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外交史:1815—1914(華文全球史)
- (英)羅伯特·巴爾曼·莫厄特
- 11860字
- 2021-04-13 15:49:44
第2章 維也納會議
1814年,由法蘭西大革命引起、拿破侖·波拿巴主導的戰(zhàn)爭實際已經(jīng)結(jié)束。經(jīng)過1813年的萊比錫戰(zhàn)役,1814年年初,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同盟國與法蘭西王國達成和解。同盟國對戰(zhàn)敗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的處罰相當寬容。此時,與1792年戰(zhàn)爭爆發(fā)時相比,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疆域更廣闊,同盟國也沒有要求法蘭西王國支付任何戰(zhàn)爭賠款。
法蘭西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不僅是同盟國,即英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瑞典王國、西班牙王國和葡萄牙王國與法蘭西王國之間的戰(zhàn)爭,還是一場震撼整個歐洲的動亂。從多方面看,這場戰(zhàn)爭摧毀了舊有統(tǒng)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家庭甚至個人不受其影響。因此,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各國需要召開會議共同解決歐洲問題。作為歐洲一大城市和一大戰(zhàn)勝國的首都,在某種特殊意義上,維也納代表著傳統(tǒng)、法律、秩序和既定制度。因此,維也納被選為會議召開地點。
維也納會議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個特點,這不是一次“和平會議”,因為在巴黎,各國已經(jīng)達成和解,法蘭西王國與同盟各國間的所有爭議都已經(jīng)解決。在事實和法律層面,戰(zhàn)爭狀態(tài)已經(jīng)結(jié)束。因此,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時,法蘭西王國要求與其他國家一起以同等身份加入會議。

萊比錫戰(zhàn)役
第二個特點,維也納會議不是在舊世界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如果有人認為經(jīng)過二十年戰(zhàn)爭,舊的歐洲體系已經(jīng)土崩瓦解,無法恢復,那么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絕不會承認,因為他們相信,舊的歐洲體系一直是穩(wěn)定的,并且基本符合人類對法律和自由的要求。因此,參加會議各國的意圖不是重建新秩序,而是恢復舊體系。正因為如此,維也納會議期間及隨后幾年,常常被稱為“復辟時期”。但這不是簡單機械的復辟,也不可能復辟,歐洲政治家們不會如此愚蠢。在重建戰(zhàn)前歐洲舊秩序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然而1814年到1815年,歐洲各國的政治家們顯然沒有竭盡全力恢復舊秩序。盡管隨后四十年各地有所改進,但1860年前,維也納會議的最終總決議基本是完整的,這份總決議也使歐洲度過近半個世紀相對和平的時期。
《第一次巴黎和約》第三十二條要求:“此次戰(zhàn)爭所有交戰(zhàn)各國,在締結(jié)本條約后的兩個月內(nèi),都應(yīng)該派遣全權(quán)代表赴維也納參加會議,旨在決議一切完成本條約所規(guī)定的必要協(xié)定。”雖然同盟國與法蘭西王國已經(jīng)達成和解,并承諾允許其參加會議,但同盟國仍不承認法蘭西王國為會議成員國。因此,一份秘密條文規(guī)定,會議達成的解決方案必須按照“同盟國自行確定的原則”執(zhí)行。這意味著維也納會議最多只能由與法蘭西王國簽訂條約的七個國家,即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瑞典王國、西班牙王國和葡萄牙王國組成,但七個國家顯得過多。因此,各同盟國簽訂另一協(xié)約,將會議有效成員限制為四國同盟,即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事實上,會議召開時,法蘭西王國代表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為法蘭西王國爭取到參加四國會議的資格。因此,最終四國同盟成為“五國同盟”,即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王國。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

