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之振傳(桐鄉(xiāng)歷史文化叢書)
- 郁震宏 潘詩雨
- 12384字
- 2021-04-13 15:46:42
二
康熙十年(1671),吳之振開始了第二次“北漂”。從石門縣城出發(fā)的時間,據(jù)他的《送友人南歸》詩“八月十一日,與子下吳船”,寫得非常明確。又據(jù)其《僦錢》詩“舟行五十有一日,廡下寄居三月余”,可知他到京的時間,約在十月初三日,在冬至之前,因此他能看到“冬至前十日,寒威漸崢嶸”的京城景象,也能親自向冬至日晉升為順天府丞的姜希轍道賀。
吳之振第二次赴京,目的是什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大部分地方史專家認為,吳之振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捐官,二是送《宋詩鈔》。關(guān)于第一個目的,很值得商榷,吳之振獲得中書舍人的身份,并非康熙十年(1671),而在康熙十八年(1679),相差八年之久,這一點已見上述。既然這個目的不能成立,則送《宋詩鈔》之說就更難以使人信服了。
《宋詩鈔》初集于康熙十年八月大體刊刻完成,吳之振到京后,也確實進行了贈送活動,但倘若說他這次進京完全只是贈送《宋詩鈔》,便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吳之振的朋友兼姻親勞之辨此時在京,送書這種事,完全可以發(fā)送到勞之辨處,請他代為贈送,何苦勞心勞力大老遠地跑去送呢。以吳之振絕人之智,想必不會干出這樣的傻事來。
因此,只能說,吳之振到京分贈《宋詩鈔》,乃是順便之舉,對他個人而言,必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可惜文獻不足,難以考知了。我們推測,他此番進京,最大的可能,應(yīng)該是納資捐貢,也即出錢買一個貢生的身份,所謂“例貢”是也,而非捐中書舍人。有了例貢這個身份,到了康熙十八年,他被授予中書舍人,才顯得順理成章。
吳之振有三首作于此次進京途中的詩,詩題為《雜興》,其中第二首,對研究他第二次進京目的非常重要,錄下:
風(fēng)雅催頹門戶衰,獨留淳樸可嫌癡。
懶尋麥飯過丘嫂,肯哺藜藿飼兩兒。
寒乞自應(yīng)刪譜牒,逍遙別作一宗支。
中郎阿大如公等,車騎喧闐總隔籬。
從這首詩來看,在吳之振進京之前,吳氏家族應(yīng)該發(fā)生了非常重大的矛盾,以至于他生氣到“自應(yīng)刪譜牒,別作一宗支”的地步,不愿把他們當(dāng)自家人看了。這個矛盾,當(dāng)然跟吳之振直接相關(guān),從“懶尋麥飯過丘嫂”句看,他可能受到了族人極大的歧視,嚴(yán)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從全詩分析,這種歧視,應(yīng)該來源于功名事業(yè),他之所以自稱“寒乞”,蓋源于此。因此,基本可以推定,吳之振此時還只是一個縣學(xué)生,并沒有捐納中書舍人的資格,為了擺脫這種窘境,他必須先捐一個例貢,才有進取之資,至少可以少受白眼。“寒乞自應(yīng)刪譜牒,逍遙別作一宗支”只是他的氣憤之辭,氣歸氣,為了提高在家族的地位,他只好又一次遠游了。
吳之振到北京之后,首先拜訪的,是他的同鄉(xiāng)好友兼姻親勞之辨。勞之辨,字書升,康熙三年(1664)進士,選宏文院庶吉士;康熙五年(1666)授戶部主事,累官至左副都御史,《清史稿》列其傳。吳之振《黃葉村莊詩集》卷二,第一首為《自天津舍舟陸行》,第二首即為《抵書升寓即席口占,并懷矞三》,矞三,即朱雯,吳之振的縣學(xué)同學(xué),他與勞之辨同為康熙三年進士。這首詩開頭即說“三年不見校書郎”,吳之振第一次赴京在康熙五年(1666),康熙六年返鄉(xiāng),此次相見,他們已經(jīng)將近四年沒有見面了,詩云“三年”,取其成數(shù)也,這個詞匯亦是詩家喜歡用的。
《抵書升寓即席口占,并懷矞三》詩有一個自注:“行笈無長物,止攜詩稿一帙。”吳之振所說的“詩稿”,即他的第一部詩集《尋暢樓詩稿》。這部詩集,此時大概已經(jīng)刊刻,他不僅送了一部給勞之辨,還送過汪懋麟,汪懋麟《酬吳孟舉》詩云“尋暢樓中多秀句,把君一卷足移時”,王士祿也有《讀吳孟舉尋暢樓近詩奉柬》詩。從諸家記述來看,吳之振第二次進京,不僅分送《宋詩鈔》,他自己的《尋暢樓詩稿》也是一個重要的禮物。
吳之振的《尋暢樓詩稿》,后來續(xù)有增刊,最終定稿時,所收為康熙癸丑(1673)之前的作品,并請呂留良作序。此書今已失傳,只存了呂留良的序言。但仔細分析,《尋暢樓詩稿》所收詩作,其下限為康熙癸丑,而《黃葉村莊詩集》卷二最后一首,正是《癸丑除夕雜詩》,因此,可以這樣推測,《尋暢樓詩稿》盡管失傳了,但其大部分作品,應(yīng)該多存于《黃葉村莊詩集》卷一、卷二之中。當(dāng)然也有不少缺失的作品,比如《黃葉村莊詩集》卷一有《重次前韻寄矞三》,而最初的次韻詩未編入。又如他與吳自牧、呂留良的《南前唱和詩》二十首,由他發(fā)起,作于順治十八年(1661),呂留良詩今存,而吳之振的詩已經(jīng)失傳了。又據(jù)《黃葉村莊詩集》卷一《以元人集易旦中香盤》“南前往返成佳話”之句,高旦中應(yīng)該也參與了南前唱和。
