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帶人來到了紅薯育苗田,這時候,覆蓋的塑料薄膜已經拆下,只有一片細小瘦弱的紅薯苗。
用種子種植,還是不行啊,太瘦弱了。也沒別的辦法,系統倒是有整塊紅薯賣,論個,一個一積分,頂多培育十幾個苗子,而這種子,一小包就有上千顆。
詳細交代了劉繼超紅薯的種植方法,過幾天下了雨,就要開始移苗了。
先回家,想媳婦了。
遠遠的聽見郎朗的讀書聲,喬媚兒正帶著一大幫大大小小的孩子讀書呢。
也只能讀了。
一個多月的時間,朱由校東奔西跑,幾乎把整個京城八府轉了一圈,徹底清理了一遍。
該干活的干活,不該干活的,比如孩子,不足十三歲的娃全部都給朕讀書去,干什么活啊,別講道理。
暫時老師都是由太監擔任,太監識字的很多,給孩子做啟蒙教學還是能勝任的。
課本是朱由校親自校對,把很多不喜歡的東西全部刪除,只留下識字的功能,再加上簡單的數學知識,印刷了幾萬本教材,每個學堂發一部分。
然后,沒紙了。
這就是農業社會,連紙張也是奢侈品,這樣大規模印刷,頂多能保證老師人手一套,學生嗎,用樹枝在沙土地上畫吧,然后,大聲的讀吧。
喬媚兒看了一眼皇帝,扭過頭去,不搭理。
這一分開就是一個多月,就留自個一個,哼。
倒是喬真這小屁孩歡呼一聲,一下子撲到朱由校懷里,皇帝是啥,咱姐夫啊。
過完年才六歲的喬真,正是粉雕玉琢最可愛的時候,除了有點皮。
朱由校樂呵呵的抱著他,輕聲安慰媳婦,直到媳婦轉嗔為喜,一家人其樂融融。
還有瘦弱的李啟明,這段時間的休養下來,身體好了很多,但依然不像個十三歲的孩子,也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未來。
好生陪了媳婦幾天,半強制的找人接替了她的事情,好生休養,已經五個多月身子了,該好好休息了。
下雨了。
春雨貴如油,一場合適的春雨,能讓茁壯成長的麥子快速生長,能讓剛剛撒下的谷子順利發芽,也能讓土地潮濕,點種高粱。
點高粱嘍!
踏著潮濕的土地,挖開一個坑,把七八粒高粱種子種下,用腳把剛剛翻開的土蓋回去。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必須快,越快越好。
高粱同樣是傳承了幾千年的糧食,和谷子一樣,是五谷之一。
不同于谷子,高粱種子破土能力很強,適合挖坑種植,也可以用耬來播種,但用耬來播種,極為浪費種子,比點播要多用一斤種子。在這個饑餓的年代,能省下一點糧食,就省下一點。
一斤糧食能干嘛?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讓人活十幾天!
高粱和水生植物蘆葦親緣關系很近,特別耐淹,種子發芽也要求土壤很高的含水量。但是蛋疼的是,高粱發芽需要大量的氧氣,也就是土壤足夠疏松透氣,一旦地表透氣性不好,雨太大,或者踩太結實,就悶死在里面了。
要求水,要求透氣,解決起來很簡單,下完雨挖坑埋就行,埋好了不要用力踩就完事了。
但必須快,挖好的坑盡快的把種子埋進去,盡快的把土壤蓋上,才能保證高粱的發芽率。就這樣,還得每個坑中下個七八粒種子才行。
身體壯實的漢子,在前面揮舞著鋤頭挖坑,一下一下,一步一步,和小跑似的。每天足夠的食物支撐,讓漢子揮汗如雨,卻毫不停歇。
手腳麻溜的女人,在后面下種,彎著腰,垂著手,一手拎著袋子,一手抓著一把高粱,手指一動,幾粒種子落下,腳下一推,新翻開的土壤蓋回去,同樣如同小跑一樣。
朱由校在低頭旁觀了一會,忽然說道:“這裹腳,可是廢了農村女人大半的勞動能力!”
前面揮舞著鋤頭挖坑的男人忽然頓了下,他就是楊大牛,一把子力氣,但身后的女人卻不是他媳婦,他媳婦是個小腳的,干不了這活,領不了這份比較高的糧食。
李允和搭話:“這裹腳的,都是不用干活的啊?!?