與會各國代表齊聚維也納
這“五國同盟”就是“維也納會議”。除包括法蘭西王國在內(nèi)的八個成員國外,其他國家的一百多位全權(quán)代表都抵達維也納,其中除一些加入專門委員會的代表,其他代表無事可做。最后,八國,即瑞典王國、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王國,盡管簽訂《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作為大會條約的總約,但自始至終沒有召開過正式大會。
雖然《第一次巴黎和約》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應(yīng)在《第一次巴黎和約》簽訂后的兩個月內(nèi)舉行會議,但直到1814年9月13日,四個國家才在維也納集會。參加會議的代表有富有外交經(jīng)驗的克萊門斯·馮·梅特涅。盡管當時年僅四十一歲,但從某些方面看,克萊門斯·馮·梅特涅是位精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自代表俄羅斯帝國參加會議。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善于思考和行動,拿破侖·波拿巴稱其為“善變的拜占庭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善良而軟弱。代表英國參加會議的是其外交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這位勤奮努力、經(jīng)驗豐富的政治家或許缺乏想象力,但睿智和誠實使他成為英國當之無愧的代表。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法蘭西王國代表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詭計多端,當時正值事業(yè)巔峰。與會各全權(quán)代表年齡都在四十歲左右: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三十七歲,克萊門斯·馮·梅特涅四十一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四十四歲
,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四十五歲,只有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已經(jīng)六十一歲。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曾是一位神父,像其他法蘭西王國舊時教徒貴族一樣,很快升為主教。1789年,他曾以主教身份參加關(guān)系重大的“三級會議”。法蘭西大革命時期,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放棄主教身份,開始從事外交工作。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

拿破侖·波拿巴
1792年,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被派往倫敦,從此他一生鐘愛英國。從1793年到1795年,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流亡美國,并且有所收獲。法蘭西督政府執(zhí)政時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任外交部部長或外交大臣直到1814年,他一直忠心耿耿地為拿破侖·波拿巴服務(wù)。在拿破侖·波拿巴失敗后,當告別這位善于阿諛奉承的朋友時,拿破侖·波拿巴說:“你連自己的父親都會出賣。”隨后,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轉(zhuǎn)而支持復辟。他認為拿破侖·波拿巴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波旁王朝不應(yīng)對先前的戰(zhàn)爭負責。這種劃分使法蘭西王國得以逃脫同盟國的懲罰。維也納大會中法蘭西王國賦予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最艱巨的任務(wù),也給了他取得成功的巨大機會。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無疑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無論在波旁王朝還是在奧爾良王朝統(tǒng)治時期,他都能盡心盡力又得心應(yīng)手地服務(wù)國家。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是法蘭西王國外交家的典型代表——舉止隨和,詼諧幽默。1838年,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1814年9月13日,四國代表在維也納聚集,開始通過彼此間非正式會晤解決歐洲問題。會議起草的條約實際只是對四國同盟先前達成的協(xié)議進行了記錄。八國委員會,即英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瑞典王國、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和法蘭西王國組成的委員會偶爾召開會議,但無事可做。1814年9月23日,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抵達維也納后,發(fā)現(xiàn)法蘭西王國被排除在四國同盟內(nèi)部會議外。他對此極其不滿,但一直在等待時機。對英國,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始終有幾分友好,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代表的英國也對法蘭西王國表示友好。1814年12月24日,大會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議,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和克萊門斯·馮·梅特涅提議,并堅持讓法蘭西王國參加會議,這使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非常震驚。其內(nèi)幕是,四國同盟由于波蘭和薩克森王國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為尋求和平解決辦法,英國和奧地利帝國不得不拉攏法蘭西王國站在他們一邊,以壓制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聯(lián)盟的影響。當英國和奧地利帝國提議法蘭西王國加入會議時,其他國家不好拒絕,畢竟在簽訂《第一次巴黎和約》幾個月后,法蘭西王國已經(jīng)不是歐洲各國的敵人。此外,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還威脅說,如果不把法蘭西王國當作大國看待,他在大會上將鼓動小國爭奪他們在第一次巴黎會議的地位。因此,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做出讓步,四國委員會成為五國委員會,會議所有決定由五國確定。

