大土地制度是墨西哥經濟的基礎和主要特征。獨立之后,大土地制度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大莊園、村社、小農場構成了墨西哥農村的基本形態。獨立后,墨西哥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的較量。① 大莊園主由于經濟困難,在經濟生產中的作用被削弱,原來以滿足大城市市場的大莊園商品經濟開始向以滿足自身消費和部分滿足地方市場的村社、租佃農、小農場生產為主轉變。小農經濟一度在墨西哥占據優勢。但這種情況在1856年《萊爾多法》出臺后發生了改變。該法案支持了分解印第安人村社的公共土地。到19世紀70年代,迪亞斯獨裁統治時期,憑借國家的支持,莊園主大肆侵占農民土地,大莊園制度再次得到了強化。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初級產品出口模式成為墨西哥經濟的主導。墨西哥開始大力發展面向出口的經濟,農業又回到了大莊園商品生產的模式。
由于大莊園主和農民日益尖銳的矛盾,1910年墨西哥爆發了革命,這可以說是墨西哥歷史上的大事件。與獨立運動的不徹底相比,墨西哥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社會革命。革命者從天主教堂和大莊園主手中奪回了大約一億三千五百萬英畝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給兩百萬戶的小農家庭帶來了希望和改善生活的福音。但遺憾的是,土地分配并不平均。有些家庭只分得了少量的貧瘠土地,而大莊園主仍然保留了大片的肥沃良田。就算獲得土地較多的農民,由于他們沒有足夠的生產工具,對于耕種大片土地也缺乏相應的經驗和技術,因此生產水平仍比較低下。最重要的是,墨西哥革命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政治力量林立,派別之間爭斗不已,社會動蕩不安。1930年,墨西哥最高領導人卡列斯(1924-1928)宣布土改失敗,他認為“村社鼓勵懶惰;未來的出路在于搞私人資本主義農業”。② 1934年,墨西哥成立了獨立的農業部,一部新的《農業法典》首次允許大莊園雇工可以要求獲得土地。法典還對私人農場提供保證。總之,墨西哥革命之后,由于生產關系的不確定性,國家仍比較動蕩,農業發展狀況堪憂。
二、卡德納斯時期的土地改革及農業危機
1934年,拉薩羅·卡德納斯(1934-1940)當選總統,由此開啟了墨西哥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段時期。上臺后,卡德納斯首要的任務就是實行土地改革。卡德納斯時期的土地改革是墨西哥歷史上最為徹底的一次土地改革,土地分配數額為歷次之最。但他認為,維持全國的穩定尤其是農村的穩定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考慮,而不是為了提高農業產量。① 從1935年開始,墨西哥土改速度非常迅速。土地分配不僅觸及了邊緣地區,而且直接觸動了商品農業的核心地帶。與卡列斯不同,卡德納斯認為“村社不是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臨時停靠站,也不是簡單的政治緩解劑,而是振興農村、把農民從剝削中解放出來的重要機構,如果給予適宜的支持,還可以促進全國的發展”。② 因此,卡德納斯時期發展農業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大小不一的村社,至此,村社成為墨西哥農村最重要、最基礎的生產組織。
但在1936年之前,土改并沒有涉及一些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區。墨西哥政府認為,如果把這些種植園的土地分配給村社農民,那么他們在分到土地之后就會改種玉米等糧食作物,以滿足家庭消費,這樣一來,種植園區的經濟效益就會大大降低。但卡德納斯總統認為,村社應該成為墨西哥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單位,只是在貧困和偏遠地區建立村社,墨西哥的經濟不可能得到發展。這些種植園經濟較為發達,把它們改造成集體制村社是發展生產力的需要,也是沒收這些大種植園的重要手段。1936年,卡德納斯在拉古納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集體制村社。
拉古納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產棉區,位于科阿韋拉和杜蘭戈兩州之間。在拉古納,大約45萬公頃土地被分給3.5萬社員,200個集體制村社前后建立。此后,其他地方也開始仿效拉古納的改革。1937年,政府征收了尤卡坦半島的龍舌蘭種植園,3.4萬名社員分得37萬公頃土地,共建立了384個集體制村社。同年,在索諾拉州的亞基山谷也進行了改革,這里是墨西哥水稻的主產地,共建立了14個集體制村社,2,160個社員分得土地5.3萬公頃。1938年,在中部米卻肯州共建立了9個集體制村社,6萬公頃土地分給了2066名社員。北部的錫那羅亞州成立了28個集體制村社, 3,500名社員共分得5.5萬公頃土地。卡德納斯執政期間建立的這些集體制村社,總共有700多個,社員人數為70余萬,土地約80萬公頃,其中大部分是肥沃的灌溉田。總的來說,經過卡德納斯的改革,有力地沖擊了19世紀以來盛行的大地產制,墨西哥政府征用并分配了5,000萬公頃土地,這是墨西哥革命以來所有分配土地總量兩倍多。到卡德納斯任期結束之時,墨西哥村社農民所占有的土地已經占全部可耕地的一半。最重要的是,通過土地改革,卡德納斯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農民在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民眾主義在墨西哥開始盛行。
