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唐詩(2)
- 唐詩宋詞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 6036字
- 2014-06-11 15:19:32
⑤裊裊:煙氣繚繞上升的樣子。
⑥歲華:華,同“花”,一年中的花草。
【賞析】
這是一首以芳花搖落寄寓懷才不遇的詩作。詩中以香花香草比擬自己高潔情懷,前四句寫蘭若在春夏欣欣向榮的秀麗,空絕群芳的嬌艷;后四句感嘆其芳華在秋風中的零落,藉以反映詩人自己有出眾的才華卻只能任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凄婉,表達了詩人在政治上失意、不能有所作為的苦悶。
登幽州臺歌①
前不見古人②,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③,獨愴然而涕下④!
【注解】
①幽州臺:即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②古人:指明君賢臣。
③悠悠:渺遠的樣子。
④愴然:悲傷。涕:眼淚。
【賞析】
詩人少懷壯志,力圖報國,隨軍征戰時,因獻奇策,反被貶官。他登上幽州臺,俯仰古今,思緒潮涌,遂作此詩。詩中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詩人直吐胸臆,語言奔放,格調雄渾,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①。離堂思琴瑟②,別路繞山川。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注解】
①金樽:華美的酒杯,并不是實指金色的酒杯,用“金”是為了與“銀”相對。綺筵:華筵,豐盛的筵席。
②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
【賞析】
這首送別詩沒有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而是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首聯展示送別時兩人相對無言的沉靜;頷聯借音樂的和諧比擬情意的深厚,離情的纏綿;頸聯描寫送行時的景致和難舍難分的情思;尾聯流露出離人隱隱的哀愁。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①,魏絳復從戎②。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雁山橫代北④ ,飛塞接云中⑤。勿使燕然上⑥,惟留漢將功⑦。
【注解】
①匈奴:此句暗用典故,漢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里的“匈奴”是以漢代唐,借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
②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這里指魏大(陳子昂的友人)。
③六郡雄:原指六郡地方的豪杰,這里專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
④雁山:即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⑤飛塞:即飛狐塞,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
⑥燕然:山名,今蒙古國的杭愛山。
⑦漢將:這里暗指東漢車騎將軍竇憲。
【賞析】
這是一首贈別抒發壯志豪情的邊塞詩。首二句寫邊境上軍情緊急,詩人支持魏大御邊保國的壯舉;三四句寫送別的地點和二人相約報國的情懷;五六句點明魏大從軍所往之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尾聯激勵友人像漢將一樣留下赫赫戰功。表現了盛唐時昂然進取的精神。
賀知章
(約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則天證圣元年(695)進士,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三年還鄉為道士,不久就去世了。他性情放誕,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善詩歌及草隸書。其詩以七絕見長,清新婉曲,頗饒韻致。與李白一見為忘年交,李白對他也很推重。《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①,萬條垂下綠絲絳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解】
①碧玉:碧,形容柳色,和下句的“綠”互為補充。
②綠絲絳:即綠絲帶,比喻柳綠。
【賞析】
這是一首借贊美柳樹來贊美春天的詩篇。首二句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柳樹描寫成用碧玉妝扮的美人,描繪了一派生機盎然的大好春光,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問一答,立意新巧,出人意料,是詠物詩中的代表作。
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①,鄉音無改鬢毛衰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③,春風不改舊時波。
【注解】
①離家:一作“離鄉”。作者三十七歲成進士,在此之前就已經離開故鄉,回鄉時已愈八十。
②無改:一作“未改”。衰(音催):疏落。
③鏡湖:在今浙江省紹興會稽山北麓,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旁。
【賞析】
這是作者晚年回鄉時所作。第一首表現戀鄉情懷。久客歸鄉,心中感慨萬端: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發斑白,故鄉還認得我嗎。后兩句問話的場面極富生活情趣,真實地表現了詩人還鄉時的無限感慨和欣喜之情。
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后和親朋交談,得知家鄉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抒發人事無常的慨嘆,特別是獨立鏡湖之旁,更有種“物是人非”的感觸。
沈如筠
(生卒年不詳),句容(今屬江蘇)人。曾任橫陽主薄。《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閨怨
雁盡書難寄①,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②。
【注解】
①雁盡書:指鳴雁傳書信。
②伏波營:此處指代征人戍守所在的軍營。
【賞析】
這是一首表達對征戍在外的親人深切懷念的詩篇。首二句寫“雁盡書難寄”,而求之于夢幻亦不可得,抒發了深重的幽怨和隱恨。三四句由“愁”進而轉為“解愁”,寄托明月跨越萬水千山讓天涯人千里共有。全詩感情真摯,情韻雋永。
張若虛
(660—727),揚州(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全唐詩》存詩二首,其《春江花月夜》有“孤篇橫絕”之譽。