尋暢樓,是吳之振早年常用的齋號,后來逐漸被黃葉村莊、橙齋等代替,但陳廷敬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寫給吳之振的詩,還用《尋暢樓詩為吳孟舉賦》這樣的題目,這一年,吳之振已經(jīng)七十三歲,可見尋暢樓在吳之振生命中的重要性。
吳之振第二次進京,贈送《宋詩鈔》給當(dāng)世名流,是一個影響巨大的文化事件。
《宋詩鈔》從康熙二年(1663)夏開始編選,至康熙十年(1671)八月初集刊刻成書,前后歷九年之久,共收錄宋詩一百家,其中黃干、魏了翁、方逢辰、岳珂、朱淑真等十六家有目無書。在這九年之中,參加商討、搜輯者有黃宗羲、呂留良、高旦中等人,唯吳之振、吳自牧兩人始終其事,出資刊刻者亦為吳之振。吳之振在《宋詩鈔·凡例》中寫道:
癸卯之夏,余叔侄與晚村讀書水生草堂,此選刻之始也。時甬東高旦中過晚村,姚江黃太沖亦因旦中來會。聯(lián)床分檠,搜討勘訂,諸公之功居多焉。數(shù)年以來,太沖聚徒越中,旦中修文天上,晚村雖相晨夕,而林壑之志深,著書之興淺。余兩人補掇較讎,勉完殘稿。思前后意致之不同,書成展卷,不禁慨然。
呂留良、吳之振推重宋詩,《宋詩鈔》正是這一詩學(xué)主張的成果。在呂留良、吳之振之前,選編宋詩者也代不乏人,正如呂留良《宋詩鈔序》所云:
萬歷間李蓘選宋詩,取其離遠于宋而近附乎唐者,曹學(xué)佺亦云選始萊公,以其近唐調(diào)也。
但呂留良又說:
以此義選宋詩,其所謂唐終不可近也,而宋人之詩則已亡矣。
可見他們之選編宋詩,其義已別有所在。在明亡清興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漢族士人每多亡國之痛、身世之感,自然會把自己所處的時代設(shè)想為宋、元之際,把自己的身份設(shè)想為宋遺民,呂留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吳之振早年受呂留良思想影響很深,中年以后始與呂留良有所分歧,因此,他們兩人,這時候都可歸入明代的遺少。蓋明之亡于清,與宋之亡于元,最為相似,漢族士大夫的家國民族之悲并無二致,故明之遺民對宋朝最富感情。質(zhì)而言之,對宋的感情根本上就是對明朝的感情,惟不能顯言,故借宋以寄托其故國之思,以隱寓其夷夏之辨。呂留良一生事事宗宋,也即事事宗明。
實際上,在康熙十年(1671)左右,江南反清形勢逐漸衰落,清廷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經(jīng)過軍事反清失敗的呂留良,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型為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清運動,借評點時文以闡發(fā)程朱理學(xué)、夷夏大防,選刻《宋詩鈔》以寄托故國之思、培植民族精神,這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這種文化行為的真正目的是喚醒民族意識,為反清復(fù)明作好持久不息的意識形態(tài)上的準(zhǔn)備;吳之振之赴京分贈《宋詩鈔》給當(dāng)時的上流社會,實質(zhì)上就是為了更廣泛地傳播這種精神。而這一精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后來的很多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可以說,呂留良選編《宋詩鈔》的真正目的在二百多年后得到了部分實現(xiàn)。如民國初年,章太炎親至齊齊哈爾,探訪呂氏后裔,稱之為“老呂家”,尊之為“古革命家”。
宋之亡于元與明之亡于清固有相似之處,但清與元卻又自有區(qū)別,元于宋制損益甚多,清則基本承襲明制,此其異也。清朝立國之初就以程朱之學(xué)作為正統(tǒng)思想,依然尊崇宋朝,因此,呂留良、吳之振選編《宋詩鈔》,就在于找到了一個和當(dāng)時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點——“宗宋”。雖然他們之宗宋與清廷之宗宋,可以說完全同床異夢,但既與清廷統(tǒng)治者的主流意識并無矛盾,一可以規(guī)避政治風(fēng)險,二可以借宗宋達到宗明斥清之目的,瞞天過海,一舉兩得。職是之故,《宋詩鈔》之受到清廷權(quán)貴、明遺民等各階層的廣泛歡迎并迅速盛行,就不難理解了。后來乾隆帝有《鑒古堂》詩云:
步陟巖廊別一區(qū),書堂初景詠含蘇。
宋詩鈔亦宛在架,之振可知今日無。
連號稱“十全老人”這樣精明的乾隆皇帝也竟然墮于呂留良、吳之振兩人的彀中而不自知,蒙在鼓里而自鳴得意,呂留良、吳之振人之用思可謂巧矣!