土地改革的同時,卡德納斯通過加大公共開支在灌溉設施、學校、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幫助。1935年,村社信貸銀行成立,負責為農民提供必要的信貸服務。卡德納斯時期,政府財政開支的38%用于高速公路、灌溉、信貸等經濟發展項目。可以說,通過土地改革建立村社制度以及增加相應的公共投資,成為卡德納斯政府促進墨西哥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雖然卡德納斯的土地改革轟轟烈烈,但是,村社改革的弊端很快就開始顯現,土地改革和村社制度并沒有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的繁榮。卡德納斯在任期后期已經意識到,村社最大的作用在于經受和緩和社會危機的打擊,而在推動經濟繁榮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鑒于村社生產的弱點和消極面,在執政后期,卡德納斯逐漸放慢了村社的建設,土地分配也不如從前積極。國家開始重視開辟新的耕地和灌溉區,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對中等規模的地產加以扶植,鼓勵他們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中堅力量。另外,卡德納斯時期實行了財政赤字政策,增加了貨幣供應量。隨著政府開支的增加,國內通貨膨脹在所難免。
1938年3月,卡德納斯實行石油國有化運動,沒收了大量外國石油公司的財產。在卡德納斯政府將英美石油公司的資產和土地收歸國有后,墨西哥“革命的國家主義”達到了高潮。民眾主義成為這一時期墨西哥主要的政治浪潮。這樣,卡德納斯政府集體制村社的建立以及轟轟烈烈的國有化運動,使國內的私營企業主和國外的投機者都感到了恐懼。有人預言,“卡德納斯的政策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前兆”。因此,國內外投資者都以為卡德納斯即將像俄國一樣宣布走共產主義道路。因此,國內外資本家停止投資,資本抽離國外,墨西哥發生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潮。這造成了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物價上漲,比索貶值,通貨膨脹愈加嚴重。
由于國內經濟的動亂,農業領域也開始出現種種危機。主要糧食開始減產,玉米的平均產量由1930-1934年間1,827,000噸下降到1934-1940年的1,622,000噸。而價格則由每噸52比索上漲到每噸124比索。豆類、小麥、豬肉等農產品情況大抵如此。而拉古納地區的棉花、尤卡坦地區的龍舌蘭都不同程度地減產,這對卡德納斯的村社改革是個很大的挑戰。墨西哥西北部和尤卡坦地區小麥嚴重缺乏,面粉價格飛漲,國內部分地區開始發生騷動。1938年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墨西哥多地出現了更嚴重的食物短缺狀況,為此,墨西哥政府不得不花費3,218,851比索進口22,000噸小麥,這幾乎是當時農業部可支配資金的一半。1939年,農業生產仍然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又進口約90,000噸小麥。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國內物資嚴重短缺。1940年之前,國內糖的需求量增長迅速,但不幸的是,國內庫存并不能填補這一缺口。
經濟危機也逐漸地向政治領域蔓延。物價上漲,產品短缺,全國范圍內小規模的暴動不斷。卡德納斯政府與工人階級以及農民組織的關系逐漸惡化。加上當時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處于大蕭條時期,國際市場也對墨西哥經濟發展產生了沖擊,墨西哥農業發展經歷了數年的衰退。面對危機,卡德納斯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土地政策和農業發展思路。
當時,墨西哥國內很多人和組織都認為土地改革對應的是農業生產力低下。① 因此,要求立即停止土地分配,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1938年后,卡德納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原來的激進主義色彩,變得更加溫和。在索諾羅州的土地改革,相當一部分可灌溉的土地仍然掌握在私人地主手中,墨西哥政府并沒有將其征收,這其實是政府與大土地所有者妥協的信號。② 有學者認為,卡德納斯后期的農業政策已經有試圖刺激私人商業化農業的意圖。③
