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做到讓他人喜歡自己(1)

  • 受益一生的心計學
  • 端木自在
  • 5550字
  • 2014-06-11 14:22:54

■ 別說別人錯了

沒有幾個人具有很強的邏輯思考能力,我們多數人具有武斷、固執、嫉妒、猜忌、恐懼和傲慢等缺點。所以,我們很難向別人承認自己錯了。而且,一個人說錯話或者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因此,當我們犯了錯誤時,并非意識不到犯了錯誤,只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同理,當你對別人說“你錯了”時,也必然撞在他固執的墻上。

正如羅賓森教授在他的《下決心的過程》中所說:“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加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當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全心全意地維護我們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來說很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關系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個詞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還是‘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的認識……我們愿意繼續相信以往慣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都變成了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有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那些窗簾時說:“什么?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先生卻不肯承認自己做了一樁錯誤的交易,他辯解說:“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價錢買到這么有藝術品位的東西……”

結果,他們為此事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后不歡而散。

當我們不愿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大部分是情緒作用,跟事情本身沒有太大的關系。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食物”硬塞進我們的食道,我們是決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們自己有這種習性,就可以理解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習性。因此,不要把所謂的“正確”硬塞給他人。

有一位汽車代理商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常常冷酷無情,決不肯承認是自己這方面的錯誤,總想證明問題的根源是顧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錯誤。結果,他每天陷于爭吵和官司糾紛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壞,生意也大不如以前。

后來,他改變了處理客戶抱怨的辦法。當顧客投訴時,他首先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于您的車子,我們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請您告訴我。”這個辦法很快使顧客解除武裝,由情緒對抗變成理智協商,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如此一來,這位代理商就能輕松地處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來越好。

當我們說對方錯了的時候,對方的反應常會讓我們頭疼。而當我們承認自己也許錯了時,就絕不會有這樣的麻煩。這樣做,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古埃及阿克圖國王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圓滑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于敏感,不要執著于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應當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

■ 搶先承認錯誤

曾任克林頓貼身幕僚的莫里斯,在其所著的書中有這樣一段關于處理丑聞的話:“當丑聞曝光,過去的經驗顯示,揭發該丑聞的記者往往已經儲足彈藥,部署好隨后一連幾天的攻勢,以及情節鋪排。他們和編輯會老謀深算地把有關丑聞的故事和橋段,分段包裝,并逐日面世,使得丑聞情節每天都有新的發展,可以持續地炒作,以致不斷升溫。”

事實上,丑聞若被某家傳媒獨家揭發,當事人便要有心理準備。記者早已如“章回小說”般部署好接連幾天的報道和有關情節。如果心存僥幸,企圖以謊言掩蓋真相,或者只是像“擠牙膏”般一點一點交代事實,便很容易陷入傳媒的圈套里,被他們早已儲足的彈藥迎頭痛擊,“一巴掌又一巴掌”無情地扇過來。所以,還是搶先承認錯誤,別給別人“演繹”的機會為上上之策。

《蘋果日報》就是香港媒體中追擊丑聞的個中高手。2000年,立法會前議員程介南“以權謀私”丑聞揭發的第一天,《蘋果日報》只是披露了十分有限的證據,令程介南掉以輕心、心存僥幸。在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中,他企圖把問題輕輕帶過,并掩蓋部分事實。不料,該報的記者早已有備而戰,在會上套出了他為自己辯護的很多話,并要他以個人誠信擔保。到了第二天,該報才進一步披露更多資料,反駁及質疑他頭天記者會為自己所作的辯護,令程介南再度回應,疲于奔命。這樣一連幾天重復這個游戲,當事人心力交瘁,而其誠信也逐步破產。這就如“花貓把玩老鼠”一樣,不可謂不殘忍。

類似做法,《蘋果日報》早有先例,不過只是應用于“娛樂版”,程介南或許因此有所不察。當時是報道香港某電視男明星的太太發生了婚外情,待到夫婦倆一起“恩愛”地出來鄭重否認之后,該報才于次日刊出其太太與第三者親熱照片,令當事人吃了一記悶棍,被羞辱一番,亦令新聞更具炒作價值。

股票行業有個概念叫做“割肉”,就是叫你在股票價位跌到某條警戒線之后,忍痛拋出,以免愈陷愈深,最后掉入無底深淵。雖然這會很痛,但“割肉”的好處是起碼你知道自己會輸掉多少。人的心理總存在一絲僥幸,賠錢時總希望好運明天會再度降臨,但這樣往往會輸掉更多。

