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設計實踐
- 潘紹財 賀清錄主編
- 3字
- 2021-04-25 20:07:46
1 概論
1.1 水與人類、城市的關系
1.1.1 水與人類
水賦予了生命,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都離不開水。生物在生長的組織中平均含有90%左右的水。在組成生物體的成分中,水占的比例最大。據測定,植物體內的含水量一般為60%~80%,有的高達90%以上。動物體內的含水量也大致類似,魚類體內的含水量為70%,成年人體內的含水量為65%~70%。生物體內的水分不停地運動著,也在不斷地消耗著,需要隨時加以補充。
人類和水打交道的歷史可以上溯幾千年,幾乎是與史同來。人類的發展史也包含了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及與水災、旱災作斗爭的歷史。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人們首先把淡水用于生活飲用、生產工藝和灌溉。既利用地表水,也利用地下水。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大,每年消耗的水資源量遠遠超過對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量。
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是生態環境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組成部分。水,以其存在形態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發生著有機聯系,構成生態系統的形態結構;水,以其運動形式作為營養物質和能量傳遞的載體,不停地運轉,逐級分配營養和能量,從而形成系統的營養結構;水在生態系統中永無休止地運動,必然產生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因而形成系統功能。水通過水循環,往復于陸地、海洋之間,支持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生生不息的生物圈也是靠水的運動和調節進行的。總之,生物圈內所有物質雖以不同形式進行著無休止的循環運動,但在任何物質循環過程中,都離不開水的參與和水的獨特作用。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沒有水的自然環境是不堪設想的,即使在荒漠化的環境中,水也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般環境中,水也是最易被污染的。為了保護環境,必須保持河川水環境的正常水流和水體自凈能力,以滿足水生生物和魚類的生長,維持江河湖泊的生存和演化,以及保證水上通航、水上運動、旅游觀光等各項環境功能。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生活水平達到溫飽、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必然對生活居住的自然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主要包括空氣、水、土壤、動植物、礦藏、太陽輻射等,而這些都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系。山無水不秀、城無水不美,田無水不收。人們向往大自然,向往居住在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生態城市中。
1.1.2 水與城市
水是一個國家或地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類總是聚集在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依山傍水的肥沃原野,在那里生存繁衍,建立世代家園,形成了被耕地、農田、菜園、森林包圍的有河流穿過的居民點,由此初步形成古代城市雛形。因此,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把當地的主要河流稱為他們的母親河。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水,古代城市的選址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一方面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又可以滿足城市交通運輸的需求,我國古代的漕運對當時城市存在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隋唐的長安城,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北臨渭水,南依秦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發源于秦嶺山脈北坡的眾多河流,順應地勢,浩浩蕩蕩從關中平原穿過,一直匯入北面的渭水,長安城就位于這些河流沖積的平原上。這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有“陸海”的美稱。長安城周圍主要有八條河流,分別是南面的滈水、潏水,北面的涇水、渭水,西面的灃水、澇水和東面的浐水、灞水,構成了“八水繞長安”的勝景(見圖1-1)。
宋代東京汴梁位于大運河與黃河的連接處,城內水系發達,四條河織就了開封水城,其中汴河、蔡河、五文河、金水河四大水系貫通,大量漕運貨物在此運轉(見圖1-2),將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一帶的物質源源不斷地運抵京都,從而使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處于“天下之樞”“萬國咸通”的有利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汴河就沒有東京城的繁榮,而沒有黃河也就不會有汴河的暢通。
人類不僅依傍河流而生,而且在不斷利用和開發河流,謀求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對河流開發的力度越來越大,對河流資源的索取也越來越多。
當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人類活動影響到周圍的環境時,河道和濱水地區遭受著極大的破壞,這些影響意味著要付出生態和經濟的代價。例如:擠占河道斷面修建道路,河道改為暗溝用以建房,不修下水道直接將污水排入河道等等,這些都是城市河道的悲劇。
