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宏杰歷史作品集(共4冊)
- 張宏杰
- 3219字
- 2021-04-02 14:03:58
自序
從細節中發現的曾國藩
一
聽說我要寫曾國藩,許多朋友都不贊成。
說滿大街都是寫曾的書。那意思是,這個人被寫得太濫了,你不怕寫不出新意嗎?
其實從許多角度來講,曾國藩幾乎是一個沒有被書寫和挖掘過的人物。市面上寫曾國藩的書雖然鋪天蓋地,百分之九十卻是“成功學”一類,什么“曾國藩發跡史”“成功絕學”“做官與做人”……“成功”雖然沒有什么不好,無乃太單調乎?
剩下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只從政治、軍事或者思想這類宏大的角度去“提煉”曾國藩,一樣不免有枯燥乏味處。
而我想做的,是用細節構建一個立體的曾國藩。
二
和大多數人一樣,最初接觸曾國藩時,他不過就是個挺沒趣的老頭兒。長得土頭土腦,不抽煙,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總在思考國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寫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無比唐僧的家書。僅此而已。
如果朝代久遠,曾國藩也必將被時間風干成丑陋的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樣。好在他離我們還算近,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從一本《曾國藩家書》開始,《曾國藩日記》、《曾氏三代家書》,岳麓版《曾國藩全集》,臺灣版《湘鄉曾氏文獻》、《能靜居日記》幾年間陸陸續續進入了我的書架和電腦。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曾國藩的皮膚慢慢恢復了彈性。我發現,細節中的曾國藩其實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經常幾個月才洗一次腳。
他老人家在做窮京官時,成天為錢發愁。為了在即將到來的祖父生日宴會時多收一點“份子”,他未雨綢繆地加大了社交力度,隨別人的份子隨得很多,“分資較周到”。可是事后想起自己還要做“圣人”,又對自己的小算盤“批判”不止。
他老人家在做總督的時候,用下屬單位進貢的錢,給自己建了一個“小金庫”。用這個小金庫的錢公款吃喝、送紅包。但是到離任的時候,對小金庫中剩下的錢,一文也不染指。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時候,一遇到左右為難之時,就翻開《易經》,自己算卦。
他老人家曾經十分迷信風水,甚至囑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風水之學。不過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對風水置之不問。
……
細節中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圣人”可愛。
三
當然,“細節”不僅僅“好玩”。通過“細節”,我們可以完成兩個維度的“穿越”:一是對曾國藩內心的“穿越”,另一個是對晚清社會的“穿越”。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與“人欲”,更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通過曾國藩,我們更可以直觀地了解晚清的政治與社會。這本書緣起于二〇〇七年,那一年我開始系統閱讀《曾國藩日記》。在閱讀過程中經常遇到關于他個人收支的零星記載,因此產生了通過梳理這些瑣碎而分散的資料,給曾國藩一生算算賬的念頭。沿著這個念頭,我找到了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湘鄉曾氏文獻》。這里面匯集了大量的曾國藩親筆,內容林林總總,拉拉雜雜,有書信、雜記、日記、對部下的“職務鑒定”、給別人相面的結論等等。其中有一個賬本,從買了一棵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雇了一次車,到收了別人十兩“炭敬”、給某大學士送了三兩“節禮”和一兩“門包”,事無巨細,悉數記載。我們從中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可以窺見這個傳統社會“最后一個圣人”在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誠”與“虛偽”,更可以直接體察到清代京官薪酬體系對官員行為的多方面影響。