維也納會議現(xiàn)場

克萊門斯·馮·梅特涅
1814年最后幾個月,歐洲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zhì)性進展。洛伊希騰貝格公爵歐仁·德·博阿爾內(nèi)
給他的護衛(wèi)寫信說,會議沒有進行,他們只在那里跳舞。
你來得正是時候,如果你喜歡舞會,你會跳個夠;沒有進行會議,他們只在那里跳舞。這里真有一群君主,個個都在叫喊:和平!正義!均勢!賠款!至于我,只是個旁觀者。我要求的所有賠償只是一頂新帽子,因為在每條街的轉(zhuǎn)角處遇到君主都要脫帽行禮,我的帽子都已經(jīng)磨破。
洛伊希騰貝格公爵歐仁·德·博阿爾內(nèi)有理由對眼前的一幕感到驚訝,這群君主和大使們聚集在維也納的目的是希望在四國會議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或者至少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會被完全忽視:
請注意那位優(yōu)雅、威武,與洛伊希騰貝格公爵歐仁·德·博阿爾內(nèi)同行的就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那位身材高大而神情威嚴,手挽著活潑的那不勒斯人的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那位和藹可親,穿著筆挺的威尼斯服裝的就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他是開明專制統(tǒng)治的代表。還有巴伐利亞國王約瑟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從坦率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注意到巴伐利亞國王約瑟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旁邊那位面色蒼白,長著鷹鉤鼻子的小個子男人了嗎?他就是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他詼諧幽默,機智靈活,常使其他與會君主們興高采烈,在君主中格外引人注目。從其舉止和自然流露的來自小王國的幸福來判斷,人們絕不會認為他是歐洲一位偉大的獨裁者,但他確實是。在哥本哈根,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出行時,他的掌馬官手持短槍在前面引路。如果樂意,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可以下令射殺任何臣民。靠在柱子旁邊身材魁梧的就是符騰堡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符騰堡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身型并沒有因?qū)挻蟮奈璺鸟薨櫠冃 7v堡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旁邊是他的兒子符騰堡王儲威廉一世。符騰堡王儲威廉一世來到維也納,不是因處理公務(wù),而是對奧爾登堡大公夫人凱瑟琳·帕夫洛夫娜的愛慕。這群吵吵嚷嚷的人,要么是歐洲各國在位的君主、大公,要么是來自各國的大人物。除了少數(shù)衣著華麗,容易分辨的英國人,沒有任何一位的名字是不帶爵位頭銜的。

巴伐利亞國王約瑟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

凱瑟琳·帕夫洛夫娜
除大量社交活動,維也納會議期間還有許多間諜或情報活動。在這方面,奧地利人占絕對優(yōu)勢。由于在自己的首都,奧地利間諜可動用所有維也納警察的資源。每天,所有與會代表的廢紙簍都會被仔細搜查,搜集到的所有東西必須寫成完整的報告,定期向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匯報。
最后,維也納會議,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五國委員會,開始處理所有需要解決的事務(wù)。大會進展迅速,總體而言一切順利。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中,九個問題尤其重要,即薩克森-波蘭問題、萊茵河邊界問題、比利時-荷蘭問題、丹麥-瑞典問題、瑞士中立問題、意大利問題、德意志邦聯(lián)(德意志重建)問題、國際河流管理和奴隸貿(mào)易問題。
其中,薩克森-波蘭問題最尖銳。1813年2月28日簽訂的《卡利什條約》承諾,普魯士王國可以在北德意志擴張領(lǐng)土,同時暗示俄羅斯帝國可以自由處理波蘭問題。此條約成為俄羅斯帝國要求兼并整個波蘭的依據(jù),也是普魯士王國可以得到整個薩克森的依據(jù)。然而,克萊門斯·馮·梅特涅并不希望俄羅斯帝國吞并加利西亞,占領(lǐng)克拉科夫和維斯圖拉。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也反對俄羅斯帝國的勢力過于膨脹,并同情波蘭人民的復國訴求。因此,大會四大國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另一方是奧地利帝國和英國。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很不幸,不僅無權(quán)參加決定其王國命運的討論,還只能留在普萊斯堡
,焦急地等待消息。事實上,薩克森問題幾乎導致同盟國間爆發(fā)戰(zhàn)爭。獨裁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做事向來不喜歡受到阻撓。1814年10月23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明確表示:“在華沙公國,我有二十萬大軍,讓他們來試試把我趕走!我已把薩克森王國送給普魯士王國。”老謀深算的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知道法蘭西王國將是解決這一分歧的決定性因素。正是這個原因,他才代表法蘭西王國自信地要求加入四國委員會。也正是這個原因,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和克萊門斯·馮·梅特涅支持法蘭西王國加入四國委員會。1814年12月24日,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表示支持英國和奧地利王國。