朱由校嘆氣,大明還好,裹腳的風氣尚且沒有大規模傳到農村,后世清朝,那可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女人都裹腳的。
堅定的說道:“必須廢了這個見鬼的風氣,誰敢給自家閨女裹腳,朕一律不要!”
李允和為難的說道:“陛下啊,這個……”
他正牌媳婦裹腳,還有好幾個妾,一樣裹腳,結婚又早,最大的閨女都十幾歲了,當然也裹腳,誰叫人家是大富大貴之家呢。
朱由校愣了下才反應過來,揮揮手:“既往不咎,從今天開始!”
李允和皺著眉頭,問道:“那朝堂?”
朱由校樂了:“你覺得,朕說話真的有人聽嗎?除了皇莊?!?
李允和無言,這鍋得甩給萬歷,三十年不上朝啊,最根本的彰顯權威的方式生生放棄了三十年,一代人都不止。
別說他了,就算朝中資格很老的重臣,也是對皇帝的概念不清晰,做什么事情,大家伙一商量,然后隨便通知下皇帝,就做了。
至于皇帝愿意不愿意,嗯,人家壓根不管好吧,連一些地方官缺失,都不補,任其自然。
這么長年累月下來,皇帝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一個象征了。
萬歷之后的光宗,倒是想做事,但臣子們習慣了啊,你要是英明神武還倒罷了,問題是你啥都不懂啊,走你走你,別在我們面前礙眼。
光宗之后的前身,倒是聰明點,知道借助大明體制的力量。臣子也怕了啊,皇帝還是要有的,要是連續一年死兩個皇帝,那大明整個運行邏輯都會死機。只能默默承受前身胡來,直到忍無可忍。
皇帝忽然開竅了,臣子其實是很歡喜的,皇帝才是天然的帶頭人,能聰明點,也不是壞事。
但多年的習慣下來,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當然要大力支持,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情嗎,呵呵。
之后做的一連串的事情,削藩,卻把藩王的土地據為己有,但承諾交稅。
怎么說呢,李允和有點迷茫,看不太懂。
看不懂當然要深入下去看懂它!
這才是李允和出現的核心原因。
李允和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是不能而不是不敢,皇權的威嚴,起碼表面上的威嚴必須保證,這是封建體制的核心,總不能說,你皇帝說話就是沒人聽,哪怕,這是事實。
只能沉默著聽劉繼超講解高粱。
“這高粱啊,需種在地勢洼,水汽足的地方,產量比谷子高,上等田能打一口袋半,中等田也能收一口袋,下等田也可種,就算收不了高粱,這高粱桿子也有大用。”
朱由校點頭,清理皇莊已經見過太多高粱秸稈做的工具了,從床板,帷,掃把,刷鍋的刷子,甚至簡陋的墻壁,屋頂,隨處可見。
“未來,紅薯會徹底替代谷子,也會替代大部分的高粱?!?
劉繼超可不信,但嘴上不敢說,只是唯唯諾諾。
朱由校只得自己說:“這紅薯啊,比谷子還耐旱,比不了高粱耐淹,但也不會像麥子一樣,一場雨全廢掉,尤其是,產量極高?!?
看著還是不信的劉繼超,朱由校搖搖頭,這種喜歡研究的人,不見到實物,是肯定不信的,但可以先說說。
“朕喜歡暢所欲言,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用拘束的。這紅薯,在最合適的土地上,是真的能畝產萬斤的,當然實際種植中,會主要侵占谷子地,還能種植在原本不能收獲的土地上,產量呢,總比谷子高多了。”
谷子產量如此低,高粱口感如此差,產量還不咋地。
但幾乎所有的莊子,都留出了一半左右的土地來種這兩種糧食,原因很簡單。
滴雨不下收谷子,撐船打高粱。
是指在小麥灌漿的重要時節,如果一直不下雨,小麥甚至會絕收,但谷子不會,依然能保住大部分產量。
而在小麥收獲的季節,一場大雨,就能讓小麥徹底完蛋,所有麥子都會在麥穗上發芽腐爛,但就算地里的水能撐船了,高粱也能收。
這就是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
靠天吃飯的準確解釋是:老天爺不讓咱吃麥子,咱就吃高粱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