應對丑聞的道理也是一樣,也需要“割肉”。杜絕心存僥幸,一次性說出事情的所有真相,雖然也會很痛,但總勝過往后與丑聞和傳媒拉拉扯扯,每天誠惶誠恐,不知道明天真相是否會被進一步揭發。如果你“割肉”,就不會讓前述傳媒章回小說般的圈套有機可乘。

一個最佳案例便是2003年香港財政司時任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事件。梁錦松涉嫌在自己制定的財政預算案公布汽車加稅前“偷步買車”。丑聞曝光的當天,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買車是太太伏明霞產下嬰兒后的家庭需要,而且是1月買車,2月才決定加稅。他還承諾,把牽涉的稅務差價的兩倍(10萬元)捐給慈善機構,以顯示沒有貪圖小便宜之心。

但事件曝光后的第二天,某車行高層早上致電香港商業電臺“烽煙”欄目,質疑有關型號汽車牽涉稅款差價應不止5萬元。梁錦松的新聞秘書這才在晚上作出澄清,說差價是19萬元,并由梁錦松改為捐出38萬元。到了第三天,又有車行職員致電同一節目,說早在1月梁錦松就曾經到其車行問價,當時他曾打趣地問過梁錦松政府是否會對汽車加稅,言下之意是說梁錦松沒有理由自始至終對涉嫌“偷步買車”毫不警覺。

同日又有報紙報道,有官員向該報承認,政府“預算案策略小組”曾分別于前一年10月及當年2月討論過調整汽車首次登記稅事宜,梁錦松最初提出的“1月買車,2月才決定加稅”的說法再次被人質疑。

后來又有報章報道,說另一被問責的高官楊永強,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數小時的政府高層會議中得悉預算案建議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便立即申報自己訂購了新車,而同一場合梁卻保持緘默。這個消息在報章曝光后,頓時令事件變成了一場政治風暴。

在整個事件中,梁錦松就是如此這般被動地因應形勢發展,一點一點“擠牙膏”般交代。公眾遂覺得他只是為形勢所逼被迫就范,而非真心誠意交代。他的誠信遂逐步喪失,到事件后期再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話了。如果他從一開始便當機立斷,斷然“割肉”,選擇一次性和盤交代整件事的真相,傷害一定會減低很多。

再舉另一例。幾年前,香港曾發生過幾位地區議員涉嫌北上尋歡事件。當時,這些議員到廣東某地考察,卻被雜志記者追蹤拍攝到他們與數位美艷女郎舉止親昵的照片,并指控他們北上尋歡,但該期雜志里缺乏進一步的真憑實據來支持這些指控。起先,幾位議員都堅決否認,反駁該雜志是妄加猜想。但因為事件牽涉到民建聯兩位議員,該黨高層在該期雜志刊出有關丑聞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施壓促使兩人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坦白承認過錯,并向公眾鄭重道歉。

該黨一位高層談及此事,他解釋說他們當時的對策十分簡單,就是一定要斷然“割肉”,寧愿犧牲兩人,也不能冒險幫他們“死撐”下去。否則,隨時會株連更多人,甚至賠上整個黨的誠信。該高層說:“我們怎么知道雜志有沒有留有更多更具爆炸性的照片或者證據(比如艷女郎訪問等)扣而不發,待你信誓旦旦堅決否認后,才在下一期雜志進一步曝光和炒作呢?那樣的話,我們黨只會被株連,輸得更慘,賠上的不再是個別黨員的私德,而是整個黨的誠信?!?

及時“割肉”,搶先承認錯誤,別給別人“演繹”的機會,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 盡可能地尊重他人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大到社會階層,小到一個團隊,人與人之間只有收入高低、分工的不同,但絕對沒有人格的貴賤之分。捫心自問,我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嗎?當然需要。同樣,這也正是別人都需要的,聰明的人是最能理解和尊重別人的。

有位企業老板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迸貢鴮@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以后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這位老板算得上是一位聰明的人了,說話如此委婉、客氣,正是他修養好、有氣度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工作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大學生呢!”只能讓下屬委屈,反而達不到糾正對方錯誤的目的。