諷刺漫畫:各國君主就歐洲利益進行激烈爭奪

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其實,在選擇支持英國和奧地利王國的同時,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等于拒絕大會給予他這位法蘭西王國政治家的一次巨大機會。只要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支持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幾乎愿意為此犧牲一切。1814年12月29日,普魯士王國代表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貝格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聯(lián)合提議,如果普魯士王國吞并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的所有領(lǐng)土,作為補償,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可以在萊茵河左岸建立一個新王國,其領(lǐng)土包括盧森堡公國領(lǐng)地,特雷沃大主教管轄地的一部分,波恩市和普呂姆大教堂區(qū),斯塔沃洛和馬爾梅迪,人口達七十萬。

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貝格

亞歷山大一世
克萊門斯·馮·梅特涅和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堅決反對這一提議。克萊門斯·馮·梅特涅不希望普魯士王國通過吞并薩克森王國而變得過分強大;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也不愿看到萊茵河左岸建立一個離比利時太近的親法國家。但人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也反對這一提議。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是法蘭西王國的忠實朋友,新王國的人民不但是天主教教徒,而且大多數(shù)屬于高盧民族。新王國將牢記薩克森王國的滅亡,將來必定長期反抗普魯士王國。事實上,這個新王國必將成為法蘭西王國和德意志邦聯(lián)間一個極佳的緩沖地帶,或許可以防止隨后幾年兩國間的沖突。如果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現(xiàn)在支持普魯士王國1814年12月29日的提議,那么英國和法蘭西王國將不惜訴諸武力來阻止該提議。因此,他不愿冒這種風險,而是接受英奧兩國的提議,雖然這樣做似乎同樣可能與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發(fā)生戰(zhàn)爭。
1815年1月3日,為保密起見,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親筆抄寫并簽訂《防衛(wèi)同盟條約》,克萊門斯·馮·梅特涅和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也在該條約上簽字。與會各大國同意預(yù)備十五萬軍隊,英國和奧地利帝國從以前的死敵變成軍事盟友。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摧毀了歐洲針對法蘭西王國的聯(lián)盟,并使法蘭西王國擺脫孤立。1815年1月4日,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致信路易十八:“陛下,現(xiàn)在聯(lián)盟已經(jīng)解散了,永遠解散了。”
事實上,“法蘭西王國得到的只是為維護奧地利帝國的安全,以及為英國政策的勝利而戰(zhàn)的榮譽”
。
當時,盡管1815年1月3日的條約是保密的,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貝格早已注意到英國、奧地利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立場一致。但俄羅斯帝國與普魯士王國不愿再次挑起歐洲戰(zhàn)爭,所以決定妥協(xié)。1815年1月,五國談判進展比較順利。最后,五國基本滿意談判結(jié)果。

薩克森王國徽章
第一個問題,薩克森-波蘭問題。薩克森王國沒有被普魯士王國吞并,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失去五分之二的領(lǐng)土,都在其北部地區(qū)。薩克森王國的八十萬人口劃歸普魯士王國,萊比錫仍歸薩克森王國,但普魯士王國對領(lǐng)土的占有并未減少,作為補償,普魯士王國獲得了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河地區(qū)。
俄羅斯帝國獲得的領(lǐng)土最多,因為波蘭王室沒有提出合法性主張。除波森大公國和包括但澤、托倫在內(nèi)的西普魯士劃歸普魯士王國,包括塔諾波爾在內(nèi)的加利西亞劃歸奧地利帝國,其余的波蘭領(lǐng)土全部劃歸俄羅斯帝國。
第二個問題,萊茵河流域管理問題處理起來并不困難。因為已經(jīng)與法蘭西王國達成和解,所以大會不存在重新分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領(lǐng)土問題。但還涉及一些以前屬于教會的君主或王儲的領(lǐng)地,包括美因茨、特雷沃和科隆及其他君主的主教管轄地。拿破侖·波拿巴使這些地區(qū)脫離了與教會的關(guān)系,被法蘭西第一帝國吞并或變?yōu)槠涓接箛A硗猓€有許多自由城邦,也淪為拿破侖·波拿巴要求其領(lǐng)土整齊愛好的犧牲品。除美因茨外,這些地區(qū)全部化歸普魯士王國,成為其下萊茵省。此外,普魯士王國還獲得威斯特伐利亞,主要包括以前明斯特王儲主教轄區(qū)。
第三個問題,比利時-荷蘭問題很快就得到解決,因為該問題是《第一次巴黎和約》的主要議題。在法蘭西革命戰(zhàn)爭前,比利時被稱為奧屬尼德蘭。此時,奧地利帝國既不愿再為這個地理位置偏遠、處境危險的地方承擔責任,又不能不顧這里。雖然比利時沒有提出獨立要求,但奧地利帝國絕不讓比利時落入法蘭西王國手中,因為1814年,法蘭西王國恢復其軍事優(yōu)勢,已經(jīng)成為其他歐洲各國的噩夢。小威廉·皮特擔任英國首相時曾考慮讓普魯士王國吞并比利時,并將其視作防御法蘭西王國的重要手段,但維也納會議找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將比利時與荷蘭合并為荷蘭王國,同時承認古老貴族奧朗日家族掌握荷蘭王國主權(quán)。聯(lián)合就是力量,人們希望荷蘭與比利時能合力保證歐洲危險地區(qū)——萊茵河與斯海爾德河之間地帶的安全。

