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橫心法:鬼谷子的權謀與韜略
- 曹勝高
- 6544字
- 2021-12-31 13:27:20
鬼谷子是誰
鬼谷子是先秦時期的一位高人,因隱居鬼谷而得名。他培養出的兵家龐涓、孫臏,改變了戰國中期的軍事格局;他教出的縱橫家蘇秦、張儀,終結了戰國晚期的爭霸局面。他因傳授兵學,居住的鬼谷被稱為“中國最早的軍校”;他因傳下游說術,被奉為縱橫家的鼻祖;他長于修身養性,被道家奉為“古之真仙”;又善于占往察來,被陰陽家奉若神明。
這樣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全才、奇才,留下了一本以他名字命名的《鬼谷子》,也是縱橫學派留下的唯一典籍。由于講究“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被稱為“中國智謀之書”。但這本書,幾千年來卻越傳越神秘,越注越糊涂,到現在分歧百出,變得很不容易理解了。
那么,《鬼谷子》中的智謀究竟該如何理解,什么樣的人才能使用智謀?如何變成有大智謀的人?智謀是干什么用的?怎么去用智謀?在今天的社會中,這些道理對我們又有何啟發?有怎樣積極的意義?
1.世外高人
說到鬼谷子,第一反應是什么?
圣人?賢人?超人?高人?
圣人活在塵俗之中,想的是人類之事,他們著書立說,雖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卻能通過思想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如孔子、孟子。賢人亦活在塵俗之中,堅持的是原則和操守,不愿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而放棄人生追求,安貧樂道,修身養性,如顏回、子路。超人則超然世外,不染塵俗,用第三只眼睛審視社會風云,悠然自得,如老子、莊子。
高人確實不好定義。高人肯定不在塵俗之中,還要神龍見首不見尾。
鬼谷子符合嗎?我們來看看。
鬼谷子,姓名不詳。《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張儀都曾跟著鬼谷先生學習縱橫之術。為何叫鬼谷先生?東晉學者徐廣研究的結論是:“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這個“蓋”字是大約的意思。后來南朝宋裴骃作《史記集解》時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這樣采信了。唐朝張守節覺得這種不確定的說法真是對不起鬼谷先生,又進一步具體考證出鬼谷在“洛州陽城縣北五里”。原來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居住在鬼谷的老先生,被大家叫作鬼谷子。
鬼谷在什么地方?
徐廣說的陽城是現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到了唐代,司馬貞發現叫鬼谷的地方太多了,如“扶風池陽、潁川陽城”都有鬼谷墟,池陽在現在的陜西省三原縣,陽城在河南,兩者相差近千里。到底哪個是真的?唐代之后,人們發現更多的地名叫鬼谷,河南云夢山有鬼谷,湖北當陽、陜西安康等地也有包含“鬼谷”的地名。于是便有了很多爭論,都說鬼谷子是自己這塊地上的,恨不得組織一幫學者考證出鬼谷子生于斯,葬于斯。其實啊,地是死的,鬼谷子是活的,隱士不一定一直待在一個地方,很多時候要云游四方。鬼谷子在這里住過這里便出名,正說明鬼谷子名聲大。要是老先生沒到過這地兒,提到某個鬼谷就想到鬼谷子,那更證明老先生有名。
對于一個有文化知名度和歷史曝光率的名人,不知道名字不僅是歷史學家的遺憾,而且也會導致崇拜者的不滿。于是便有不少學者下了大功夫去研究。鬼谷子究竟叫什么?答案很多,得出結論的方式卻只有兩種:
一是給鬼谷子找名兒。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說鬼谷子姓王名誗;北宋編訂的《太平廣記》卷四引《仙傳拾遺》說鬼谷子姓王名利;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說鬼谷子“姓王名詡,亦名利”。后人便接著考證王詡的父親是誰,給鬼谷子立了家譜,不僅父母都有名字,而且是哪個村的也說得千真萬確。