圖1-1 八水繞長安示意圖
圖1-2 汴梁水系示意圖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人們對改善水環境的意愿不斷高漲。將城市河流改造成風景河道成為城市建設中的一個熱點。這個熱點,對城市河道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搞得不好,只注重風景景觀布置,不注重生態建設,就會造成一些誤區,將直接影響到城市河道水系的可持續發展。
1.1.3 城市河流的功能
河道,即水的通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具有行洪、排澇、引水、灌溉、航運、旅游等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功利性功能,如為生產、生活提供供水,為航運、水上娛樂、養殖等提供水域,為水力發電提供能源等;第二類是生態功能,如為水生生物提供生態環境,對污染物的稀釋和自凈作用,保證河口地區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輸沙排鹽、濕潤空氣、補充土壤含水等功能。功利最大性原理驅動人們只注重河流的經濟功能,而忽視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功能,其結果必然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不斷升高,利用效率不斷降低,使得河道水量日益減少,污染日益嚴重,環境質量越來越差。可以看出,城市河流對城市的繁榮與衰落,對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城市河流的重要功能具體表現為:①就近供水功能。水在人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許多城市人均用水量在400~500L/d以上。如此龐大的用水量,從就近河道中汲取,具有投資少、成本低、穩定性高等諸多優勢。而遠距離調水,供水成本高。地下水可作為城市水源,但其安全性、穩定性、經濟高效性等方面都無法與城市河流相比,因為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況下依靠城市河流補給。大量使用地下水還將引起地面沉降,加劇地質與洪澇災害。所以河流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生產就近取水的最佳水源。②供綠和除溫增濕功能。城市綠地諸多生態功能的發揮與城市河流有關。如倫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遼寧沈陽的渾河、朝陽大凌河、鲅魚圈熊岳河,這些都是城市綠地的成功的范例。河水的高熱容量、流動性以及河流風的流暢性,對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緩和冬夏溫差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③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開發城市河流的水運功能,可以緩解城市交通緊張。城市河流兩岸以及城市河流穿市而過的分布格局,大面積的開敞空間,為城市交通建設提供了路基,也為防止交通線兩側的大氣、噪聲污染提供了環境容量,許多城市河流兩岸的交通線已經成為城市交通干線。④提供生態多樣性存在的基地。生物多樣性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多樣性、群落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城市河流的自然特征(包括物質特性、形態特性、功能特性)本身,是城市景觀多樣性的組成部分。河流兩岸、河漫灘濕地、河心沙洲,適宜各種生物尤其是兩棲類生物的生存,并且對污染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如果這些地帶遭到破壞,甚至部分河流成為污水通道,則意味著城市河流生態功能下降,對城市生態環境將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控制城市河流污染,保持良好水質,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流經城市的河流同時具有供水、排污、通航、景觀、娛樂等多種功能。城市規劃建設既要充分開發城市河流的各項功能,使其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服務,更要尊重城市河流的自然規律,對河流進行適當的功能定位,協調各類功能,保護城市河流水質,使其能可持續利用。城市一般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或支流入注主流的河口,當河流穿城而過時,一般上游水質較好,開發水源時要注意保護;中游是承納城市廢污水的河段,可適當開發航運、養殖;下游水質較差,尤其是有污水處理廠的城市,不宜作供水水源時,必將因水源污染而加大對水廠或取水點的投資;開發水產養殖便會失去感官意義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首先要作景觀生態治理。只有對河流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才能夠保持河流的生命力,為人類生產活動提供良好的資源和環境。
- 土木工程概論
- 農村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指導手冊
-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
- Hydrological Comput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 SL77-2013 小型水電站水文計算規范(英文版)
- 泵站工程管理
- 水利工程制圖與識圖
- 高寒山區降水規律及融雪徑流模擬(水科學博士文庫)
- 加勁壓力鋼管變形后加固方案設計與分析
- 狹窄河谷區高面板壩變形綜合控制技術
- 泵站混凝土施工期溫控和濕控防裂方法研究
- 梯級水電站群多核并行優化調度技術
- 北京水務青年科技成果論文集(2013年)
- 水利工程內業資料整理
- 第二十一次中國水電設備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 CHINA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6(中國水資源公報2016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