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魯濱遜: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知新文叢)
- 夏春錦
- 1479字
- 2021-04-13 16:16:54
三、祖輩遷居烏鎮
清末,烏鎮出現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涌入。除了光緒初年湘軍因大批裁撤,安置于嘉興、桐鄉一帶外,烏鎮因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業繁榮還吸引了大批寧波、紹興等地的移民到此落戶。木心祖父孫秀林(? —一九二七)就是這移民潮中的一員。
孫秀林為人身強力壯,因勤儉有為,頭腦靈活,又精通農藝,作為自耕農在紹興時已小有家財。后只身奔赴湖州幫助妻舅開荒創業,就在事業漸有起色之際,妻舅不幸英年早逝。辦理完喪事后,孫秀林囿于世俗偏見,在安頓好舅嫂及內侄的生產生活后,啟程重返紹興謀生。借助便利的水網交通,孫秀林一路往東,途中正好路過烏鎮,在落戶于東郊壩頭的同鄉鄭七斤家逗留了數日。他從鄭七斤處了解到,烏鎮不僅創業條件優于湖州,而且已經匯聚了大量紹興移民。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攜帶家人來此定居。
回到紹興,孫秀林賣掉了固有的田地、房屋等家產,告別親友,一路向烏鎮進發。孫秀林挑著一副籮筐,除了必不可少的家用,上面還坐著一男一女兩個小孩。其妻身上亦背負著大小包裹,手上牽著另外一個年紀稍大約七八歲的女孩。一家五口曉行夜宿,硬是步行走到了烏鎮。沿途的一日三餐就在路邊埋鍋造飯,吃飽了就走,天黑了就在人家檐口或荒廟涼亭中過夜。
到烏鎮后,孫秀林一家暫時借住于鄭七斤家。不幾日,就在鄭七斤的幫助下搭建起了“紹興棚子”,還用隨身攜帶的銀元購買了荒地和良田,開始了孫家在烏鎮的安家創業之路。
移居烏鎮后的孫氏夫婦更加吃苦耐勞,憑借著勤儉和精明,加上烏鎮連年風調雨順,孫家的田產不斷擴大,所雇傭的農工人數亦逐漸增多。沒過幾年,孫家不僅擁有了自己的耕牛,更是添置了抽水機和碾米機,后來居上,成為了鎮上的耕田大戶。
孫秀林夫婦富裕后,依然能本分為人,勤儉持家,在農工和佃戶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據孫家親友追憶:
孫家富庶之后,農民本色不變,夫婦兩人仍和農工一起參加農業勞動,和農工親密無間。對家中吃口重、困難多的農工,體恤有加。每當農忙季節或時令節日還有酒肉相待。為此,農工們個個忠心耿耿,不敢有半點怠忽。當然,受惠的還是孫秀林。
對佃農也不刻薄,孫家租田,是“世襲制”,即輕易不換佃戶,佃戶的耕作權可以父子傳承,也可轉讓他人,孫家只問收租、交納田糧。很少有佃農故意欠租欠息的情況發生,更不需強行催索。曾有一佃戶因故欠租多年,自知理虧,有一日手持香燭,向孫秀林謝罪,孫秀林連忙扶起,細問端詳,孫秀林道:人有旦夕禍福,大家是做田莊人,靠天吃飯,租米不妨待你寬裕時再付。還挽留這位佃戶吃了飯再走。為此,孫家在鎮上,在鄉下,在農工、佃戶中口碑甚好。
孫秀林不僅對自家的農工和佃戶心慈手軟,鎮上凡有善舉,莫不全力相助,唯恐落在人后。他們對鎮上寧紹會館的事務,就曾熱心參與。
光緒末年,同是紹興移民的泰興昌紙店經理黃妙祥因熱衷于寧紹會館的公益事務,在寧波、紹興籍移民中頗有聲望。寧紹會館主要是寧波、紹興移民的議事之所,同時也用于停放客死他鄉的兩地移民的靈柩,解決了他們死后或因人手不便,或因財力不支所造成的靈柩不能及時運回原籍安葬的困難。寧紹會館也是寧紹幫的聯絡樞紐,他們不但貧富相濟,而且子女婚姻也是首選同鄉人。孫秀林在寧紹會館的運作中,也出了不少錢和力,從而贏得了老鄉們的尊重,特別是與黃妙祥之間結下了深厚的交誼,孫黃兩家由此也成為了世交。
孫氏夫婦的熱心善事,或是源于他們對佛教的虔誠篤信。據孫家親友描述,孫家設有佛堂,供奉的是觀音大士。早晚上香,逢年過節更為隆重。對于鎮上各家寺廟舉辦的佛事,夫婦二人必沐浴前往。每年春秋兩季,還要專程前往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寺廟進香,雖往返多日,旅途辛苦,亦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