《宋詩鈔》的選編,在另一個層面上,則最終推動和造就了有清一代文學(xué)宋詩派的主流地位。自吳之振赴京分贈活動之后,宋犖《漫堂說詩》載:
近二十年來專尚宋詩,至余友吳孟舉《宋詩鈔》出,幾于家有其書。
這種“尚宋詩”的風(fēng)氣一直發(fā)展到同光體而臻于極致,可謂與有清一代相終始,推厥所由,實即濫觴于吳之振分贈一役;《宋詩鈔》之后,曹廷棟編《宋百家詩存》、厲鶚編《宋詩紀(jì)事》、陸心源編《宋詩紀(jì)事補遺》等,無不承《宋詩鈔》之風(fēng)而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呂留良、吳之振二人以山林之士開清代三百年詩學(xué)風(fēng)尚,厥功不可謂不偉!
呂留良是《宋詩鈔》的大功臣,但后期參與不多,吳之振說:“晚村雖相晨夕,而林壑之志深,著書之興淺。”因此,為《宋詩鈔》傾注大量時間、心血的乃是吳之振、吳自牧叔侄。吳自牧、呂留良去世以后,吳之振依然關(guān)心《宋詩鈔》的續(xù)編工作,他有一首《壽高澹人學(xué)士》的詩,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時在呂留良去世七年之后了。詩中有個自注,說高澹人“寄《菊磵集》,補入《宋詩鈔》中”。《菊磵集》是南宋詩人高菊磵的詩集,吳之振自己說“補入《宋詩鈔》”,不知道有沒有真的刊刻,但至少說明了吳之振對編選宋詩的一股韌勁。他甚至還與葉燮一起編《宋元詩選》,也可以說是對《宋詩鈔》的一種精神延續(xù)。
呂留良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呂葆中對《宋詩鈔》的續(xù)選工作也比較關(guān)心,金張《岕老編年詩鈔》康熙丙寅年(1686)下有一首《呂無黨過,述贖取舊園,石徑古梅殊伙,訂余往游,送登舟,復(fù)留商榷〈宋詩鈔〉而別》,從詩題可見,《宋詩鈔》初集盡管已經(jīng)刊行了十五年,但呂葆中在訪問友人的時候,還繼續(xù)不忘商討《宋詩鈔》的得失。
金張(1644—?),字介山,仁和縣(今杭州余杭區(qū))塘棲人,是清代初年一位隱逸詩人,詩學(xué)楊萬里,吳之振極為推重他,有詩贊曰“溪南老子誠無敵,橫卷新篇更絕塵”,兩人詩簡往來數(shù)十年。金張是呂留良的粉絲,熟讀呂留良的詩,甚至還用到自己的詩里去,如《蔗村買橫潭經(jīng)年矣,應(yīng)壘石而不壘石,和前韻》末云“池館斗家家,亦好充數(shù)目”,自注說:“呂晚村詩:家家池館有門風(fēng)。”徐倬曾邀金張拜訪呂留良,可惜因故未果,這成為金張終身的遺憾,所以他說“失奉生前一瓣香,而今舟怕訪南陽”,但他在跟呂葆中討論《宋詩鈔》時,沒有阿私曲好,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余謂尚未盡善,獨宋人“魔”“腐”二道,刪汰殆盡。這與他祝賀吳之振生日詩所說“北來南去說其人,譽者雖多謗亦頻”一樣,足見其人的真率。
康熙十年(1671)十月初三前后,吳之振到達京城,隨即租了一個房子暫住,很巧,他的暫居地坐落在某條巷子的南面,這條巷子的北面,則是師若琪的寓所。師若琪,字左珣,直隸安肅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與勞之辨同榜。吳之振、師若琪“所居雖同巷,顏面不相識”,后來在勞之辨寓所,兩人才始認識。因為居處相近,從此里巷相過從,日日清談常到晚,師若琪也說“人生何必總角交,傾蓋如故投漆膠”,兩人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吳之振閑居無聊,師若琪就借給吳之振一匹馬,吳之振說“有馬許借乘,此風(fēng)真太古”,特別感恩。從此,吳之振經(jīng)常獨自騎馬出游,因此便有了《景物詩》三十三首,他將出游所見,舉凡風(fēng)俗、名物、飲食等,一一記錄,至今讀來,趣味盎然,使人想見三百年前的北京,充滿著詩意的溫馨。
吳之振有詩贈師若琪,題名《后逼仄行贈師左珣》,詩中寫道:“暮騎來看慈仁松,曉騎去踏盧溝月。”到了盧溝橋,又不覺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思,賦詩道“煙霧蒼茫欲斷腸,半窺新月白如霜。盧溝橋下桑干水,直寄閑愁到故鄉(xiāng)”。多年以前,筆者寓居盧溝橋附近,偶然讀到吳之振的詩,不禁低回久之,似乎與同鄉(xiāng)先輩來了一個隔著三百年的心靈呼應(yīng)。
吳之振在京師的新交,關(guān)系特別要好的,除了師若琪,還有汪懋麟。汪懋麟(1640—1688),字季甪,號蛟門,揚州江都人,與汪楫并稱“二汪”,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刑部主事,徐乾學(xué)稱他“海內(nèi)才杰士也,于學(xué)無所不窺,下筆妙天下,而尤長于詩”。吳之振第二次進京,與汪懋麟傾蓋如故,友誼迅速升溫,他在《贈汪蛟門》詩中說“擬效云龍相傍合,四方上下肯教離”,用韓昌黎《醉留東野》詩意,希望能與汪懋麟終身相隨。汪懋麟也說“相逢好訂千秋約,小別還堪十日詩”,可見他們兩個特別談得來。汪懋麟納了小妾,吳之振雖然與他是新朋友,卻作了四首絕句調(diào)侃他,兩人關(guān)系之投合無間,由此可見。
