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互聯網平臺突圍:在線支付系統設計與實現
- 馬效峰 冀秀平編著
- 975字
- 2021-04-22 16:58:32
第一節 在線支付模式概述
在線支付屬于金融科技市場的范疇,隨著電子商務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在線支付的種類也日新月異,如網上銀行、電子對賬、第三方支付、電子票據等。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及艾瑞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研究報告》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達2297.3億元,支付業務因其受眾廣、交易高頻的特性投入占比最高。金融科技市場的發展紅利由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大行業開始向網絡借貸、非銀行支付等新興服務行業轉移,與支付相關的細分領域模式創新不斷涌現。
一、在線支付服務方趨于豐富
隨著支付服務場景化應用的不斷豐富,POS機收單、二維碼掃碼支付等支付模式為商場、物流、小微企業、個體店鋪、個人支付等交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移動支付持續占領支付市場熱點的同時,B2B在線支付服務也在穩步推進。以人民銀行為核心、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基礎、特許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補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務組織不斷豐富。截至2019年7月10日,我國共有23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其中互聯網支付機構109家。獲得支付許可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優化清算市場布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推動了銀行適應市場變化,創新支付清算服務模式的步伐。監管機構也從支付安全有序角度,介入支付市場,引導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服務組織的合作分工,如網聯平臺的推出便是由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起但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服務,兼顧了支付業務安全、高效的信息轉接和資金清算。
二、在線支付交易規模不斷擴大
從不同在線支付模式實現的交易規模看,第三方支付模式實現的交易筆數與增長速度都大大高于商業銀行處理的網上支付業務,但大筆交易基本還是通過網上銀行通道來處理,第三方支付的增長則主要依賴于個人移動電子支付的爆發式增長。根據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年報(2019)》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業務較上年規模均有所上升。在互聯網支付領域,商業銀行共處理支付570.13億筆,低于非銀行支付機構的700.51億筆,但商業銀行處理的交易金額為2126.30萬億元,遠遠高于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50.15萬億元,筆均金額分別為37295元與859元。
與此同時,傳統票據業務量不斷下降,而電子票據相對增長較快,移動支付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這些研究成果將幫助人們更好地選擇適合平臺發展的支付模式,以滿足企業的在線支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