二是找戰國時期有名的人,讓他作為鬼谷子。有的說子華子程叔本有個學生叫留務滋,就是鬼谷子;有的說楚國的鹖冠子便是鬼谷子。為了證明鬼谷子不是傳說,又演繹出更多的傳說作為證據,而且越傳越詳細,越傳越形象,這樣鬼谷子便由一個歷史名人變成了傳說人物。
鬼谷子,身世不詳。唐長孫無忌在《鬼谷子序》中說:“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然鬼谷之名,隱者通號也。”他認為“鬼谷”是很多隱士的通號,即“隱居在鬼谷的隱士”,就像《論語》中的楚狂接輿、荷蓧丈人、衛國荷蕢而過孔子之門者等等,不過是個外號,而非真名。
這樣來看,“鬼谷子”便是眾多隱居在“鬼谷”的先生們的通用稱號。后世有些學者不明此理,便認為鬼谷先生是神仙,活得很長很長。《海內十洲記》說秦始皇向鬼谷子請教過仙草之名。南北朝時,鬼谷子被列入神仙圖譜,成為神通廣大的神仙。五代時的杜光庭在《錄異記》說鬼谷先生“自軒轅之代,歷于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復還中國,居漢濱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張儀、蘇秦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傳說都是由無數傳聞嫁接而成,無數隱士的事跡轉接到一個人身上,眾多鬼谷先生的傳聞累積為一個“鬼谷子”,眾多高人們變成了一個高人,一個高人也在傳說中變成了仙人。
自古隱士有兩種:一種是全隱,不與塵俗往來,真的隱在歷史之中,一點兒痕跡也沒留。另一種是半隱,雖不生活在塵俗中,但塵俗中的人還是能夠看見他們的,少不了零星的記載,也少不了大書特書,有的如伯夷、叔齊、介子推,先有一段輝煌,最后歸于山林隱居;有的如姜太公、諸葛亮,先隱居在山林,看天下大亂時便出手。這些都是牛人,一只腳在世外,一只腳在塵俗,能進能退。
衡量高人有兩個指標:第一,智商要了不得,能夠把世上的事情想明白。旁觀者清,要洞曉世事就得置身事外,鬼谷子便兩只腳在世外。按照《東周列國志》的描述,鬼谷子的學問有四種:一是術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身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升。這個總結性的描寫,不是小說家的想象,而是對鬼谷子全部傳說的學術總結。
鬼谷子被塑造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一半在于鬼谷子的同徒弟,一半在于鬼谷子的粉絲。我們說過,鬼谷子是周秦時期隱士們的通稱,當鬼谷子們被當作“鬼谷子”一個人時,眾多跟著隱士、高人們學習的人便成了“鬼谷子”的學生,不僅蘇秦、張儀,還增加了孫臏、龐涓,又增加了尉繚子、商鞅、毛遂、徐福、司馬季主等,鬼谷子便被想象為先秦第一高人,徒弟們從春秋延續到漢初。不僅如此,后世還有很多人,或是崇拜鬼谷子,或是為了神化自己,得本書,寫本書,便說是鬼谷子傳下來的,如李虛中的《命書》便托名鬼谷子所傳。此外還有不少兵書、占卜之書,如《鬼谷子天髓靈文》《鬼谷先生占氣》《鬼谷天甲兵書常禳術》《鬼谷子前定數》等,都喜歡托名為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無論是為了賣書還是為了賣名,客觀上都增加了鬼谷子的神秘性,鬼谷子在歷史的傳說中逐漸無所不會、無所不能,集術數大師、兵學大師、游說大師和道教大師于一身,不僅名滿天下,而且桃李滿天下,成為集大成式的高人。
衡量高人的第二個指標是眼光要不得了。要能夠知道該怎么做使人情練達,就要兩只眼睛留在世間,按照塵俗的方式做事。看破不說破,是賢人的境界;看破而不說破,還要陪著一起玩,是圣人的境界;看破而不說破,教個徒弟陪著玩,則是高人的境界。鬼谷子改變世界的方式不是自己親自動手,也不是自己去做示范,而是培養蘇秦、張儀,一個用矛,一個用盾,在戰國七雄相持不下的僵局中改寫了天下大勢。鬼谷子用出世的眼光看世界,用入世的手法做事情,讓兩個普通的士人成為歷史變動的推手,自己則成為世外高人的代表。
2.縱橫鼻祖
我們今天要講的鬼谷子不是小說家眼中的鬼谷子,也不是作為神人和仙人的鬼谷子。而是《鬼谷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蘇秦、張儀的老師,作為歷史存在的縱橫家鼻祖的鬼谷子。
為什么叫縱橫家呢?