吳之振與汪懋麟從康熙十年(1671)相識,一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汪懋麟去世,兩人相交十七年,始終無間。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吳之振離京返鄉(xiāng),汪懋麟賦詩贈行,詩題為《送孟舉歸石門,用昌黎東都遇春韻》,此詩作法高古,非泛泛酬應(yīng)之辭,對了解吳之振此次赴京的情況,很有價值,此錄下:
元音久寂寞,繁響敢爭競。
蟬蜩莽噪聒,雜亂互相映。
丑婦強刻畫,自謂顏色靘。
比戶講風(fēng)雅,實為聲律病。
州錢有吳子,挺才果奇橫。
學(xué)古具深識,眥目耀雙鏡。
藏書富倚頓,一一手批評。
論詩喜宋人,豈獨唐為盛。
吐辭洵驚眾,俗耳不敢聽。
掇輯一百家,寢興廢朝暝。
論斷小序嚴(yán),簡潔頗易省。
搜羅盡遺逸,遂使兩宋磬。
作者雖醇疵,采風(fēng)有變正。
余懶困束縛,有如虎蹈井。
低頭恥搖尾,漸失強悍性。
出處偶錯料,老女誤受聘。
揮手羨子歸,扁舟好游泳。
春山幽復(fù)深,語水綠且凈。
攜筐見采桑,弄杼聞織經(jīng)。
子本吳越雄,漫浪甘斥迸。
還加當(dāng)艷陽,樂事一時并。
念此神飛揚,令我妒吳孟。
吟詩呼狂狷,飲酒辨賢圣。
壯觀河岳歸,筆力更遒勁。
示我舟行記,山川與時令。
婦子喜笑迎,作食舉案敬。
山居果然樂,功名薄建慶。
君才辟萬夫,奈何艱一命。
努力期重來,千秋與子競。
今存《贈行詩冊》沒有收錄這首詩,由此可見,當(dāng)時賦詩贈行的人,當(dāng)不止《贈行詩冊》中的二十八位。汪懋麟期待吳之振“努力期重來”,而吳之振終身沒有再到京城。七年以后,汪懋麟到石門縣城訪吳之振,吳之振聽聞故友駕臨,“著屐驚余到,開軒一笑迎”,驚喜不已。兩人“細述編詩意,頻嗟久別情”,以至于汪懋麟“不復(fù)計歸程”,賓至如歸,一時竟忘記了回家。
康熙二十七年(1688),汪懋麟在揚州去世,吳之振聞訊,立即渡江吊唁,并賦詩云“琴聲無復(fù)鐘期在”,知己云亡,感傷不已。如此遠道吊人,是《黃葉村莊詩集》中唯一的一次,這也是吳之振平生最后一次的過江之行。
吳之振第二次京師之行,結(jié)識了很多達官貴人、詩壇名流,通過詩酒唱和,贈送《宋詩鈔》,他的個人影響也日益擴大。吳之振特別欽佩王士祿、王士禎兄弟的詩才,自稱“我是二蘇門下客”,極致服膺之忱。二蘇,即指二王兄弟。康熙十一年(1672),吳之振從京師返回家鄉(xiāng),就馬上精選了王士祿、王士禎、宋琬、施閏章、陳廷敬、沈荃、程可則、曹爾堪等八人的詩作,輯為《八家詩鈔》,在自家的鑒古堂刊刻行世。據(jù)王士禎為其兄王士祿所作的《王考功年譜》記載:
石門吳孟舉之振撰定先生及諸公詩,都為一集,盛傳于代。
《王考功年譜》系此事于康熙十年(1671),可見吳之振剛到京不久,就開始著手編選《八家詩鈔》,至次年回鄉(xiāng)即予刊刻。此書出版后“盛傳于代”,影響不小,呂留良也曾在南京賣過《八家詩鈔》。

八家詩鈔
有一點值得注意,吳之振第二次赴京時與王士祿、王士禎相識,并以“二蘇門下客”自居,不僅送《宋詩鈔》給王氏昆仲,還慷慨地將宋版《徂徠集》贈送王士禎。但到了晚年,吳之振的態(tài)度卻完全轉(zhuǎn)變,他在七十五歲時所作的《長留集序》中,對王士禎的“神韻說”提出了嚴(yán)厲的批評,堪稱全面否定。由此可見,吳之振詩學(xué)主張的完全成熟,至少是在第二次赴京之后。這時候他雖然提倡宋詩,其實尚未能盡脫時賢范圍。
京師的寓居生涯,盡管遨游多新歡,但一個南方人,到了三千里外的京城,雖說第二次來,其實與第一次一樣,仍然是陌生的。除了生活上的不習(xí)慣,還有鄉(xiāng)愁離思的折磨,京城于他而言,無非是一座無邊無際的愁城,江山信美,終非吾土,盆花可愛,偶一見之,想起的卻是“惆悵故園千樹雪,誰人為我倚闌干”;一聽見鐵哨子響,心正舂撞蹂鐵騎,那堪重聽此時聲。他甚至覺得:都下無游覽地,止慈仁數(shù)松下頗可嘯詠。新知舊雨,時相聚會,然而熱鬧只是一種假象,每到晚上,萬人如海,獨歸寓所,便覺得冷冷清清。吳之振是一個戀家的人,惆悵離情消不得,酒量亦因此大增。有時“長夜不得睡,起踏中庭月”,感嘆“我本澹蕩人,高懷寧汩沒”,對這次京師之行,又起了質(zhì)疑。他鄉(xiāng)生涯,最為難過的,自是過年時分。康熙十年(1671)的除夕,吳之振在同鄉(xiāng)好友勞之辨的寓所度歲,他賦詩道:
三十二年同水泡,重來輦轂聽霜鐘。
古人慰藉原非客,樽酒殷勤不放空。
細剁春蔥非膾白,旋添獸炭撥爐紅。
妻孥守歲團欒坐,飲到屠蘇說阿翁。
勞之辨已在京城寓居了六七年,他作的詩,比吳之振顯得淡定得多:
浮沉慣作客中身,又見椒盤此時陳。
樽前酒非燕市酒,座中人是故鄉(xiāng)人。