為應對危機,卡德納斯政府還進行了一系列農業改革來緩解危機帶來的國內騷動。他鼓勵農民多樣化種植,并且墨西哥銀行給農業信貸銀行撥款,增加農民的信貸,從而刺激農業產量的提高。卡德納斯的農業政策是為了與農民階級以及城市工人階級結成牢固的聯盟,以保持國家穩定。他的農業科學政策有幾個目的:通過引進新品種使谷物產量增產,提高村社農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飲食結構,讓農民習慣使用化肥等新的生產手段。
但卡德納斯的農業改革并未取得成效,危機仍然沒有緩和,國內糧食極度缺乏,卡德納斯轉而實行新的計劃。此時,國家灌溉委員會建議政府,鼓勵農民在西北部灌溉區進行墾殖,例如索諾羅州的亞基谷,墾殖后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政府在其他未開墾的地區,例如沿海的米卻肯州、格雷羅、瓦哈卡地區也派出拓荒隊前去墾殖,政府的農業策略從“農業改革”轉為“墾殖計劃”。而為了增加農業產量,農業部也開始與國內私人資本以及私人土地試圖合作,這是除發展村社經濟以外新的嘗試。但是往往因為缺乏資金和技術,新的舉措仍不見成效。而墨西哥國內農業研究部門本來也有一些農業改進計劃,但大多數都不了了之。在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研究機構對國外農業技術毫無興趣,技術合作無從談起。①
當時,墨西哥國內對于選擇何種農業發展道路產生了分歧。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戰爭的爆發,美國帝國主義仍將對墨西哥進行經濟滲透,以消除墨西哥革命所遺留的影響,因此希望墨西哥農業沿著蘇聯斯大林模式走集約化發展道路。但是,更多的一部分人卻希望和美國進行技術合作。其實,墨西哥國內曾經為了減少種子的進口以及在國內增加棉花的種植規模,采用的就是美國的技術。雖然在頭一年,因為操作不當和技術把握不準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是墨西哥人仍然認為美國技術要比國內先進。1938年,在危機出現之時,政府公共教育部的官員就表示,要從美國和歐洲引進技術專家,對墨西哥經濟發展進行改造。
1938年,墨西哥曾派出了2名研究人員去美國加利福尼亞農業研究站學習病蟲害防治技術,還派出了2名專家和2名學生去美國學習玉米育種研究。墨西哥農業學家聯合會希望政府出資資助更多的技術專家去國外接受最新的農業技術訓練。從1936年到1940年,23名墨西哥人在美國捐贈大學接受了農業方面的相關課程。② 而且墨西哥科學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次數也增加了。而墨西哥農業部與美國農業部(USDA)也有了一些合作。30年代晚期,對于當時在墨西哥邊境出現的粉色棉鈴蟲和果樹飛蛾,墨西哥的技術專家和美國的專家來了次親密合作。對于這次合作,墨西哥農業部和美國相關部門的評價都是“非常愉快”。而這次合作也被時任美國農業部長的亨利·華萊士(Henry A. Wallace)認為是兩國技術合作的典型案例。1940年,美—墨病蟲害防治委員會成立。10月16日到18日,在蒙特雷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美墨兩國農業部的一些官員出席了會議。而美墨的這次合作,成為華萊士在泛美體系內在拉美其他國家進行農業科學合作的口實。① 之后,墨西哥成立了新的昆蟲實驗室,在實驗室開幕儀式上,墨西哥官方邀請當時美國駐墨西哥大使丹尼爾(Josephus Daniel)致開幕詞。② 總的來說,與美國進行一些合作是墨西哥政府應對危機的一個新手段,美墨關系也出現了新動向。
而為了彌補國內技術專家的不足,墨西哥從國外引進了一些專家。這些專家主要來自西班牙和猶太國家。當時,西班牙爆發內戰,國內一些專家紛紛外逃。而納粹主義的猖獗,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使猶太人中的知識分子也外出尋找避難所。墨西哥政府積極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態度,使這些人相繼來到了墨西哥安營扎寨。據統計,12名西班牙農業技術專家來到了墨西哥,他們在墨西哥高校任教。而墨西哥政府也對這些專家給予了資金支持,鼓勵他們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但是這些人才遠遠不足以滿足墨西哥國內的需求。墨西哥專家建議從美國引進更多的技術人才。1939年,村社銀行聘用哈里森(J. H. Harrison)為首席棉花專家,墨西哥政府請求美國農業部借調更多的棉花領域的研究人員到國內農業部工作。同年,國家灌溉委員會聘用了許多北美工程師來參與墨西哥索諾羅州安戈斯圖拉大壩和杜蘭戈的帕爾米多大壩的建設。1940年1月,墨西哥加入了泛美發展委員會,泛美發展委員會的目的是通過高效地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型企業和資本,以援助拉美國家的發展。
