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一彎新月又如鉤:趙珩自選集作者名: 趙珩本章字數: 1909字更新時間: 2021-04-01 14:33:45
九華春筍
仲春時節到九華山,正是綿綿春雨的日子,住在祗園寺對面的賓館中,推開窗子即可看到雨中的祗園寺。一切都是濕的、潤的,房間內也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潮氣。入夜,淅瀝的春雨伴著陣陣寺中功課的木魚與鐘磬,催人入夢。夜深,誦經聲稍歇,雨聲也漸止,偶有清風徐來,萬籟無聲。過于安靜反而不寐,步入庭院中,方才感到雨并未停,只是細為霧狀,真是體會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妙處。道是無聲,卻又有聲,滿山的毛竹之中,時時發出窸窣的聲響,這樣細小的聲音,不是在深夜里,是絕對聽不到的。
到九華的第二天,必然是游化城寺、旃檀寺,再登神光嶺到肉身殿。九華山在四大名山之中,寺的規模是最不像樣子的,除祗園、化城、旃檀和肉身寶殿之外,大多是有寺之名而無寺之實。幾間黃墻烏瓦的屋舍,也是一處寺院,遠比不得五臺、峨眉寺院的壯觀。普陀山雖遭破壞最大,但近年海外捐資重修,也頗見規模了。
第三天仍是細雨蒙蒙。聽說天臺峰是九華主峰,在峰頂觀音臺上可一覽九華全景,“天臺曙光”是九華勝景,又兼捧日亭北有天臺寺,在九華諸寺中亦算可觀。更有“不到天臺,九華沒來”的話,于是決心冒雨登天臺峰。說也湊巧,剛剛尋路登山,雨似乎停了,只是空氣中濕度很大,而且越往高處走,濕度越大,真是應了“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的意境。
剛剛走近中閔園不遠,雨又下了起來,而且越下越大,看來不是一時停得下來的,繼續前行已不可能,只能退回到中閔園,再作打算。中閔園在天臺峰北,這里風景清幽,林木茂盛,而且僧俗雜居,頗有田園風光。中閔園盛產茶葉,附近茶農多在林間筑小舍,賣茶供游人小憩。登天臺峰受阻,進退兩難,只能選擇一處賣茶的小舍權且坐下。要了一杯茶,茶葉不算好,水卻是好的。問及,答稱是山泉水。
天臺峰一路本來游人很少,適逢連陰天,更無游人。賣茶的是位六十來歲的老婆婆,坐下不多時間,便從她嘴里敘說了一番家庭基本情況:兩個兒子都在山下青陽縣城做工,一個兒媳在茶園務農,小兒子尚未結婚。老頭子同她住在中閔園,原來也務農,近些年來才在天臺峰麓做些賣茶和零碎東西的小生意。老婆婆熱情而健談,雖然有些話聽不大懂,但意思是明白的。她詛咒壞天氣,壞了她的生意,也罵老頭子,一早放下挖來的春筍就不見人影了。
時過正午,天色卻越來越暗,雨下個不停,肚子卻餓得不得了。問老婆婆附近有沒有賣飯的地方,她說要到九華街才有。我想如果我現在能去九華街,早就到賓館去吃飯了,哪里還用問她。過了一會兒,她主動說,她這里也賣飯。問她有什么吃的,她說可以煮方便面,平時也有點蔬菜,或炒個雞蛋什么的,只是連日下雨,沒有到街里去買,蛋也沒有了。米飯倒是燜好了,只是沒有菜。我看到檐下一筐新挖的春筍,問她可否炒個筍下飯,這時老婆婆也恍然大悟。
我看著她剝筍,問她怎么炒?她說油倒是有,肉卻沒有,只能素炒。我說也只能如此了。這時突然想到個笑話:有位教書先生到一個財主家去做西席,財主不敢怠慢了先生,于是頓頓以肉菜相待,幾天過后,先生吃飯時只是搖頭,并說無竹使人俗”。財主第二天即換了素炒筍。幾天后先生又搖頭,說“無肉使人瘦”。主人不知所措,于是直截了當地問先生要吃什么?先生說:“若得不俗也不瘦,須得頓頓筍炒肉。”看著老婆婆炒筍,不由得想到這次要做一次“雅人”了。
筍只取頂尖的地方,可謂是嫩中取嫩了。令人想起南朝蕭琛的詩句:“春筍方解籜,弱柳向低風。”去籜后的春筍真如白嫩的手臂,怪不得李后主有“斜托香腮春筍懶,為誰和淚倚闌干”的名句。筍切成滾刀塊兒,剩下頂尖的地方又切成極薄的片。老婆婆說:“我為你再做個雪筍湯吧!”
一飯一菜端來,米飯自然是江南的秈米,北方人是不大愿意吃的。筍炒過后略呈牙黃色,吃起來卻鮮嫩無比。住在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城市,是絕對吃不到這樣的鮮筍的。老婆婆說,筍是在夜間長的,第二天早上采來的筍最鮮,雨后當然更好。老婆婆還掉了句書袋,說這是“雨后春筍”嘛。說話間一碗湯做好,端到桌上不由令人叫絕,清湯一碗絕無油星,上面漂浮著一些切碎的雪里蕻,伴上不用油炒的雪白筍片,黑綠色與白色相間,清瑩潔凈,嘗上一口,清香異常。老婆婆說,雪里蕻是她們平常吃的咸菜,切碎后要用開水焯一下,一是去其咸味兒,二是還原綠色。這碗湯只是用焯過的雪里蕻與嫩筍煮一下,鹽都不放,只借用一點雪里蕻的咸味兒足矣。
一碗雪筍湯吃下,清香之氣沁人心脾,簡直可以說是鮮美絕倫。這一菜一湯的清淡,勝過許多美味佳肴。只是看到她剝下的籜,有一種憐惜之感,我猛然想起前日夜里漫步竹林時聽到的窸窣之聲,那該不是春筍生長的聲音吧?
天臺寺和觀音臺沒有去成,沒有機會去領略春雨中的九華全景。但那滿山的翠竹,那蒙蒙的春雨,還有那鮮嫩的春筍,卻讓我嘗到了春,聽到了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