小威廉·皮特
第四個問題,丹麥-瑞典問題。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同時是挪威國王,從地理角度說,現(xiàn)在看來丹麥與挪威聯(lián)合更好,且令雙方滿意。但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反法同盟各國粗暴對待丹麥-挪威王國,以致拿破侖戰(zhàn)爭的最后幾年,丹麥-挪威王國將其命運完全交由拿破侖·波拿巴掌控。因此,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后,丹麥也深受其害,不得不把挪威割讓給瑞典,只換得一點金錢及包括斯特拉爾松、呂根島等地在內(nèi)的瑞典屬波美拉尼亞作為補償。雖然挪威和瑞典相鄰且在同一半島,但兩地間有一片十分廣闊險峻的山區(qū)相隔,因此挪威與瑞典只是政治方面統(tǒng)一。由于相距太遠,丹麥王國將瑞典屬波美拉尼亞割讓給普魯士王國,作為交換,丹麥王國獲得易北河的勞恩堡公國領(lǐng)地。同時,英國歸還了丹麥王國幾乎所有失去的殖民地和島嶼,只保留對黑爾戈蘭島的主權(quán)。

黑爾戈蘭島

卡波·伊斯特里亞伯爵喬瓦尼·安東尼奧
從長遠看,斯堪的納維亞問題的解決,普魯士王國獲利最多,以勞恩堡公國領(lǐng)地作為交換,丹麥王國將瑞典屬波美拉尼亞割讓給了普魯士王國。但1864年,普魯士王國以武力奪回勞恩堡公國領(lǐng)地。當時,英國占有丹麥王國的黑爾戈蘭島。但最終,根據(jù)1890年的和平條約,黑爾格蘭島也歸普魯士王國所有。這些戰(zhàn)利品幾乎全部落在普魯士王國手中,一直保留至今。
第五個問題,瑞士中立問題。在維也納會議取得的成果中,解決瑞士中立問題取得最持久的效果。在維也納,五國成立強有力的“瑞士委員會”,專門研究瑞士問題。該委員會的成員有斯特拉特福德·德·雷德克里夫子爵斯特拉特福德·坎寧,他年僅二十八歲,卻已經(jīng)是著名外交家;沙皇的外交官,科孚特島人卡波·伊斯特里亞伯爵喬瓦尼·安東尼奧;日內(nèi)瓦學者和政論家弗雷德里克·塞薩爾·德·拉·阿爾普,他曾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導師,要協(xié)調(diào)瑞士各邦間的許多利益沖突,并起草一項公平的聯(lián)邦法案,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wù)。但最終,這項任務(wù)順利完成。委員會以1803年拿破侖·波拿巴強加瑞士的《調(diào)停決議》作為解決瑞士問題的依據(jù)。盡管該決議已經(jīng)被廢除,但現(xiàn)在看來仍不失為一部極具政治家眼光的文件。瑞士問題的最終結(jié)果是:維也納會議不僅承認原瑞士聯(lián)邦境內(nèi)十九個古老邦國的領(lǐng)土完整,而且為瑞士聯(lián)邦新增三個邦國,即瓦萊、納沙泰爾公國和日內(nèi)瓦共和國。事實上在法蘭西大革命以前,日內(nèi)瓦曾是一個古老的獨立邦國。直到1857年,納沙泰爾還是普魯士王國的一個公國。但納沙泰爾公國加入瑞士聯(lián)邦后,人們都很詫異在共和聯(lián)邦中有一個君主制的邦國。另外,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八國代表保證新確立的瑞士聯(lián)邦境內(nèi)邦國永久中立。為保護日內(nèi)瓦湖附近瑞士聯(lián)邦南部邊境,中立范圍還包括撒丁王國的福西尼和沙布萊。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撒丁王國軍隊必須撤出該地區(qū),并將其交由瑞士聯(lián)邦軍隊駐守。