但是,民族主義的影響不斷深化,影響了美墨之間的繼續合作。連科學技術發展領域,墨西哥也出現了“科技民族主義”的趨勢。1939年,圣路易斯波托西通過一項法案,禁止國外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墨西哥國內從事墨西哥技術不能勝任的研究。總的來說,卡德納斯執政后期,已經有借鑒國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來發展農業生產的意識和做法,但只是小范圍和局部的,在意識形態占主導的國家,與國外進行技術合作幾乎沒有可能性。
不過,國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了發展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這個時期的農業危機也使墨西哥的政治力量發生了一些轉變。在卡德納斯任期的最后幾年,在國內反對派以及教會的影響下,卡德納斯放棄了許多改革計劃,減緩了土地分配的進程,并主動向國內外的投資者和企業家示好,希望繼續增加在墨西哥的投資。
1940年,卡德納斯任期結束,提名卡馬喬為總統候選人,卡馬喬在政治上比較溫和。這說明卡德納斯已經意識到了偏左的社會路線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害,希望未來的總統能夠更專注于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二戰爆發后國內發生的種種危機,都刺激了墨西哥向美國尋求技術合作的潛在要求。卡德納斯時期與美國的技術合作只是零星的,墨西哥與美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源于1940年卡馬喬總統的上臺。可以說,卡德納斯時期只是有發展現代農業的意向,而卡馬喬時期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農業援助,美墨之間的農業合作才正式開始。但不能否認的是,卡德納斯的土地改革為墨西哥農業現代化的起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帶有封建殘余的生產方式已慢慢消失,資本主義生產開始確立。
三、卡馬喬政府的經濟戰略與農業發展思路
實際上,1940年以后,墨西哥的政治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統變成一個管理者和黨魁,而不再是一個革命者”①。他們避免意識形態方面的論爭,不惜一切代價促進經濟增長。而且,政府作為所有者、管理者和協調者積極參與到經濟建設中。
1940年,卡馬喬當選墨西哥新總統。與激進的卡德納斯不同,卡馬喬是一個中間分子,他當選總統表明墨西哥革命力量中的溫和派掌握了國家政權。卡馬喬的上臺,代表了國內各種力量的一個平衡。他較好地平衡了國內左派、中間派和右派之間的斗爭,國內局面開始穩定下來。有很多學者認為,從卡德納斯之后,墨西哥革命制度黨(PRI)已經喪失了革命意識。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卡馬喬并未完全脫離革命及其意識形態。他接受了革命理論中有關資本主義目標的部分并用于實際,而沒有重視有關公正社會制度的部分。① 革命制度黨的基礎是國內的中產階級,這個階級希望發展工業生產力,把墨西哥建設成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但實際上,在卡馬喬贏得選舉勝利之后,右派逐漸占據了有利地位。國內的右派和中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官方左翼,主要是墨西哥工人聯合會,以及官方黨中的反對派。
他在競選時曾說,“如果他當選,墨西哥將由技術專家來管理,而不是由意識形態改革者來統治”②。他主張小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體土地所有制,工業化和現代化比激進的社會改革更為重要。他認為,重點應該是如何增加墨西哥農業私人部門的產量,而不是如何處理小塊土地;如何盡快滿足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的需求以及為工業部門服務,而不是如何改善農村以生存農業為主的人口的貧困和營養不良狀況。③ 發展現代化農業、并為現代化工業打下基礎,是卡馬喬上任后墨西哥經濟發展的思路。他認為,農業現代化將是“偉大工業的基石”。④ 他期望墨西哥實現工業化,生產更多的農業產品應對戰時的情況。二戰的爆發,為墨西哥企業和商人發展工業化提供了良好的時機,戰時的市場對于新的商人來說門檻比較低,利潤空間也相對很大,外國資本也容易獲得,而國內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也希望走工業化道路。① 由于戰爭的刺激,墨西哥工業基礎有了一些發展,形成了新的企業家階級,這為工業化進程打下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因此發展經濟,盡快實現工業化成為卡馬喬政府的主要目的。