三千里外憐兒女,六十堂前憶老親。
雪意旋消回暖律,梅花早逗隔年春。
吳之振“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開了年,終于下定決心,正月底回鄉(xiāng)。然而燕地苦寒,河水冰封,一時開不了船,只好再等一段時間,吳之振《作景物詩竟柬書升索和》詩云:“我因河凍滯歸期,君為官閑喜問奇。寄語長安千萬戶,幾人并日苦吟詩。”一顆似箭的歸心,在孤寂中等待,這時候做的詩,也都是帶著苦味的。
吳之振是個特別細心的人,在將要回鄉(xiāng)之時,特意出門買了雞舌香、甜香,托人寄給勞夫人,并一連寫了《將歸寄內(nèi)并寄雞舌香、甜香各一奩》八首七絕,妥妥地在十七世紀(jì)的詩壇上撒了一把狗糧。
朋友們知道了吳之振即將回鄉(xiāng)的消息,紛紛作詩贈行,這就是《黃葉村莊詩集》卷首《贈行詩冊》的來歷。《贈行詩冊》中收錄二十八人的詩作,這是清代文學(xué)對吳之振的慷慨饋贈,比獲得一個區(qū)區(qū)貢生、中書,榮光多了。有了這份饋贈,吳之振大可以從此悠游林下了。這部詩冊的真跡,后來成為吳之振子孫世守的傳家寶,至今尚存于世。
俞國林、郁震宏《對贈行詩冊、種菜詩冊背后的文化解讀》一文中說:
綜觀《贈行詩冊》中作者,以清廷新貴為主,兼有明代遺民,總計二十八人。這些人中,獲進士一甲的有四人(兩狀元、一榜眼、一探花)、官至大學(xué)士的有四人,此兩項各占總?cè)藬?shù)的七分之一;官至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共十三人,幾占總數(shù)的一半。所以可以這么說,《贈行詩冊》所反映出來的信息,堪稱是中國十七世紀(jì)中后期廟堂精英與山林精英的一次近距離、高質(zhì)量的文化互動,也是中斷近數(shù)十年的南北精英文化的大規(guī)模互動。
以詩文贈行,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這里將《贈行詩冊》作品及其作者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周弘(1637—1705),字子重,號緘齋,無錫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
春寒云不開,凍壓虛窗白。
吳子驅(qū)車過,入門映冰雪。
言將掛南帆,暫歸清溪宅。
東風(fēng)二月時,凍解蕩蘭楫。
歷歷江山春,卷入詩筒碧。
此行度寒食,風(fēng)物探奇杰。
應(yīng)復(fù)念故人,回首燕山月。
王風(fēng)既以微,屈宋稱作者。
乾坤產(chǎn)斯人,萬古割喑啞。
世變激頹波,體制日趨下。
蛙鳴競鼓吹,揚灰孰能灑。
喆匠乃挺生,廓然還大雅。
力掣摶空鷹,氣禁汗血馬。
山川靡潛姿,萬態(tài)入陶寫。
展誦尋暢詩,曲高和彌寡。
二、許賓,字于王,福州人,順治八年(1651)舉人。
新柳新鶯酒數(shù)巡,半肩行李踏青春。
北雍昔列三千士,南國今推第一人。
宋代文章搜廢簏,唐家詩賦屬功臣。
水生階下花如錦,正好呼童掃作茵。
三、張鵬(1627—1689),字摶萬,號南溟,丹徒人,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官至吏部侍郎。
滿懷冰雪誦君詩,揮手青門二月時。
去日清風(fēng)搖玉策,到家深樹坐黃鸝。
春歌一曲誰能和,駿骨千金豈受羈。
迢遞西陵無限意,桃花流水重相思。
延陵公子本翩翩,岸幘狂歌正少年。
爾溯滄波移剡棹,我辜綠酒醉吳船。
士龍洛下名偏重,司馬長門賦獨傳。
知有秋風(fēng)摶羽翰,豈容華發(fā)照青氈。
群呼伐木劇知音,錯落觥籌寒夜吟。
斷雁乍揮才子淚,涂車獨愴故交心。
應(yīng)留寶劍懸孤樹,罷鼓高山擗素琴。
再過苕溪傍煙水,最憐人去落花深。
百尺高寒尋暢樓,樓中人似晉風(fēng)流。
窗虛積翠千峰入,門遠清溪一水幽。
短策東莊看舊雨,長吟西子索新。
季鷹亦有篿鱸興,何日重期汗漫游。
四、李棠,字紹林,臨桂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御史。
國士風(fēng)流輦下傳,歸裝行李只蕭然。
匣中劍氣常橫斗,夢里筆花直掞天。
壯志崚嶒隨馬首,離懷繾綣寄樽前。
西湖秋色今年好,桂蕊噴香帶月看。
五、劉謙吉(1623—1709),字讱庵,號雪作老人,淮安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山東提學(xué)道。
吳郎來醉長安酒,手挾詩抄萬卷走。
去歲秋風(fēng)大道傍,瞥見握鞭過官柳。
天寒同哭太史門,君以兄弟我?guī)熡选?/p>
自是文章論淵源,至今揮淚常盈肘。
吁嗟哉,與君訂交未言久,不嫌通家無鹽丑。
燕昭臺畔有黃金,何為遂別春盤韭。
鋒下棱棱星電光,笥中瑟瑟蛇龍吼。
江南佳樹正芳菲,石鼓歌成薄蝌蚪。
千里江流雙晝橈,四月黃梅先到口。
石門自有仲蔚居,肯念羈棲宦游否?