有人說的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于說話時不尊重對方,因而導致誤解和無謂的爭端。

人的心靈就像花朵,開放時會承受柔潤的露珠,閉合時會抵御狂風暴雨。當我們在規勸別人時,實際上就是讓他的心靈開放。但是,被規勸的人往往會用閉合的姿態來抵御我們的語言,因為他并不知道我們送的是雨露,而只知道要努力保護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損傷別人的自尊心,尊重別人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一般來講,當我們規勸別人時,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別人更高的位置上。而本質上,也確實是比別人高,因為你的觀點比別人的觀點正確,這才能勸人。如果覺得比別人低,那就表明你觀點不正確,或者對自己的觀點不自信,那還能去勸什么人呢?因此,勸人的人實際上的位置應該是高的,但這種高,在勸人時不能表現出來,只能將自己擺在和被勸人平等的位置上。這不是虛偽,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當被勸人覺得你尊重他了,設身處地地在為他著想,他才能認真考慮你說的話,才能把心扉打開,才有可能被你說服。相反,如果你自恃自己有理,說得對,把自己的位置擺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一副批評人的口氣,勢必引起被批評人的反感。正因為你沒有尊重他,他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你,使你不但達不到規勸的目的,還生一肚子氣。如果他迫于某種壓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評,口頭上也許承認自己錯了,內心深處還是不會聽你的。

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的例子。

老師:請張麗同學回答問題。

張麗:我不回答你!

老師:張麗同學,你既然不回答我的問題,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訴我是什么原因嗎?既然你不肯說明,那讓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讓同學們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才使你這樣呢?

張麗:老師,沒有,沒有的事。

老師:既然我還稱職,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讓我難堪。那么,讓我猜測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認為,不外有三種情況。第一,可能是我的啟發式教學搞得不得當,問題提得過于淺薄,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不屑于回答,是這樣嗎?

張麗:不,不是。

老師:第二,是你能回答這個問題,但不想回答。如果是這樣,你現在回答也不遲。

張麗:我……我……

老師: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你不會回答,但又礙于面子,不肯承認自己不會回答的事實,忽然一時糊涂,想以強硬的態度搪塞過去。但我為什么要這樣認真呢?我實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張麗:老師,您別說了……請告訴我這個問題該怎么回答……

這位老師尊重自己的學生,并心平氣和地耐心引導,消除了學生反感的情緒,使學生終于打開心扉。如果這位老師居高臨下,不問青紅皂白,一通胡亂批評,學生的抵觸情緒會更大,更不會輕易認錯的,因為她失了面子,老師勢必也難以達到規勸的目的,甚至可能連課也沒法往下上了。

■ 從對方的心理需求著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將這些需要應用于交談,要求你善于體察人心,了解對方最迫切的需求,并采用適當的方式予以激發和滿足。

春秋戰國時候,在楚宣王執政期間,楚國實力強盛,鄰國都不敢和楚國作對。楚宣王聽說中原各諸侯國都很畏懼大將昭奚恤,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問眾大臣:“各諸侯國如此畏懼昭奚恤,他實際上怎么樣?”群臣聽后都默不作聲,不知怎樣回答才好。

這時,一位叫江一的大臣站出來說:“我還是先講一個故事吧。饑餓的老虎出來找食物,抓到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你不能吃我,天帝派我來做百獸之王,你要是吃掉我,就是違背了天帝的旨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走在你前面,你在我后面跟著,看是不是百獸見了我都害怕?!匣⑾嘈帕撕偟脑?,跟著它走,果然野獸們見到它們走來都嚇跑了。老虎并不知道野獸們是由于害怕自己而逃跑的,還以為是害怕狐貍呢!”

江一講完這個故事后,接著說:“如今,國君有土地千里,軍隊百萬,而把軍權交給昭奚恤,所以各諸侯國就懼怕他了。其實,他們是怕國君的軍隊,好比百獸害怕老虎一樣?!?

楚宣王聽說各諸侯國害怕的是昭奚恤,而不是他自己,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君王妒臣,大臣難免性命之憂。江一站出來以故事相喻,指出昭奚恤不過是狐假虎威,借用君王的威風罷了,方使楚宣王釋然。

這就是掌握了對方需要的事例。攻心也是如此,只要滿足了他的心理需要,就沒有不能成功的。

■ 表達出你的喜愛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鄢陵县| 福贡县| 米易县| 嘉荫县| 高州市| 宜章县| 疏附县| 视频| 霍林郭勒市| 平远县| 南郑县| 大同市| 石家庄市| 海城市| 洛宁县| 彰化县| 旬邑县| 稷山县| 澎湖县| 博客| 偃师市| 汕头市| 黔江区| 铜鼓县| 卢氏县| 象山县| 漯河市| 临西县| 娱乐| 中西区| 龙州县| 正镶白旗| 大新县| 巴马| 绍兴市| 密云县| 阆中市| 措美县| 分宜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