弗雷德里克·塞薩爾·德·拉·阿爾普
第六個問題,意大利問題。拿破侖·波拿巴統(tǒng)治時期,法蘭西第一帝國吞并了教皇國、熱那亞、皮埃蒙特、威尼斯等地。因此,意大利地理政區(qū)大為簡化。但拿破侖·波拿巴戰(zhàn)敗后恢復這些地區(qū)原狀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當時歐洲各國確實也沒有別的辦法解決意大利問題,于是,意大利昔日各王朝紛紛復辟。教皇庇護七世,本名巴爾納巴·尼科洛·瑪麗亞·路易吉·基亞拉蒙蒂曾遭拿破侖·波拿巴壓迫。盡管1812年,教皇庇護七世曾簽訂《楓丹白露條約》,屈服于拿破侖·波拿巴,但他支持同盟國的舉動對西班牙王國和奧地利帝國兩個天主教國家影響巨大。在教皇庇護七世的影響下,西班牙王國與奧地利帝國開始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

教皇庇護七世

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
教皇庇護七世復辟后,教會管轄的各個城邦恢復原狀。同時,奧地利帝國恢復對米蘭的統(tǒng)治。威尼斯共和國雖在1797年前是自由和獨立的,但沒能恢復為共和國。1797年,拿破侖一世根據(jù)《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將威尼斯共和國割讓給奧地利帝國。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和《布拉迪斯拉發(fā)條約》簽訂后,拿破侖·波拿巴收回威尼斯共和國,并將其并入法蘭西第一帝國。維也納大會上,根據(jù)《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克萊門斯·馮·梅特涅堅持要求收回威尼斯共和國,包括1797年奧地利帝國占據(jù)的所有陸地和島嶼。因此,除米蘭外,奧地利還獲得了威尼斯共和國及明喬河以東的達爾馬提亞和科托爾灣地區(qū)。此外,由于當時小國處境不利,奧地利帝國還獲得了前拉古薩共和國領(lǐng)土。1805年被法蘭西第一帝國吞并前,拉古薩共和國一直保持獨立。除達爾馬提亞,奧地利帝國還獲得1797年時威尼斯共和國控制的島嶼,但不包括科孚島、贊特島、圣莫拉島、凱法洛尼亞島、切里戈島、伊薩卡島和帕克索島。1815年11月5日,按照《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簽訂的一項條約,這些島嶼合并為“一個自由獨立國家”,由英國“單獨直接加以保護”。
根據(jù)意大利問題解決方案,除恢復原有領(lǐng)地,撒丁王國只得到前熱那亞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雖然面積較小,但極具價值,那里有美麗的里維埃拉,包括圣雷莫到薩爾扎諾一帶地區(qū)。其他流亡的意大利王朝,譬如摩德納的埃斯特王朝,托斯卡納的洛林-哈布斯堡王朝都相繼復辟。但有一個例外,即波旁-帕爾馬王朝。當時,波旁-帕爾馬王朝以盧卡女公爵瑪麗亞·路易莎及其子卡洛斯為代表,但他們沒能獲得對盧卡共和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因為拿破侖·波拿巴的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絲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兒,所以帕爾瑪公國交由奧地利的瑪麗·路易絲統(tǒng)治。1847年,帕爾馬女公爵奧地利的瑪麗·路易絲去世,根據(jù)《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第九十九條和第一百〇二條規(guī)定,帕爾馬公國歸還波旁王朝,盧卡共和國歸還托斯卡納大公國
。
此外,那不勒斯王國給意大利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困難。那不勒斯王國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附庸國,國王若阿基姆·繆拉善理政務(wù)。在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領(lǐng)導下,意大利南部的情況較正統(tǒng)的波旁王朝統(tǒng)治時期大為改善。然而,維也納會議要求意大利各地貫徹正統(tǒng)主義原則,那不勒斯王國自然不能例外,更何況在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英國政府自始至終以其海軍力量維護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在西西里島的統(tǒng)治,因此英國政府認為其有義務(wù)支持“正統(tǒng)”的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一世復辟。但為使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與拿破侖·波拿巴分裂,1814年1月11日,克萊門斯·馮·梅特涅通過馮·奈佩格伯爵亞當·阿爾伯特簽訂條約
,確保那不勒斯王位歸若阿基姆·拿破侖所有
。