通過觀察曾國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庫”,如何拒絕和處理下屬送來的禮品,如何面對戶部報銷時索要的八萬兩“部費”,我們可以穿越門禁重重的大小衙門,觀察晚清官場的種種微妙而復雜的“潛規則”的具體運作。這種觀察常常可以澄清許多流傳甚廣的誤解。比如所謂“陋規”,它的產生是迫不得已,它的流向也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盡入私囊。事實上,它是晚清財政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否則,以清廉著稱的林則徐也不會在遭遇大災,軍糧都緩征的情況下,堅持收自己那份“陋規”。可以說,通過曾國藩這一個例,我們獲得了觀察清代財政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機構運作過程的一個特殊斷面。因此,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也可以說是學習和研究晚清政治社會史的過程。
四
選擇在曾國藩誕辰二百周年(2011年)之際出版這本書,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幾年來,我閱讀他越深,對他的敬意越重。
因為這種敬意,二〇〇八年春天,我從長沙轉了六次車,去了一趟湖南荷葉鎮的“曾國藩故居”。
“富厚堂”院子很大,不見其他游人。一場微雨剛過,靜翳清爽。雖然曾國藩生前沒能親眼見到這座建筑,但在兄弟和兒子的主持下,建筑中處處透著鮮明的“曾氏風格”:房屋舉架很高,線條剛硬。墻的外面用青磚,內墻則是清一色的土磚。既軒昂厚重,又質樸簡單。里面陳設簡單,除了幾張雕花大床外,家具多是農家風味。因為沒有管理人員,可以隨便在曾紀澤坐過的椅子上坐坐,靜靜地欣賞墻上他的手澤。
這座宅院的一大特點是后面圈進了半座山坡。沿著土夯高大院墻拾級而上,在后山上走了一圈,雨后的樹木清香襲人,不知名的鳥兒叫聲清脆。這種清幽,曾國藩朝思暮想,卻沒能享受到。雖然疲憊至極,但是多次的退休請求始終沒有得到慈禧的同意,只能“鞠躬盡瘁”,客死他鄉。
雖然“故居”名不副實,但我在這里確實感受到了曾國藩的氣息。
對許多人來說,曾國藩的主要意義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對于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的“中國式力量”。曾國藩全面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一面。在清代重臣中,他是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的人。這一高度,今天許多中國人仍然沒有達到。當然,另一方面,他也證明了傳統文化無法突破的極限,這一證明意義也十分重大。總而言之,他讓我們對祖先五千年來積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以前的作品,主要致力于對文化傳統中負面因素的批判。這本書,卻是致力于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中溫暖的一面。柴靜的話說得很好:“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任何建設都需要尋找堅實的地基,我們無法和傳統一刀兩斷,我們必須尋找接口。
熟悉我的讀者會發現,這本書和我以前的作品寫法上有很大不同。它少了許多感覺和議論,多了大量的資料和引注。我想做的,是盡量用第一手材料構建這個人,在細節中呈現這個人和那個時代。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二〇〇九年春天,明月同學不辭辛苦地帶我去廈門大學圖書館查閱《湘鄉曾氏文獻》。當然,那位中年女圖書管理員服務態度之差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曾經到上海師范大學,向王澧華先生當面請教。他的《曾國藩詩文系年》一書在曾國藩研究中至今仍然相當重要。我還曾坐火車臥鋪遠赴鴨綠江邊,面對江對岸白云繚繞的青山,在自由研究者劉憶江先生“江邊莊園”和他討論曾國藩的種種細節。他的《曾國藩評傳》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有分量的曾國藩傳記之一。
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葛劍雄教授。他“突破常規”,充分尊重我的興趣和能力,同意我將曾國藩的經濟生活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并給予了寶貴的指導。這使我依靠復旦大學圖書館的資源條件,集中精力完成了“左側面”部分,在完成博士論文前,先“套種”出這樣一本面對普通讀者的書。
需要說明的是,這本書的注釋有一些不規范的地方。特別是應編輯的要求,為節省版面起見,在不影響普通讀者閱讀的情況下,引用岳麓版《曾國藩全集》的大多數引文時刪掉了具體頁碼的注釋。因為時間倉促和體裁原因,也有個別引文沒能加注或沒能準確加注,特別是“正面”部分。因為最初是給一本較為通俗的刊物寫的,因而這種情況更多,只能敬請原文作者和讀者原諒。按照我原來的設想,這本書還應該包括《曾國藩的心理特征》《曾國藩的親情與友情》《曾國藩與湖南氣質》等幾個部分。由于時間原因,看來只能等幾年以后再出這本書的續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