春江花月夜①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⑤。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隨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解】
①《春江花月夜》:樂府舊題。本篇除描寫花月春江絢爛景色之外,極寫民間的相思之苦,和舊時供宮庭娛樂的歌曲便不同了。
②滟滟:形容水光動蕩閃爍的樣子。
③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④霰:雪珠,此是形容潔白月光照映的花。
⑤青楓浦:地名,這里泛指遙遠荒辟的水邊。
⑥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省。這里“碣石”指北,“瀟湘”指南。
【賞析】
這首詩千余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詩作通過描寫春、江、花、月、夜這五種體現人生良辰美景的事物構成了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妙景象。其間雖有消極感傷的情緒,但其展現的永恒的江山、無邊的風月,以及作者對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珍視,期待與向往,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在藝術上洗凈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語言清麗流暢,韻律婉轉和諧,全詩排比、對偶反復運用,辭藻華美,錯落有致,達到情、景、理相互交融的藝術高度。
張九齡
(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開元時期有名的宰相,深為時人敬仰。后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貶荊州長史。其詩寫景抒情詩,情致深婉、辭藻清麗。晚年風格轉向樸實遒勁、寄托諷喻,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有《張曲江集》。
感遇十二首(選一)〖1〗其一
蘭葉春葳蕤①,桂華秋皎潔②。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
【注解】
①蘭:指蘭草或澤蘭,這種蘭的葉部也有香氣。一作“蘭蕊”,則是指幽蘭。
②佳節:因為春蘭秋桂生機旺盛,欣欣向榮,春、秋因之成為“佳節”。
③“誰知”二句:這兩句意謂不料隱逸之士慕蘭桂的風致,竟引為同調。林棲者,山林隱士。坐,因。
④“草本”二句:本心,草木的根本和中心(莖干)。這是雙關語,指人有立身根本和心愿。此二句喻賢者行芳志潔,不是為了博取高名、求人賞識,正如草木散發芳香不是為了求人折取。
【賞析】
這首詩用比興手法,以蘭桂喻賢者行芳志潔,不隨市俗的品格。前四句述春蘭秋菊的葳蕤與皎潔,以及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言不料蘭桂的風采風致為隱逸之士愛慕。第七句又轉意,蘭桂自有其本心,它們的葳蕤或皎潔并非為博取美人的折取,以此托喻賢人君子潔身自好,修其內美,無須外人延譽擢拔。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①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②。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③,空水共氤氳④。
【注解】
①湖口:鄱陽湖地名。
②紅泉:指瀑布在日光照映下發出璀璨的色彩,故曰紅泉。紫氛:指水氣。
③靈山:道家稱蓬萊山的別名,猶言仙山,這里指廬山。
④“空水”句:意謂瀑布從山頂奔瀉,遠望如掛在空中,水氣和煙云溶成一片。氤氳,氣盛渾融。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瀑布的詩。作者從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描寫其奔流飛濺的奇觀和聲威,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寫貌求神,重彩濃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襯,與天相映,展現出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此詩為張九齡在仕途上頗為躊躇滿志時所作,詩中微妙地表達了這種情懷。
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①,不復理殘機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暉③。
【注解】
①自君之出矣:樂府詩雜曲歌辭名。作者皆以“自君之出矣”發端,其下抒別情。
②殘機:殘破的織機,暗示女主人長時間沒上機織布了。
③減清輝:以月喻人,思婦日夜思念,容顏憔悴。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閨怨的詩。詩作語言含蓄婉轉,清新可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殘機”二字道破了男人離家長久,思婦落寞冷清和思念情深。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①,天涯共此時②。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③。滅燭憐光滿④,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解】
①生:這里是升起的意思。
②天涯:猶言天邊。這句是說遠在天涯的親人這時也在懷念我,而和我一樣也在望月。
③情人:有懷遠之情的人,詩人自稱。遙夜:即長夜。竟夕:整夜。
④憐:愛。光滿:皎潔的月色浩渺無邊,一說皎潔的月光灑滿小屋。
【賞析】
這首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詩中情景交融,抒情與景并舉,細膩地描繪了月夜思親的情景。全詩由景起興,引起相思。明亮皎潔的月色和詩人內心深厚的思情渾然交融,月光的意象貫穿全篇,有力地烘托相思之情的深遠無邊。此詩把纏綿和相思表達得異常真切、形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豁達,乃千古佳句。
王之渙
(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徙居絳州。官文安縣尉。他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其詩主要是“歌從軍,吟出塞”,描寫西北風光,意境壯闊,氣勢恢宏。詩作名動一時,每有新作“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廣為傳誦。作品多已散佚。詩僅存六首,均為絕句精品。
登鸛雀樓①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解】