瑪麗亞·路易莎及其子卡洛斯

馮·奈佩格伯爵亞當·阿爾伯特
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的盲目行動卻導致那不勒斯問題自行化解。雖然那不勒斯王國與同盟國各國和解,但沒有遵守條約。1815年3月6日夜,維也納會議各國代表得知1815年3月1日拿破侖·波拿巴從厄爾巴島返回法蘭西的消息后,感到極其震驚。當時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已經(jīng)返回倫敦,由理查德·特倫奇·克蘭卡蒂勛爵代理其在維也納會議的職務(wù)。當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違反與奧地利帝國簽署的條約,號召意大利內(nèi)各邦國一致反抗法蘭西王國的消息傳來,卡斯爾雷勛爵羅伯特·斯圖爾特就明白那不勒斯問題已經(jīng)自行解決。1815年4月5日,同盟國各國政府向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宣戰(zhàn)。1815年5月2日,在托倫蒂諾,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與奧地利帝國軍隊遭遇,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慘敗并痛失王位。隨即,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逃往法蘭西第一帝國,想效力拿破侖·波拿巴,但遭拿破侖·波拿巴冷漠拒絕。隨后,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返回意大利,想卷土重來,但不幸被俘,依照自立法律遭槍斃。于是,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一世登上那不勒斯王國的王位。

理查德·特倫奇·克蘭卡蒂勛爵

那不勒斯國王若阿基姆·繆拉
最后,德意志領(lǐng)土問題值得一提。雖然維也納會議提出“正統(tǒng)主義”原則,但并不是恢復1803年《雷根斯堡帝國會議議定》,以及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后取消的,包括教會或非教會的親王和王儲及各自由城市的領(lǐng)土,維也納會議甚至擴大了“仲裁”原則的范圍。因此,普魯士王國吞并了薩爾姆邦國和薩爾姆-吉爾堡邦國的領(lǐng)土。封建割據(jù)制度使德意志政治版圖四分五裂,拿破侖·波拿巴使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政治版圖變得相對簡單統(tǒng)一,這一點被維也納會議保留下來,但德意志沒有實現(xiàn)統(tǒng)一,因為神圣羅馬帝國已經(jīng)解體。因此,有必要在德意志地區(qū)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委員會通過努力,形成《邦聯(lián)憲法》,這部憲法成為《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的第九附件。《邦聯(lián)憲法》中最重要的有十一條,即第五十三至六十三條,在《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中形成一個單獨整體。德意志邦聯(lián)包括三十四個主權(quán)國家和四個自由城市,其邦聯(lián)議會由奧地利帝國主持。1866年,經(jīng)歷五十年的磨難,德意志《邦聯(lián)憲法》被取消。
維也納會議還完成另外兩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一是制定公約,開放國際河流。根據(jù)《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的第一百〇八條到一百一十七條,作為國界或跨越多個國家的河流,從這些河流的可通航處到河口,各國完全自由通航,但必須受沿岸國家警方規(guī)章約束并支付必要的費用,收費不得超過維也納會議召開時的收費標準。從此,歐洲各國永遠告別封河政策。以前,譬如斯海爾德河,自1648年《明斯特條約》簽訂后,一直禁止通航。
維也納會議完成的第二項重要工作,即不容易解決的奴隸貿(mào)易問題。早在1807年,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英國政府希望維也納會議能夠要求其他歐洲各國效仿英國的做法。《第一次巴黎和約》已經(jīng)包含英國與法蘭西王國達成的一項協(xié)議,大意是兩國將在維也納會議上,盡一切努力促使參會各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但事實上,維也納會議最終只是發(fā)表一項八國聲明,表示普遍廢除奴隸貿(mào)易是“尤其值得各國注意的事務(wù)”。同時補充,“本聲明不可預(yù)先確定各國最終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恰當時間”。這一聲明成為《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的第十五附件。
1815年6月9日,作為維也納會議所有工作總結(jié)的《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倉促起草并簽署,因為拿破侖·波拿巴正進軍比利時,戰(zhàn)爭迫在眉睫,歐洲各國會議代表也急于離開維也納。1815年6月18日,一場決定歐洲整整一百年命運的滑鐵盧戰(zhàn)役爆發(fā)。僅從原文來看,維也納會議形成的條約有許多缺陷,多處模糊不清。但當時的政治家不像現(xiàn)在的政治家,擁有大規(guī)模的秘書處和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可以獲得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與其在《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中尋找維也納解決辦法,還不如在各種與維也納會議相關(guān)的文件中尋找。隨后,各種相關(guān)條約逐步完善并構(gòu)成《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最后一個相關(guān)條約是1819年7月20日簽署的著名的《法蘭克福條約》。

