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西北很干旱,哪怕是到了冬天,依舊是干,下著雪吹在臉上很疼。
今天已經是正統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陰歷年)。
還有幾天就到了新的一年了。
明年便是正統十五年。
于謙看著那封皇帝的密函就覺得為難。
“陛下是在為難老臣啊!”
他苦笑一聲,拿著密函在燭火上點燃焚燒,看著信函全部化為灰燼之后問身旁的官員道:“聽說那瓦剌部派人來議和?”
“是的,聽說瓦剌也先太師派人也派來議和,聽說是想換回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
“嗯,瓦剌此來怕不止是換回伯顏帖木兒,恐怕也是為了打探我大明之虛實。”
于謙好歹也是做了幾個月的兵部尚書,還是能看出瓦剌的真實意圖。
畢竟這宣府也不是什么安穩的地方,自楊洪全家被抓去詔獄后,這宣府可是一直有不和諧的聲音,于謙已經抓了好幾個意圖兵變的家伙。
看來楊洪很得此地軍心?
我看未必,若是得軍心,那群人怎么會拼死也要刺殺自己?這不是把楊洪往死了坑嗎?
所以背后一定是有什么問題啊!
想到這里,于謙不由得朝東方看去,心道:“陛下,您這派罪臣來此是為了投石問路吧?”
皇帝想利用自己,那便用了。為了大明,哪怕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對了,瓦剌部派誰來與我大明議和?”
于謙對瓦剌來人有些好奇。
“回于大人話,是瓦剌部的格爾克。”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瓦剌派此人來應該也是準備好了的。
“順天那邊可曾讓吾如何應對瓦剌派人?”
于謙又問那錦衣衛。
錦衣衛回答道:“回于大人的話,陛下說既然瓦剌部來了,您就不必去瓦剌了,讓您帶著瓦剌部使者前往順天與禮部議和,之后您會另有安排。”
于謙有些苦笑不得,朱家皇帝想法有些奇怪。
朱祁鎮不會就這么讓自己在此議和的,最終一定會讓他們去順天的,自己只是個探路石頭。
于謙很清楚自己目前的處境。
皇帝應該不會相信自己。
和于謙所想差不多,朱祁鎮也很快收到了消息,瓦剌部已經到宣府,本想自己去找瓦剌人想沒想到瓦剌人這么快就來了。
而瓦剌部那邊的使者已經到宣府,其中一個瘦小,皮膚較細嫩的人突然冒頭道:“格爾克,這就是大明朝的宣府?”
格爾克恭敬的回答道:“是的。”
聽后那個少年又問道:“嘻嘻,我們能去大明京城看看嗎?”
格爾克搖了搖頭很是無奈道:“我尊敬的主人,大明皇帝已經派他的臣子來宣府了,我們恐怕不用去大都了。聽說是一個書呆子,不是個好說話的人。請”
那少年聽后頷首道:“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救兄長,明人現在抓著二哥在手上,不怕他們要求過分,就怕他們獅子大開口。畢竟已經冬天了,我們才大敗,牧民可能撐不過這個冬天,我們不能再有損失了。”
格爾克點頭道:“您說的不錯,我們務必要讓明人議和,把損失降到最小,并從他們那里得到一些補償,讓瓦剌撐過這個冬天。”
他們認為現在的大明還是以前的老樣子,只要臣服就不要錢似的發錢。
可惜他們這次想錯了。
經過幾天的磨合瓦剌使團終于到達了宣府。
進入宣府就有人專門引路,將他們帶到宣府驛站里,于謙現在不打算接見他們。
“瓦剌部的人來勢洶洶,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呢!”一個隨行官員不滿說道。
“是啊,瓦剌部真是蠻夷戎狄,來的時候毫無禮數可言。”
“行啦。”于謙打斷道:“既然陛下讓我們帶著瓦剌的人去順天府自然有陛下的安排。”
也先派來的使者格爾克已過宣府,到大同。對這座久攻不下,只能在城下騷擾的軍事重鎮,他心情復雜,進城時剛瞄幾眼高大堅固的城墻,總兵官立即狠狠瞪了他一眼,道:“使者,這邊請。”
“多謝。”格爾克有些無奈的笑了笑。
他身后的那個少年很好奇的大量四周,畢竟他第一次來大明的國土。
不多時一行人來到府衙,于謙上前冷淡道:“仆乃大明使者于謙,陛下有令讓吾等接到瓦剌部后前往順天。”
“前往順天?”格爾克聽說大明是這樣安排后心里有些放心了,進順天好啊,那樣就能多方走動,花錢買平安了。
如今嚴冬來臨,瓦剌即將面臨白災的威脅,有可能一場大雪過后,牛羊死傷過半,老弱婦孺凍死無數。這時求和,不過是想要些好處,最好能從大明要些糧食救急。
看樣子瓦剌離不開自己了。
朱祁鎮想著。
“瓦剌使者是誰?”
他問身旁的黃協。
黃協聽后道:“啟稟皇爺,根據探子打探到,來的人叫格爾克,是一個瓦剌貴族,隨從里面有也先的妹妹,叫做其木格。”
“也先把他妹妹派來?”
朱祁鎮突然有些好奇了,這也先怎么這么喜歡送妹妹?
朕記得不錯的話上一世被俘虜的時候也先也打算送妹給自己。上一世朕不打算要,這一世還來送?
“不過瓦剌的使者來的時候還去見了一個人。”
“誰!”朱祁鎮聽到瓦剌去見人的時候突然站起來。
黃歇嚇一跳,連忙跪下道:“是晉商劉崢!”
朱祁鎮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是誰了,當代山西幾大晉商之一,當然與明末那一批不是一樣的,不過他們干的事情也和明末那批晉商干的差不多。
都是偷偷倒賣國家禁止買買的鹽鐵等東西。
朱祁鎮早就想整治他們了。
因而說道:“授命于謙為欽差,理由就是土木堡之戰后朕深感九邊防御空虛,決定派遣欽差巡撫督巡九邊。”
朱祁鎮說的這個理由內閣會通過的,而且明朝中期以前的內閣只是個花架子,皇帝讓他們干什么就是什么,所謂封回圣旨權利都是之后隨著皇權不斷衰落慢慢演變而來。
最后又對楊行道:“你去傳旨,讓于謙配合東廠多加注意那些個士紳,尤其是晉商的頭目,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大魚,不要打草驚蛇,要挨個處理!”朱祁鎮對著楊行說道。
楊行大喜道:“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