①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的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
【賞析】
這是一首景觀壯闊蘊涵哲理的登覽之詩。詩的前兩句是登樓望見的景色,把當前景與意中景融合為一,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到此,看似已寫盡了望中之景,不料詩人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入更高的境界,以觀景之道諭進德修業之理,表現了向上進取、高瞻遠矚的胸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意蘊。
涼州詞①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②。羌笛何須怨楊柳③,春風不度玉門關④。
【注解】
①《涼州詞》:古樂府曲調名。
②萬仞山:極言山之高。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為八尺。
③羌笛:古代管樂器名,因出于羌,故名。楊柳:指《折楊柳》曲,其聲哀怨。
④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塞外風光與征人邊情的詩。首句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遼遠宏大。接著,在滔滔黃河的壯美背景下出現了一座漠北孤城、戍邊堡壘,景象雄偉險峻。第三句轉筆引羌笛聲,勾起征夫的思鄉之情,又以“何須怨”宕開來說,不必怨楊柳,造語妙極。此詩結構十分精巧,悲中有壯,表現出邊防將士衛國戍邊的寬闊胸襟。
孟浩然
(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后漫游吳越。四十歲時西入長安考進士不中,失意而歸。后病疽而死,終身是個布衣。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他的詩多寫求官不達、潔身自好和失意情緒。擅長五言詩,大多為山水行旅詩,其次是田園詩,形成清新淡遠的藝術特色,也不乏氣勢磅薄和景象壯闊之作。今存詩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①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②。氣蒸云夢澤③,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④。坐觀垂釣者⑤,徒有羨魚情。
【注解】
①張丞相:張九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為相,孟浩然曾西游長安,用這首詩贈張九齡,希望得到引薦,表達了詩人從政的熱情。
②太清:指天空。此二句言八月秋水大漲,顯得平滿,涵容著天宇,水天相連,和太空混而為一。
③氣蒸云夢澤:洞庭湖近處都在水氣籠罩之中。古云夢澤是現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的總稱。
④端居:隱居。
⑤垂釣者、羨魚情:《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這里暗示無人援引,徒有從政的愿望而已。
【賞析】
這是一首借寫景委婉求人引薦的詩。是孟浩然詩中較為開闊的一首。“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是詠洞庭的名句。前四句寫洞庭湖水波浩蕩,充滿活力,氣勢動人;后四句借“欲濟無舟楫”表達自己想出仕希望得到推挽的心情,卻寫得堂皇坦蕩,不落俗套,委婉含蓄。
宿建德江①
移舟泊煙渚②,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③。
【注解】
①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經今浙江省建德縣。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野曠”二句:寫原野極為廣闊,放眼望去,似乎遠處的天空反低于樹木。江水澄清,月映水中,好像和人更接近了一些。
【賞析】
這是首寫羈旅之思的詩。首句點題,第二句是詩的中心句,但作者并未繼續抒寫愁思,而是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中,在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中,終于發現還有清澈的江水,皎潔的明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心靈此刻得到了凈化和慰藉。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①
山螟聽猿愁②,滄江急夜流③。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上④,維揚憶舊游⑤。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⑥。
【注解】
①桐廬江:又稱桐溪,經桐廬縣流入桐江。廣陵:揚州。舊游:故友。
②暝:昏暗。
③滄江:同蒼江,指桐廬江。
④建德:建德今浙江省建德縣。非吾土:不是我的故鄉。
⑤維揚:揚州的別稱。
⑥海西頭:指揚州,古揚州幅員遼闊,東瀕大海,故曰海西頭。
【賞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贈友詩。詩的前四句寫景,有聲有色,一氣呵成地描繪了一幅月色行舟的凄清畫面:山暝猿啼,江流滔滔,樹葉蕭蕭,極寫景色的寥落凄寂,這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心中愁悶,自然對友人深切懷念,因而熱淚縱橫。全詩語言精妙,寫景如畫,感人至深。
送杜十四之江南①
荊吳相接水為鄉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注解】
①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②荊:指今湖北一帶。吳:指江南。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家鄉荊州送友人往江南時所作。詩的開頭兩句寫春日江上送別,把送行之地與欲往之地聯系起來,后兩句直抒對友人的難舍之情。朋友剛出發,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可見惜友人遠去之情。而末句“天涯一望”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的送者情態,離愁洶涌而出,境界開闊,堪稱佳句。全篇平易自然,行云流水,寫得頗富神韻。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①,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②。當路誰相假③?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