滑鐵盧戰(zhàn)役
對維也納會議最后總決議帶來的成就不必夸大其詞。一百年后,《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已經(jīng)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如1831年比利時脫離荷蘭-比利時王國和1859年到1860年意大利基本實現(xiàn)統(tǒng)一,總決議明顯受到破壞。但正如《第一次巴黎和約》秘密條款所述,維也納會議的主要目標是形成“歐洲真正長久的均勢體系”。最終,歷經(jīng)五十年,“歐洲真正長久的均勢體系”形成。但1871年,德意志帝國吞并阿爾薩斯-洛林,打破這一均勢。
《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的成就被認為是“復辟”和“正統(tǒng)”,但事實并非如此。雖然法蘭西第一帝國推翻的君主制已經(jīng)復辟,但舊的封建制度并沒有隨之恢復,革命戰(zhàn)爭中產(chǎn)生的“新歐洲”仍然存在。因此,對維也納會議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時,正如歷史學家阿爾伯特·索雷爾對這場革命所做的著名研究結(jié)語中所說,應(yīng)該向法蘭西共和國的人民,尤其是那些革命時期及拿破侖·波拿巴時期的普通士兵表示敬意。“可憐而光榮的魔鬼,追求祖輩們的某種幻想,某種人類精神和肉體的寄托,即迷人的自由及和平。這和平能治愈創(chuàng)傷,平息渴望,安撫病痛,讓孩童茁壯成長,花朵四處綻放,世代昌盛。和平能夠帶來恩慈,也因這恩慈,贏得和平的無名英雄被奉為神圣。因此,這些無名英雄寧愿奮不顧身,粉身碎骨,橫尸遍野……”在紀念這些渺小的法蘭西士兵的同時,也不應(yīng)忘記為同盟國軍隊作戰(zhàn)的士兵,那些在意大利半島戰(zhàn)役中頑強奮斗過,以及為反法同盟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戰(zhàn)爭和“百日政變”的輝煌勝利而犧牲在奧斯特利茨和弗里德蘭的人們。可以說,正因為這些無名英雄的努力,才有了外交;也正因為這些無名英雄,外交家才擁有永久的依靠。任何理想,只要真誠而不懈努力,終會實現(xiàn)。革命戰(zhàn)爭期間,盡管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同盟國各國各自的理想相互沖突,但1814年到1815年最終實現(xiàn)和平,證明雙方的努力并非徒勞無益。
在維也納會議中,英國沒有特殊利害關(guān)系。在《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中,找不到任何有關(guān)英國土地割讓的條款。英國如此克制,是因為通過《第一次巴黎和約》,英國與法蘭西王國間的所有爭端已經(jīng)解決。在敘述維也納會議文章的一個注解中,安托南·德比杜爾尖銳地指出,對英國來說,革命戰(zhàn)爭的價值在于:英國不僅占領(lǐng)了歐洲的黑爾戈蘭島、馬耳他、伊奧尼亞群島,非洲的好望角殖民地,印度洋的法蘭西島和塞舌爾島,印度附近的錫蘭島及南亞次大陸的幾處領(lǐng)土,還占領(lǐng)了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以及西印度群島中的圣盧西亞島、多巴哥島及其他地方。英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其命運只能取決于軍隊是否能夠有效擊沉對方的軍艦,占領(lǐng)對方的島嶼。如此,其最終的外交手段才能不用費力而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