六、李天馥(1637—1699),字湘北,合肥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
相遇梅花發(fā),相別柳條長。
良會幾何時,忽言歸故鄉(xiāng)。
極目悵遠天,白云東南翔。
徒御一何遽,忍為參與商。
去去不可留,春風(fēng)愁河梁。
贈子以自愛,道路修以長。
努力副盛名,蚤充王者香。
毋為久凝滯,沾沾懷滄浪。
七、姜希轍(? —1698),字二濱,號定庵,紹興人,明崇禎間舉人,入清官至奉天府丞。
佩筆來京國,初名盡擅場。
刪詩初定宋,作賦久推梁。
羽翮凌空近,林園引趣長。
春風(fēng)揮袂別,時憶五湖旁。
八、陳祚明,字胤倩,號嵇留山人,仁和人。
論詩莫為昔人囿,中唐以下儕鄶后。
何代何賢無性情,時哉吳子發(fā)其覆。
丹黃十載心目勞,南北兩宋撰集就。
名家大篇各林立,鏤版?zhèn)魅税偈缐邸?/p>
亦師李杜慘淡成,不與齊梁靡麗斗。
任真胸臆自傾吐,得意才華故奔湊。
莫拘格調(diào)嫌薄弱,難得篇章安結(jié)構(gòu)。
近時浮響日粗疏,矯枉宜將是書救。
我開卷帙三嘆息,目多未見慚固陋。
大雅何當(dāng)正始聞,斯文實恐歧途謬。
布衣羸馬在風(fēng)塵,賣田刻書四壁貧。
獨有聲名長不朽,表彰先哲惠來人。
九、陳廷敬(1639—1712),初名敬,字子端,號說巖,晉城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
雪晴夜闌燈花長,梁園祖席飛華觴。
風(fēng)笛數(shù)聲回塞雁,驪歌同聽是他鄉(xiāng)。
燕山城頭落月白,罷酒登樓念遙昔。
江上桃花春水生,孤舟怊悵南歸客。
十、陳維岳(1636—?),字緯云,宜興人,陳維崧弟。
倜儻佳公子,風(fēng)流屬我徒。
看碑來太學(xué),腰卷出皇都。
馬上一聲笛,花前三尺壚。
凌云試回首,煙月未全孤。
老作長安客,春風(fēng)屢斷魂。
柳條臨御水,芳草送王孫。
孺子狂名誤,延陵古道存。
石門漁獵暇,書札慰寒暄。
十一、徐乾學(xué)(1631—1694),字原一,號健庵,昆山人,康熙九年(1670)探花,官至刑部尚書。
軟塵十丈暗金堤,客向離筵聽馬嘶。
北地三春遲柳色,青山一路有鶯啼。
吟詩驛館傳新句,掛席煙波問舊溪。
京國故人多惜別,幾時樽酒更相攜。
十二、趙隨,嘉興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至福建提學(xué)道。
握手寧知傾蓋疏,重君才望近黃初。
花潭竹塢題詩遍,綺陌雕欄躍馬馀。
吳會觀風(fēng)推季子,茂陵作賦擬相如。
春帆應(yīng)有虔刀贈,莫倚朱門嘆曳裙。
十三、張玉書(1642—1711),字素存,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戶部尚書。
暇日余清嘯,齋樓雅羽觴。
樂能觀六代,詩不襲三唐。
雨過芙蓉暗,風(fēng)生粳稻香。
東莊人臥處,縱艇到滄浪。
殘雪官橋路,鶯啼送客亭。
人歸芳草綠,春入片帆青。
摩碣收奇字,囊書擁石經(jīng)。
清流真第一,相望莫云停。
十四、陳論(1636—1709),字謝浮,號丙齋,海寧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刑部侍郎。
燕山春冷雪花飛,醉挽驪駒送客歸。
驛路自尋經(jīng)處詠,鄉(xiāng)關(guān)人識去時衣。
疏狂詩句憐君健,落拓門風(fēng)似我稀。
京洛貴人多折節(jié),夢魂還恐咲輕肥。
十五、田雯(1635—1704),字紫綸、綸霞,號漪亭,自號山姜子,晚號蒙齋,德州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江蘇巡撫。
延陵舊公子,結(jié)客渡江來。
裘馬燕臺路,文章洛下才。
看山雪滿屐,作賦夜銜杯。
不厭饑方朔,招尋日幾回。
客舍華陽館,停鞭此共過。
人吟紅藥醉,山愛翠微多。
風(fēng)雅扶元宋,才名繼李何。
閑臨易水上,系筑更狂歌。
玉河新水漲,堤上柳初煙。