這與戰國中后期的天下形勢有關。這時天下只有七個主要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我們習慣稱為戰國七雄。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力量蒸蒸日上,對東方六國不僅有了覬覦的想法,而且有了侵占的實力;而東方六國由于利益集團太過龐大,變法無疾而終,改革不了了之,改革者全部賠上了身家性命,國家積習難返,只能江河日下,氣息奄奄。衰落的國家重新振作可能沒有勇氣,但面對滅亡還是要努力掙扎的。
單挑秦國力不從心,那就跟秦國打群架吧。東方六國要是聯合起來,手拉手,背靠背,相互支撐,相互支援,靠人多勢眾去抗拒秦國,這是合縱。
秦國自己也明白,自己單挑某個國家實力還不錯,要是六國聯合起來自己只有挨打的份。那就要想辦法離間六國之間的聯盟關系,遠交近攻,最終各個擊破,這是連橫。
戰國中后期,秦強而眾弱,天下形勢已經明擺在那里,都知道怎么辦。《韓非子·五蠹》就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縱,要的是小國抱團,靠的是信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牢固的聯盟,眾志成城,抵御強敵,要的是過程,打的是消耗戰、持久戰;橫,就是大國干預,靠的是手段,就是拉攏自己對手的盟友,瓦解對方的聯盟,各個擊破,要的是結果,打的是速決戰、外交戰。
關鍵是要有人在諸侯國之間穿針引線,無論是拉攏盟友還是瓦解對手,需要有膽略的人敢去游說諸侯,有口才的人說得動諸侯,有本事的人控制得了形勢,這些游走在諸侯、將帥之間的人便是縱橫家。他們既要懂戰略,也要懂戰術,是手握重兵的實踐家;既要說得清,也要講得透,是邏輯嚴密的理論家;既要活著去,還要活著回來,更是游走在刀刃上的外交家。正如孟子所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縱橫家不是躲在家里胸懷夢想的人,也不是在文章中高談闊論的人,而是親自動手去改變天下的人。
歷史從來都不是平庸者懶洋洋的通途,而是為特異之士馳騁的疆場、獨辟的蹊徑。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不再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禮尚往來的貴族,而是血雨腥風中磨礪出來的游士。
戰國時期的士是受過嚴格職業訓練的知識分子,從理論上講是候補的官吏;在西周,士還是一級爵位,有了這個身份,不僅能享受國家提供的一份補貼,而且還能獲得一份工作。但士又生士,士的數量不斷增多,而國家能夠提供的職位和補貼有限。公元前651年,葵丘之會上齊桓公與諸侯盟約,其中一條就是“士無世官”,即士階層不再享有商周以來的爵位待遇,大量士人不得不下崗自謀生路。要活下去怎么辦?要么投靠名師去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要么奔走于權貴間再就業,從頭再來。
在當時,年紀輕輕待在家里做宅男,基本上是在等死,于是便出現了一批游走于諸侯之間的士人,他們是受完訓練卻沒能上崗、畢業卻沒有職業的有志青年。做文士要能出謀劃策,做武士要能率兵打仗。無論是出謀劃策還是帶兵打仗,只能憑借諸侯、公卿或者大夫們的賞識獲得一份工作,獲得一份報酬。大而言之,成就自己的功業,如龐涓在魏,孫臏在齊,各為其主,斗智斗勇,讓兩國人仰馬翻;小而言之,換取自己的衣食,如馮諼在孟嘗君門下做門客,荀子投奔蘭陵君,兢兢業業,為的是一份生計。
單純的游士并不可怕,只要給他們提供一份工作,衣食無憂,他們便可以著書立說。單純的縱橫家也不可怕,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凡事自然有個了結。但游士來做縱橫家,事情就復雜了:一是游士沒有資金,只能從權貴那里分取一杯羹,有奶便是娘,不問道義;勝者為王敗者寇,結果重于過程;連哄帶騙,巧取豪奪,人性之惡便暴露無遺。二是游士沒有背景,只能投奔于別人,虛與委蛇,注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無奈空手套白狼,只能靠智謀取勝,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為的是保住自己的官祿、職位甚至身家性命。
3.智謀高手
游士要變成縱橫家,靠的是智謀。
一提到智謀,有的人兩眼放光,興奮起來,試圖學會幾招,不說騙別人,至少不被別人騙。《鬼谷子》講的便是如何獲得智謀,如何去游說諸侯,贏得一份合適的工作,成就一份夢想的功業,他總結出了幾個關鍵詞:
一是口才要好,死的要能說成活的,活的要能說成死的,才能左右逢源不被難倒。當年商鞅去游說秦孝公,準備了三套方案:王道、帝道、霸道。說前兩套方案時,秦孝公昏昏欲睡,最后才把第三套方案拿出來,吸引得秦孝公不僅想聽,而且聽了三天三夜也不厭倦,商鞅的工作問題自然立刻解決了。能講明白,要先想明白,那就需要變成一個有智謀的人。
二是敢冒危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空手套白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僅要舍得孩子,關鍵時還要舍得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楚懷王受了張儀的騙,發誓要捉住張儀解恨。結果呢,張儀不僅到了楚國,而且楚懷王又把他禮送回了秦國。藝高人膽大,那就需要懂得如何使用智謀,才能赴湯蹈火,游刃有余。