在對外經濟方面,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卡馬喬執政之后,與美國的合作成為墨西哥經濟發展的基礎,外國資本同本國資本更加密切地結合起來,墨西哥資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卡馬喬一上任,就摒棄了卡德納斯總統時期的發展政策,放慢了農業土地改革腳步,不再將卡德納斯的土地重新分配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墨西哥是保留其生存農業還是像美國一樣大規模發展商業導向的農業?當然,與此問題相關的是,墨西哥是否應該發展工業生產能力,這要求一些勞動力脫離農業,遷入城市。如果要發展工業化,就需要農業發揮重要的作用。墨西哥應該發展技術性農業,使更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加入工業化的建設中。而且,農業必須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資本。政府鼓勵拆散農村合作社,這使得村社的內部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農民由于缺乏信貸資金,政治上受到了歧視,不安全感日益增長。在尤卡坦,戰爭時期對生產的要求使得莊園主們名正言順地收回了那些刺耳的機器(正如一名莊園主所稱的那樣,搶奪農民的錢不是犯罪,因為農民自己就是強盜)。② 隨著農村權貴實施控制,農村內部迅速分化,有一些成為相對富裕的階層,而大部分則淪為了半無產階級,這部分人群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與之呼應的,農民中的反抗情緒越來越嚴重。由于戰爭的原因,一些農民的抗爭顯得軟弱無能。但是在一些傳統的區域,比如拉古納和莫雷洛斯,抗爭如火如荼。這些地區游擊隊比較活躍,他們要求政府繼續向村社提供生產所需的各種保障。
但是,這些斗爭與當時的政治氣候不相適應。在20世紀20年代,墨西哥的農民也曾試圖為了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進行反抗,但最后還是被政府軍事鎮壓。40年代以后,墨西哥政府認為,社會的進步最終仍將是工業化、城市化、資本化,農民運動永遠不會戰勝強大的政府組織和那些主張以城市為中心發展的政治人士。卡馬喬總統本人以及40年代的新專家治國論者所強調的是生產力和利潤,認為私營農業優于村社——進而工業優于農業——這表明墨西哥自30年代以后發生的深刻的思想轉變。村社快速地成為工業經濟的邊緣地區,而村民們則慢慢變成了執政黨溫順的追隨者。①
卡馬喬總統執政初期,國內面臨嚴重的經濟形勢。由于二戰的因素,當時墨西哥國內通貨膨脹嚴重,食物價格昂貴,人們多次因為食物短缺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而進行游行示威。政府只好通過增加小麥和玉米進口作為暫時措施來緩解這種情況。然而,用于進口糧食外匯遠不及用于進口工業資本貨物的外匯,國內糧食供應仍遠遠不夠。進口增加使墨西哥出現了收支不平衡的困境。1943年,墨西哥國內進口了275,000噸小麥,耗費了2,100萬美元,1944年,進口超過了438,845噸。② 因此,墨西哥迫切希望提高農業產量來緩解國內的危機。卡馬喬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他要求農業部盡快拿出新的促進農村地區增產的方案。他要求農業產量,尤其是玉米和小麥必須提高產量。通過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希望農業發展為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并且為工業化的生產服務。事實上,卡馬喬政府在農業上的投入遠大于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手筆。1941-1946年,卡馬喬政府在農業部門的支出為財政收入的15.7%,而工業支出為10.2%。①
1941年,新上任的農業部長戈麥斯(Mart R. Gomez)對農業部進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瓶頸在于缺乏專業的農業科技人才,政治和經濟缺乏連續性。這時,墨西哥國內的一些農業研究機構也開始重新制定相關研究計劃。總的來說,發展農業生產迫在眉睫,不僅為緩和國內糧食短缺,更重要的是為工業生產打下基礎。但是,墨西哥國內缺乏發展的資金和技術,因此,卡馬喬希望美國伸出援助之手,主動向美國示好,以期美國幫助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總之,卡馬喬上臺以后,對美國表現出溫和的態度使援助事宜出現了轉機。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將對墨西哥的農業援助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