塵滿青門外,人歸燕社前。
藥苗春坼甲,書帶綠隨鞭。
二月多風(fēng)雨,花朝最可憐。
積雪消晴晝,束裝春正宜。
風(fēng)微鴻翼緩,沙重馬蹄遲。
野渡聽鸝處,旗亭貰酒時。
江鄉(xiāng)芳草路,落日正離離。
解纜方新柳,還家及碧桃。
青山迎舊侶,白社泛輕舠。
老較詩篇細,人稱我悲豪。
金門倘相憶,清夢散江皋。
十六、李元振(1635—1719),字貞孟,號暢園,柘城人,康熙三年(1664)榜眼,翰林院編修。
我方辭北闕,君亦曰南歸。
道路經(jīng)時闊,文章萬丈輝。
春江花幾樹,夜月夢雙扉。
勉矣扶搖上,相期掛萼馡。
十七、黃瓚,生平待考。
太史曾交好,于今十載逢。
刪詩存有宋,高論欲為宗。
獻賦秋云薄,歸吟春樹濃。
羈孤那忍別,何計得相從。
恨予都草草,晤少為書囚。
去去皆佳語,行行獨未休。
花枝尋好句,蘭槳蕩清流。
若見高人問,看山作此游。
十八、衛(wèi)既齊(? —1700),字伯嚴(yán),猗氏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順天府尹。
韋布千秋業(yè),自不羨冠蓋。
時復(fù)出周游,訂交遺縞帶。
豈曰廣結(jié)納,吾道求同氣。
當(dāng)其感召時,寤寐若夙契。
時代不為阻,道路何足計。
吳子入洛來,顧我不遐鄙。
仿佛曾相識,古處以為志。
啟口無華言,問余日所事。
今人忽自失,回首竟何是。
從宦不能工,讀書不能記。
茫茫塵寰中,形神徒勞弊。
幸參道養(yǎng)微,更析音韻義。
宋詩百余卷,大雅賴不墜。
遺我近思錄,復(fù)見原次第。
鍥刻古遺書,不必自銜枝。
方期偕晨夕,探賾辨同異。
悲聞王母訃,慟絕人事廢。
匍匐衰病中,感君時相慰。
我今促行橐,陳情有余愧。
君亦返歸棹,招隱舊所憩。
何時重晤言,一朝嘆分袂。
共勖青松節(jié),千里神相示。
十九、蔡啟僔(1619—1683),字碩公,號昆旸,德清人,康熙九年(1670)狀元,官右春坊右贊善。
故人把袂在皇州,又送歸帆縱遠眸。
春路芳菲忘是客,延陵風(fēng)調(diào)孰為儔。
百篇似爾才無敵,萬軸多君手自讎。
此去月明頻載酒,翩翩紫綺羨仙裘。
二十、嚴(yán)我斯(1629—?),字就斯,一字存庵,歸安人,康熙三年(1664)狀元,官至禮部左侍郎。
古人重結(jié)交,生死義不殊。
今人薄義氣,骨肉委路衢。
煌煌京華路,奕奕冠蓋徒。
輪蹄日馳逐,聲利營斯須。
咄哉吳季子,踟躕燕市隅。
白眼看時輩,高誼青云俱。
同時兩執(zhí)友,相繼歸黃壚。
鄉(xiāng)關(guān)既寥廓,訣絕無妻孥。
感君推中腸,終始以相扶。
生為治參苓,歿為理衾襦。
古道見淪喪,此誼令人無。
我歌結(jié)交篇,慷慨聲烏烏。
歌罷酌君酒,送君歸南湖。
川原莽蕭瑟,雨雪方載涂。
顧君加餐飯,努力事馳驅(qū)。
早晚黃金臺,拂拭驊騮駒。
二十一、高珩(1612—1697),字蔥佩,別字念東,晚號紫霞道人,淄川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入清官至左副都御史。
冰泮金淯燕子飛,白香憶釣魚磯。
千秋僑肹重相見,季子新從上國歸。
莫云刪后便詩亡,百代詞人各擅場。
爍破四天臨滴眼,塵沙無盡夜珠光。
二十二、王士祿(1626—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號西樵,新城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吏部主事。
夙昔懷尚友,遙集空所欽。
朅來菰蘆中,偉人忽見尋。
吾子信瑰奇,卓犖觀古今。
窮年事纂述,所志非書淫。
一朝游京華,高名蜚翰林。
自濯馬周足,恥碎陳生琴。
頗幸托古歡,誼如帶與襟。
春風(fēng)漾歸舟,惻然感我心。
杰士奮天藻,進期為國琛。
不則匿景光,龍隱蟠幽深。
愧我金門蹤,悠悠混陸沈。
吾子執(zhí)有余,出處堪自斟。
酒盡青門中,情馳語溪陰。
何以送將歸,試歌梁父吟。
二十三、梁清標(biāo)(1620—1691),字玉立,號棠村、蕉林、蒼巖,真定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入清官至保和殿大學(xué)士。