三是眼光獨到,善于在紛紜復雜的事務中抓住矛盾,根據人的心性,對癥下藥。人有七情六欲,事有千變萬化,關鍵是要洞察對方怎么想,預判事情如何發展,這就需要知道什么是智謀。
四是要抓住機會,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國君輔佐,能進能退,能遠能近,還要找準恰當的機會動手,能開能合,能成能敗。那就要知道什么樣的條件下才是使用智謀。
游士要變成縱橫家,除了要努力工作,更要深藏不露:“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因此《鬼谷子》中所總結的智謀,一如其名:一是求“鬼”,注重詭秘,講求策略,即“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二是“谷”,如洞谷曲折幽深,變幻無窮,即“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就說:“鬼谷眇眇,每環奧義。”說的是《鬼谷子》的行文舉言又止,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意趣。
這跟這本書的性質有關,《鬼谷子》既然教人智謀,那當然是說給聰明人聽的。聰明人之間的交流,只可意會,不必言傳,點到即止。這類書不像《論語》《孟子》那樣苦口婆心,反倒有點兒像《周易》《老子》,閱讀時不只要看書上說了什么,還要想說的是什么意思,要想他為什么要這么說,更要想我還能怎么說。
這樣一看,《鬼谷子》簡直就是一個蜻蜓點水似的提綱,只提供了學會智謀的路徑,并沒有如《智囊》那樣講故事,也沒有像《經世奇謀》《長短經》那樣深入分析。如果我們期望從中學會游說之術,那就要結合《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言;要從中了解點兒智謀之法,那就要結合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智謀故事來談。
縱橫家注重實用,并不以著書立說為追求,雖然漢代傳有不少縱橫家的著作,但后世基本都散佚了。漢代劉向、司馬遷、劉安、揚雄、班固都曾引用過《鬼谷子》原文,說明這本書在漢代流傳甚廣。但西漢中期禁絕縱橫之學,《鬼谷子》只能在皇家密室中看得到,南北朝時期才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鬼谷子》不是全本,其中《轉丸》《胠亂》兩篇已經散佚了,《持樞》也是殘篇。
現存的《鬼谷子》由四部分內容組成:
一是《符言》。講的是縱橫家選擇什么樣的領導去輔佐。放在現在的語境下,那就是作為一個求職者,你應該如何判斷你的領導是否值得你效力;而作為一個領導,能否吸引足夠優秀的人才為你所用,關鍵在于自己這塊鐵打得硬不硬。《符言》列出了九條標準:立身端正、洞明世事、注重德行、賞罰分明、察納諫言、因時處順、做事周全、內心莊重、精通考核。講的是什么樣的人才能使用智謀。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的管理心法。
二是《本經陰符》。這是《鬼谷子》一書的根本,講的是如何變成有智謀的人,只有做到精神高遠、意志堅定、思慮縝密、威儀儼然,長于判斷形勢、巧于使用計謀、善于斟酌損益。這七個心靈修煉方法,告誡我們智謀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智謀不是拍腦瓜想出來的,而是用心性修為熏染成的,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的心靈修煉。
三是《中經》。在秦漢典籍中,“經”是來形容常行的義理與準則,是某種學說的典范和核心。《中經》講的是《鬼谷子》一書的旨趣,是學了游說之術和智謀之法要“振窮趨急”的,即智謀是用來幫助走投無路之人和解救處于危難之事的,不能用智謀給自己謀私利,更不能用來陷害別人。智謀是拿來干什么的,這是鬼谷子學說的旨歸,也是我們了解智謀的宗旨,在于讓文韜武略堅守道義,讓聰明才智合于德行,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的縱橫韜略。
四是游說之術。這部分內容占了《鬼谷子》的三分之二,但這十一篇只是術,而前三部分則是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周流萬物,掌握了道可以隨類賦形,應對萬方。而器只是具體的技巧,孔子曾教育子貢說“君子不器”,就是說真正高明的人,不要被具體而形象的東西困住,而忘記了貫穿在有形之物、瑣碎之事、具體之人背后的道理,這十一篇講的是如何使用智謀。這可以看作是鬼谷子的游說技巧。
要學習《鬼谷子》的智謀就先要明白智謀是干什么用的,其次要明白如何變成有大智謀的人,然后明白什么樣的人才能使用智謀,最后才是怎么去用智謀。我們解讀《鬼谷子》,就圍繞這四個命題,把《鬼谷子》中的理論和中國歷史上的智謀故事結合起來,一起研究研究大智慧是如何煉成的,大謀略是如何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