江東才子建安儔,入洛擔(dān)簦侈壯游。
樽酒從容燕市筑,奚囊蘊藉潞河舟。
中宵笑語瞻風(fēng)貌,千古文章力校讎。
歸去湖山多著述,牙簽玉軸滿書樓。
二十四、嚴(yán)沆(1617—1678),字子餐,一字顥亭,號少卿,余杭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靡麗爭鳴久,繁蕪失性情。
刪詩存兩宋,開卷有余清。
佳句從心得,頹流仰力爭。
莫嫌身衣褐,紙貴洛陽城。
二十五、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吳郎掛帆忽南去,家在五湖最深處。
女陽亭北指州錢,夾岸垂楊幾千樹。
垂楊拂地映柴扉,系艇當(dāng)門江燕飛。
社酒人歸斗雞道,春潮苔滿釣魚磯。
登堂插架書千卷,對此誰能逐軒冕。
隱囊紗帽最風(fēng)流,茶具筆床何婉孌。
帝城二月雪飛花,送遠逢春苦憶家。
梁園雪夜登樓客,目斷吳江天際槎。
二十六、師若琪,字左珣,安肅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
君來寒飆初凜冽,君去猶帶梅花雪。
其間彈指能幾時,況乃十日嘗九別。
人生何必總角交,傾蓋如故協(xié)漆膠。
蔥菜麥飯不推卻,酒酣耳熱呶呶。
有時騎我款段馬,踏遍長安阿蘭若。
暮歸得句滿奚囊,卻藉絲竹自陶寫。
感君贈我宋人詩,感君贈我逼側(cè)詞。
殷勤寧為駑駘惜,字字使我心酸悲。
更聞佳手善為竹,愿得數(shù)竿醫(yī)俗目。
讀詩看升意無窮,他日相思寄此中。
二十七、沈皡日(1640—?),字融谷,號柘西,平湖人,以貢生知廣西來賓縣,歷湖南辰州府同知。
吳子天下士,同鄉(xiāng)兩不識。
忽然走馬入帝城,烏臺綺席睹顏色。
昨日王郎苦相詢,何夕何夕樂何極。
紫貂珠履珊瑚鞭,青韁玉佩黃金勒。
翩翩意氣欲凌云,燕臺百尺生羽翼。
落筆灑灑轍千言,云煙出谷峽倒源。
五車八斗不堪數(shù),陸海潘江何足論。
書成蝌蚪銀光透,蘭亭飛舞龍蛇奔。
夢中曾聞吐白鳳,一日名重金馬門。
玉堂貴客蒹莩誼,劉盧世親多結(jié)契。
玳瑁為梁桂作堂,曳裾高坐天云際。
君也馳思出霞表,酒酣耳熱生睥睨。
王謝家風(fēng)閥閱新,荀陳地望旗常裔。
畫省仙郎交有神,宗伯司寇惜笑嚬。
龍門當(dāng)代能有幾,吐哺握發(fā)推老臣。
天南司馬西清客,新城弟兄胸?zé)o塵。
為君抑氣締君歡,文章詞賦偕相親。
愧余偃蹇長安道,素冠縞衣心草草。
宗愨長風(fēng)筆未投,舍人短袖門難掃。
感君不鄙枉我廬,貽我蕓編勝天藻。
推襟送抱世所希,瓊瑤錦緞羞言報。
方今圣人求賢良,顧君致身麗圭璋。
崇蘭杜若光風(fēng)轉(zhuǎn),枌榆弱植增芬芳。
丈夫得意須及早,揮毫常在御壚旁。
吹噓鎩翮摶九萬,鷦鷯鴻鵠同翱翔。
余為□歌君為舞,拔劍斫地爭餓虎。
漏下星息霜月低,傍若無人淚如雨。
他時出入承明中,莫忘故人菰蘆處。
憔悴東陽劇可憐,寸心誰謂無千古。
二十八、陸元輔(1617—1691),字翼王,一字默庵,號菊隱,嘉定人,著名學(xué)者。
京都名利窟,所尚惟權(quán)勢。
書生挾冊來,半為錐刀計。
低頭向華簪,誰能舒意氣。
詩文鮮正言,滿紙皆貢媚。
入眼欲昏花,觸鼻轍嘔噦。
既如蟬噪林,又似夢中寱。
豈惟聽者厭,捫胸實自愧。
吳子頗清狂,嬌嬌能自異。
知心始締交,肯謾投名刺。
公卿聞風(fēng)趨,置酒欣把臂。
有時叱梟廬,折簡招不至。
吟詩三百篇,醥醪有雋味。
不同剽賊徒,剪彩失真意。
眾人駭且吁,識者笑相視。
昌黎遭大怪,奇文垂百世。
廬陵變時體,亦被小子議。
外物不能移,方稱千古事。
斯言君已知,叮嚀永勿墜。
這二十八人中,康熙三年(1664)進士有九人,占了三分之一,這是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吳之振何以會跟康熙三年進士群有如此廣泛的交集,究其原因,當(dāng)然離不開勞之辨的介紹、引薦。可以說,吳之振在京師的交友圈,其中最關(guān)鍵的人物,無疑是勞之辨。